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中预防产后出血及缩短产程的价值

周沫;王海英;杨春艳;冯锦玲

关键词:产后出血, 雌激素, 己烯雌酚, 引产
摘要:目的 探讨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中预防产后出血及缩短产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医学原因终止妊娠病例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75例和对照组145例.实验组患者在羊膜腔注射利凡诺前1天开始口服已烯雌酚3 mg,3次/d,至排胎:对照组排胎前不给予雌激素类药物.两组均用容积法及称重法计算产后出血量,计算注药至宫缩发动及出胎时间.结果 (1)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比较:实验组出血量(123.3±81.8)ml,对照组(206.3±114.4)ml,实验组产后出血例数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均有显著性.(2)实验组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为(3l±11)h,对照组为(33±12)h,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总产程时间(6.03±3.19)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5.9)h,差异有显著性.(3)两组产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产前给予,可提高子宫收缩敏感性,起到预防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引产产程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对经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8例[其中确诊为前列腺癌32例,非前列腺癌患者中28例有前列腺上皮内瘤形成(PIN)]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的患者PSA、FPSA、FPSA/PSA比值、PSAD等计量资料以及分区域计数资料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PSA、FPSA、FPSA/PSA、PSAD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结果 前列腺癌和非前列腺癌患者PSA(P<0.001)和PSAD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FPSA/PSA存在差异(P<0.05);将无前列腺癌及癌前病变、非前列腺癌存在PIN改变、前列腺癌患者分别作为第一、二、三组分组进行比较,第一、三组患者PSA(P<0.001)和PSAD存在显著差异(P<0.01),FPSA/PSA存在差异(P<0.05);第二、三组患者PSA(P<0.01)和PSAD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FPSA/PSA无显著差异(P>0.05);第一、二组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PSA是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重要线索,结合 FPSA/PSA比值对早期诊断前列腺癌有较大意义,PSAD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作者:肖丽萍;毕向军;李亚南;陈晓清;张晓峰;余新沛;刘岗;杨明常;宋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两种样品制备方法对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效果的影响

    目的 评价两种样品制备方法对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效果的影响,建立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血清2-DE图谱,为鉴定疾病相关血清蛋白质奠定基础.方法 分别用热SDS法和直接溶解法处理大肠癌血清样品,采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总蛋白质,图像软件分析后,对其中3个差异蛋白质点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 应用热SDS法处理血清总蛋白质进行双向电泳,可获得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人血清双向电泳图谱.对直接溶解和热SDS法处理的蛋白样品进行3次重复性检测,凝胶的平均蛋白质点数为675±46和702±49,平均匹配点数为573±42和623±52,匹配率为85.3%和89.6%,分析3块不同胶间蛋白质点在IEF方向的位置偏差为(0.85±0.30)mm和(0.81±0.28)mm,在SDS-PAGE方向上的偏差为(1.02±0.18)mm和(0.97±0.12)mm.热SDS处理的2-DE胶蛋白质点质谱可获得高质量质谱图,并可以检测到相对低丰度的血清蛋白质.结论 热SDS法是一种更有效的血清蛋白质样品制备方法,我们利用热SDS法处理血清样品建立了分辨率较高且重复性好的人血清蛋白质双向凝胶电泳图谱.

    作者:赵亮;丁彦青;梁莉;李欣;李雪华;吴丽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P、LRP表达及其与临床因子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对332例乳腺癌组织进行MRP、LRP、C-erbB2、P53和ER、PR表达的联合检测,并与年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3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RP高表达率为8.13%,在≤45岁与>45岁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8%和10.95%(P<0.05).在ER(-)与ER(+)患者中MRP高表达率分别为14.19%和4.55%,两者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C-erbB2(+)与C-erbB2(-)患者中MRP高表达率分别为10.70%和4.83%,两者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PR(+)LRP高表达率66.67%,PR(-)为54 31%,两者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MRP、LRP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MRP高表达可能与老年乳腺癌对化疗不敏感的特点及内分泌治疗不敏感,尤其是与三苯氧胺的治疗不敏感有关.MRP、LRP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关系不大.

