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陆培明

关键词:新生儿, 动脉导管未闭, 消炎痛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新生儿,对20例确诊有PDA的患儿,12例口服消炎痛进行治疗,8例未做治疗,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12例PDA患儿经口服消炎痛治疗后9例闭合,3例未闭;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4例自然闭合,4例未闭.治疗组闭合率75%,对照组自闭率50%,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华南地区成人股骨后髁角及髁扭转角的MRI测量

    目的 通过MRI测量华南地区人股骨后髁角(PCA)及髁扭转角(CT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及假体旋转定位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华南地区人正常膝关节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2~73岁,平均40.2岁;按性别和侧别分4组,行股骨远端轴位MRI扫描,图像用Photoshop处理,测量PCA和CTA,比较两角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分析两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PC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335,女性P=0.266);男性CT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231,女性P=0.719);PCA和CTA存在相关性:男性R2=0.323,P<0.001;女性R2=0.206,P=0.001.结论 华南地区人PCA及CTA参数与华北地区人接近,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无侧别差异;PCA和CTA存在相关性;轴位MRI图像有利于PCA及CTA的准确测量.

    作者:覃承诃;裴国献;罗吉伟;陈国奋;朱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Ⅱa期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评估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并确定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的有效剂量.方法 腹部中等手术病例45例随机分为1 U剂量组、2 U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两试验组分别于手术前30 min缓慢静脉给予1 U和2 U尖吻蝮蛇凝血酶,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评价注射用尖吻蝮蛇凝血酶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1 U和2U两试验组切口出血量、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出血时间两试验组较空白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U剂量组切口单位面积出血量较1 U剂量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3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 U和2 U剂量的尖吻蝮蛇凝血酶对腹部手术切口均有一定止血作用,且2U剂量较1 U剂量明显.两试验剂量用药均安全.

    作者:周俊杰;黄宗海;俞金龙;厉周;周广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 评价鬼臼毒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治疗复发性尖锐湿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适当的复发性尖锐湿疣患者,采用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凝胶与普通鬼臼毒素凝胶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主要观察近期治疗效果、抗复发情况及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凝胶对尖锐湿疣的首次清除率(97.1%)与普通的鬼臼毒素凝胶剂(90.6%)相近(P>0.05),但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偏低(P<0.01).结论 鬼臼毒素脂质纳米粒凝胶局部外用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并能降低尖锐湿疣复发率.

    作者:谢方明;曾抗;陈志良;李国锋;林中方;朱晓亮;孙乐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 通过解剖及观察翼点入路中颈内动脉上间隙穿通动脉的形态与行程,为临床对该间隙的手术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在显微镜下解剖12具(24侧)已灌注的尸头,观察颈内动脉上间隙中穿通动脉的直径、走行和在前穿质的分布情况.结果 所有穿通动脉均在朝向脑组织的一侧.8侧颈内动脉分叉部存在穿通动脉.11侧大脑中动脉存在内侧豆纹动脉,行程短,进入前穿质时与其他穿通动脉存在重叠;4侧内侧豆纹动脉与A1段穿通动脉间存在吻合现象.24侧大脑中动脉恒定出现中间豆纹动脉以及外侧豆纹动脉.豆纹动脉绝大部分从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前段发出,但是大脑中动脉M1段的分叉越早,分叉后发出的穿通动脉越多.22侧半球存在大脑前动脉A1段的穿通动脉,进入前穿质时分支较多.当一支主干动脉上存在的穿通动脉较少时,穿通动脉直径则较大.结论 颈内动脉上间隙可作为一个手术间隙,部分病例可以通过主动离断部分内侧豆纹动脉及A1穿通支从而在该间隙取得一个较大的空间.

