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体外循环管理

彭东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 心内畸形, 体外循环, 脑保护
摘要:目的 探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小儿主动脉缩窄(CoA)合并心内畸形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CoA合并心内畸形58例,其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4 d~8岁,平均(13.3±9.1)月,其中小于1岁39例,小于3月龄22例;体质量3~23 kg,平均(6.6±3.0)kg.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一期矫治CoA合并心内畸形.结果 深低温停循环(DHCA)48例,深低温微流量8例,中度低温体外循环2例.体外循环47~243min,平均(126±51)min;主动脉阻断26~153 min,平均(59±32)min;DHCA 16~56 min,平均(23±8)min.手术死亡3例,分别死于心肺功能衰竭和低心排.结论 婴幼儿CoA合并心内畸形一期矫治手术操作复杂,宜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转流中控制停循环时间,使用pH稳态和α稳态相结合的血气管理,传统超滤结合改良超滤等措施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促使手术成功,降低死亡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148例外伤性肝破裂临床治疗分析及预后多因素探讨

    回顾性分析148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并发症49例,发生率33.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出血量、肝脏损伤分级、伤后就诊时间是影响外伤性肝破裂预后的独立因素.

    作者:蒋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小剂量甲状腺素治疗老年难治性心衰合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目的 探讨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左甲状腺索片治疗老年难治性心力衰竭(RHF)并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RHF并ESS的老年患者54例随机分为常规抗心衰治疗组(A组,n=32)以及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左甲状腺素片治疗组(B组,n=22),左甲状腺素片口服剂量为6.25~25μg/d.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心功能NYHA分级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治疗期间5例死于严重心律失常,其余2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LVEF值以及NYH均未见明显改善(P>0.01).B组患者治疗期间无发生死亡或严重心律失常,血浆BNP水平、LVEF值及NY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期间无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结论 针对老年RHF并ESS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状腺素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

    作者:刘泽;吴军;张源源;冯德光;刘玲;孙杰;彭艳;郭振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长犬活体肝移植存活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延长犬活体肝移植存活的机制.方法 14只受体犬建立活体肝移植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对照组仅做活体肝移植,处理组在活体肝移植的基础上,术中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观察两组犬的生存时间、肝功能(AST、ALT)、组织病理变化及移植细胞的分化状况.结果 ①处理组比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②肝功能变化:术后两组AST、ALT总体相比较,处理组AST、ALT水平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⑨组织病理变化:术后两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且排斥程度相似.④移植细胞分化情况:输注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有功能的肝样细胞分化.结论 输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长活体肝移植受体犬的存活时间;经门静脉输注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肝样细胞分化.

    作者:潘明新;侯外林;张清军;龚独辉;程远;简国登;高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rAAV介导BDNF基因转染对急性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检测视网膜电图b.波(ERG-b)、计数视网膜节细胞(RGC)、测量内层视网膜(IRL)厚度、电镜观察RGC超微结构变化等,探讨玻璃体注射携带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BDNF)重组腺伴随病毒(rAAV-BDNF)埘急件高眼压兔眼神经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模型组,共24眼),用生理盐水前房灌注法造成急性高眼压模型,对侧眼不作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组(24眼).另24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任选一眼作为造模眼(为BDNF组,共24眼),BDNF组在造模前3 d玻璃体内注射10μl rAAV-BDNF.于造模后第1、3、7、14 d三组各摘除6只观察眼做病理切片,进行RGC计数、IRL厚度测量.三组中第14天结束观察的各6只观察眼,在实验开始前(基线)及造模后第1、3、7、14天,分别检测ERG-b波.另选5只兔用于观察RGC的超微结构,其中1只不做任何处理;另4只兔单眼造模(模型组2只,BDNF组2只),第7天处死.结果 造模前三组的ERG-b波的振幅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和BDNF组ERG-b波振幅值在造模后第1天均降至低水平,与基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后逐渐恢复,但第14天均未能恢复至基线水平(P<0.01).实验结束时BDNF组ERG-b波振幅值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兔眼视网膜RGC数量减少,IRL厚度变薄.BDNF组兔眼视网膜RGC数量和IRL厚度的变化与模型组相似,但其程度均较模型组轻(P<0.05,P<0.01).电镜观察可见急性高眼压引起了RGC的损害,而BDNF组损害较轻.结论 玻璃体注射rAAV-BDNF可以显著改善急性高眼压引起的ERG-b波及视网膜结构的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王建明;孙乃学;惠娜;范雅稚;冯海晓;赵世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某院2008年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调查与分析

