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汁损伤胃黏膜的实验研究

宋银雪;龚均;吴建涛;耿娟

关键词:胆汁反流,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胃黏膜损伤
摘要:目的 通过大鼠实验模型探讨胆汁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 SD大鼠分成4组: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组、DGR+胆管结扎(BDL)组、BDL组、对照组.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损害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电子显微镜硝酸镧标记观察胃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果 DGR组比去除胆汁的DGR出现胃黏膜的充血、小凹超常增生和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损程度严重.结论 在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胃黏膜的损伤中,去除胆汁可使胃黏膜的损伤减轻,胆汁是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和β2-微球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速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59例NHL患者及40例健康者血清LDH和β2-MG值.结果 NHL组血清LDH和β2-MG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化疗后疗效评价为有效的患者化疗前的血清β2-MG水平高于化疗后(P<0.05),而化疗后疗效评价为有效的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LDH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疗效评价为稳定、进展的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清LDH和β2-MG水平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LDH和β2-MG水平可作为NHL患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有效指标.

    作者:梁红峰;张少芬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人胰岛新生相关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目的 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人胰岛新生相关蛋白(rhINGAP),用于INGAP的生理功能研究和动物试验.方法 通过PCR扩增INGAP基因,插入到重组质粒α/pUC18的α因子信号序列的Xho Ⅰ和EcoR Ⅰ酶切位点处,再将融合基因αINGAP重组到表达质粒pPIC9K的BamH Ⅰ和EcoR Ⅰ之间,Sal Ⅰ酶切线性化重组质粒INGAP/pPIC9K,电穿孔转化毕赤酵母,营养缺陷型培养基MD和G418筛选含高拷贝表达盒的酵母转化子,PCR鉴定是否含有目的 基因INGAP,甲醇诱导rhINGAP的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目的 蛋白,用ELISA定量测定生物学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INGAP/pPIC9K,筛选得到3个阳性转化子,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活性.结论 实现了rhINGAP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分泌性表达.

    作者:沙建平;薛耀明;陈炫;曾展军;魏民;罗祥蓉;何飞英;王玲;卓凤婷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S100A4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观察S100A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NSCLC的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为NSCLC临床生物学行为、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非小细胞肺癌及6例正常肺组织中S100A4和MMP9的表达水甲;运用单因素(Log-rank)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比较两者以及临床各因素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S100A4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在肺腺癌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肺鳞癌(P<0.01).在TNM分期中,S100A4在Ⅲ+Ⅳ期明显高于Ⅱ期和Ⅰ期(P<0.01),但是Ⅱ期和Ⅰ期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MMP9在Ⅲ+Ⅳ期的表达明显高于Ⅱ+Ⅰ期(P<0.05).S100A4和MMP9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随肿瘤体积的增大S100A4的表达率明显升高(P<0.001).MMP9阳性率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S100A4和MMP9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均有相关关系;而且S100A4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及MMP9的表达均相关;MMP9表达与病理分级及S100A4的表达相关.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TNM分期及S100A4和MMP9的表达情况均对患者的生存期有显著影响(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显示临床TNM分期、S100A4及MMP9的表达状态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S100A4和MMP9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上调,而且与NSCLC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S100A4和MMP9的表达状态是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因此,监测S100A4和MMP9的表达对评估NSCLC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香丽;王连才;张王刚;陈小燕;孙忠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IL-8的检测

    目的 探讨牙龈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与慢性牙周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检测了32例样本(16例健康者,1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析IL-8的检出率及IL-8分泌细胞在牙龈组织中的分布.结果 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IL-8的检出率均高于健康者,IL-8阳性细胞分布于牙龈的上皮和结缔组织中.结论 IL-8参与了牙周炎的病理过程.

    作者:孙江;刘琼;章锦才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早产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远期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调查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婴儿2281份资料,其中早产儿175人,健康足月儿2106人,取血检测HBsAg和IgG、IgM、IgA、C3、G4含量.结果 两组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和1~12月接种HBsAg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12月接种的HBsAg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时机对早产儿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和补体质量有显著的影响.结论 早产儿可进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接种时间越早,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机会越少.

