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在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

李艳;张业伟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 明胶酶A, 明胶酶B,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u-PA)和明胶酶A(MMP-2)、明胶酶B(MMP-9)在腹主动脉瘤(AAA)组织中的表达及产生的源泉.方法用u-PA和MMP-2、MMP-9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30例AAA组织和30例正常腹主动脉组织切片上检测u-PA和MMP-2、MMMP-9抗原(蛋白);用u-PA的寡核苷酸探针和MMP-2、MMP-9的cDNA探针以原位杂交方法,在上述AAA组织和正常腹主动脉组织的冰冻切片上探测u-PA和MMP-2、MMP-9的mRNA.结果u-PA和MMP-9主要在AAA组织中层和外膜巨噬细胞表达,在正常腹主动脉组织中无表达;MMP-2在AAA组织中主要由中层平滑肌细胞表达,在正常腹主动脉组织中无表达.结论由巨噬细胞产生的u-PA直接激活原MMP-2和原MMP-9,在AAA形成和扩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人大肠癌不同转移潜能细胞株SW620及SW480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目的分析比较人大肠癌不同转移潜能细胞株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图谱,筛选并探讨肿瘤转移相关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分析高低转移性细胞株SW620和SW480蛋白质图谱的差异表达,查询数据库筛选大肠癌转移相关蛋白质.结果MalenieⅢ软件分析3次相同条件下的2-DE图谱,结果显示重复性、匹配性较好.SW620检测到(1316±62)个蛋白点,平均匹配率82%;SW480检测到(1332±74)个蛋白点,平均匹配率80%;蛋白点分布以PI 4~7、相对分子质量20 000~70 000范围内多.两种细胞株25个差异蛋白点(SW620 14个、SW480 11个)胰酶胶内酶解、质谱分析获得23张肽质量指纹谱;数据库查询结果高度匹配已知蛋白质3个,初步匹配已知蛋白质或片段14个.在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中,部分与基因转录、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凋亡有关,可能参与大肠癌的分化、增殖、侵袭、黏附和转移等多种生物学行为.结论人大肠癌不同转移潜能细胞株SW620和SW480的2-DE蛋白质图谱具有明显的差异表达,提示大肠癌转移过程的发生是多种蛋白质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曲利娟;丁彦青;梁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不愈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方法对45例诊断明确的支气管内膜结核造成支气管狭窄的病例进行外科治疗,其中全肺切除18例,肺叶切除18例,袖状肺叶切除8例,支气管楔形切除1例.结果45例结核性支气管狭窄患者得到治愈,无残端和吻合口瘘;痰菌全部转阴;追踪1年无狭窄复发.结论对支气管内膜结核造成支气管狭窄的病例采用外科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健雄;薛宗锡;李小海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李氏5号水提液在兴奋性氨基酸损伤神经元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李氏5号水提液在兴奋性氨基酸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MTT法观察不同干扰因素作用下细胞成活率和用Hoechest333258染色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比例;借助共聚焦显微镜钙成像和钙荧光指示剂Fluo-3/AM测细胞内钙浓度.结果300 μmol/LNMDA+5μmol/L甘氨酸作用10 min后换正常培养液培养18 h,细胞死亡率比正常对照组高(54.64±5.76)%;用李氏5号水提液(终浓度为0.5 mg/ml)预处理3 h后,加300 μmol/LNMDA+5 μmol/L甘氨酸作用10 min,换正常培养液同时加李氏5号水提液继续培养18 h,细胞死亡率明显降低.10 μmol/L NMDA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胞质游离钙浓度.李氏5号水提液本身可轻度增加胞质游离钙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明显抑制NMDA导致的胞质游离钙浓度的升高;NMDA阻断剂MK-801明显拮抗NMDA导致胞质游离钙升高的效应,但李氏5号水提液预处理后,MK-801拮抗NMDA的效应显著降低.结论李氏5号水提液可能通过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所致的细胞内钙超载而明显保护神经元.