    作者:陈前军;司徒红林;李淑艳;张蓉;任黎萍;徐飚;林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禽流感病毒H5N1血凝素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鉴定

    目的 应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体系克隆及表达禽流感病毒H5Nl血凝素H5抗原,鉴定其抗原性和生物活性.方法 PCR扩增禽流感病毒H5全长基因序列,克隆、转化制备重组杆状病毒Bacmid质粒,通过转染昆虫细胞制备重组杆状病毒进行蛋白表达.采用细胞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和血凝试验分别对表达的蛋白进行抗原性和生物活性分析.结果 在昆虫细胞中成功表达禽流感病毒重组his-H5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4 000,与豚鼠红细胞能够发生凝集反应,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ting结果提示该重组蛋白能够与禽流感病毒H5标准血清中的抗体特异性结合.结论 经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获得的重组his-H5抗原具备天然的生物活性和抗原性,该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禽流感病毒血凝素抗原生物学特性以及制备亚单位疫苗、相关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温坤;丘立文;王压娣;车小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DC2.4表面分子与RelB基因表达的关系

    目的 探讨DC2.4表面分子表达水平与RelB基因表达间的关系.方法 用RPMI 1640完全培养液培养DC2.4细胞系,光学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特征;透射电镜观察DC2.4的细胞结构;流式细胞术分析DC2.4的表面标记(MHC-Ⅱ、CD86和CD40);RT-PCR检测DC2.4的RelB表达水平.结果 光镜观察DC2.4细胞表面有明显的树突状突起,形态极不规则;透射电镜显示DC2.4细胞内含许多质地均匀的脂滴,可见吞噬小泡样的结构.流式细胞术显示MHC-Ⅱ类分子和CD40呈低水平表达,而CD86分子却呈高水平表达;RT-PCR结果显示RelB呈低水平表达,与骨髓源性DC中的未成熟状态DC的RelB表达水平接近.结论 DC2.4具有强吞噬功能,其表面CD40分子和细胞内RelB基因均呈低水平表达,提示DC2.4是一种未成熟状态的细胞系.

    作者:包杰;郑磊;曾方银;杨红玲;裘宇容;李娟;王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乌司他丁对食管癌围术期肺炎性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手术所致肺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限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乌司他丁组(n=20).乌司他丁组按5000 U/kg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于手术前(T1),术中恢复双肺通气后10 min(T2)、24 h(T3)、48 h(T4)各监测时点抽取静脉血3 ml,并于T1和T2时点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3 ml.用ELISA法测定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IL-8的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T2、T3、T4时点的血浆及T2时点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均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乌司他丁组IL-6、IL-8增高幅度较C组小,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食管癌手术存在炎性反应,乌司他丁可抑制血浆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6及IL-8浓度.

    作者:陆霄云;曾维安;林文前;陈秉学;何伟雄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止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小板活化状态、血管内皮损伤、抗凝及纤溶系统部分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了正常非孕妇女、正常晚期妊娠妇女各20例和46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抗凝血酶-Ⅲ、蛋白C系统筛选、纤溶酶原、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D-二聚体等指标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晚期糖尿病孕妇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组织纤溶酶原抑制物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P<0.01);与正常非孕组比较,正常晚期妊娠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等指标均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比较,妊娠期糖尿病组空腹血糖、纤溶酶原、D-二聚体均显著增高(P<0.01),抗凝血酶-Ⅲ、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在正常晚期妊娠组较非孕组呈下降趋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AT-Ⅲ水平与正常晚期妊娠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晚期妊娠妇女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而糖尿病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因此,糖尿病孕妇产前测定凝血和纤溶功能指标,对监测病情、指导治疗、改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刘宝瑛;简奕婪;钟梅;余艳红;王前;张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登革病毒的制备与鉴定

