学术投稿

rAAV介导BDNF基因转染对急性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

王建明;孙乃学;惠娜;范雅稚;冯海晓;赵世平

关键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腺伴随病毒, 高眼压, 视网膜
摘要:目的 通过检测视网膜电图b.波(ERG-b)、计数视网膜节细胞(RGC)、测量内层视网膜(IRL)厚度、电镜观察RGC超微结构变化等,探讨玻璃体注射携带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BDNF)埘急件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模型组,共24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24眼).另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BDNF组,共24眼),BDNF组在造模前3 d玻璃体内注射10μl rAAV-BDNF.于造模后第1、3、7、14 d三组各摘除6只观察眼做病理切片,进行RGC计数、IRL厚度测量.三组中第14天结束观察的各6只观察眼,在实验开始前(基线)及造模后第1、3、7、14天,分别检测ERG-b波.另选5只兔用于观察RGC的超微结构,其中1只不做任何处理;另4只兔单眼造模(模型组2只,BDNF组2只),第7天处死.结果 造模前三组的ERG-b波的振幅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和BDNF组ERG-b波振幅值在造模后第1天均降至低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后逐渐恢复,但第14天均未能恢复至基线水平(P<0.01).实验结束时BDNF组ERG-b波振幅值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兔眼视网膜RGC数量减少,IRL厚度变薄.BDNF组兔眼视网膜RGC数量和IRL厚度的变化与模型组相似,但其程度均较模型组轻(P<0.05,P<0.01).电镜观察可见急性高眼压引起了RGC的损害,而BDNF组损害较轻.结论 玻璃体注射rAAV-BDNF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高眼压引起的ERG-b波及视网膜结构的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佳效应室浓度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颈椎手术全凭静脉麻醉中舒芬太尼靶控输注(TCI)临床佳效应室浓度.方法 选择颈椎择期手术男性病人60例(ASA Ⅰ~Ⅱ级),以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随机分成三组:Ⅰ组0.3 ng/ml;Ⅱ组0.5 ng/ml;Ⅲ组0.7 ng/ml.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10 min(T5各时间段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双频指数(BIS)值、OAA/S镇静评分、Ramesay镇静评分.结果 三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等一般情况基本相同(P>0.05);与基础值相比,Ⅰ组SBP、MAP、HR及心率收缩压乘积(RPP)在插管时明显升高(P<0.05),HR在插管后仍呈明显升高(P<0.05);Ⅲ组SBP在插管后10min呈.明显下降(P<0.05);与Ⅰ组相比,在插管时Ⅱ、Ⅲ组SBP明显低于Ⅰ组(P<0.05),在插管后,Ⅲ组SBP明显低于Ⅰ组(P<0.05);与T0相比,拔管时三组患者的MAP、HR及RPP均呈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舒芬太尼靶控输注(Gepts药代模型)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Marsh药代模型)用于国人颈椎手术全凭静脉麻醉,诱导时推荐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0.5 ng/ml联合丙泊酚血浆浓度3μg/ml.

    作者:冯红斌;缪海生;胡琼玉;蒋海;曹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Bio-oss骨胶原植骨手术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植入Bio-oss骨胶原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的疗效.方法 对30例患者37处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患牙,先行根管治疗,牙周基础治疗后四周,使用Bio-oss骨胶原进行植骨手术.术后1,3,6,9,12月,检杏临床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1个月松动度有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9、12月牙周袋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减轻,附着水平均显著获得,松动度有所改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io-oss骨胶原植骨手术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江;刘琼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前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的变化,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2型糖尿病人MBL及hs-CRP浓度.(2)检测糖尿病组药物干预前后MBL、hs-CRP、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1)血MBL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显著降低;(2)血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显著升高;(3)予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干预后MBL、hs-CRP、血糖、TC、TG、LDL-C、HOMA-IR水平显著下降,HDL-C、HOMA-ISI显著升高.结论 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影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水平.

    作者:秦映芬;方桂兴;黄迪迪;张劫;周嘉;罗佐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1-磷酸鞘氨醇受体信号在造血干/祖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Rs)在CD34+造血干/祖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CD34+细胞,悬浮于transwell培养板的上层,在不同组细胞中分别给予FTY720预处理、含或不含百日咳毒素(PTX)或CXCR4单抗,下层添加SDF-1,流式细胞仪检测迁移细胞数,计算迁移率.同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迁移前后CD34+细胞的SlPRs的表达情况.另用兀Y720处理脐血CD34+细胞,在不同时间点(1、8、16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9d(VLA-4)、CD11a(LFA-1)、CD62L(L-selectin)的表达.结果 FTY720不影响CD34+细胞的自发迁移,但明显促进SDF-1诱导的CD34+细胞迁移(15.262.14 vs 28.64 2.37),这种作用可以被PTX和CXCR4单抗完全阻断.新鲜分离的脐血CD34+细胞表达S1P1-5,但在FTY720和SDF-1作用下发生迁移的CD34+细胞只表达S1P1、S1P3,S1P4.CD34+细胞在FTY720作用下各个时间点测得的黏附分子表达水平无差别.结论 S1PRs可能与CD34+细胞快速迁移有关,激活S1PRs能够增加SDF-1对CD34+细胞的趋化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CXCR4介导的,信号传递偶联PTX敏感的Gi蛋白受体家族.表达特定S1PRs的CD34+细胞才容易发生快速迁移.FTY720不改变CD34+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

