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复苏期间的临床护理体会

牛哲

关键词:介入封堵术, 小儿先心病, 复苏期, 综合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术后复苏期开展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3月开展介入封堵术的先心病患儿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9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复苏期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儿的并发症情况,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52%,干预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干预组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小儿先心病的复苏期间容易发生多种不良事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提高手术治疗的终效果,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如何提高门诊护理人员的素质

    门诊是医院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的前线,是医院的窗口,门诊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医院的总体医疗水平。新疆昌吉州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门诊量突破58万人次,日门诊量约3000人,为了更好服务于病人,满足患者的身体、心理、社会的需要,给我们门诊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护理工作者不断提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我在门诊部工作近8年,如果要全面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素质,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作者:马玉英;董丽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荆防汤”治疗过敏性皮炎48例临床观察

    目的:讨论研究荆防汤用于治疗过敏女性皮炎的临床疗效与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皮肤科过敏性皮炎患者48例并随即分为A、B两组。A组24例患者服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B组24例患者使用荆防汤。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比较显示B组患者使用荆防汤其治疗总有效率95.8%显著优于使用常规药物组79.2%(P<0.05)。实验室指标显示A组患者使用荆防汤治疗其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优于使用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临床使用荆防汤对过敏性皮炎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各类不适症状且服药后不良反应少,疾病治疗效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王丽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促进我院合理用药

    目的: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合理使用。方法: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完善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医务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开展不合理用药处方和医嘱点评;加大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和药敏试验力度;建立健全抗菌药物督查制度,采用行政手段和经济处罚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管。结果:我院的抗菌药物滥用得到有效控制。结论: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促进了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目的。

    作者:方灵芝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对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超低位直肠癌患者28例,均采用经括约肌间切除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瘘,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经2年随访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1例有肝转移;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患者排便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5.0%、92.9%、100.0%。结论:经括约肌间切除术是超低位直肠癌有效根治方法,术后不易发生局部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刘振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产后出血53例临床分析

    对我院53例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中,子宫收缩乏力占69.8%,胎盘滞留占20.8%。产道损伤占3.85%,凝血功能障碍占5.7%。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胎次及胎儿体重有关。应提高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通过产前、产时及产后预防及治疗,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及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曹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50例,给予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只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临床效果观察,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改善更加显著。结论:利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傅凤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呼吸内科临床使用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50例、肺结核患者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0例,一共150例,把这三种疾病的50例患者都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较为传统的方法进行诊治,治疗组患者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对比三组疾病患者中每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等三种疾病中的两组患者中,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在内科呼吸疾病中合理的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效果。

    作者:王利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膜透析患者腹膜炎的护理

    目的:探讨对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的护理。方法:对59例腹膜透析患者透析管出口处定期检查评估、早期识别和处理。结论:59例腹膜透析患者并发腹膜炎2人(4%),腹膜透析管技术成活率100%。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对腹膜透析置管患者进行规范腹膜透析操作,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定期随访,是减少腹膜炎发生率,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后果的关键措施。

    作者:陈海燕;陈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时期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问题及对策

    本文对计划生育药具服务的问题做了详细说明和探讨。

    作者:冯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宫外孕患者术后焦虑状态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宫外孕患者术后焦虑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80例宫外孕并行输卵管切除术后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组患者40例,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术后第一天对患者采用焦虑心理测试量表进行统计打分,两组患者护理后7天,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患者焦虑状态变化以及对比两组患者焦虑状态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心理测试量表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治疗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心理测试量表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患者护理后焦虑状态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见,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宫外孕患者术后焦虑状态,提高患者治愈率和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作者:林连娣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一例急性小肠坏死病人的护理干预