    目的 制备登革2型病毒中国分离株(DEN2-43)的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病毒.方法 在DEN2-43株病毒感染性全长cDNA克隆的基础之上,利用融合PCR技术构建衣壳蛋白基因缺失的全长cDNA,将其线性化并体外转录成RNA后,经电穿孔法导入宿主细胞获得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病毒.结果 序列比对表明,所获得的恢复病毒带有与预期一致的缺失突变.结论 成功制备衣壳蛋白缺失突变病毒,为进一步研究衣壳蛋白基因突变对登革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武洋;秦鄂德;于曼;秦成峰;于学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疗效与血管再通时间的关系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0年7月至2005年4月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164例,根据起病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的间隔以及配对原则分为两组:6 h内(A组)和6~12 h(B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30 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应尽早开通血管.

    作者:黄炫生;张励庭;袁勇;董剑廷;刘卫其;韩莹;邓志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重组腺病毒介导的KDR-CDglyTK融合基因系统对胃癌细胞增值的影响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KDR启动子驱动的融合基因体系对人胃癌细胞SCG7901增值的影响.方法 重组腺病毒AdEasy-KDR-CDglyTK体外感染表达KDR的SCG7901细胞株和对照组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GCV(ganciclovir)和/或5-FC(5-fluorocytosine),观察该体系对SCG7901细胞生长增值的影响.结果 携带双自杀基因(CDglyTK)和报告基因(GFP)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复数为100时,95%以上的受感染SCG7901和HepG2细胞中有GFP表达.已转染腺病毒的SCG7901和HepG2细胞同未转染的各自细胞在细胞生长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药应用下,已转染腺病毒的SCG7901和HepG2细胞表现出对前药不同的敏感性:表达KDR的SCG7901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前者相比,不表达KDR的HepG2细胞对前药不敏感(P<0.01).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单一自杀基因(P<0.01).结论 KDR基因启动子可以调控融合基因体系选择性地杀伤人胃癌SCG7901细胞,抑制其增值.

    作者:李强;黄宗海;俞金龙;苏国强;厉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结核分枝杆菌H37Rv株Rv1494和Rv1495假想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

    目的 为探索参与调控结核分枝杆菌(MTB)持续性感染的相关分子,对MTB H37Rv株编码Rv1494、Rv1495假想蛋白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方法 采用Bioedit、Dnaman软件及Pfam数据库对MTB H37Rv株Rv1494、Rv1495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蛋白模块以及其与大肠杆菌E.coli的mazEF蛋白家族的同源性进行分析.以H37Rv株基因组为模板,分别对Rv1494、Rv1495基因进行克隆,构建pET32a(+)原核表达质粒,转化BL21宿主菌.重组蛋白经SDS-PAGE电泳分离纯化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Rv1494基因、Rv1495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分别与大肠杆菌E.coli染色体编码的mazEF家族中的抗毒素和毒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同源性,分别为26%和29.75%;经测序表明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构建成功.负载重组质粒的BL21菌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出分子大小与预期值相一致的融合蛋白,表达量均可达到菌体总蛋白的60%.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特异性阳性信号.结论 首次对MTB H37Rv株编码Rv1494、Rv1495假想蛋白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为进一步探讨该基因在参与调控MTB持续性感染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商正玲;鲍朗;姚素霞;张会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目的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对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进行研究,为临床应用作前期准备.方法 分别采用间接接触法(MTT法)和直接接触法评价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MTT法:采用体外培养的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0、50%和100%),于接种后第2、4、7天通过MTT法显色,在酶标仪45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计算相对增殖率,对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进行评价;直接接触法:将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分为两组,空白对照组为常规培养的L929细胞,实验组为L929细胞与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共培养,逐日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发生的变化,评价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结果 随道时间推移,不同浓度的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对L929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P<0.01),在第2、4、7天各浓度之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提示L929细胞增殖与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浸提液的浓度无明显相关;L929细胞在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表面粘附生长,随时间推移,粘附细胞数量增加,细胞数量及形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评分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的细胞毒性为0级.结论 聚乳酸-甲壳素接骨板无明显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细胞相容性,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材料.