    作者:郭炯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精细定位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刘腾飞;尹志华;甘润良;赵强;董琳;周建国;冬毕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运用湿热环境、肥甘饮食、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造成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采用荧光标记法测定各组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 湿热组CD4+、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CD8+明显高丁正常组(P<0.01),三仁汤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湿热环境、肥甘饮食、病原微生物等复合因素特别足鼠伤寒杆菌的作用下,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三仁汤的祛湿清热,官畅气机的作用有对抗脾胃湿热证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作用.

    作者:文小敏;瘳荣鑫;谭永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中华眼镜蛇膜毒素和碘-131协同免疫导向对体外鼻咽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 为探索鼻咽癌新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制备了中华眼镜蛇膜毒素(CT)和碘-131(131I)与抗鼻咽癌单克隆抗体BAC5的偶联物,观察其对体外鼻咽癌细胞CNE2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氯胺T法将131I标记于BAC5,Iodogen法将125I标记于CT,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偶联BAC5和125I-CT,并用噻唑蓝法观察抑瘤效应.结果 125I-CT-BAC5的IC<50>为9.17×10-8mol/L,131I-BAC5的IC50为5.83×108Bq/L,联合用药后抑制率明显提高.结论 125I-CT-BAC5和131I-BAC5对体外培养的CNE2细胞均有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应用则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赵永胜;杨惠玲;刘长征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根皮素诱导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

    目的 研究根皮素诱导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凋亡.方法 MTT法测定BEL-7402细胞毒性,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发色底物法检测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活性变化.结果 根皮素对BEL-7402细胞IC50在89.23 μg/mL.BEL-7402细胞生长曲线表明,根皮素浓度增高,生长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可在40~160 μg/mL根皮素处理后24 h出现.凋亡细胞主要表现为核染色质固缩,荧光染色增强.根皮素阻断细胞于G1期,线粒体膜电位降低.Caspase-3、Caspase-6和Caspase-9被激活,呈时间依赖性改变.根皮素处理BEL-7402细胞12 h Caspase-9活性高,而Caspase-6活性在18 h达峰值,Caspase-3活性峰值时间在24h后.结论 根皮素可以诱导BEL-7402细胞发生凋亡,途径可能是通过线粒体旁路.

    作者:罗辉;汪亚君;陈杰;刘江琴;张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剖宫产子宫切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目前产科子宫切除的现状和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刮宫产子宫切除的高危因素,以期为降低孕产妇子宫切除率和死亡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近5年来广州市7家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产科子宫切除的临床资料,并根据随机对照研究,取同一医院剖宫产产后出血未切除子宫的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可能与子宫切除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7家医院5年来剖官产子宫切除率为0.18%(56/30972),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时的子宫切除率3.92%(56/1429),子宫切除患者死亡率5.36%(3/56).56例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是胎盘因素占58.93%(33/56),其次为宫缩乏力8.93%(5/56)、子宫肌瘤8.93%(5/56)、凝血机制异常7.14%(4/56)及子宫破裂7.14%(4/56).结论 对子宫切除组与对照组多因素二分类Logiscic同归分析.提示胎盘因素、子宫破裂、术前凝血指标异常等是削宫产发生产后出血时子宫切除的高危因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需要规范性指南,以期降低子宫切除率及孕产妇死亡率.

    作者:苏桂栋;余艳红;宋天蓉;孙桂芹;裘毓雯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评价

    目的 分析5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1年随访结果,讨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预后参考资料.方法 从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广东省中医院创伤骨科全年收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57例,统计治疗方式、早期并发症,1年后进行随访.统计1年死亡率、存活患者患髋功能恢复程度.结果 38例行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疗效满意,预后良好.9例行内固定治疗患者6例获得骨折愈合.10例非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1年死亡率高.结论 对大多数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1年随访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移位股骨颈骨折主张进行内固定治疗,多数可以获得骨折愈合.保守治疗患者预后差,伤后1年死亡率高.

    作者:王海洲;谢杰伟;许树柴;庄义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脓毒症大鼠肠粘膜凋亡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脓毒症组(n=15)、预处理组(n=15)及治疗组(n=15).脓毒症组、预处理组及治疗组利用盲肠结扎打孔法(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预处理组在CLP前2 h经尾静脉注射UTI 25 000 U/kg,治疗组在CLP后2 h经尾静脉注射UTI25 000 U/kg.分别存CLP后3、6及12 h活杀大鼠,取回肠黏膜及全血标本行小肠粘膜病理光镜观察、Tunel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及PCR扩增全血大肠杆菌DNA.结果 脓毒症组小肠绒毛顶端上皮脱落,固有层崩解,毛细疵管出血和溃疡形成.治疗组和预处理组能显著减轻上述改变;脓毒症组较其他三组比较小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有显著增高(P<0.05),CLP后12 h预处理组较治疗组比较在上述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脓毒症组及治疗组全血大肠杆菌DNA检测阳性,对照组和预处理组阴性.结论 脓毒症时肠黏膜凋亡明显增加,肠细菌移位;乌司他丁可显著减轻脓毒症大鼠肠道黏膜凋亡,抑制肠细菌的移位.

