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角蛋白19致敏的DC/CTL对MCF-7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李鸣芳;罗荣城;尤长宣;涂小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角蛋白19, 细胞毒T细胞, 抑瘤作用, MCF-7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经角蛋白19(K19)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MCF-7细胞株的抑瘤作用.方法经抗原多肽K19体外致敏外周血来源的DC诱导特异性CT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分泌,3H-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CTL增殖,51Cr释放法测定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3、CD40、CD80及CD86高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经K19致敏的DC刺激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在同一效靶比时,K19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作用增强(P<0.01).结论DC在体外经K19抗原致敏后,可诱导产生对MCF-7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杀伤MCF-7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加,杀伤力增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Na+通道阻滞极化停搏液在离体大鼠心脏保存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含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素(TTX)极化停搏液在离体大鼠心脏保存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入StThomas去极化停搏组(对照组,Ⅰ组)和TTX极化停搏组(Ⅱ组).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灌注10 min后,分别用St.Thomas和TTX极化停搏液2 ml经主动脉插管注入,使心脏停搏.随后将鼠心置于相应配伍的停搏液中,10℃保存7 h后重新灌注心脏30 min.观察两组心脏保存前后在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和压力变化速率恢复率、心肌酶漏出、ATP含量和心肌超微结构等方面的改变.结果再灌注后,TTX极化停搏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恢复率明显高于Ⅰ组(P<0.01),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低于Ⅰ组(P<0.05),AT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心肌超微结构得到较好保护.结论在离体大鼠心脏低温保存过程中TTX极化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优于STH液.

    作者:谭松涛;杨双强;杨朝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左旋炔诺酮宫内系统对人体血脂代谢、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旋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育龄妇女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5例育龄妇女于LNG-IUS放置前及放置后6个月、1年后取静脉血测定血脂及肝功能水平.结果观察期内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上升,LDL-C、ApoB显著下降;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水平6个月后有所下降,1年下降显著.TG/HPL-C、LDL-C/HDL-C比值显著下降,Apo A/Apo B显著上升.肝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在正常范围内,球蛋白水平放置后1年显著下降.结论LNG-IUS对人体血脂代谢及肝功能无明显不良副作用.

    作者:何淑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局部注射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初级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

    目的探讨P2X嘌呤受体激动剂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感受单位的兴奋和敏化作用.方法在大鼠T9~Ti3脊神经背侧皮支分离细束,进行单纤维电生理学记录,观察相应皮肤感受野注射αβme-ATP(100 μmol/L,10μl)或生理盐水对皮肤感受单位机械阈值和自发放电的影响及时程变化.结果①Aδ和C类纤维的机械阈值分别是(0.384±0.018)和(0.943±0.102)mN,注射αβme-ATP后降低至(0.304±0.013)和(0.659±0.071)mN(P<0.05,P<0.01);Aβ纤维的机械阈值是(0.301±0.019)mN,注射αβme-ATP后为(0.288±0.018)mN(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前后Aβ、Aδ和C类纤维的机械阈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②注射αβme-ATP后,Aβ、Aδ和C类纤维自发放电频率增加的比例分别为7.7%、66.7%和75.0%,其中Aδ和C类纤维的反应比例显著高于Aβ纤维(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自发放电频率显著增加的单位.③Aδ和C类纤维在注射αβme-ATP过程中(5 min)的平均自发放电数和注射后(5 min)的平均自发放电数与注射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Aβ纤维在注射过程中平均自发放电数和注射后平均自发放电数与注射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还观察了αβme-ATP引起感觉神经自发放电的时程变化,发现αβme-ATP对Aδ和C类初级传入末梢的兴奋作用可见于所观察的整个时段.结论ATP的类似物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的Aδ和C类纤维具有兴奋和敏化作用.

    作者:张琪;赵晏;田雨灵;郭媛;曹东元;王会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观察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经济、有效的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方法.方法选取394名9~12岁小学生随机分成观察组(n=201)和对照组(n=193)两组进行甲链性咽炎早期诊断,一旦确诊甲链性咽炎,观察组即给予新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对照组则密切随访.结果经过逐月观察和干预后,观察组甲链性咽炎发病率为1.28%,对照组为4.15%,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甲链带菌率为11%、对照组为19%,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干预后抗DNA酶B(ADNaseB)抗体平均几何均数(GMT)为146 U/ml,对照组为166 U/ml,两者差异非常显著.观察组甲链性咽炎患者的ADNaseB抗体平均GMT为184 U/ml、对照组为267 U/ml,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甲链感染率为17%、对照组为30%,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观察组甲链性咽炎患者感染率为39%,对照组为63%,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进行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确实有效,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杨平珍;黄震东;何永全;符永恒;罗健;陈剑光;卓绮玲;吴穗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嵌顿性食管异物的急诊内镜处置

    目的研究嵌顿性食管异物的内镜取出方法和技巧.方法总结我院1988年6月至2005年3月内镜下取除嵌顿性食管异物的资料.结果62例均成功取出嵌顿的食管异物,有9例创口渗血,16例咽喉不适.结论经内镜取除嵌顿性食管异物有效、安全,但应机巧掌握各种取出技术.

