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松涛;杨双强;杨朝坤
目的探讨体外经角蛋白19(K19)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MCF-7细胞株的抑瘤作用.方法经抗原多肽K19体外致敏外周血来源的DC诱导特异性CT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分泌,3H-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CTL增殖,51Cr释放法测定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3、CD40、CD80及CD86高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经K19致敏的DC刺激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在同一效靶比时,K19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作用增强(P<0.01).结论DC在体外经K19抗原致敏后,可诱导产生对MCF-7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杀伤MCF-7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加,杀伤力增强.
作者:李鸣芳;罗荣城;尤长宣;涂小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u-PA)和明胶酶A(MMP-2)、明胶酶B(MMP-9)在腹主动脉瘤(AAA)组织中的表达及产生的源泉.方法用u-PA和MMP-2、MMP-9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30例AAA组织和30例正常腹主动脉组织切片上检测u-PA和MMP-2、MMMP-9抗原(蛋白);用u-PA的寡核苷酸探针和MMP-2、MMP-9的cDNA探针以原位杂交方法,在上述AAA组织和正常腹主动脉组织的冰冻切片上探测u-PA和MMP-2、MMP-9的mRNA.结果u-PA和MMP-9主要在AAA组织中层和外膜巨噬细胞表达,在正常腹主动脉组织中无表达;MMP-2在AAA组织中主要由中层平滑肌细胞表达,在正常腹主动脉组织中无表达.结论由巨噬细胞产生的u-PA直接激活原MMP-2和原MMP-9,在AAA形成和扩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作者:李艳;张业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介入性超声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自2002年开始对所收治的1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采用介入超声治疗方法,其中10例腹腔渗液较多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腹腔灌洗,9例胰腺周围积液合并感染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对胆源性胰腺炎在床边实施经皮肝穿刺胆管和胆囊置管引流术各1例.结果15例患者全部治愈,包括1例暴发性急性胰腺炎,无1例需手术治疗.结论介入性超声治疗具有实时、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为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作者:陈焕伟;崔伟珍;王军华;蔡云峰;甄作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分析双腿站立时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时股骨颈应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为临床髋关节疾患治疗与康复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虚拟人男一号切片数据集的髋部数据,重建人体股骨上半节段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髋关节不同的外展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虚拟加载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下股骨颈的应力分布.结果(1)对于各种外展角度,股骨颈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均明显高于前、后方;(2)随着髋关节外展角度的增加,股骨颈的正后方和后内侧部位应力值逐渐减小,前方的应力值基本保持不变,而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则逐渐增大,以外侧方变化大.结论股骨颈内、外侧是股骨上半节段的应力集中部位,髋关节外展使应力分布发生改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和康复锻炼方式.
作者:张美超;史风雷;赵卫东;欧阳钧;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白术内酯Ⅰ对64例经组织学确诊的晚期恶性肿瘤恶病质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IL-6及TNF-α和肿瘤代谢因子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进行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白术内酯Ⅰ对肿瘤恶病质患者的食欲、上臂肌肉周径(MAMC)、消瘦及体力状况、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尿中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水平的影响.结果白术内酯Ⅰ可以显著改善恶病质患者的食欲、上臂肌肉周径(MAMC)、消瘦及体力状况.同时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尿中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的水平.但其对增加体质量以及降低IL-6水平效果不显著.结论白术内酯Ⅰ是有前景的抗肿瘤恶病质药物.
作者:刘旻;叶峰;邱根全;章梅;王锐;何群英;蔡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脾虚证与bcl-2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及中药健睥康复汤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中晚期大肠癌脾虚证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健脾康复汤,每日1剂,同时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疗程为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唾液淀粉酶活性及组织标本bcl-2基因表达.结果大肠癌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的唾液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组织标本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明显升高.治疗组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7.822,P<0.01);治疗组组织标本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x2=4.286,P<0.05),对照组bcl-2基因表达阳性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中药健脾康复汤对大肠癌脾虚证患者酸刺激后唾液淀粉酶活性下降的趋势有抑制作用,对bcl-2基因表达有调节作用.
