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地区9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血常规特点

孙德华;裘玉容;曾方银;郑磊;王前

关键词:非典型肺炎, 血常规, 血细胞计数
摘要:目的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血常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SARS病人的血常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SARS患者的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低(80.2%);淋巴细胞可减少[百分比(22.8±11.5)%,绝对值(1.68±0.38)×109/L];单核细胞可增高[百分比(10.2±5.4)%,绝对值0.75±0.18];部分病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100×109/L占9.4%.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总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面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我院收治的SARS病人多数WBC正常或减低,常有淋巴细胞减少,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符,但此特点不能作为诊断SARS的确诊或排除指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PCR-SSCP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DNA水平FLT3基因及其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情况.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方法检测63例不同免疫分型ALL患者DNA水平FLT3基因及FLT3/ITD基因突变.结果63例ALL患者经PCR扩增发现41例(65.1%)FLT3基因检测阳性,其中前前B细胞ALL、前B细胞ALL、成熟B细胞ALL及T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3.3%(14/15),77.8%(14/18),41.7%(5/12)和28.6%(4/14);前前B细胞ALL和前B细胞患者ALL 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84.8%,显著高于成熟B细胞ALL(41.7%,P<0.005);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为73.3%,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患者(28.6%,P<0.001).63例ALL患者中仅有2例(3.2%)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均为伴有两种髓系抗原表达、免疫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患者,均伴有外周血高白细胞数、骨髓中高白血病细胞比例,预后较差.结论B细胞系ALL和T细胞系ALL患者DNA水平均可检测出FLT3基因,但B细胞系ALL患者FLT3基因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T细胞系ALL;B细胞系ALL中细胞分化越成熟则FLT3基因检测率阳性越低.ALL患者一般不出现FLT3/ITD基因突变,FLT3/ITD基因突变检测可能有助于急性白血病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

    作者:徐兵;李琳;唐家宏;周淑芸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L-型钙通道α1亚单位在成年鼠海马神经元上的差异性表达

    目的观察L-型钙通道不同的α1亚单位在成年鼠海马不同亚区神经元中表达的变化.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特异性地标记脑型L-型L-型钙通道不同的α1亚单位CaV1.2α1C和CaV1.3α1D.结果CaV1.2α1C主要分布在CA1区锥体细胞突起部分及CA3区锥体细胞的胞体区、基树突和远端顶树突;CaV1.3α1D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海马各亚区的胞体区和近端突起;此外,CaV1.2α1C和CaV1.3α1D在细胞局部的分布特性上亦明显不同,前者主要呈现簇状分布,而后者则呈均匀分布.结论L-型钙通道CaV1.2α1C和CaV1.3α1D亚单位在成年鼠海马不同亚区神经元中呈现差异性表达.

    作者:杨建明;胡德辉;朱心红;高天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特重烧伤复合肺爆震伤的临床观察和治疗

    目的探讨特重度烧伤伴肺爆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和分析一批16例特重烧伤伴肺爆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名伤员在伤后7~10 d均出现肺爆震伤表现,X线表现多样,5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全部并发肺部感染.14例治愈,2例死亡,所有伤员创面愈合良好.结论本组伤员肺爆震伤的临床表现迟,症状重,持续时间长;肺部感染与胸腔积液发生率高;胸部X线表现多样,与肺部感染不易鉴别.治疗上应重点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调整胶体液和晶体液的比例,应用低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结合肺复张策略,加强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控制肺部及创面感染,改善微循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及加强营养支持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伟;宋斌;孙建忠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李氏5号水提液在兴奋性氨基酸损伤神经元中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李氏5号水提液在兴奋性氨基酸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MTT法观察不同干扰因素作用下细胞成活率和用Hoechest333258染色法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的比例;借助共聚焦显微镜钙成像和钙荧光指示剂Fluo-3/AM测细胞内钙浓度.结果300 μmol/LNMDA+5μmol/L甘氨酸作用10 min后换正常培养液培养18 h,细胞死亡率比正常对照组高(54.64±5.76)%;用李氏5号水提液(终浓度为0.5 mg/ml)预处理3 h后,加300 μmol/LNMDA+5 μmol/L甘氨酸作用10 min,换正常培养液同时加李氏5号水提液继续培养18 h,细胞死亡率明显降低.10 μmol/L NMDA可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胞质游离钙浓度.李氏5号水提液本身可轻度增加胞质游离钙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但明显抑制NMDA导致的胞质游离钙浓度的升高;NMDA阻断剂MK-801明显拮抗NMDA导致胞质游离钙升高的效应,但李氏5号水提液预处理后,MK-801拮抗NMDA的效应显著降低.结论李氏5号水提液可能通过拮抗兴奋性氨基酸所致的细胞内钙超载而明显保护神经元.