    作者:区文超;刘世明;熊龙根;李国强;谭孟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大肠癌患者病理因素及预后与Bmi-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Bmi-1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大肠癌、30例大肠腺瘤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Bmi-1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Bmi-1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1.7%.在大肠癌、大肠腺瘤及正常肠粘膜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5.0%、6.67%、0%,在大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腺瘤组及正常组(P<0.05);卡方检验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与有无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布部位、分化程度、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远处转移与Bmi-1蛋白高表达有关(P<0.01,OR>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Bmi-1蛋白高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 Bmi-1蛋白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估患者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林妙霞;文卓夫;冯智英;李泽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MODS患者高级氧化蛋白产物和C反应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高级氧化蛋白产物(AOPPs)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 52例MODS患者随机分为血必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26例.血必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0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3、7和10天时取两组患者静脉血,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AOPPs和CRP浓度,观察两组患者APACHE Ⅲ评分变化,并记录治疗后第3、7、10和28天时两组患者生存或死亡情况.26例健康志愿者血清AoPPs和CRP浓度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AOPPs和CR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间血清AOPPs和CRP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3、7、10天两组血清AOPP和CRP浓度较治疗前逐步下降(P<0.05);血必净治疗组较常规治疗对照组血清AOPP和CRP浓度下降更显著(P<0.05),APACHE Ⅲ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且28 d病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显著降低MODS患者血清AOPPs和CRP水平,减轻MoDS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疾病预后.

    作者:唐皓;詹红;关开泮;李欣;荆小莉;廖晓星;马中富;梁艳冰;熊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难治性心衰合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目的 探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索片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RHF)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RHF并ESS的老年患者54例随机分为常规抗心衰治疗组(A组,n=32)以及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左甲状腺素片治疗组(B组,n=22),左甲状腺素片口服剂量为6.25~25μg/d.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期间5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其余2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LVEF值以及NYH均未见明显改善(P>0.01).B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发生死亡或严重心律失常,血浆BNP水平、LVEF值及NY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期间无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论 针对老年RHF并ESS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状腺素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刘泽;吴军;张源源;冯德光;刘玲;孙杰;彭艳;郭振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人参皂甙Rg3对人肺鳞癌SK-MES-1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参皂甙Rg3对人肺鳞癌SK-MES-1细胞的诱凋亡作用及其对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的影响.方法 人肺鳞癌SK-MES-1细胞分为Rg3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阳性对照药物为三氧化二砷.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的人参皂甙Rg3处理SK-MES-1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增加,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人参皂甙Rg3能够下调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各实验组与宅白对照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参皂甙Rg3对人肺鳞癌SK-MES-1细胞具有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鑫;郑玉玲;李克;林娜;樊青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175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临床报告

    目的 分析亲属活体肾移植临床特点,提高肾移植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实施175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之间的关系以父母与子女(36%,63/175)和兄弟姐妹(28%,49/175)为主.175例供者中,50岁及50岁以上52例,镜下血尿4例(其中2例合并高血压),肾结石2例,肥胖供者2例.59例供肾做零点穿刺病理检查,15例发现异常.受者年龄33±10.5岁,原发疾病以肾小球肾炎为主72.6%(127/175),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各占4%(7/175).结果 供体术后第7 d、第1个月血肌酐分别为102±22.5 μmol/L、92±19.1 μmol/L.受者1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2例分别因吻合口狭窄合并急性排斥、移植肾动脉栓塞而切除移植肾.患者和移植肾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9.3%、98.2%.加速性排斥发病率1.1%(2/175),急性排斥14.9%(26/175).其他并发症包括肝功能损害(22.3%)、感染(9.7%)和白细胞减少(4.6%)等,移植肾动脉狭窄发病率2.3%(4/175).结论 我国亲属活体与尸体肾移植受者的原发疾病谱可能不同;术后需注意急性排斥与肾动脉狭窄或吻合口狭窄的鉴别诊断与治疗:边缘供肾制定合理入选标准,可较好用于肾移植;患者和移植肾近期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邓素雄;刘龙山;王长希;陈立中;费继光;邱江;李军;陈国栋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肽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噬菌体随机肽库筛选特异性靶向人肝癌细胞的短肽,为肝癌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人肝癌细胞HepG2为靶细胞,对噬菌体随机十二肽库进行3轮筛选.建立Hep62荷瘤裸鼠实验动物模型,并在裸鼠体内对经过体外3轮筛选的肽库再进行1轮筛选.随机挑取30个阳性噬菌体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噬菌体展示肽的特异性.结果 经过3轮体外筛选和1轮动物体内筛选.噬菌体在靶细胞HepG2上出现明显富集,随机挑选克隆测序结果表明十二肽VRKRSECLGAHD出现次数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证明该噬菌体能特异结合于肝癌细胞.结论 筛选得到的短肽能够特异性与肝癌细胞结合,为进一步研制用于治疗肝癌的高靶向性药物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杨璞;何剪太;王吉伟;胡玉;于丽;金鑫;张阳德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人咀嚼肌群肌梭分布的对比研究