作者:杨传标;薛军;殷平善;左建生;徐克成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伴肺爆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和分析一批16例特重烧伤伴肺爆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名伤员在伤后7~10 d均出现肺爆震伤表现,X线表现多样,5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部并发肺部感染.14例治愈,2例死亡,所有伤员创面愈合良好.结论本组伤员肺爆震伤的临床表现迟,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肺部感染与胸腔积液发生率高;胸部X线表现多样,与肺部感染不易鉴别.治疗上应重点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调整胶体液和晶体液的比例,应用低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结合肺复张策略,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控制肺部及创面感染,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及加强营养支持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伟;宋斌;孙建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构建可以在乳链菌表达外源性基因的系统.方法采用基因拼接方法拼装含有P59启动子、USP45蛋白信号肽及多克隆位点的基因序列,并将其连入质粒pBluescript Ⅱ SK(+)以形成重组质粒pBS-PU,PCR扩增USP45终止子并连接至质粒pBS-PU构建可将外源性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的质粒pNBC1000,PCR扩增M6基因随后连接至pNBC1000构建可将外源性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及锚定表达于细胞壁的质粒pNBC2000.通过将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连接至质粒pNBC2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含有pNBC2000-EGFP质粒及对照质粒的细菌,验证EGFP定位表达情况.结果所构建的表达系统可以表达EGFP基因.结论通过基因拼接方法成功构建了乳链菌表达系统,其可将外源性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
作者:杨晓强;彭春秀;姜泊;邢锐;张绍荣;陈学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评价紫杉醇洗脱支架(PES,商品名TAXUS)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近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11月在我院接受PES植入治疗的300例患者的即刻疗效和随访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300例患者共处理350处病变,植入支架355枚,其中B2型以上复杂病变248处(70.9%),小管径支架(2.50~2.75 mm)94处(26.5%)、长支架(>20 mm)130处(36.6%);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00%.随访250例(83.3%),平均随访6个月(1~15个月),8例(2.7%)患者有心绞痛样发作,其中2例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无支架再狭窄病变,1例于术后5个月发生心肌梗死,2例因非心源性因素死亡.结论PES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近期效果明显,且较为安全.
作者:万海燕;朱国英;王人彭;苏唏;彭剑;宋丹;陈国洪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经济、有效的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方法.方法选取394名9~12岁小学生随机分成观察组(n=201)和对照组(n=193)两组进行甲链性咽炎早期诊断,一旦确诊甲链性咽炎,观察组即给予新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对照组则密切随访.结果经过逐月观察和干预后,观察组甲链性咽炎发病率为1.28%,对照组为4.15%,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甲链带菌率为11%、对照组为19%,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干预后抗DNA酶B(ADNaseB)抗体平均几何均数(GMT)为146 U/ml,对照组为166 U/ml,两者差异非常显著.观察组甲链性咽炎患者的ADNaseB抗体平均GMT为184 U/ml、对照组为267 U/ml,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甲链感染率为17%、对照组为30%,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观察组甲链性咽炎患者感染率为39%,对照组为63%,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进行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确实有效,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杨平珍;黄震东;何永全;符永恒;罗健;陈剑光;卓绮玲;吴穗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提高对未成年男性生殖器狗咬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年未成年人狗咬伤病历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1例包皮裂伤,给予清创缝合;3例阴囊裂伤合并睾丸裂伤者行裂口缝合;6例海绵体裂伤者应用可吸收线缝合白膜;3例尿道破裂者行尿道修补术和膀胱造瘘术.所有病人伤口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洁冲洗,除1例出现伤口处尿瘘行二期修补术外,其他病例伤口愈合好.结论狗咬伤是外生殖器损伤中少见但较严重的外伤,治疗包括充分清创,尽可能保存、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常规应用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
作者:袁谭;张海峰;赵磊;王晓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6例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另取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的表达;设计高危型HPV(HPV16,18,31,33,58等)通用引物,以touch-down PCR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结果(1)从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survivin表达逐渐增强(P<0.05);(2)survivin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3)从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高危型HPV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4)高危型HPV感染率在不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作者:郎雁;熊永炎;陈惠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作者:冯子毅;刘晓平;李宝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DNA水平FLT3基因及其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情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63例不同免疫分型ALL患者DNA水平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63例ALL患者经PCR扩增发现41例(65.1%)FLT3基因检测阳性,其中前前B细胞ALL、前B细胞ALL、成熟B细胞ALL及T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3%(14/15),77.8%(14/18),41.7%(5/12)和28.6%(4/14);前前B细胞ALL和前B细胞患者ALL 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84.8%,显著高于成熟B细胞ALL(41.7%,P<0.005);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为73.3%,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患者(28.6%,P<0.001).63例ALL患者中仅有2例(3.2%)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均为伴有两种髓系抗原表达、免疫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伴有外周血高白细胞数、骨髓中高白血病细胞比例,预后较差.结论B细胞系ALL和T细胞系ALL患者DNA水平均可检测出FLT3基因,但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B细胞系ALL中细胞分化越成熟则FLT3基因检测率阳性越低.ALL患者一般不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可能有助于急性白血病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
作者:徐兵;李琳;唐家宏;周淑芸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兔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高温高湿颅脑枪伤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常温(22.0±0.5℃、相对湿度50%)对照组、常温(22.0±0.5℃、相对温度50%)枪伤组和高温高湿(39.0±0.5℃、相对温度80%~85%)枪伤组,每组8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淋巴细胞中HSP70,应用化学发光和X线片显示,凝胶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颅脑枪伤受高温高湿环境作用后,脑皮质、下丘脑和淋巴细胞的HSP70显著增高;淋巴细胞中的HSP70与大脑皮质、下丘脑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脑组织和淋巴细胞中HSP70在高温高湿环境颅脑火器伤时显著增加.
