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见桥;庄广伦;龙晓林;杜红姿;石宇;黄玉玲;刘凤华;黄艳仪
目的 介绍小切口交叉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和结果采用小切口交叉克氏针贴髌骨钢丝张力带内同定治疗48例髌骨骨折,均随访5~7个月.平均6个月.本组优44例,良3例,优良率98%.结论 该治疗方法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符合外科微创原则,采用这种新的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好、并发症少,病人容易接受.
作者:李豫明;袁世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衰竭患者无菌抽取骨髓65~95ml,Kai W01 lert方法分离纯化BMSC,然后经肝动脉或脾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或脾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观察同期的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清蛋白(g/L)为30.91±4.00 vs 27.75±5.40(P<0.05),至12周,升至32.00±6.18(P<0.01);前清蛋白(mg/d1)为18.28±3.78 vs 15.63±3.16(P<0.01);总胆红素(μmmol/L)为36.94±21.15 vs 125.01±150.05;总胆汁酸(μmmol/L)为41.63±33.91 vs 78.00±59.80,凝血酶时间(s)及纤维蛋白原(g/L)分别为14.81±1.69 vs 22.40±7.07和2.63±0.62 vs 1.76±0.95,P均<0.05;球蛋白及肝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食欲、体力改善分别为91.67%和87.5%;第2周62.5%肝病面容好转,有1例蜘蛛痣明显减少;术后12周的总生存率为62.5%,其中移植2周后死亡及失访者共9例,其原因为慢性肝衰竭合并白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DIC或肝肾综合征.BMSC肝内灌注术中有2例发现小肝癌,即改予脾内灌注BMSC并术后行经皮肝穿刺肝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其中1例AFP由80 ng/ml降至9 ng/ml,恢复良好,另1例手术后11周死于肝肾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细胞移植并发症.结论 自体BMSC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明显,生存质量提高,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潘兴南;沈建坤;庄岳鹏;陈先礼;李奕鑫;陈丽娟;杨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构建携带人Galectin-3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测定感染滴度,并对不同靶点进行有效筛选.方法 根据Galectin-3基因设计4对,经退火制备的双链DNA oligo,连接经双酶切的线性化pGCL-GFP/U6载体,转化后经PCR鉴定,阳性克隆测序,质粒抽提,经CaCl2导入293T细胞,包装成慢病毒,收集病毒上清并检测其滴度.将含Galectin-3基因的RNAi病毒颗粒,感染靶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荧光,感染率>50%时,收集细胞抽提RNA,RT-PCR检测Galectin-3 mRNA水平,评价干扰效果.结果 经测序、PCR分析证实目的 序列成功连接到载体上,载体构建成功,包装成高滴度慢病毒.感染MCF-7细胞系后,细胞荧光显示感染率>50%,定量RT-PCR检测结果发现:1#和3#靶点敲减Galectin-3基因效率达95%、85%.结论 成功构建并筛选了携带有人Galectin-3基因的RNAi慢病毒载体及有效靶点,为进一步研究Galectin-3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提供实验平台.
作者:王明栋;史彦芳;王洪;马文斌;王任直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异源淋巴细胞免疫结合体外授精及胚胎移植技术(IVF-ET)在治疗习惯性流产并伴不孕症方面的效果.方法 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都各有9例患者,均采用长周期方案超促排卵,观察卵子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习惯性流产致不孕的9例患者.在进行IVF-ET治疗前做2次淋巴细胞注射治疗,查血HCG确定妊娠后,再做2次淋巴细胞注射治疗.结果 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分别是81.3%和82.2%,两组间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9例中都有5例妊娠,对照组中有1例双胎妊娠,两组胚胎种植率分别为22.7和28.6%;也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妊娠患者的胎儿发育良好,都安全出生.结论 异源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结合IVF-ET足治疗习惯性流产伴不孕症患者的有效的方法.