    作者:胡德辉;杨建明;常全忠;李生海;李子中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未成年男性生殖器狗咬伤治疗(附13例报告)

    目的提高对未成年男性生殖器狗咬伤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3年未成年人狗咬伤病历并结合文献资料对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1例包皮裂伤,给予清创缝合;3例阴囊裂伤合并睾丸裂伤者行裂口缝合;6例海绵体裂伤者应用可吸收线缝合白膜;3例尿道破裂者行尿道修补术和膀胱造瘘术.所有病人伤口用双氧水及生理盐水清洁冲洗,除1例出现伤口处尿瘘行二期修补术外,其他病例伤口愈合好.结论狗咬伤是外生殖器损伤中少见但较严重的外伤,治疗包括充分清创,尽可能保存、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常规应用抗生素、破伤风抗毒素及狂犬疫苗.

    作者:袁谭;张海峰;赵磊;王晓东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观察

    目的探讨一种简易、经济、有效的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方法.方法选取394名9~12岁小学生随机分成观察组(n=201)和对照组(n=193)两组进行甲链性咽炎早期诊断,一旦确诊甲链性咽炎,观察组即给予新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对照组则密切随访.结果经过逐月观察和干预后,观察组甲链性咽炎发病率为1.28%,对照组为4.15%,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甲链带菌率为11%、对照组为19%,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干预后抗DNA酶B(ADNaseB)抗体平均几何均数(GMT)为146 U/ml,对照组为166 U/ml,两者差异非常显著.观察组甲链性咽炎患者的ADNaseB抗体平均GMT为184 U/ml、对照组为267 U/ml,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观察组甲链感染率为17%、对照组为30%,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观察组甲链性咽炎患者感染率为39%,对照组为63%,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方法进行群体性风湿热一级预防确实有效,具有流行病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杨平珍;黄震东;何永全;符永恒;罗健;陈剑光;卓绮玲;吴穗红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基因的扩增、克隆及蛋白表达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nterferon-inducible transmembrane protein-1,IFITMP-1)基因的扩增、克隆及蛋白表达.方法以含IFITMP-1基因的cDNA为模板,用Pfu酶做PCR扩增,用EcoR Ⅰ和HindⅢ双酶切,将目的基因克隆到pUCm-T质粒测序.进一步克隆到pET-Trx蛋白表达载体质粒,优化蛋白表达条件.结果含有IFITMP-1基因的PCR产物约1000 bp.重组pUCm-T质粒经EcoRⅠ、HindⅢ双酶切,有相应大小的cDNA片段插入,测序结果显示其序列正确,证实目的基因的扩增、克隆成功,并成功克隆进pET-Trx蛋白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在BL21(DE3)plysS中有融合蛋白表达.结论成功扩增克隆IFITMP-1基因,并成功表达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IFITMP-1基因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宇虎;钟东;柳娟;张振书;陈村龙;武金宝;肖冰;郭文英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角蛋白19致敏的DC/CTL对MCF-7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经角蛋白19(K19)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CTL)对MCF-7细胞株的抑瘤作用.方法经抗原多肽K19体外致敏外周血来源的DC诱导特异性CTL,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及细胞因子分泌,3H-TdR掺入法检测DC诱导CTL增殖,51Cr释放法测定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体外扩增培养出可见树突状形状的D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83、CD40、CD80及CD86高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经K19致敏的DC刺激的自体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较对照组高(P<0.01).在同一效靶比时,K19致敏的DC诱导的CTL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效靶比增加,杀伤作用增强(P<0.01).结论DC在体外经K19抗原致敏后,可诱导产生对MCF-7细胞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杀伤MCF-7细胞,且随效靶比增加,杀伤力增强.