    作者:漆松涛;黄传平;陆云涛;潘军;樊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土贝母苷甲诱导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环孢菌素A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土贝母苷甲(TBMS1)诱导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超微结构变化及环孢菌素A的保护效果,探讨以线粒体为中心的内源性凋亡途径在TBMS1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时的作用.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TBMS1作用不同时间引起的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孢菌素A预处理对TBMS1作用的影响.结果 随着土贝母TBMS1浓度的增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人HeLa细胞的结构发生了连续性变化.肿瘤细胞逐渐减小,细胞间隙逐渐增大,线粒体逐渐肿胀、退化,粗面内质网逐渐扩张,核逐渐变小、核碎裂.在TBMS1低浓度时,环孢菌素A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细胞免受TBMS1的损伤.环孢菌素A对TBMS1的损伤有保护效果.但当TBMS1浓度增大时,环孢菌素A的这种保护就不起作用了.结论 TBMS1诱导HeLa细胞发生一系列凋亡特征的超微结构变化,线粒体肿胀、退化为其特征之一,从形态学角度提供了以线粒体为中心的内源性凋亡途径起一定作用.

    作者:王芳;马润娣;于立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54例甲状腺结节临床与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病理明确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不宜手术者甲状腺结节的观察方法.方法 与结果病理明确的228例中,绝大多数为良性病变,又以结节性甲状腺肿多(占84.21%),恶性病变只占6.58%,其中以B超为单发低回声实性结节且ECT为冷结节者恶性可能性较大.另外26例老老年中1例因血清降钙素升高且ECT为冷结节手术,病理为甲状腺滤泡癌,1例因有症状手术证实为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出血、囊性变.结论 对无症状且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结节病例,应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结节性质,争取行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减少良性结节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对老老年患者有效的随诊既避免延误病情,又减少手术风险.

    作者:李晓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 对腹腔镜和开腹行直肠癌根治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03年12月本中心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病例30例及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病例95例,比较手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95.3±45.2)min,开腹组手术时间为(142.8±33.7)min,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腹腔镜组后10例的手术时间为(170.3±41.6)min,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67%(2/30),开腹组为4.21%(4/9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为(82.3±24.2)ml,开腹组为(148.2±40.5)ml,腹腔镜组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两组在肠段切除长度、肿块距下切缘距离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6±1.1)d和(3.8±1.4)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能取得与开腹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并具有手术视野好、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应激反应小等优点.

    作者:周轲;张阳德;卢艳;胡煜;丁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Avastin联合顺铂对VEGF高表达的荷卵巢癌裸鼠腹水的抑制作用

    目的 建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裸鼠腹水移植瘤模型,探讨AvastinTM联合顺铂对荷卵巢癌裸鼠腹水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VEGF高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OVCAR3建立裸鼠腹水瘤模型.用Avastin、顺铂、Avastin联合顺铂及PBS分别处理各组裸鼠,观察其对腹水形成、腹水中VEGF含量、腹膜渗透性、脉管密度和肿瘤细胞及红细胞的作用,并比较与化疗药物顺铂联合应用的疗效.结果 使用Avastin治疗组裸鼠的腹水量、腹膜渗透性受到明显抑制,腹水中的红细胞、癌细胞、VEGF及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除腹膜渗透性外,Avastin与顺铂联合治疗进一步加强上述治疗效果.结论 Avastin联合细胞毒药物的生物化疗治疗模式有望成为治疗癌性腹水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蔡艳军;郑大勇;罗荣城;陈锦章;李爱民;席箐乐;丁雪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RL-3基因的克隆及其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

    目的 克隆人PRL-3基因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方法 设计PRL-3特异性引物,提取人大肠癌细胞系SW480总RNA,用RT-PCR方法获取人PRL-3 cDNA.经T-A克隆,通过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确认后,构建人PRL-3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PRL-3.结果 成功扩增出人PRL-3全长cDNA,并构建pGEX-4T-1-PRL-3原核表达载体,测序结果表明PRL-3全长cDNA与GenBank中PRL-3序列完全一致,SDS-PAGE胶分析表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结论 获得人PRL-3基因全长cDNA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使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为深入研究PRL-3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周军;李建明;柳玉红;丁彦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Plunc基因AF172993序列不是complete CDS

    目的 明确Plunc基因AF172993序列是complete CDS还是transcript variant.方法 利用RT-PCR方法扩增Plunc基因CDS区编码序列,将该序列克隆人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中.正反双向测序分析,所得序列除了与AF172993序列两两比对,还与nr和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新克隆序列在CDS区658位C取代了AF172993序列A,遗传密码子由AAG改变成CAG,相应氨基酸编码也从Gln变为Lys.与人类基因组比对,Plunc基因CDS区658位C碱基能与人类20号染色体基因组2094188位C碱基完全匹配.结论 AF172993序列658位A为突变位点,改变了氨基酸编码,实际为Plunc基因的变异体.GenBank数据库注释该序列错误.