    目的 通过调查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促进和提高门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2008年1~12月门诊处方共54 078张,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不合理用药处方共1083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2.00%.不合理用药发生频率较高的是不符合处方管理规定、溶媒不当、诊断与用药不符、用量超说明书、用法不合理.结论 我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作者:黄志军;刘秋琼;李桃;曾英彤;林祖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内窥镜下面神经鼓室段梳理治疗面肌痉挛:附12例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内窥镜微创手术方法进行鼓室段面神经梳理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面肌痉挛患者10例共12侧耳(其中两例为双侧面肌痉挛).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方法,以耳内窥镜经外耳道进入鼓室,凿除外耳道后上壁部分骨质,暴露面神经管鼓室段,暴露面神经鞘膜,用细针刺入面神经纵行来回梳理5~10个平面,观察患者面部表情肌情况直至出现轻到中度面瘫为止.结果 所有病人均能在内窥镜微创手术方法下顺利完成手术.随访1~5年,面肌痉挛无复发或减轻,疗效稳定.结论 应用内窥镜微创手术方法进行鼓室段面神经梳理术,创伤小,疗效满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江广理;卢汉桂;张湘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摄取Beta淀粉样蛋白形态学观察

    目的 观察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对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摄取作用和在亚细胞结构定位.方法 接种培养SH-SY5Y细胞,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直接观察SH-SY5Y对细胞外Aβ1-42-fluo摄取的时程变化;用图像分析技术比较24 h时SH-SY5Y对细胞外三种不同浓度Aβ1-42-fluo摄取的差异,同时采用免疫荧光多重染色分析SH-SY5Y摄入Aβ1-42-fluo的哑细胞结构定位.结果 SH-SY5Y与200 nmol/L Aβ1-42-fluo共孵育1 h后就开始摄取Aβ,Aβ被摄入的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细胞外Aβ1-42-fluo浓度愈高,被摄入到细胞内Aβ1-42-fluo量也愈多,不同浓度各组间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部分被内吞Aβ荧光颗粒与溶酶体标记物Lamp-1共定位.结论 SH-SY5Y通过摄人Aβ机制以清除Aβ,呈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被摄入的Aβ部分定位于溶酶体.

    作者:钱亦华;胡晓丹;韩华;刘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前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的变化,探讨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方法分别检测正常人、2型糖尿病人MBL及hs-CRP浓度.(2)检测糖尿病组药物干预前后MBL、hs-CRP、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1)血MBL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显著降低;(2)血hs-CRP水平在2型糖尿病中显著升高;(3)予罗格列酮及二甲双胍干预后MBL、hs-CRP、血糖、TC、TG、LDL-C、HOMA-IR水平显著下降,HDL-C、HOMA-ISI显著升高.结论 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可影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水平.

    作者:秦映芬;方桂兴;黄迪迪;张劫;周嘉;罗佐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脐血及胎盘中TXA2、PGI2、TXA2R异常表达与羊水过少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在羊水过少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放免法检测羊水过少和正常妊娠各30例产妇脐血中TXB2和6-keto-PGF1α浓度,计算TXB2/6-keto-PGF1α比值,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胎盘绒毛血管内皮细胞血栓素A2受体(TXA2R)蛋白含量.结果 研究组脐血TXB2浓度明显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6-keto-PGF1α浓度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XB2/6-keto-PGF1α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胎盘绒毛血管内皮细胞中TXA2R阳性表达(22/30,73.3%)明显高于对照组(11/30,36.7%),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且羊水过少组TXA2R阳性表达以强阳性为主.结论 脐血中TXA2浓度异常升高及TXA2/PGI2比例失衡与羊水过少发病有关.