作者:孔令红;刘忠;李红;陈思梅;邢福祺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卵裂胚发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3月对需要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7例病人.用13、18、21、X、Y五色染色体探针筛查这些病人种植前胚胎的非整倍体,同时分析胚胎发育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 共对52个胚胎进行活检,51个胚胎有FISH诊断结果.随着胚胎碎片比例的增加,染色体正常胚胎的比例下降,胚胎的碎片比例与正常胚胎的比例呈密切负相关,(r=0.835,P<0.01);在8细胞胚胎、9细胞以上胚胎(含9细胞)、7细胞以下(含7细胞)胚胎中,正常的胚胎比例分别为55%、50%、30.4%,其中8细胞胚胎组显著高于7细胞以下胚胎组(P<0.05);在卵裂球数目为偶数的胚胎中,正常胚胎的比例为48.4%(15/31),高于卵裂球数目为奇数胚胎的35%(7/2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裂球大小均匀的胚胎中,正常胚胎所占比例为54.8%(17/31),显著高于卵裂球大小不均匀的胚胎的25%(5/25)(P<0.05);优质胚胎中,正常胚胎的比例为55.6%,显著高于非优质胚胎的29.2%(P<0.05).结论 在种植前胚胎中,染色体异常胚胎广泛存在;依据现有的形态学评估标准,可以选择部分染色体正常的胚胎,但是形态学评价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刘见桥;庄广伦;龙晓林;杜红姿;石宇;黄玉玲;刘凤华;黄艳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以大限度减少手术创伤.方法 采用耳前方颧弓向上直切口4cm,作直径1.8~2.5 cm的骨窗开颅,开放脑池,令脑组织自然回缩后,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显微切除相关病灶18例.结果 本组18例中,侧裂区蛛网膜囊肿6例,右桥小脑角区蛛网膜囊肿1例,均行囊壁切除并开放邻近脑池.其中1例出现脑脊液鼻漏,经原入路修补.全切除三叉神经鞘瘤1例,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2例,全切除神经节细胞瘤钙化1例,全切除脑膜瘤7例,全部病例顺利恢复.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手术技术可以满足岩斜区、脑桥腹侧方、鞍上区及海绵窦区的手术要求.是一种大大减少手术创伤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人路.
作者:金虎;曹作为;史克珊;李钢;陈焕雄;陈晓东;林鹏;颜山;陈敏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豚鼠离体心脏心电瞬间向量综合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5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2组,离体心脏分别浸入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将参比点置于远离心电场源的零电位,记录3个平面左、右心室侧和与之垂直的前后壁侧,共4个方向上4个不同距离点的心电图.以4个方向各自记录的心电图QRS波形态和振幅来确定心电场电势分布,并以此判断瞬间心电向量的综合情况.结果 每一平面4个方向上共16个点在两种电导率不同的溶液中都记录到以正波R(r)为主的心电图.心电场电势均呈一致向外的正相分布,末见心室左右壁或前后壁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结果.结论 离体豚鼠心脏心电场电势分布表明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可能性存在疑问.
作者:李本富;周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EnSir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在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对3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导管消融,随访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38例患者都达到消融终点,双侧肺静脉均完全隔离.手术操作时间(233.8±31.7)min,X线曝光时间(32.5±4.7)min,左房建模时间(27.5±7.5)min.术后随访(9±3)月,单次消融的成功率为89.5%,出现并发症7.9%.结论 EnSite Nav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前庭隔离导管捎融治疗房颤是一种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作者:谭海斌;杨希立;温旭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为探索鼻咽癌新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制备了中华眼镜蛇膜毒素(CT)和碘-131(131I)与抗鼻咽癌单克隆抗体BAC5的偶联物,观察其对体外鼻咽癌细胞CNE2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氯胺T法将131I标记于BAC5,Iodogen法将125I标记于CT,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偶联BAC5和125I-CT,并用噻唑蓝法观察抑瘤效应.结果 125I-CT-BAC5的IC<50>为9.17×10-8mol/L,131I-BAC5的IC50为5.83×108Bq/L,联合用药后抑制率明显提高.结论 125I-CT-BAC5和131I-BAC5对体外培养的CNE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则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赵永胜;杨惠玲;刘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线粒体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HUVEC制备氧化应激细胞模型,观察17β-雌二醇(E2)对氧化应激内皮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实验分A组(空白组)、B组(250 μmol/L H2O2刺激组)、C组(250 μmol/L H2O2+0.1 μmol/L E2组)及D组(250 μmol/L H2O2+0.1 μmol/L E2+10μmol/L ICI182780组).刺激4 h后,检测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细胞内ATP水平、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及细胞活力.结果 与A组比较,B组细胞中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下降,ATP水平下降,细胞内活性氧增加,细胞活力下降;C组细胞上述指标与B组细胞相比程度减轻;D组细胞上述指标与B组细胞变化相似.结论 E2可通过受体机制对氧化应激HUVEC的线粒体产生保护作用.