    作者:方唯意;刘真;李欣;王爽;刘求真;刘腾飞;乔贵林;姚开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量子点标记与绿色荧光素标记对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生物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观察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ASODN)转染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后,在标记存在时间、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有无差异.方法 将量子点和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通过脂质体转染MCF-7,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RT-PCR检测survivin mRNA,Western blot检测survivin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变化,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荧光物质分布.结果 量子点与绿色荧光素分别标记的survivin ASODN作用MCF-7后,survivin mRNA和survivin蛋白表达均下降,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者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间无显著差异(P>0.05).转染后4 d绿色荧光素标记组细胞内荧光消失,而量子点标记组荧光1周仍存在.结论 量子点标记survivin ASODN与绿色荧光素标记比较,对survivin的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方面无差异,而标记更稳定,存在时间更长.

    作者:姚航;黄宗海;厉周;贺蓉;高峰;崔大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药物敏感试验指导小鼠多次传代胃癌化疗的疗效及耐药基因观察

    目的 通过应用药敏试验筛选化疗药物对多次传代的荷瘤鼠进行化疗,了解其疗效及耐药基因的表达.方法 用MTT法检测小鼠胃癌细胞对6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对荷瘤鼠进行化疗,观察化疗后移植瘤的体积、抑瘤率,检测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结果 用MTT法筛选敏感的化疗药5-FU对第一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其抑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MDR1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筛选的不敏感的阿霉素化疗组抑瘤率低,MDR1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再对已行化疗的胃癌细胞筛选敏感药物为顺铂,不敏感药物为丝裂霉素.对第2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发现顺铂组抑瘤率高,但MDR1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丝裂霉素组抑瘤率低,MDR1表达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继而用5-FU和阿霉素对第2代荷瘤小鼠进行化疗,抑瘤率低,MDR1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根据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来实施科学的、药物适配的个体化化疗方案.

    作者:孙涛;张积仁;贾洪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Ⅱ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状况,比较不同使用方式的预防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4923例Ⅱ类切口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疗程、联合用药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为97.9%,术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9.3%,术前预防性用药率为54.9%,术前预防用药组且术后新增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为36.7%,术前预防组比术前未预防组的医院感染率低(P<0.05);三联以上用药组的发病率(6.6%)高于两种以下用药组(P<0.05);术前用药的开始时间平均为术前35.5 h,术后继续疗程平均为4 d;不同用药疗程、用药时机的各组间医院感染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目前绝大部分临床医生的抗菌药物预防意识较强,但仍以术后预防为主,且存在术前预防时间偏早、疗程偏长等问题.术前2 h给药、术后48 h内停药是科学的用药建议.

    作者:吴娴波;周文;刘映;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性化脓性脑膜炎MRI分析及序列选择:附43例报告

    目的 探讨MRI序列选择对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采用具有水抑制作用的反转回波(FLAIR)序列进行平扫,并经临床脑脊液检验证实的43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平扫SE序列T1加权像仅显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病变区脑沟模糊;FLAIR序列可较清晰地显示病变区脑沟呈不同程度之线、条状高信号.有21例显示病变区邻近脑组织呈轻度炎症改变者.结论 选用FLAIR序列平扫,能较好地显示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变.