    作者:王志坚;余艳红;陈洁;赵影庭;张燕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3D-CE-MRA对肠系膜动脉硬化的探讨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旨在探讨3D-CE-MRA技术在诊断肠系膜动脉硬化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1例患者行肠系膜动脉的3D-CE-MRA,进行图像后处理(3D重建和MIP后处理)成像.将23例正常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作为对照.观察、分析异常的肠系膜动脉异常表现.对病变组与对照组肠系膜上、下动脉管径与各级分支的数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1例均有全身其他部位动脉硬化.肠系膜动脉硬化MR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变细,管腔狭窄,边缘不规则,管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腔内形成多处对比剂充盈缺损.二级以上分支减少、走行僵硬.部分患者分支纤细呈虚线状或分支消失.仅2例肠系膜下动脉主干显示,走向僵硬.病变组肠系膜上、下动脉管径分别为3.8±0.32mm和1.20±0.12mm(正常组分别为6.51±1.01 mm和2.90±0.90mm),经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肠系膜动脉硬化患者动脉分支数目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P<0.05).部分患者动脉期小肠粘膜强化程度减低,肠管呈挛缩状聚拢、充气扩张、肠管张力减低.结论 3D-CE-MRA成像能明确显示肠系膜动脉硬化及肠管继发性改变.本方法对病变的检出及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杨沛钦;郑晓林;范宪淼;全海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体外膜肺氧合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体外膜肺氧合(ECMO)与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2008年住院的54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其中23例行ECMO辅助,31例行LABP辅助,观察ECMO和IABP辅助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以及行PCI治疗的情况.结果 心脏指数,心排出量在ECMo辅助后明显增加,高于IABP辅助下的心脏指数和心排出量增加量,P<0.05.ECMO对患者动脉血压的改营作用也明显优于IABP(P<0.05).结论 与IABP相比,ECMO能更好地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患者进行PCI提供了必备的前提条件,有望提高危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蒋崇慧;谢钢;吴丽英;张励庭;宁晔;尹刚;连丽虹;吴美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广东、新疆中小学生及成人风湿性心瓣膜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广东与新疆中小学生风湿件心瓣膜病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2005~2006年分别在广东和新疆协作区部分中小学校开展以听诊和体检为主要手段的风湿性心瓣膜病普查,结合病历回顾、成人调查和9~12岁小样本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甲链)带菌率调查.结果 各协作区中小学生风湿性心瓣膜病检出率为0,新疆成人风湿性心瓣膜病患病率(12.9‰)高于广东清新(2.2‰).新疆甲链阳性带菌率为9.8%~12.6%,高于广东的连洲(2.3%)和清新(3.9%).结论 新疆小学生甲链带菌率和成人风心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广东,提示新疆的风心病流行较广东严重.中小学生风湿性心瓣膜病患病率与1994年相比有下降趋势.

    作者:邓木兰;李河;陈剑光;沙坎;陈燕情;杨崇选;郭成业;姚桦;刘小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及评估方式

    目的 采取球囊损伤加高胆固醇饮食方式建立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用多种方式评估,研究快速建模及无创评估模型的方法.方法 16只雄性新西兰白兔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球囊损伤腹主动脉后,实验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对照组普食喂养,8周后应用病理切片、血管造影及体表超声等多种方式检测斑块成膜情况,分析其斑块性质.结果 高胆固醇饮食8周后兔体重、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01),腹主动脉造影及体表超声均能直接观察到实验组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实验组损伤部位与对照组损伤部位之间血管收缩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921,P=0.000),体表超声测得偏心指数较大的斑块在药物刺激后血管收缩明显增加,偏心指数与血管收缩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83,P=0.000).

    作者:刘毅;李志樑;雷霄;傅强;付晓华;缪绯;余志国;刘映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复方茵黄解毒汤中咖啡酸的含量

    目的 建立以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复方茵黄解毒汤中咖啡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电泳条件为:石英毛细管柱(75 μm×60 cm,有效长度为53 cm);运行缓冲液为20 mmol/L的硼砂溶液(pH=9.18);分离电压12kV;真空进样时间为5 s;温度为25℃,紫外检测波长313 nm.结果 咖啡酸在20~1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咖啡酸Y=561.02X-2192.1(r=0.999 8,n=6).咖啡酸的平均回收率大于95%;RSD小于3%(n=3).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灵敏,可有效控制复方茵黄解毒汤的质量.

    作者:蔡茁;杨芳;俞发;楼陆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不同抗病毒药物对肾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预防疗效:附996例分析

    目的 分阶段比较2000~2005年中山一院肾移植受者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牛情况、预防方案及其效果.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行尸肾移植并随访到3个月以上的996例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采用普遍预防策略预防CMV感染.根据其采用的CMV预防药物不同分为两组:阿昔洛韦组(A组,667例)和更昔洛韦组(B组,329例).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内CMV感染率,CMV病发生率、急性排斥、合并其它感染、并发症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对同时期引起受者早期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A组667例受者中,有238例发生CMV感染,发生时间第2~7周,平均3.21±1.04周;65例发生CMV病,发牛时间5~14周,平均11.17±2.02周;死亡16例.B组329例受者中,有126例发生CMV感染,发生时间2~8周,平均3.75±1.39周;31例发生CMV病,发生时间6~16周,平均13.54±2.10周;死亡7例.A组急性排斥发生率为16.64%(111/667),B组发牛率为11.58%(38/32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4.490,P=0.034).3个月时A组总的感染发生率为33.13%(221/667),B组为38.60%(127/329),包括伤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两组总体感染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早期死亡的各种原因中,由其他原因导致的受者死亡人数在减少,而与CMV有关的死亡人数没有降低.结论 CMV病是肾移植受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对抗原血症阳性受者采用了静脉更昔洛韦治疗的方案,两种方案都能够有效降低CMV病发生;采用口服低剂量更昔洛韦的预防方案在预防效果上并不优于采用口服阿昔洛韦的普遍预防方案,提示低剂量更昔洛韦口服的预防方案对CMV感染的预防效果有限.