    作者:冯伟勋;苏凯华;简丽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广州地区9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血常规特点

    目的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血常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SARS病人的血常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SARS患者的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低(80.2%);淋巴细胞可减少[百分比(22.8±11.5)%,绝对值(1.68±0.38)×109/L];单核细胞可增高[百分比(10.2±5.4)%,绝对值0.75±0.18];部分病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100×109/L占9.4%.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总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面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我院收治的SARS病人多数WBC正常或减低,常有淋巴细胞减少,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符,但此特点不能作为诊断SARS的确诊或排除指标.

    作者:孙德华;裘玉容;曾方银;郑磊;王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人KIAA1173基因的克隆、转染及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表达KIAA1173基因的鼻咽癌6-10B细胞模型,并观察转染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从新鲜肌肉组织中提取总RNA,采取逆转录PCR得到人KIAA1173基因cDNA.获得的人KIAA1173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进行酶切和序列鉴定.将重组质粒pcDNA3.1(+)-KIAA1173和空载体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入鼻咽癌6-10B细胞,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RT-PCR、原位杂交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KIAA1173基因在6-10B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情况,并通过MTT法、肿瘤细胞侵袭实验及裸鼠体内成瘤性实验方法,检测KIAA1173基因对鼻咽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成瘤能力的影响.以空白质粒转染组作为对照.结果在mRNA和蛋白水平证实,转染细胞内有KIAA1173基因的高表达,表明细胞可表达人KIAA1173基因.6-10B在转染了pcDNA3.1(+)-KIAA1173后,较转染空载体pcDNA3.1(+),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能力及裸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降低(P<0.05).结论结果提示KIAA1173基因可能是一鼻咽癌肿瘤抑制基因.获得生物学活性稳定的KIAA1173基因高表达的鼻咽癌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张三泉;彭宏;将会勇;胡海;张进华;姚开泰;赵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生脉成骨胶囊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VEGF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增殖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功能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测定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浓度,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药物血清作用12 h后细胞显微结构.结果不同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在作用12 h和36h后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中剂量和高剂量兔血清在36h表现出抑制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低剂量兔血清作用1 h后可显著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P<0.01).结论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低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可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提示这可能是生脉成骨胶囊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樊粤光;赵长青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角蛋白19致敏的DC/CTL对MCF-7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经角蛋白19(K19)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MCF-7细胞株的抑瘤作用.方法经抗原多肽K19体外致敏外周血来源的DC诱导特异性CT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分泌,3H-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CTL增殖,51Cr释放法测定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3、CD40、CD80及CD86高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经K19致敏的DC刺激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在同一效靶比时,K19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作用增强(P<0.01).结论DC在体外经K19抗原致敏后,可诱导产生对MCF-7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杀伤MCF-7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加,杀伤力增强.

    作者:李鸣芳;罗荣城;尤长宣;涂小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34例分析

    目的了解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34例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与随机抽取的40例血小板正常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改变.结果血小板减少组肾脏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血小板正常患者,但蝶形红斑的发生率低于后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指标,CH50、白细胞下降程度和尿蛋白出现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正常组,而血小板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出现异常高于血小板正常组.结论伴有血小板减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与血小板正常患者比某些程度存在差异.

    作者:陈明玉;周再高;曾抗;孙乐栋;丁立峰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紫杉醇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近期效果

    目的评价紫杉醇洗脱支架(PES,商品名TAXUS)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11月在我院接受PES植入治疗的300例患者的即刻疗效和随访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共处理350处病变,植入支架355枚,其中B2型以上复杂病变248处(70.9%),小管径支架(2.50~2.75 mm)94处(26.5%)、长支架(>20 mm)130处(36.6%);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随访250例(83.3%),平均随访6个月(1~15个月),8例(2.7%)患者有心绞痛样发作,其中2例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支架再狭窄病变,1例于术后5个月发生心肌梗死,2例因非心源性因素死亡.结论PES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近期效果明显,且较为安全.

    作者:万海燕;朱国英;王人彭;苏唏;彭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

    目的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 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胆固醇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42.75%(P<0.05),8周组减小57.24%(P<0.05).与对照组相比,MMC以十二指肠起源为主,周期延长(4周组1.32倍,P<0.05;8周组1.44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40.91%,P<0.05;8周组降低60.17%,P<0.05).加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与胆固醇喂养的2周组相似.结论高胆固醇饮食抑制MMC并减小胆酸池,与损伤的胆囊动力一起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

    作者:张雪梅;董蕾;刘丽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不愈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方法对45例诊断明确的支气管内膜结核造成支气管狭窄的病例进行外科治疗,其中全肺切除18例,肺叶切除18例,袖状肺叶切除8例,支气管楔形切除1例.结果45例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得到治愈,无残端和吻合口瘘;痰菌全部转阴;追踪1年无狭窄复发.结论对支气管内膜结核造成支气管狭窄的病例采用外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健雄;薛宗锡;李小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腹腔镜下良性卵巢囊肿手术50例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剥除术、卵巢-卵巢囊肿切除术和输卵管-卵巢切除术50例.结果卵巢囊肿剥除术46例(92%),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4%),输卵管一卵巢切除术3例(6%).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58min.术中出血<20ml,无中转开腹者,无气栓、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23例(46%)、良性畸胎瘤10例(20%)、卵巢冠囊肿8例(16%)、黄素囊肿5例(10%)、浆液性囊肿3例(6%)、纤维瘤1例(2%).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