    作者:胡德辉;杨建明;常全忠;李生海;李子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类在腹主动脉瘤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物(u-PA)和明胶酶A(MMP-2)、明胶酶B(MMP-9)在腹主动脉瘤(AAA)组织中的表达及产生的源泉.方法用u-PA和MMP-2、MMP-9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在30例AAA组织和30例正常腹主动脉组织切片上检测u-PA和MMP-2、MMMP-9抗原(蛋白);用u-PA的寡核苷酸探针和MMP-2、MMP-9的cDNA探针以原位杂交方法,在上述AAA组织和正常腹主动脉组织的冰冻切片上探测u-PA和MMP-2、MMP-9的mRNA.结果u-PA和MMP-9主要在AAA组织中层和外膜巨噬细胞表达,在正常腹主动脉组织中无表达;MMP-2在AAA组织中主要由中层平滑肌细胞表达,在正常腹主动脉组织中无表达.结论由巨噬细胞产生的u-PA直接激活原MMP-2和原MMP-9,在AAA形成和扩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作者:李艳;张业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兔脑HSP70变化

    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兔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高温高湿颅脑枪伤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常温(22.0±0.5℃、相对湿度50%)对照组、常温(22.0±0.5℃、相对温度50%)枪伤组和高温高湿(39.0±0.5℃、相对温度80%~85%)枪伤组,每组8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淋巴细胞中HSP70,应用化学发光和X线片显示,凝胶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颅脑枪伤受高温高湿环境作用后,脑皮质、下丘脑和淋巴细胞的HSP70显著增高;淋巴细胞中的HSP70与大脑皮质、下丘脑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脑组织和淋巴细胞中HSP70在高温高湿环境颅脑火器伤时显著增加.

    作者:黄柒金;徐如祥;柯以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白术内酯Ⅰ对肿瘤恶病质患者细胞因子和肿瘤代谢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术内酯Ⅰ对64例经组织学确诊的晚期恶性肿瘤恶病质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IL-6及TNF-α和肿瘤代谢因子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进行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白术内酯Ⅰ对肿瘤恶病质患者的食欲、上臂肌肉周径(MAMC)、消瘦及体力状况、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尿中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水平的影响.结果白术内酯Ⅰ可以显著改善恶病质患者的食欲、上臂肌肉周径(MAMC)、消瘦及体力状况.同时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尿中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的水平.但其对增加体质量以及降低IL-6水平效果不显著.结论白术内酯Ⅰ是有前景的抗肿瘤恶病质药物.

    作者:刘旻;叶峰;邱根全;章梅;王锐;何群英;蔡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激素替代疗法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子宫内膜及乳腺的影响

    目的对不同绝经年龄妇女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并观察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为合理规范用药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将身体健康,子宫内膜小于5 mm,无乳腺增生的绝经妇女120例根据绝经年限分为2组,即A组(0~5年)、B组(6~10)年.每组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组C、D;A、B两组服用激素,C、D两组服用维生素C,服用前后通过阴道B超,高频B超和钼靶监测子宫内膜、乳腺腺体的变化.结果A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显著增厚,有些病例有出血现象;乳腺增生明显;B组用药后子宫内膜有增厚,乳腺腺体回声变化不明显.C组用药后子宫内膜变薄,乳腺腺体萎缩.D组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及乳腺腺体变化不明显.无一例子宫内膜癌或乳腺癌发生.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能够使绝经年限短的妇女子宫内膜增厚、乳腺增生,对绝经时间较长的妇女子宫内膜及乳腺影响不大.

    作者:曹茵;马利亚;王永霞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广州地区9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血常规特点

    目的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血常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SARS病人的血常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SARS患者的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低(80.2%);淋巴细胞可减少[百分比(22.8±11.5)%,绝对值(1.68±0.38)×109/L];单核细胞可增高[百分比(10.2±5.4)%,绝对值0.75±0.18];部分病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100×109/L占9.4%.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总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面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我院收治的SARS病人多数WBC正常或减低,常有淋巴细胞减少,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符,但此特点不能作为诊断SARS的确诊或排除指标.