    目的 查明人咀嚼肌群肌梭的形态与分布的特征,探讨不同咀嚼肌在咀嚼运动和下颌位置的维持与调节中的不同的作用.方法 对6侧人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的肌梭作形态学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量化处理.结果 咬肌肌梭密度为32.11个/g,深层肌纤维肌梭密度高(70.76个/g),且肌梭联合体比例高,浅层纤维以肌腹中央肌梭密度高,两层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颞肌肌梭密度为5.44个/g,前份纤维肌梭密度为7.74个/g,后份纤维肌梭密度为3.78个/g,两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翼内肌肌梭密度为4.43个/g;咬肌、颞肌、翼内肌肌梭密度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不同形态的咀嚼肌或同一块咀嚼肌的不同部位肌梭分布不均匀.咀嚼肌肌梭分布与肌纤维型、肌构筑有关.

    作者:张跃蓉;刘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EA慢病毒载体的制备及其在树突状细胞中的表达鉴定

    目的 构建人癌胚抗原(CEA)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包装成感染性病毒颗粒,获得稳定表达CEA的树突状细胞(DC).方法 以人CEA的测序质粒为模板,PCR扩增CEA全长,装入pLentiGFP转移质粒,经过测序证实其序列与标准序列完全一致.将pLentiGFP-CEA、包装质粒p△8.2和pVSV-G用LipofectamineTM2000共同转染293T细胞,包装成感染性病毒颗粒,感染树突状细胞,并进行RT-PCR和Western blot检验CEA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DC细胞病毒感染48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CEA慢病毒载体在细胞中高效表达,PCR扩增可得到人CEA的2009 bp基因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Western blot显示CEA在感染DC中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CEA慢病毒表达载体,重组慢病毒感染DC细胞后表达出有活性的CEA蛋白,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讨CEA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作者:郑红;张文玲;赵国强;董子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叙利亚金黄地鼠胰岛的分离、纯化与功能鉴定

    目的 构建成年叙利亚金黄地鼠胰岛的分离、纯化及功能鉴定的方法.方法 胶原酶V灌注分离成年叙利亚金黄地鼠胰腺,不连续密度梯度法纯化胰岛.经DTZ染色后于倒置显微镜下测定胰岛细胞的数量和纯度.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测胰岛细胞的功能.结果 纯化后每只地鼠胰腺可获得(359±35)胰岛细胞当量,胰岛纯度>90%,胰岛活率>90%.在低糖和高糖刺激下,胰岛细胞体外培养液中胰岛素含量的浓度分别为(3.29±0.32)mU/L和(11.12±0.57)mU/L.高糖刺激后胰岛素释放肇为低糖的3.38倍.体外培养1周生长状况良好.结论 成功获取了高纯度、高活率的金黄地鼠胰岛细胞.

    作者:孙侃;孙嘉;陈宏;张桦;蔡德鸿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溶栓后应用降纤、抗凝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 初步探索静脉溶栓后应用降纤、抗凝药物对维护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实验组45例应用尿激酶溶栓后6 h给予东菱迪芙10 BU静点,溶栓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45例于尿激酶溶栓后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溶栓前后各时间段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监测实验室指标及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均降低,但实验组治疗后FTB降低明显,尤以第1、2天为明显(P<0.01,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提高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溶栓后应用降纤及抗凝药物,能有效维护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愈率,并且相对安全.