    作者:黄晓东;陈文萍;吴妙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组胺对人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组胺对体外培养人角质形成细胞(HKC)增殖、凋亡和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和蓝染色法检测组胺对HKC体外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早期凋亡,细胞DNA梯度降解法检测凋亡,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钙荧光探针技术检测HKC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S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KC分化标志物角蛋白10(K10)及内披蛋白表达.结果高浓度组胺抑制HKC生长,以10-4 mol/L抑制率大(细胞存活率65.6%);低浓度组胺则促进HKC生长,以10-8mol/L作用显著(细胞存活率130.7%).10-4mol/L组胺致HKCG0/G1期比例增高30.97%,S期比例减少73.81%,抑制G1/S期转换,并明显促进细胞凋亡,早期凋亡率18.64%明显高于对照组(5.60%,P<0.05).10-4mol/L组胺使HKC[Ca2+]i上升58.9%,H2组胺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则使[Ca2+]i下降24.5%.10-4mol/L组胺下调HKC K10及内披蛋白表达,但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浓度组胺阻抑HKC细胞周期进程、诱导[Ca2+]i增加及其显著的促凋亡作用可能是使HKC体外生长受抑的部分机制.在生理条件下,组胺可能具有调节表皮组织更新的作用;在炎症、损伤等病理条件下,大量的组胺可能抑制表皮的再生和KC的分化.

    作者:冉立伟;谭卫明;谭升顺;张茹;王万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PCR-SSCP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DNA水平FLT3基因及其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情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63例不同免疫分型ALL患者DNA水平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63例ALL患者经PCR扩增发现41例(65.1%)FLT3基因检测阳性,其中前前B细胞ALL、前B细胞ALL、成熟B细胞ALL及T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3%(14/15),77.8%(14/18),41.7%(5/12)和28.6%(4/14);前前B细胞ALL和前B细胞患者ALL 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84.8%,显著高于成熟B细胞ALL(41.7%,P<0.005);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为73.3%,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患者(28.6%,P<0.001).63例ALL患者中仅有2例(3.2%)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均为伴有两种髓系抗原表达、免疫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伴有外周血高白细胞数、骨髓中高白血病细胞比例,预后较差.结论B细胞系ALL和T细胞系ALL患者DNA水平均可检测出FLT3基因,但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B细胞系ALL中细胞分化越成熟则FLT3基因检测率阳性越低.ALL患者一般不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可能有助于急性白血病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

    作者:徐兵;李琳;唐家宏;周淑芸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兔脑HSP70变化

    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兔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高温高湿颅脑枪伤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常温(22.0±0.5℃、相对湿度50%)对照组、常温(22.0±0.5℃、相对温度50%)枪伤组和高温高湿(39.0±0.5℃、相对温度80%~85%)枪伤组,每组8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淋巴细胞中HSP70,应用化学发光和X线片显示,凝胶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颅脑枪伤受高温高湿环境作用后,脑皮质、下丘脑和淋巴细胞的HSP70显著增高;淋巴细胞中的HSP70与大脑皮质、下丘脑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脑组织和淋巴细胞中HSP70在高温高湿环境颅脑火器伤时显著增加.

    作者:黄柒金;徐如祥;柯以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HER2基因的克隆及其在MCF-7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克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基因,建立共表达HER2基因和雌激素受体(ER)基因的MCF-7细胞模型.方法从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细胞株SKBR-3中,用RT-PCR技术克隆HER2基因全长cDNA,将其插入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ER2.测序鉴定后,利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将其转染ER阳性的乳腺癌MCF-7细胞,经G418筛选阳性克隆.用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检测HER2基因在MCF-7细胞中的稳定表达情况.结果DNA测序证明,获得的HER2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报道序列完全一致.将其转染MCF-7细胞,经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细胞化学等方法检测证实,转染细胞内有HER2基因高表达.结论成功克隆HER2基因并获得共表达HER2基因和ER基因的MCF-7细胞株.

    作者:李荣;郑航;罗荣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股骨颈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双腿站立时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时股骨颈应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为临床髋关节疾患治疗与康复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虚拟人男一号切片数据集的髋部数据,重建人体股骨上半节段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髋关节不同的外展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虚拟加载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下股骨颈的应力分布.结果(1)对于各种外展角度,股骨颈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均明显高于前、后方;(2)随着髋关节外展角度的增加,股骨颈的正后方和后内侧部位应力值逐渐减小,前方的应力值基本保持不变,而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则逐渐增大,以外侧方变化大.结论股骨颈内、外侧是股骨上半节段的应力集中部位,髋关节外展使应力分布发生改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和康复锻炼方式.

    作者:张美超;史风雷;赵卫东;欧阳钧;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及病理分析13例报道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作者:冯子毅;刘晓平;李宝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