作者:陈国栋;吴赛珠;阮云军;彭慧茹;邢晓雯;银孟卓;简政威;王玉筵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探讨喉罩通气用于腔镜辅助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24例年龄28~50岁、ASA Ⅰ~Ⅱ级择期行腔镜辅助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导管组(T组).每组12例.观察记录患者入室后、插管前即刻、插管时、插管后2 min、拔管时和拔管后2 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CO2充气前和充气后15、30和60 min时的气道峰压(Ppeak)、潮气量(Ⅵ)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结果 两组间CO2充气前和充气后15、30和60min时的Ppeak、VT和PETCO2无统计学差异(P>0.05).L组插管时、插管后2min、拔管时和拔管后2min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T组低(P<0.05).拔管时T组75%出现呛咳或挣扎反应,术后24 h咽痛发生率为66.7%,而L组均无拔管反应,仪有2例术后咽痛.结论 喉罩通气较气管捕管对患者生理功能影响小,通气可靠,可减少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可安全用于腔镜辅助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麻醉.
作者:曾婉华;郑文博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本研究采用医用硅橡胶经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用于制备植入体内的新型腹腔化疗管复合材料.方法 对其材料进行物理机械性能、动物试验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PTFE添加对复合材料硬度的影响不大,随着PTFE含量增加,复合材料仍保持较高的物理机械性能;复合材料通过过敏试验、热源试验、全身急性毒性试验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生物学评价试验中均呈阴性反应,材料无明显毒性,材料中不存在潜在致敏性物质,所含热原含量符合生物体的要求.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结论 本文所制备的硅橡胶/PTFE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物理机械性能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是制备腹腔化疗导管的良好材料.
作者:曹文;牟善松;马安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利用NCBI中的DDD(数字差异显示)数据库及RT-PCR技术克隆睾丸等组织中特异表达的新基因.方法 利用NCBI中的DDD数据库首先电子克隆了Rcet3基因,并从成年小鼠睾丸组织中利用RT-PCR克隆出Rcet3全长基因,然后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 序列分析显示,Rcet3基因全长cDNA为610bp,含4个外显子,编码一个140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该蛋白含一个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域,但缺少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关键的作用位点,而这些位点对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的抑制作用足重要的.Rcet3在成年老鼠睾丸、附睾和大脑等生殖域中特异表达,睾丸中的表达高于附睾和大脑,Rcet3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家族2的Cres亚家族具有相似的特征.结论 Rcet3可能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2,Cres亚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
作者:向阳;邹寿长;欧雪玲;周明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探索在活体状态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迁移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以MSC为实验材料,将纯化的hSDF-1α重组腺病毒100 μl加入单个散在分布的MSC培养基中,分别于转染后1,2,3 d观察MSC迁移的变化.随后于hSDF-1α重组腺病毒转染MSC后12 h,以50 μnmol/L渥曼青霉素,10 μmol/L LY294002,50 μmol/L PD98059,10 μmol/L U73122,0.1 g/L AMD3100以及50 nmol/L维拉帕米等分别处理MSC,观察转染SDF-1的MSC迁移的信号机制.结果 转染SDF-1重组腺病毒的MSC呈聚集的集落样生长,渥曼青霉素、LY294002、PD98059、U70312、AMD3100、维拉帕米等处理后,MSC聚集的集落样生长趋势明显降低,尤以U73122、AMD3100对其阻断效应为显著.结论 SDF-1促进了MSC的迁移,其作用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PI-PLC)和蛋白激酶C(PKC)等信号分子有关.