    作者:李毅;李少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后再次妊娠的时机探讨

    目的 分析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手术后再次妊娠情况,探讨术后指导受孕、提高宫内妊娠率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经手术治疗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有生育要求的424例患者,追踪生育结局18~72个月.根据生育结局分为重复性异位妊娠组与宫内妊娠组,分析术后两组手术后妊娠间隔时间的频数分布及Life-table曲线分布.结果 (1)177例(41.7%)患者术后宫内妊娠;102例(24.1%)重复性异位妊娠.(2)宫内妊娠48.02%(85/177)发生在术后半年内,75 14%(133/177)在1年内,术后2年累积宫内妊娠率达94.92%(168/177);重复性异位妊娠9.8%(10/102)发生在术后半年内,48.04%(49/102)在术后18个月内,术后2年累积异位妊娠发生率为67.65%(69/102),仍有33.3%发生在手术2年后.结论 输卵管妊娠手术治疗后月经恢复即可安全妊娠,宫内自然受孕半年内增长快,2年后宫内妊娠机率低下而异位妊娠机率仍较高.建议术后早期计划妊娠,并配以输卵管通液治疗有望提高宫内妊娠机会.

    作者:王海英;闻安民;姚书忠;洪淡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Ebstein畸形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在三尖瓣下移畸形(Ebstein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E)诊断Ebstem畸形11例.结果 Ebstein畸形除了瓣叶起始部位下移和发育不良外,瓣叶末端附着异常也是其重要的病理学及形态学特征.结论 TTE能明确诊断Ebstein畸形并提供详细的形态特征,可为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陆培明;黄新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中预防产后出血及缩短产程的价值

    目的 探讨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中预防产后出血及缩短产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医学原因终止妊娠病例32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75例和对照组145例.实验组患者在羊膜腔注射利凡诺前1天开始口服已烯雌酚3 mg,3次/d,至排胎:对照组排胎前不给予雌激素类药物.两组均用容积法及称重法计算产后出血量,计算注药至宫缩发动及出胎时间.结果 (1)胎儿娩出后2 h出血量比较:实验组出血量(123.3±81.8)ml,对照组(206.3±114.4)ml,实验组产后出血例数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均有显著性.(2)实验组注药至宫缩发动时间为(3l±11)h,对照组为(33±12)h,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总产程时间(6.03±3.19)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5.9)h,差异有显著性.(3)两组产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雌激素在引产患者产前给予,可提高子宫收缩敏感性,起到预防产后出血、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引产产程的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沫;王海英;杨春艳;冯锦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元的分布和超微结构特征

    目的 观察大鼠纹状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以及阳性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特征.方法 取健康成年SD大鼠,ABC法显示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包埋前染色方法对阳性细胞进行免疫电镜观察.结果 光镜下,nNOS免疫阳性细胞呈棕褐色,胞体及突起清晰,纹状体外侧区阳性细胞较多,内侧区较少.各区内阳性细胞以中、小型细胞为主,且大多数为中型细胞,小型细胞次之,大型细胞少.透射电镜观察nNOS阳性神经元核大,胞浆少,呈中间神经元的特征;阳性颗粒呈黑色斑块样,在胞体内,可见小的阳性物质分布于胞核周围或者细胞膜内侧均无膜样结构包裹,大的团块样阳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胞浆,有清晰的单层膜样结构包裹,亦可见部分无膜样结构包裹的大的阳性物质;在树突和轴突集中的部位亦可见免疫阳性物质,但并不在突起终末的囊泡内;脑组织内微血管壁旁的免疫阳性终末较多见,其突起毗邻血管外膜.结论 大鼠纹状体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以中、小型细胞为主,符合中间神经元的特征,nNOS阳性物质分布于胞质和突起,大块物质多有膜性结构包裹,小块和部分大块阳性物质以及位于轴树突内的无膜性结构包裹,这可能与其功能状态有关.