    1病例介绍患者,男38岁,以“腹痛、腹胀15天,右下腹可见原引流管孔处引出黄色液体”为主诉入院。既往5个月前因肠梗阻行小肠减置管术压术,患者一般状态差,无发热,小便正常,生命体征平稳,神清语明、表情痛苦,查体合作,经查体腹部膨隆、肠鸣音减弱、、原腹部引流管孔处有液体流出,检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9.14*10︿9/L。因患者家属不同意手术,行胃肠减压,抗炎、补液、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经3天治疗,病情无好转,体温达39℃腹痛明显,伴有明显的反跳痛及肌紧张,患者病情继续加重,向患者及家属再次交代,病人随时有生命危险,急需手术治疗,患者家属同意后完善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全麻下小肠部分切除小肠外引流腹腔冲洗引流术。放置5枚引流管,术中见腹腔内肠管广泛粘连,约有50厘米小肠坏死破溃,剩余小肠水肿扩张明显并粘连成团,腹腔内有较多的脓性肠液,切除坏死肠管后无法一期吻合及小肠造瘘,故小肠残端闭死后,小肠近端内放置引流管置腹壁外,术后诊断:小肠坏死,弥漫性腹膜炎,肠梗阻。术后加强抗炎,营养支持,对症治疗。术后第3天,腹腔引流管引流液颜色黄绿并有肠内容物,补充诊断小肠残端瘘。术后第7天自述已排气,腹胀明显好转,肠鸣音6次每分,第9天拔出胃管。术后10天腹腔引流液明显减少,拔出左右腹腔引流管各一枚,术后第15天拔出左腹腔引流管,。术后第19天拔出右腹腔引流管,患者一般状态明显改善,无恶心、呕吐、无腹胀,手术切口愈合良好,留置小肠引流管,患者家属要求出院,医生办理出院。

    作者:李梅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总结循证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科护理中的效果及影响。方法:选择66例儿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常规的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行常规护理之外,均给予患儿实施循证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生活质量量表(QOL)对患者预后心理重建做出评估。结果: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干预后较对照组患者SAS评分明显降低,QOL评分明显升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儿及家属的焦虑和恐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小梅;陈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咳嗽变异性哮喘病证结合研究进展

    咳嗽变异性哮喘以咳嗽为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易误诊误治,应采用病证结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CVA注意首先辨虚实,其次分发作期及缓解期。

    作者:莘蒙蒙;冯全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低温等离子与YAG激光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与YAG激光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顽固性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低温等离子组)和B组(YAG激光组)各50例。A组予低温等离子消融术治疗,B组予YAG激光治疗术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92%高于B组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顽固性鼻出血,临床效果好,安全、微创、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世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对预见性护理指引在骨科护理中的临床运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到2014年2月所接收的54例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性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采取预见性护理指引措施,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加以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6.3%,对照组总满意度为88.9%,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指引措施,能够有效减少骨科并发症的出现,提升患者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作者:胡淑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雷贝拉唑联合尼扎替丁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联合尼扎替丁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方法:选入住我院消化内科的经电子胃镜检查明确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mg/粒),早饭前1粒;治疗组用雷贝拉唑肠溶胶囊(20mg/粒),早饭前1粒,加上尼扎替丁分散片300mg,睡前1次。其他的胃保护粘膜剂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治疗使用相同。结果:治疗组能很快减轻甚至消失患者的夜间痛、饥饿痛症状,经规范治疗6周后复查电子胃镜显示治疗组患者充血糜烂灶、消化道出血人数、3年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人数均少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患者治疗过程中加用尼扎替丁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及复发人数减少,且患者依从性好,方便执行。

    作者:张文利;刘莉平;王娅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干休所丧偶后老人的应激期心理问题及干预

    本文对干休所20例离休干部和遗属丧偶后的常见应激期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在丧偶后应激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干预,促使他们正确面对配偶的去世,减少心理障碍发生。

    作者:贾秀敏;赵逊;张芳;徐士波;李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健康教育对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

    目的: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对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社区内100个婴儿家庭,分为两组,每组50个婴儿家庭,一组为观察组,进行专题讲座、知识普及、电话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的新型健康教育方式,另一组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性的健康教育。半年后,记录分析婴儿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家长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定期带婴儿进行疫苗注射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新型的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家长对婴儿保健知识有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作者:牛彦宁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探讨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

    目的:分析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干预的反应,支持临床治疗。方法:以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进行临床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干预效果明显,实验组患者并发症率、低血糖发生率、死亡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了对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还要做好护理干预,这能够促进患者心功能的提高,改善预后。

    作者:陶桂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外科休克的抢救措施及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外科休克病人的抢救措施以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3年11月期间我院因外科疾病导致休克需进行抢救患者40例,给予综合的抢救措施和护理工作。结果:抢救成功34例(85%),死亡6例(15%)。结论:针对外科发生休克患者,抗休克关键的基本措施就是及时去除病因,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保证护理质量,促使患者早日脱离危险。

    作者:张爱;潘文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