作者:黄柒金;徐如祥;柯以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观察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为合理规范用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将身体健康,子宫内膜小于5 mm,无乳腺增生的绝经妇女120例根据绝经年限分为2组,即A组(0~5年)、B组(6~10)年.每组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C、D;A、B两组服用激素,C、D两组服用维生素C,服用前后通过阴道B超,高频B超和钼靶监测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结果A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显著增厚,有些病例有出血现象;乳腺增生明显;B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有增厚,乳腺腺体回声变化不明显.C组用药后子宫内膜变薄,乳腺腺体萎缩.D组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及乳腺腺体变化不明显.无一例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发生.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能够使绝经年限短的妇女子宫内膜增厚、乳腺增生,对绝经时间较长的妇女子宫内膜及乳腺影响不大.
作者:曹茵;马利亚;王永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 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胆固醇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42.75%(P<0.05),8周组减小57.24%(P<0.05).与对照组相比,MMC以十二指肠起源为主,周期延长(4周组1.32倍,P<0.05;8周组1.44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40.91%,P<0.05;8周组降低60.17%,P<0.05).加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与胆固醇喂养的2周组相似.结论高胆固醇饮食抑制MMC并减小胆酸池,与损伤的胆囊动力一起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
作者:张雪梅;董蕾;刘丽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嵌顿性食管异物的内镜取出方法和技巧.方法总结我院1988年6月至2005年3月内镜下取除嵌顿性食管异物的资料.结果62例均成功取出嵌顿的食管异物,有9例创口渗血,16例咽喉不适.结论经内镜取除嵌顿性食管异物有效、安全,但应机巧掌握各种取出技术.
作者:冯伟勋;苏凯华;简丽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含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素(TTX)极化停搏液在离体大鼠心脏保存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入StThomas去极化停搏组(对照组,Ⅰ组)和TTX极化停搏组(Ⅱ组).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灌注10 min后,分别用St.Thomas和TTX极化停搏液2 ml经主动脉插管注入,使心脏停搏.随后将鼠心置于相应配伍的停搏液中,10℃保存7 h后重新灌注心脏30 min.观察两组心脏保存前后在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和压力变化速率恢复率、心肌酶漏出、ATP含量和心肌超微结构等方面的改变.结果再灌注后,TTX极化停搏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恢复率明显高于Ⅰ组(P<0.01),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低于Ⅰ组(P<0.05),AT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心肌超微结构得到较好保护.结论在离体大鼠心脏低温保存过程中TTX极化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优于STH液.
作者:谭松涛;杨双强;杨朝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目的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和痰液中P物质(SP)的含量及探讨其作用.方法收集了26例COPD、20例哮喘和12例健康者的血浆及诱导痰标本,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SP的浓度.结果COPD组血浆及痰液SP浓度分别为(7.9±2.6)和(53.8±12.5)p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1.7)和(6.2±2.3)pmol/L,(P<0.01);哮喘组血浆及痰液SP浓度分别为(8.3±3.1)和(46.9±10.2)pmol/L,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OPD和哮喘组间S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P可能参与了COPD和哮喘的发病过程.
作者:张丹;罗显荣;叶小群;董杏芳 刊期: 200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