    作者:孙晓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KLRC1为人类染色体12p12.3-13.2上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候选基因

    目的 探讨KLRC1基因是否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易感染色体区段12p12.3-13.2上的候选基因,为SLE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前期基因芯片研究结果,确认位于SLE染色体连锁位点上的基因KLRC1,利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在SLE活动期及静止期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其表达.结果 SLE外周血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亚群中,KLRC1基因的△Ct值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在B淋巴细胞亚群中,KLRC1基因的△Ct无明显变化.在SLE患者外周血T、B淋巴细胞亚群中KLRC1基因的表达在活动期和静止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SLEDAI积分与基因表达水平间无相关性.结论 KLRC1基因可能是12p12-13区段SLE致病的一个候选基因,但是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作者:任莉莉;李富荣;刘冬周;齐晖;欧阳志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色甘酸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左心功能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肠缺血/再灌注对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病理损伤的影响及色甘酸钠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四组(n=8):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色甘酸钠Ⅰ组(C组,模型+色甘酸钠50mg/kg)及色甘酸钠Ⅱ组(D组,模型+色甘酸钠25 mg/kg).复制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D组在再灌注前15 min分别腹腔给予色甘酸钠50、25 mg/kg.分别于缺血前即刻(基础值T0)、缺血15(T1)、30(T2)、45(T3)min、再灌注3(T4)、5(T5)、10(T6)、15(T7)、45(T8)、60(T9)min时记录心率(HR)、左室收缩压峰值(LVSP)及左室内压力变化大速率(+dp/dtmax、-dp/dtmax).在实验结束断头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测定心肌组织匀浆中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 (1)与基础值T0比较,再灌注T8、T9时的HR、+dp/dmax、-dp/dtmax及LVSP均降低(P<0.05).(2)与A组比较,再灌注45和60 min时,B、C和D三组HR、+dp/dtmax、-dp/dtmax及LVSP均降低(P<0.05).C和D组HR、+dp/dtmax、-dp/dtmax及LVSP高于B组(P<0.05).(3)心肌损伤病理评分显示B、C及D组较A组明显升高,C组病理评分低于B组.(4)B组MDA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C组MDA含量明显低于B组(P<0.05),B、D组SOD活性明显低于A组(P<0.05),C组SOD活性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色甘酸钠能一定程度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作者:罗刚健;甘小亮;沈宁;黑子清;黎尚荣;陈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某医院ICU病房2001~2005年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近5年来不动杆菌感染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现状.方法 菌种鉴定采用VITEK分析仪,用WHONET5.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分离不动杆菌189株,临床分离的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以痰标本为主(>65%);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3%~8.5%和11.1%~15.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不动杆菌是ICU病房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和控制感染.

    作者:张卫云;陈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内皮素转化酶对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内皮素转化酶(ECE)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CD133和ECE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77例NSCLC组织中CD133与ECE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40/77)和45.5%(35/77).CD133和ECE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46,P<0.05;r=0.339,P<0.05);CD133和ECE的表达均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CD133和ECE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CD133与ECE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249,P<0.05).结论 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ECE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它们的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作者:张惠忠;魏益平;王梅;吴澄;杨艳旗;陈炬;曹永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慢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大肠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作用

    目的 研究慢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大肠肿瘤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 构建的重组FGW-KDRP-CD/TK慢病毒载体在293T细胞包装扩增后,获得病毒颗粒,体外感染表达KDR的LOVO细胞株和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以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FC及GCV处理,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结果 重组体对各细胞株的感染率相似,RT-PCR方法检测发现:除LS174T细胞外,LOVO细胞有目的基因CDglyTK的表达.LOVO与LS174T细胞株对前药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P<0.001),双自杀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的疗效(P<0.001).结论 KDR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表达KDR的大肠肿瘤细胞.

    作者:陈海金;黄宗海;吴爱国;俞金龙;苏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磷灰石上生长的表面形态观察

    目的 观察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后的生长特性,论证珊瑚羟磷灰石作为骨组织工程学载体材料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纯化的狗骨髓基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体体外培养,分别在相差显微镜下、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的表面形态结构.结果 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上贴附生长良好,功能正常.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在珊瑚羟基磷灰石上生长增殖良好,珊瑚羟磷灰石是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的可靠选择.

    作者:涂小丽;刘宏伟;岩井康智;隈部俊二;相川文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