    作者:李旷怡;蒋龙元;张萌;钟冕;谢文卓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早期诊断女性生殖器结核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噬菌体法)检测白带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在早期诊断女性生殖器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7年9月间我院收治的86例病理确诊为女性生殖器结核的病人.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应用噬菌体法检测白带中的分枝杆菌,同时白带分别送检荧光定量PCR、涂片和培养检测分枝杆菌,对照检查结果.结果 86例患者中噬菌体法45例阳性,阳性率52.3%,特异性为100%,PCR的阳性率为23.3%,假阳性率为20%:培养法5例阳性,阳性率5.8%;涂片法全部阴性.噬菌体法明显高于涂片和培养法(P<0.01).结论 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在诊断女性生殖器结核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早期诊断女性生殖器结核提供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宝瑛;李艳;郑磊;钟梅;余艳红;熊梦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儿茶酚胺与其新生儿脐血儿茶酚胺的研究

    目的 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与其新生儿脐血 C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对足月正常孕妇、子痫前期疾病患者血浆与其所分娩的新生儿脐血CA量进行监测.正常对照组30例.子痫前期组59例.结果 足月正常儿脐静脉血浆CA水平明显低于脐动脉(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脉血浆CA水平明显高于脐静脉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浆C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脐动、静脉水平(P<0.05).子痫前期重度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肾上腺素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病情加重,血浆及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CA水平明显增加,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脐动脉血中CA水平增加.说明子痫前期的发病与脐动脉血中CA水平增加有关,即与胎儿嗜铬细胞的激活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的活性有关.

    作者:王清津;刘可;蔡晓玲;赖卓胜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番茄遗传转化筛选及其子代选育体系的优化研究

    目的 以弓形虫多表位抗原基因(MAG)和截短的速殖子主要表面抗原1(tSAG1)为插入子建立优化的番茄遗传转化筛选及其子代选育体系.方法 从培养基激素配方、番茄外植体选择等方面进行番茄再生体系的优化.白番茄品种、外植体选材、培养温度、培养基激素配方以及在共培养时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AS)等进行以农杆菌介导的番茄基因组稳定转化体系的优化.采用不同浓度卡那霉素抗性压力对转基因小苗进行根筛选诱导的比对.转基因番茄幼苗练莆移栽开花结果后收集种子.以无菌播种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法进行番茄转基因植株子代的选育.结果 子叶较下胚轴具有更强的再生能力,在优化的番茄再生培养基ZB3中,番茄子叶可达到98%(59/60)的高频再生芽萌发率.番茄的转化体系优化,培养基激素配方、培养温度是番茄转化芽诱导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23±1)℃能显著提高转化芽的萌发率,AS的施加亦能显著提高番茄转化芽萌发率,Zhongshu No.5番茄子叶于ZB2培养基和(23±1)℃的条件下转化芽萌发率为35%(28/81).80 mg/L卡那霉素抗性进行HK种番茄转化小苗根的筛选诱导比较适宜,生根率为48%(31/65).抗性苗移栽成活.正常开花结果的转化植株117株.无菌播种,卡那霉素浓度≥100mg/L时能显著抑制非转基因番茄种子的发育尤其足根的萌发与植株的伸长.根出现紫化且无侧根生长:将转基因番茄种子置于150mg/L卡那霉素抗性浓度下培养,能有效进行转基因植株后代遗传分离的选育.结论 成功建立番茄高频再生体系以及优化的番茄转化、抗性筛选及其转基因植株子代的选育体系.

