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陈国奋;朱志刚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近5年来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现状.方法 菌种鉴定采用VITEK分析仪,用WHONET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分离不动杆菌189株,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以痰标本为主(>65%);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3%~8.5%和11.1%~15.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不动杆菌是ICU病房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张卫云;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直视穿刺入路后腹腔镜在肾上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直视穿刺入路后腹腔镜治疗肾上腺疾病60例,其中皮质腺瘤39例、嗜铬细胞瘤7例、皮质增生3例、髓质增生1例、骨髓脂肪瘤2例、肾上腺囊肿3例、神经节瘤2例、神经鞘瘤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结果 全部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50~110 min,平均80min,出血量10~180 ml,平均50ml,术后5 d出院.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治疗肾上腺疾病具有安全、有效、微创等优点,直视穿刺入路较传统水囊扩张法对周围组织损伤更小、更安全,操作更简便、快速.
作者:刘建华;张海滨;王健;徐文峰;林哲;卢建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并确定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的有效剂量.方法 腹部中等手术病例45例随机分为1 U剂量组、2 U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两试验组分别于手术前30 min缓慢静脉给予1 U和2 U尖吻蝮蛇凝血酶,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评价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1 U和2U两试验组切口出血量、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出血时间两试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U剂量组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较1 U剂量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3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 U和2 U剂量的尖吻蝮蛇凝血酶对腹部手术切口均有一定止血作用,且2U剂量较1 U剂量明显.两试验剂量用药均安全.
作者:周俊杰;黄宗海;俞金龙;厉周;周广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广州地区汉族人群12个Y-STR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单倍型遗传多样性及其法医学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Powerplex(R)Y Syste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检测401例广州汉族无关个体的12个Y-STR基因座,并用3100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获得了广州地区汉族无关男性个体的12个Y-STR基因座的频率分布资料,观察到398个单倍型,其基因多样性为0.99997;检测13种动物血样,在特异性区域均无扩增产物;55个父系样本,未观察到突变基因;同一男性个体的不同组织基因分型相同且女性DNA成分不影响Y-STR的扩增分型.结论 该12个Y-STR基因座检测系统具有很高的识别能力,在群体遗传学研究及法医学混合检材的个人识别和父系亲缘关系鉴定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作者:刘超;陈玲;陈晓辉;刘长晖;王慧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评价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象和方法公开发表的、以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为对象的、评价雷贝拉唑三联法临床试验的中文文献.利用微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雷贝拉唑三联法为试验药,奥美拉唑为阳性对照药,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10个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独立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的数量化分析、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药物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发表偏性分析等.结果 雷贝拉唑组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显著优于奥美拉唑组,合并效应量OR分别为1.96、3.07,95%CI分别为(1.24,3.09)和(2.18,4.32)(P<0.05).在症状缓解和消失方面,两组治疗在第1天和第3天有显著性差异,雷贝拉唑组起效迅速,症状缓解显著,5d后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较之奥美拉唑,雷贝拉唑三联疗法具有剂量小、疗程短、症状消失快、Hp根除率高、溃疡愈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用其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有效的和安全的.
作者:李多茹;陈平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放射性粒子植入肝脏的安全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经皮肝植入放射活性为37 MBq的125Ⅰ粒子2粒,对照组肝脏内植入无表面活性的空心粒源2粒.粒子植入后4周,处死动物,行HE染色和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比较各组大白兔植入前和植入后1个月内周围血像、肝功能、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组织学检查显示有活性粒源周围的肝组织可见大片状凝固性坏死,距粒源5mm处变性坏死的肝细胞与正常细胞间出现一条较为明显的分界带;无活性粒源周围肝组织结构正常.原位凋亡检侧显示,在放射性粒源周围肝组织内可见一条明显的凋亡细胞带,而空心粒源周围肝组织内未检测出凋亡细胞.粒子植入术后2周,治疗组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t=6.285,P<0.001),但4周后降至正常水平(t=2.002,P=0.06).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粒子植入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的剂量分布具有适形性,在肝组织中植入放射性粒子对重要脏器功能无明显影响,提示在肝肿瘤组织中植入粒子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微创技术.
作者:梅雀林;刘鹏程;杨建勇;杜端明;陈在中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明确Plunc基因AF172993序列是complete CDS还是transcript variant.方法 利用RT-PCR方法扩增Plunc基因CDS区编码序列,将该序列克隆人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中.正反双向测序分析,所得序列除了与AF172993序列两两比对,还与nr和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新克隆序列在CDS区658位C取代了AF172993序列A,遗传密码子由AAG改变成CAG,相应氨基酸编码也从Gln变为Lys.与人类基因组比对,Plunc基因CDS区658位C碱基能与人类20号染色体基因组2094188位C碱基完全匹配.结论 AF172993序列658位A为突变位点,改变了氨基酸编码,实际为Plunc基因的变异体.GenBank数据库注释该序列错误.