    作者:孙德华;裘玉容;曾方银;郑磊;王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

    目的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的迁移分化,揭示梗塞区周围新生细胞的来源.方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前,将10μl 0.2%的荧光染料DiI注射于体质量250~350 g的雄性SD大鼠侧脑室以预标记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脑缺血后,采用累积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并通过双重免疫荧光染色确定细胞分化.标记的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在非缺血对照大鼠,DiI标记细胞定居于室管膜/室下区.局灶性脑缺血后,DiI标记细胞出现于胼胝体,邻近的纹状体和皮质.此外,缺血14 d后,梗塞区周围纹状体和皮质内可见一些DiI/BrdU/GFAP或DiI/BrdU/NeuN三重标记阳性细胞.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室管膜/室下区细胞迁移到梗塞区周围并分化成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成体神经干细胞的起源和开发促进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发生的新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蓬勃;刘勇;李捷;康前雁;田英芳;陈新林;赵建军;石秦东;宋土生;钱亦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豚鼠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

    目的研究豚鼠在胆固醇结石形成中胃肠移行性复合波(MMC)与胆酸池大小的变化.方法75只豚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8周,1%胆固醇饮食2、4、8周,胆固醇加维生素C饮食8周.喂养结束后,评估胆囊动力并将4对电极植入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回肠.7 d后,记录MMC并测量胆酸池大小.结果胆固醇喂养后,胆囊动力在4周与8周组下降.胆酸池在4周组减小42.75%(P<0.05),8周组减小57.24%(P<0.05).与对照组相比,MMC以十二指肠起源为主,周期延长(4周组1.32倍,P<0.05;8周组1.44倍,P<0.05),而波幅降低(4周组降低40.91%,P<0.05;8周组降低60.17%,P<0.05).加维生素C引起的变化与胆固醇喂养的2周组相似.结论高胆固醇饮食抑制MMC并减小胆酸池,与损伤的胆囊动力一起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

    作者:张雪梅;董蕾;刘丽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Na+通道阻滞极化停搏液在离体大鼠心脏保存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含Na+通道阻滞剂河豚毒素(TTX)极化停搏液在离体大鼠心脏保存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20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入StThomas去极化停搏组(对照组,Ⅰ组)和TTX极化停搏组(Ⅱ组).建立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灌注10 min后,分别用St.Thomas和TTX极化停搏液2 ml经主动脉插管注入,使心脏停搏.随后将鼠心置于相应配伍的停搏液中,10℃保存7 h后重新灌注心脏30 min.观察两组心脏保存前后在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和压力变化速率恢复率、心肌酶漏出、ATP含量和心肌超微结构等方面的改变.结果再灌注后,TTX极化停搏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恢复率明显高于Ⅰ组(P<0.01),肌酸磷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漏出量低于Ⅰ组(P<0.05),AT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心肌超微结构得到较好保护.结论在离体大鼠心脏低温保存过程中TTX极化停搏液心肌保护作用优于STH液.

    作者:谭松涛;杨双强;杨朝坤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及病理分析13例报道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作者:冯子毅;刘晓平;李宝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6例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患者,另取10例正常宫颈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的表达;设计高危型HPV(HPV16,18,31,33,58等)通用引物,以touch-down PCR法检测各组宫颈组织中高危型HPV的感染率.结果(1)从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survivin表达逐渐增强(P<0.05);(2)survivin表达与宫颈癌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3)从正常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高危型HPV阳性率逐渐升高(P<0.05);(4)高危型HPV感染率在不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作者:郎雁;熊永炎;陈惠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腹腔镜下良性卵巢囊肿手术50例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囊肿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剥除术、卵巢-卵巢囊肿切除术和输卵管-卵巢切除术50例.结果卵巢囊肿剥除术46例(92%),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4%),输卵管一卵巢切除术3例(6%).手术时间30~120min,平均58min.术中出血<20ml,无中转开腹者,无气栓、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诊断:卵巢巧克力囊肿23例(46%)、良性畸胎瘤10例(20%)、卵巢冠囊肿8例(16%)、黄素囊肿5例(10%)、浆液性囊肿3例(6%)、纤维瘤1例(2%).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具有微创手术的优点.