    作者:郭国庆;山爱景;沈伟哉;邱小忠;余磊;秦建强;欧阳钧;廖华;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空心莲子草有效成分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利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小白鼠模型,观察空心莲子草对小白鼠感染RSV的保护作用.方法 空心莲子草经口服治疗RSV感染的BALB/C鼠,药物剂量为2.5、4.5和6.5 g/(kg·d),疗程5 d,同时以病毒唑作为标准阳性对照,观察动物的发病情况,血液和肺组织内病毒滴度和病毒检出率作为考核药物的疗效指标.结果 空心莲子草4.5g/(kg·d)和6.5 g/(kg·d)剂量作用下的小白鼠其病死率与未经治疗的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差异;空心莲子草6.5 g/(kg·d)剂量作用后动物血液中病毒检出率为31.3%,肺组织病毒检出率为37.5%,与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4.5 g/(kg·d)剂量作用后动物肺组织病毒检出率为43.8%,与病毒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空心莲子草3个不同剂量作用下小鼠的肺指数与病毒对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空心莲子草有望成为治疗RSV感染的有效药物.这亦为中草药抗病毒作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作者:蒋文玲;杨占秋;陈文;肖红;罗宪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CT评价放射性肝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及引起不同类型CT密度改变的照射剂量差异及时间效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35例接受了3-DCRT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DT:36~65 Gy/4~28F/8~41 d.患者于放射治疗结束后分别在1~6个月复查平扫CT、动脉期增强CT,对比分析放射性反应区域与周围肝组织的背景密度,确定阈值剂量.结果 CT观察到51.4%的患者出现了肝组织放射性反应.19.23%的动脉期增强CT及43.75%的平扫CT观察到与照射区一致的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42.31%的动脉期增强CT照射区呈现高密度改变.第一次复查出现肝脏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平均为30.8 Gy.测量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473(P=0.041).动脉期增强扫描出现高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明显高于出现低密度改变的阈值剂量(P=0.017).进一步随访动脉期增强扫描CT,肝组织放射性反应类型发生了改变,反应区域较前缩小.结论 放射性肝损伤出现不同CT反应类型所需的阈值剂量不同;CT观察肝脏早期放射性反应的阈值剂量与复查时间呈负相关;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放射性肝损伤和肿瘤复发.

    作者:朱晓霞;陈龙华;吴德华;陈永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GC盒不是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关键顺式作用元件

    目的 鉴定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的GC盒(-348~-338)是否是启动子中的关键顺式作用元件.方法 用PCR克隆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构建由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AP)报告质粒,并对报告质粒中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的GC盒进行删除和突变.将报告质粒转染到β细胞系βTC3中,测定细胞培养液上清中SEAP的活性强度,进而判定GC盒与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关系.结果 删除和突变人胰岛素启动子中的GC盒不能显著改变胰岛素基因启动子在β细胞中的转录活性.结论 人胰岛素基因启动子中GC盒不是一个关键顺式作用元件.

    作者:牛新捷;王作仁;SEUFERT Jochen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睾丸病变的CT诊断和病理学研究

    目的 探讨CT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例睾丸占位性病变,11例经临床肿瘤标记物检查如甲种胎儿蛋白(AFP)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CT扫描层厚、层距各2 mm,平扫加60%优维显70 ml静脉团注后增强扫描.螺旋CT多平面重建采用GE LightSpeedl6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结果 13例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精原细胞瘤3例,内胚窦瘤1例,畸胎瘤2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2例,淋巴瘤l例,脓肿2例,结核2例.精原细胞瘤仅1例AFP轻度升高,6例非精原生殖细胞瘤5例AFP升高.CT均存在有诊断价值的征像,尤其是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可显示病变的全貌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 CT检查密切结合临床及肿瘤标记物检查,对于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的应用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作者:段刚;许乙凯;戴琳;张晓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