    作者:李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冠脉狭窄时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及血流灌注三者的关系

    目的 应用新型的速度向量成像(VVI)结合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冠脉狭窄时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及血流灌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不同程度冠脉(前降支)狭窄的实验犬模型8只,在冠脉狭窄前后于静息和多巴酚丁胺负荷时,取左室短轴图像进行VVI分析并行MCE,测量心肌血流量(A·β值)和短轴圆周方向上收缩期(Srsys)和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ia).结果 静息下,只有当重度冠脉狭窄时,其供血区的Srsys、Srdia和A·β值才均低于狭窄前(-1.1±0.50 vs-1.62±0.50,1.19±0.48 vs 1.75±0.51,0.4±0.21 vs 0.80±0.47,P<0.05).负荷时,与狭窄前相比,狭窄冠脉供血区的Srsys、Srdia和A·β值随冠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改变,呈递减关系(-4.31±1.14 vs -3.20±0.98 vs.1.18±0.64,4.51±1.13 vs 3.39±0.98 vs 1.37±0.64,3.54±1.95 vs 1.81±0.89 vs 0.82±0.42,P<0.05).无论静息还是负荷时,Srsys和Srdia(r静息=0.88,r负荷=0.96,P<0.01),Srsys和A·β(r静息=0.55,r负荷=0.71,P<0.01)以及Srdia和A·β(r静息=0.57,r负荷=0.72,P<0.01)间均呈良好相关性.结论 VVI和MCE结合能够用于动态评价短轴心肌节段舒缩功能和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且VVI通过对心肌舒缩功能的评价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心肌血流灌注的情况.

    作者:刘俭;陈冬冬;腾中华;宾建国;李美瑜;吴平生;宾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体外循环管理

    目的 探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CoA合并心内畸形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4 d~8岁,平均(13.3±9.1)月,其中小于1岁39例,小于3月龄22例;体质量3~23 kg,平均(6.6±3.0)kg.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一期矫治CoA合并心内畸形.结果 深低温停循环(DHCA)48例,深低温微流量8例,中度低温体外循环2例.体外循环47~243min,平均(126±51)min;主动脉阻断26~153 min,平均(59±32)min;DHCA 16~56 min,平均(23±8)min.手术死亡3例,分别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结论 婴幼儿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操作复杂,宜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转流中控制停循环时间,使用pH稳态和α稳态相结合的血气管理,传统超滤结合改良超滤等措施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促使手术成功,降低死亡率.

    作者:彭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受力部位的不同对毛囊单位移植物的影响

    目的 研究毛囊单位(FUs)移植物因受力部位的不同对其组织形态和毛干生长长度的影响.方法 将人头皮毛囊在显微镜下分离.选取含有单根毛干的生长期FUs,随机分为A、B、C三组,A和B组分别用显微镊子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夹持其毛乳头和隆突部,C组为不做任何处理的对照组,从三组中分别挑选部分FUs行HE染色,光镜下检测其组织学变化;剩余部分行器官培养10d.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FUs的形态学变化,目镜测微器测量毛干生长长度.结果 A、B、C三组中FUs的组织形态变化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毛干平均生长长度分别为(1.293±0.245)、(2.116±0.423)和(2.235±0.379)mm,A与B组和A与C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0.05),B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毛发移植过程中要避免手术器械对毛乳头的损伤.

    作者:苗勇;胡志奇;孙锡金;谭挺;陈明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RAW264.7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Toll样受体4(TLR4)mRNA和蛋白表达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影响及其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细胞.采用RT-PCR检测RAW264.7细胞TLR4mRNA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RAW264.7细胞TLR4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MPO活性.结果 罗格列酮浓度依赖性地下调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TLR4mRNA和蛋白的表达,抑制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MPO活性.此外,TLR4阻断剂对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MPO活性有部分地抑制作用,而罗格列酮可增强这一抑制效应.同时罗格列酮明显地抑制TLR4特异性配体脂多糖的促MPO分泌效应.结论 罗格列酮可下调AngⅡ诱导的RAW264.7细胞TLR4表达,并可能通过干预TLR4,影响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抑制MPO分泌,减轻炎症反应,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作者:姬媛媛;王志东;刘俊田;刘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应用于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曲马多联合罗哌卡因用于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9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R组:0.18%罗哌卡因;F组:0.18%罗哌卡因+0.000 3%芬太尼;T组:0.18%罗哌卡因+0.5%曲马多.3组术毕均经硬膜外注入0.5%罗哌卡因6 ml,连接一次性微量泵进行硬膜外镇痛.监测术后不同时间的VAS疼痛评分、心率、平均动脉压,观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和下肢运动阻滞情况以及肛门排气时间,镇痛总体满意度评分.结果 R组VAS评分明显高于F组和T组(P<0.05);F组和T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F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R组和T组(P<0.05);F组和T组镇痛总体满意度优良率明显高于R组(P<0.05).结论 曲马多、芬太尼分别与罗哌卡因合用均可达到有效的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曲马多与罗哌卡因配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硬膜外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徐国勇;廖永福;吴春宾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148例外伤性肝破裂临床治疗分析及预后多因素探讨

    回顾性分析148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并发症49例,发生率33.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出血量、肝脏损伤分级、伤后就诊时间是影响外伤性肝破裂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蒋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