    作者:黄晓东;陈文萍;吴妙琴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对药用载体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体外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溶血试验,体内采用皮下和肌肉内埋植载体的炎症反应试验.结果该载体对细胞属无毒级,无溶血性,在动物体内埋植3个月后载体降解,周围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所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杨西晓;陈建海;郭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局部注射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初级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

    目的探讨P2X嘌呤受体激动剂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感受单位的兴奋和敏化作用.方法在大鼠T9~Ti3脊神经背侧皮支分离细束,进行单纤维电生理学记录,观察相应皮肤感受野注射αβme-ATP(100 μmol/L,10μl)或生理盐水对皮肤感受单位机械阈值和自发放电的影响及时程变化.结果①Aδ和C类纤维的机械阈值分别是(0.384±0.018)和(0.943±0.102)mN,注射αβme-ATP后降低至(0.304±0.013)和(0.659±0.071)mN(P<0.05,P<0.01);Aβ纤维的机械阈值是(0.301±0.019)mN,注射αβme-ATP后为(0.288±0.018)mN(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前后Aβ、Aδ和C类纤维的机械阈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②注射αβme-ATP后,Aβ、Aδ和C类纤维自发放电频率增加的比例分别为7.7%、66.7%和75.0%,其中Aδ和C类纤维的反应比例显著高于Aβ纤维(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自发放电频率显著增加的单位.③Aδ和C类纤维在注射αβme-ATP过程中(5 min)的平均自发放电数和注射后(5 min)的平均自发放电数与注射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Aβ纤维在注射过程中平均自发放电数和注射后平均自发放电数与注射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还观察了αβme-ATP引起感觉神经自发放电的时程变化,发现αβme-ATP对Aδ和C类初级传入末梢的兴奋作用可见于所观察的整个时段.结论ATP的类似物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的Aδ和C类纤维具有兴奋和敏化作用.

    作者:张琪;赵晏;田雨灵;郭媛;曹东元;王会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股骨颈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双腿站立时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时股骨颈应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为临床髋关节疾患治疗与康复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虚拟人男一号切片数据集的髋部数据,重建人体股骨上半节段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髋关节不同的外展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虚拟加载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下股骨颈的应力分布.结果(1)对于各种外展角度,股骨颈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均明显高于前、后方;(2)随着髋关节外展角度的增加,股骨颈的正后方和后内侧部位应力值逐渐减小,前方的应力值基本保持不变,而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则逐渐增大,以外侧方变化大.结论股骨颈内、外侧是股骨上半节段的应力集中部位,髋关节外展使应力分布发生改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和康复锻炼方式.

    作者:张美超;史风雷;赵卫东;欧阳钧;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生脉成骨胶囊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分泌VEGF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CV304细胞)增殖及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功能的影响.方法以MTT法测定体外培养的ECV304细胞增殖,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VEGF浓度,应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药物血清作用12 h后细胞显微结构.结果不同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在作用12 h和36h后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中剂量和高剂量兔血清在36h表现出抑制ECV304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低剂量兔血清作用1 h后可显著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P<0.01).结论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对ECV304细胞增殖无促进作用,低剂量生脉成骨胶囊兔血清可促进ECV304细胞分泌VEGF,提示这可能是生脉成骨胶囊促进血管生成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樊粤光;赵长青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L-型钙通道α1亚单位在成年鼠海马神经元上的差异性表达

    目的观察L-型钙通道不同的α1亚单位在成年鼠海马不同亚区神经元中表达的变化.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特异性地标记脑型L-型L-型钙通道不同的α1亚单位CaV1.2α1C和CaV1.3α1D.结果CaV1.2α1C主要分布在CA1区锥体细胞突起部分及CA3区锥体细胞的胞体区、基树突和远端顶树突;CaV1.3α1D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海马各亚区的胞体区和近端突起;此外,CaV1.2α1C和CaV1.3α1D在细胞局部的分布特性上亦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呈现簇状分布,而后者则呈均匀分布.结论L-型钙通道CaV1.2α1C和CaV1.3α1D亚单位在成年鼠海马不同亚区神经元中呈现差异性表达.

    作者:杨建明;胡德辉;朱心红;高天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微创治疗

    目的研究和评价静脉腔内激光联合腔镜深筋膜下结扎交通静脉(SEPS)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10例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共10条患肢行静脉腔内激光联合SEPS术,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Ⅲ.返流的4条肢体联合行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结果10条患肢溃疡在10~60 d内愈合,所有病人随访6月以上未发现局部溃疡复发.结论静脉腔内激光联合SEPS术可以微创、有效地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联合股浅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可以减少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复发.

    作者:吴良平;黄宗海;王俊;张玉新;谢正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