作者:王一平;唐俊明;郭凌郧;孔霞;杨建业;陈龙;黄永章;王家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肾康丸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小球足细胞形态及desmin、podocin表达的影响,探讨肾康丸对DN的肾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DN模型,将DN模型大鼠随机分为4组:DN模型对照组、肾康丸组、厄贝沙坦组、肾康丸和厄贝沙坦合用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干预8周后,观察24h尿蛋白定量变化,利用光镜、电镜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足细胞desmin、podocin表达变化.结果 应用肾康九、厄贝沙坦干预后,DN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减少,肾脏病理改变显著减轻,足细胞desmin表达明显减少、podocin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通过上调足细胞podocin的表达,使podocin的合成增加,从而减轻足细胞的损伤、维护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可能是肾康丸对DN的肾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龙海波;张辉;钟娟;朱艳;何井华;魏连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中药青蒿衍生物青蒿琥酯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为该药物在重症中暑治疗中的运用打下基础.方法 在干球温度(34.5±0.5)℃,相对湿度(60±5)%的条件下建立小鼠中暑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生理盐水组、高温对照组和止常对照组.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中SOD的含量.用TBA法检测MDA的含量,用电镜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青蒿琥酯组小鼠血中SOD含量和MDA含量分别高于生理盐水组,低于高温对照组(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相近;青蒿琥酯组的肝组织损伤明显轻于生理盐水及高温对照组.结论 青蒿琥酯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作用,是其抗中暑内毒素血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郭进强;李莉;万为人;谭非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来源于蛇菰科植物日本蛇菰中的单体化合物三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TGGP)抑制HIV与靶细胞融合的活件,并探讨其作用靶点.方法 用萃取和柱层析方法分离提纯TGGP,用酶联免疫测定法、天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子排阻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其抑制HIV gp41六螺旋束结构形成的作用,用细胞-细胞融合方法检测TGGP抑制HIV进入靶细胞的活性.结果 酶联免疫测定法表明TGGP能有效地抑制gp41六螺旋束结构的形成,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37±0.19)ug·ml-1进一步用生物物理方法直观地确证了TGGP抑制gp41六螺旋束结构形成的作用.在生物学活性方面,50ug·ml-1的TGGP能有效地抑制HIV包膜糖蛋白介导的细胞.细胞融合.结论 HIV进入靶细胞的过程由跨膜糖蛋白亚基gp41介导.三没食子酰吡喃葡糖(TGGP)能作用于gp41,抑制HIV与靶细胞的融合.该化合物可望作为阴道外用杀微生物剂,预防HIV的性传播.
作者:孙魏;王洪涛;夏承来;吴曙光;姜世勃;姜志宏;刘叔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联合转染以MRP和bcl-2基因为靶标的siRNA,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耐药的K562/ADM细胞药物敏感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化学合成以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和bcl-2为靶标的siRNA,分别或联合用脂质体转染人阿霉素处理的K562和K562/ADM以单纯化疗处理组和未处理组为对照.转染后24、48、72 h,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生长抑制率,计算IC50值.转染24 h后RT-PCR检测各组细胞相应靶基因mRNA表达水平,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MRP和bcl-2蛋白表达率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K562/ADM细胞ADM的IC50为12.81 μg/ml,ADM+MRP-siRNA组降为3.74 μg/ml,ADM+bcl2-siRNA组降为6.82 μg/ml ADM+MRP-siRNA+bcl2-siRNA组降至2.51 μg/ml;K562细胞ADM的IC50为6.75 μg/dml,ADM+MRP-siRNA组降为3.22 μg/ml,ADM+bcl2-siRNA组降为3.56 μg/ml,ADM+MRP-siRNA+bcl2-siRNA降至1.84 μg/ml,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以MRP和bcl-2为靶标的siRNA后,细胞相应靶基因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减低,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联合转染两种siRNA,细胞的IC50进一步下降,细胞凋亡率进一步升高,与分别转染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转染以MRP和bcl-2基因为靶标的siRNA,通过降低靶基因蛋白表达,产生协同作用,明显增加耐药和亲本肿瘤细胞药物敏感性和凋亡率.
作者:宋朝阳;胡海燕;邓兰;吴秉毅;张梅霞;ZHANG Mei-xia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与其新生儿脐血 C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对足月正常孕妇、子痫前期疾病患者血浆与其所分娩的新生儿脐血CA量进行监测.正常对照组30例.子痫前期组59例.结果 足月正常儿脐静脉血浆CA水平明显低于脐动脉(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浆CA水平明显高于脐静脉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浆C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脐动、静脉水平(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病情加重,血浆及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CA水平明显增加,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动脉血中CA水平增加.说明子痫前期的发病与脐动脉血中CA水平增加有关,即与胎儿嗜铬细胞的激活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的活性有关.
作者:王清津;刘可;蔡晓玲;赖卓胜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