    作者:邱江;陈立中;王长希;费继光;李军;陈国栋;黄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5-杂氮脱氧胞苷逆转膀胱癌T24细胞死亡相关蛋白激酶的转录表达

    目的 研究膀胱癌细胞T24中死亡相关蛋白激酶(DAPK)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探讨使用5-杂氮脱氧胞苷(5-aza-dc)处理T24细胞后对DAPK转录表达的影响及其细胞生物学效应.方法 使用不同浓度去甲基化药物5-aza-dc处理膀胱癌细胞株T24后,使用MTT法、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5-aza-dc对T24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率.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分别检测5-aza-dc(12.5 μmol/L)处理前后T24细胞中DAPK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变化情况.应用RT-PCR、Western-blotting分别检测5-aza-dc(12.5 μmol/L)处理前后T24细胞中DAPK转录、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 MTT法显示不同浓度5-aza-dc对T24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24细胞的大凋亡率为(24.12±1.4)%.正常培养条件下T24细胞中DAPK启动子区出现高甲基化且DAPK mRNA无表达,在5-aza-dc(12.5μmol/L)作用24 h后,T24细胞中DAPK启动子区恢复为未甲基化状念且DAPK mRNA及蛋白重新恢复表达.结论 膀胱癌细胞株T24中DAPK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可能是抑制其转录表达的重要原因;5-aza-dc可以通过去甲基化作用使DAPK恢复表达,从而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5-aza-dc有望成为膀胱癌化疗的有效药物.

    作者:徐宁儒;刘春晓;郑少波;李虎林;徐亚文;许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合用治疗50例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合用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使用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对照组50例,仪用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喷鼻.结果 鼻郎鼻腔喷雾器与曲安奈德鼻喷雾剂合组有效率为94%,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组有效率为82%.结论 鼻郎鼻腔喷雾器可有效提高曲安奈德鼻喷雾剂的疗效,减少甚至避免其不良反应.

    作者:凌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灯盏细辛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灯盏细辛对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和灯盏细辛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用灯盏细辛注射液2 ml/(kg·d)灌胃,每天1次,共15 d).各组再分脑缺血/冉灌注后5 h和24 h两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在相应时间测定血清神经元稀醇化酶(NSE)含量、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与脑缺血/冉灌注组比较,脑缺血/再灌注后5 h和24 h,灯盏细辛预处理组血清NSE含显著减少(P<0.05,P<0.01),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P<0.05).灯盏细辛预处理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相关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缺血前给予灯盏细辛对大鼠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詹海涛;刘应时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子宫肌瘤剔除三种术式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经腹,经阴道和腹腔镜下3种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特点,指导临床术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间我院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84例(开腹组)、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78例(腹腔镜组)和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60例(阴道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阴式组手术时间短(59.58±27.72)min,开腹组(98.93±33.07)min,腹腔镜组(114.62±33.12)min,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中出血量阴式组少(100±87.04)ml,腹腔镜组(142.31±140.42)ml与开腹组(144.29±131.68)ml无明显差异.术后阴式组患者的排气时间(29.5±7.86)h,住院时间(5.75±1.1)d;腹腔镜组(37.23±9.69)h住院时间(6.62±1.4)d;开腹组(45±13.88)b住院时间(7.12±1.46)d,3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开腹组剔除的肌瘤瘤体直径大(P<0.05),腹腔镜组与阴式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效果好,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适应症更广泛.3种手术各有其特点和适应症.不能完全相互代替.

    作者:王一斌;黄柳;唐家龄;叶明;黄洁贞;黄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参芪胶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后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参芪胶囊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促排卵治疗后黄体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组47例,于排卵后口服参芪胶囊治疗,对照组46例,于卵泡成熟时肌注HCG 5000u.治疗前后测性激素、胰岛素(INS)、体重指数(BMI),统计获得的排卵周期、子宫内膜厚度、黄体期天数和妊娠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LH、LH/FSH、T、INS、BMI均下降(P<0.01).治疗后组问比较,治疗组LH、LH/FSH、T、BMI下降(P<0.05),黄体期E2、P、黄体期天数、子宫内膜厚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排卵率83.44%,妊娠率55.32%,对照组排卵率82.78%,妊娠率36.96%,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克罗米芬促排卵周期中应用参芪胶囊,通过降低患者BMI,降低T和LH/FSH,调整性腺功能,能较好维持黄体功能,从而使患者成功妊娠,提高妊娠率.

    作者:钟秀驰;左俊;张娟;黎小斌;胡向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