作者:方唯意;刘真;李欣;王爽;刘求真;刘腾飞;乔贵林;姚开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MRI测量华南地区人股骨后髁角(PCA)及髁扭转角(CT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及假体旋转定位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华南地区人正常膝关节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2~73岁,平均40.2岁;按性别和侧别分4组,行股骨远端轴位MRI扫描,图像用Photoshop处理,测量PCA和CTA,比较两角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分析两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PC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335,女性P=0.266);男性CT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231,女性P=0.719);PCA和CTA存在相关性:男性R2=0.323,P<0.001;女性R2=0.206,P=0.001.结论 华南地区人PCA及CTA参数与华北地区人接近,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无侧别差异;PCA和CTA存在相关性;轴位MRI图像有利于PCA及CTA的准确测量.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陈国奋;朱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在E.coli中高效表达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并对重组蛋白纯化条件进行优化及免疫反应性鉴定.方法 根据本室构建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cDNA文库EST测序结果,筛选出有诊断潜能的半乳凝素基因,经过PCR扩增其cDNA全长序列后克隆入pET32a(+)载体进行诱导表达,包涵体经洗涤、变性、逐步透析复性,浓缩后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免疫印迹.结果 本研究首次克隆出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蛋白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收录编号为DQ384534).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32a(+)-Ac GAL,通过IPTG诱导得到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Western-blot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结论 克隆表达了广州管圆线虫半乳凝素基因,为广州管圆线虫病诊断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郝丽;吴焜;陈晓光;王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传统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已广为接受,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为此,我们基于数字化虚拟人技术构筑了人体全身结缔组织筋膜网状支架,并对结缔组织的聚集部位进行标记,并将虚拟的经穴三维图像与传统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筋膜网络支架可能构成针灸穴位的解剖学基础.我们发现,穴位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聚集的部位,该处富含敏感的神经末梢、活性细胞和淋巴管,针刺这些部位能产生较强的生物学效应.从生物种系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角度来看,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网状支架构成人体一个新的功能系统--支持与储备系统,对该系统的研究称为筋膜学.该假说能全面(形态、功能)的解释针灸的基础理论问题.
作者:王军;董为人;姚大卫;王春雷;赵冰雷;沈宝林;杨林林;原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制备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研究纳米粒的结构特征以及对细胞的基因转染效率.方法 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质粒(pGFP)作报告基因,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pGFP纳米粒.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壳聚糖和pDNA的结合能力,通过比色法检测其包封率,用纳米粒度仪和原子力显微镜对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分布进行考察;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壳聚糖纳米粒介导pGFP在体外培养的人结肠腺癌细胞LoVo中的表达.结果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pDNA与壳聚糖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完全结合,包封率大于90%.制备的壳聚糖-pGFP纳米粒为结构紧密的不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209 nm,多分散指数为0.15.体外细胞转染的结果表明,壳聚糖-pGFP纳米粒能介导pGFP转染LoVo细胞并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结论 壳聚糖可以有效凝聚pDNA,采用复凝聚法可制得100~500 nm范围荷正电的纳米粒,有较高的包封率.壳聚糖纳米粒在体外能将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报告基因能在细胞内表达.因此,壳聚糖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具有介导核酸类生物大分子的应用价值.
作者:苏丹;季爱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后,在标记存在时间、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将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通过脂质体转染MCF-7,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RT-PCR检测survivin mRNA,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变化,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物质分布.结果 量子点与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作用MCF-7后,survivin mRNA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下降,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转染后4 d绿色荧光素标记组细胞内荧光消失,而量子点标记组荧光1周仍存在.结论 量子点标记survivin ASODN与绿色荧光素标记比较,对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无差异,而标记更稳定,存在时间更长.
作者:姚航;黄宗海;厉周;贺蓉;高峰;崔大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鼓室硬化病人临床听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2年至2006年鼓室硬化资料完整病例79例(79耳),锤砧固定型30例(30耳),镫骨固定型29例(29耳),全鼓室硬化型20例(20耳),术前1~2 d均行纯音测听,分析患者言语频率(500,1000,2000Hz)纯音平均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比较此三型听力学特点.结果 3组病人中,52例为传导性耳聋,26例为混合性耳聋,1例为感音神经性耳聋,3组病人言语频率平均PTA及ABG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室硬化病人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害程度与硬化灶部位无关.
作者:万良财;谢南屏;李琰;刘双秀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诱导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能X线、γ射线和紫外线照射法,诱导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收集处理后的细胞,应用PI和FITC Annexin-V进行标记,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结果 高能X线和γ射线照射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的凋亡率低;紫外线照射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诱导的凋亡率可达60%.小牛血清的浓度为10%,照射距离为20 cm,照射60min时,其早期凋亡率为58.85%,晚期凋亡率为11.5%.凋亡细胞随剂量的增加及时间推移而增加,并表现出时效和量效关系.结论 诱导恒河猴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紫外线法比高能X线和γ射线法敏感,效果好.紫外线照射的佳条件是10%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基,照射距离20cm,照射时间60min.