    作者:李鸣芳;罗荣城;尤长宣;涂小玉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广州地区96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血常规特点

    目的探讨非典型肺炎(SARS)的血常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6例SARS病人的血常规特点,并与正常人群进行对照,和统计学分析.结果SARS患者的白细胞多数正常或减低(80.2%);淋巴细胞可减少[百分比(22.8±11.5)%,绝对值(1.68±0.38)×109/L];单核细胞可增高[百分比(10.2±5.4)%,绝对值0.75±0.18];部分病人血小板减低,血小板<100×109/L占9.4%.SARS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白细胞总数(WBC)、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分面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我院收治的SARS病人多数WBC正常或减低,常有淋巴细胞减少,与国内外多数报道相符,但此特点不能作为诊断SARS的确诊或排除指标.

    作者:孙德华;裘玉容;曾方银;郑磊;王前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脱氧胆酸诱导正常人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观察脱氧胆酸(deoxycholate,DC)能否诱导体外培养的人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的角朊细胞培养基体外培养人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FCM)观察DC干预的细胞经碘化丙啶(PI)单染色后凋亡细胞百分比;Annexin V-FITC结合PI双染色观察早期凋亡细胞比率;TUNEL试验凝胶DNA梯度电泳确定凋亡的发生.通过FCM分析干预细胞激活的Caspase 3变化,免疫印迹法观察Fas蛋白、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4种凋亡检测方法确定DC可诱导体外培养的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并成浓度时间正相关性变化.500lμmol/L DC干预30 min,含激活状态Caspase-3的细胞达2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P<0.01).免疫印记法示细胞经DC干预前后Fas受体蛋白均为阴性表达,但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而Bax蛋白则上升.结论DC可诱导人正常食管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此过程与Fas-L/Fas凋亡信号系统无关;而存在Caspase-3激活、Bcl-2减少和Bax增加,即与线粒体凋亡调节途径密切相关.

    作者:张茹;龚均;王晖;王利;冉力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股骨颈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比较分析双腿站立时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时股骨颈应力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为临床髋关节疾患治疗与康复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虚拟人男一号切片数据集的髋部数据,重建人体股骨上半节段的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拟髋关节不同的外展角度,对该模型进行虚拟加载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髋关节外展不同角度下股骨颈的应力分布.结果(1)对于各种外展角度,股骨颈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均明显高于前、后方;(2)随着髋关节外展角度的增加,股骨颈的正后方和后内侧部位应力值逐渐减小,前方的应力值基本保持不变,而内、外侧方的应力值则逐渐增大,以外侧方变化大.结论股骨颈内、外侧是股骨上半节段的应力集中部位,髋关节外展使应力分布发生改变,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和康复锻炼方式.

    作者:张美超;史风雷;赵卫东;欧阳钧;钟世镇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P-PCR方法扩增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组织HPV-DNAL1区基因序列,通过序列分析对HPV进行型别鉴定,分析淋巴结HPV阳性率与淋巴转移组织病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HPV-DNA的检出率为40%;组织病理学发现淋巴转移的10例患者淋巴结HPV-DNA检测均为阳性;宫颈癌病灶中检测到HPV18型的患者盆腔淋巴结也都可检测到HPV18型.结论盆腔淋巴结中检出HPV-DNA阳性早于组织病理学出现转移,因此检测盆腔淋巴结中HPV-DNA对早期的淋巴结转移具有提示作用,有助于发现组织病理学不易发现的淋巴结隐匿性转移,提示预后不良.宫颈检测到HPV18型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转移,是预后不良的一种高危类型.