    作者:应彩云;黄小琴;郭瑜琪;钟莉莉;刘艳;黎事伦;顾晓敏;周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注射用克林霉素合并氨曲南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克林霉素合并氨曲南治疗院内感染获得性肺炎的疗效.方法 48例(试验期间脱落、剔除病例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采用克林霉素合并氨曲南治疗,对照组21例给予头孢呋辛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存有效率、细菌清除率、药物敏感试验和安全性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注射用克林霉素合并氩曲南治疗社区性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安全、有效.

    作者:凌云;叶初阳;何松彬;龚晓琪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从离体豚鼠心脏电场电势分布看瞬间心电向量的综合

    目的 探讨豚鼠离体心脏心电瞬间向量综合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50只豚鼠随机均分为2组,离体心脏分别浸入蒸馏水和生理盐水中,将参比点置于远离心电场源的零电位,记录3个平面左、右心室侧和与之垂直的前后壁侧,共4个方向上4个不同距离点的心电图.以4个方向各自记录的心电图QRS波形态和振幅来确定心电场电势分布,并以此判断瞬间心电向量的综合情况.结果 每一平面4个方向上共16个点在两种电导率不同的溶液中都记录到以正波R(r)为主的心电图.心电场电势均呈一致向外的正相分布,末见心室左右壁或前后壁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结果.结论 离体豚鼠心脏心电场电势分布表明瞬间心电向量综合的可能性存在疑问.

    作者:李本富;周翔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肥胖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肥胖患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的内科门诊、住院患者及年体检患者筛选出的非糖尿病患者348例,分为非肥胖组221例和肥胖组127例,再根据B超检验将肥胖组分为伴NAFLD34例(观察组),肥胖不伴有NAFLD93例(对照组).对两组间及肥胖组内的体质量指数、血糖、血脂、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及转氨酶等指标进行分析,并对NAFLD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胰岛素抵抗与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肥胖伴NAFLD组的体质量指数、甘油三脂、空腹胰岛素餐后2 h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胰岛素抵抗较不伴NAFLD组显著高,NAFLD与胰岛素抵抗独立相关.结论 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两者又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重要因素,判断脂肪肝病因可以为其治疗取得很好疗效.

    作者:辜金莲;黎钟燕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3%复方双氧水与粮白醋治疗带状疱疹皮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3%复方双氧水+粮白醋对带状疱疹的治疗效果.方法 筛选带状疱疹62例住院病人.将每例病人的病变范围分成二分,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医生医嘱选用带状疱疹搽剂、新霉素氧化锌糊剂、4%庆大霉素湿敷等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3%复方双氧水+粮白醋治疗.结果 观察组病人皮损红肿消退,皮损结痂、疼痛缓解、治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 3%复方双氧水+粮白醋可有效用于治疗带状疱疹.

    作者:傅美华;李力;何艳瑛;戴红辉 刊期: 2008年第07期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对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2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及肝衰竭患者无菌抽取骨髓65~95ml,Kai W01 lert方法分离纯化BMSC,然后经肝动脉或脾动脉导管注入肝脏或脾脏.术后定期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并观察同期的症状体征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术后2周内所有血清学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与术前比较,术后4周,清蛋白(g/L)为30.91±4.00 vs 27.75±5.40(P<0.05),至12周,升至32.00±6.18(P<0.01);前清蛋白(mg/d1)为18.28±3.78 vs 15.63±3.16(P<0.01);总胆红素(μmmol/L)为36.94±21.15 vs 125.01±150.05;总胆汁酸(μmmol/L)为41.63±33.91 vs 78.00±59.80,凝血酶时间(s)及纤维蛋白原(g/L)分别为14.81±1.69 vs 22.40±7.07和2.63±0.62 vs 1.76±0.95,P均<0.05;球蛋白及肝酶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周食欲、体力改善分别为91.67%和87.5%;第2周62.5%肝病面容好转,有1例蜘蛛痣明显减少;术后12周的总生存率为62.5%,其中移植2周后死亡及失访者共9例,其原因为慢性肝衰竭合并白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DIC或肝肾综合征.BMSC肝内灌注术中有2例发现小肝癌,即改予脾内灌注BMSC并术后行经皮肝穿刺肝癌瘤内无水酒精注射,其中1例AFP由80 ng/ml降至9 ng/ml,恢复良好,另1例手术后11周死于肝肾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细胞移植并发症.结论 自体BMSC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近期安全有效,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改善明显,生存质量提高,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潘兴南;沈建坤;庄岳鹏;陈先礼;李奕鑫;陈丽娟;杨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