作者:范礼佩;孙尔维;袁小澎;卢晓;王海琴;刘占国;李民;赵明;钟世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考察情绪Stroop实验范式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时空模式.方法 13名受试者从事情感词汇的颜色判别任务,同时记录其19通道的ERP,实验采用单因素三水平(情绪词效价:正性、中性、负性)重复测量析因设计,ERP分析结果利用F值的统计参数映像呈现.结果 行为指标反应时间和反应正误率均无显著差异.ERP的F值参数映射示显著情感效应主要出现在3个时段:枕区(200~220 ms);左前额及中央额区(270~300 ms);枕顶区(左560~580 ms、右620~630 ms).结论 任务无关的情绪词加工在不同阶段涉及广泛脑区,ERP在情绪研究和评价方面比行为指标更为敏感.
作者:刘琦;刘玲;何慧;周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对自行研制的25#和27#四瓣叶、无支架、带腱索人工二尖瓣-超微孔膨体聚四氟乙烯人工心脏瓣膜(UPMV)进行体外脉动流检测,了解其体外脉动流力学特征.方法 连续制作的25#UPMV和27#UPMV各6例使用TH-1200型人工心脏瓣膜体外脉动流试验台检测,循环率为70 cycle/min.结果 在流量为2、3、4、5、6 L/min时,25#UPMV在体外脉动流下的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2.488±0.378)、(4.427±0.240)、(5.460±0.449)、(6.776±0.391)、(8.327±0.490)mmHg;有效瓣口面积分别为(1.430±0.333)、(1.993±0.208)、(2.260±0.477)、(3.204±0.174)、(3.652±0.158)cm2;返流百分比分别为(5.731±0.643)、(5.431±0.312)、(5.059±0.708)、(3.545±0.097)、(2.615±0.125)%.27#UPMV在体外脉动流下的平均跨瓣压差分别为(1.618±0.497)、(3.448±0.440)、(4.825±0.434)、(5.494±0.446)、(7.482±0.455)mmHg;有效瓣口面积分别为(1.773±0.364)、(2.113±0.305)、(2.409±0.295)、(3.326±0.417)、(4.522±0.445)cm2;返流百分比分别为(5.357±0.509)、(5.407±0.110)、(4.999±0.182)、(4.010±0.254)、(2.584±0.114)%.结论 25#和27#UPMV在体外脉动流下的平均跨瓣压差、有效开口面积和返流百分比均符合国家标准.
作者:梁勇;王武军;蔡开灿;王振康;李海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病理明确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不宜手术者甲状腺结节的观察方法.方法 与结果病理明确的228例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又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占84.21%),恶性病变只占6.58%,其中以B超为单发低回声实性结节且ECT为冷结节者恶性可能性较大.另外26例老老年中1例因血清降钙素升高且ECT为冷结节手术,病理为甲状腺滤泡癌,1例因有症状手术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出血、囊性变.结论 对无症状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结节病例,应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结节性质,争取行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良性结节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对老老年患者有效的随诊既避免延误病情,又减少手术风险.
作者:李晓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克隆人PRL-3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方法 设计PRL-3特异性引物,提取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总RNA,用RT-PCR方法获取人PRL-3 cDNA.经T-A克隆,通过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确认后,构建人PRL-3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PRL-3.结果 成功扩增出人PRL-3全长cDNA,并构建pGEX-4T-1-PRL-3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表明PRL-3全长cDNA与GenBank中PRL-3序列完全一致,SDS-PAGE胶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结论 获得人PRL-3基因全长cDNA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为深入研究PRL-3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军;李建明;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猴局部脑缺血模型探讨CT灌注成像在超急性缺血性脑梗塞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采恒河猴静脉血制作自体白色血栓,经DSA手术导入至一侧大脑中动脉M1段分支,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间段行CT平扫及CT灌注检查,并结合其DSA栓塞结果、临床表现及大脑病理标本综合分析.结果 经DSA栓塞并造影证实猴脑一侧大脑中动脉M1分支栓塞成功;于不同时间段行CT灌注扫描,可见相应区域灌注异常,表现为脑血容量及脑血流量降低,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延长;24h后CT平扫亦可见局部低密度梗死灶.结合尸检病理标本,3种检查结果具一致性.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判断猴局部脑缺血模型超急性期脑缺血病灶的形成,对临床超急性期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准确、经济及简便的检查方法,特别对指导临床溶栓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何卓凯;许乙凯;邱维加;邓燕贤;周志鹏;黄志宏;冯飞铃;韦瑛;甘瑞静;庾俊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新生儿,对20例确诊有PDA的患儿,12例口服消炎痛进行治疗,8例未做治疗,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12例PDA患儿经口服消炎痛治疗后9例闭合,3例未闭;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4例自然闭合,4例未闭.治疗组闭合率75%,对照组自闭率50%,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作者:陆培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