    作者:刘国炳;刘欣;庞战军;邢福祺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局部注射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初级传入纤维的兴奋作用

    目的探讨P2X嘌呤受体激动剂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感受单位的兴奋和敏化作用.方法在大鼠T9~Ti3脊神经背侧皮支分离细束,进行单纤维电生理学记录,观察相应皮肤感受野注射αβme-ATP(100 μmol/L,10μl)或生理盐水对皮肤感受单位机械阈值和自发放电的影响及时程变化.结果①Aδ和C类纤维的机械阈值分别是(0.384±0.018)和(0.943±0.102)mN,注射αβme-ATP后降低至(0.304±0.013)和(0.659±0.071)mN(P<0.05,P<0.01);Aβ纤维的机械阈值是(0.301±0.019)mN,注射αβme-ATP后为(0.288±0.018)mN(P>0.05).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前后Aβ、Aδ和C类纤维的机械阈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②注射αβme-ATP后,Aβ、Aδ和C类纤维自发放电频率增加的比例分别为7.7%、66.7%和75.0%,其中Aδ和C类纤维的反应比例显著高于Aβ纤维(P<0.01).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自发放电频率显著增加的单位.③Aδ和C类纤维在注射αβme-ATP过程中(5 min)的平均自发放电数和注射后(5 min)的平均自发放电数与注射前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但Aβ纤维在注射过程中平均自发放电数和注射后平均自发放电数与注射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还观察了αβme-ATP引起感觉神经自发放电的时程变化,发现αβme-ATP对Aδ和C类初级传入末梢的兴奋作用可见于所观察的整个时段.结论ATP的类似物αβme-ATP对大鼠背部皮肤的Aδ和C类纤维具有兴奋和敏化作用.

    作者:张琪;赵晏;田雨灵;郭媛;曹东元;王会生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TPS、CA-153和CEA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癌相关糖蛋白抗原(CA153)和癌胚抗原(CEA)三项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乳腺癌患者90例,乳腺良性疾病40例,健康对照组3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PS、CA153和CEA三项标志物.结果乳腺癌组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TPS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90.0%;CA153敏感性为55.6%,特异性为93.3%;CEA敏感性为45.8%,特异性为96.7%.三项联合则敏感性为100%.结论TPS、CA153和CEA对乳腺癌诊断有一定价值,三者联合检测有明显的互补性,可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郑航;罗荣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左旋炔诺酮宫内系统对人体血脂代谢、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左旋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对育龄妇女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5例育龄妇女于LNG-IUS放置前及放置后6个月、1年后取静脉血测定血脂及肝功能水平.结果观察期内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显著上升,LDL-C、ApoB显著下降;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水平6个月后有所下降,1年下降显著.TG/HPL-C、LDL-C/HDL-C比值显著下降,Apo A/Apo B显著上升.肝功能各项指标术后在正常范围内,球蛋白水平放置后1年显著下降.结论LNG-IUS对人体血脂代谢及肝功能无明显不良副作用.

    作者:何淑明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兔脑HSP70变化

    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颅脑火器伤后兔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采用高温高湿颅脑枪伤模型,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常温(22.0±0.5℃、相对湿度50%)对照组、常温(22.0±0.5℃、相对温度50%)枪伤组和高温高湿(39.0±0.5℃、相对温度80%~85%)枪伤组,每组8只.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淋巴细胞中HSP70,应用化学发光和X线片显示,凝胶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结果颅脑枪伤受高温高湿环境作用后,脑皮质、下丘脑和淋巴细胞的HSP70显著增高;淋巴细胞中的HSP70与大脑皮质、下丘脑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脑组织和淋巴细胞中HSP70在高温高湿环境颅脑火器伤时显著增加.

    作者:黄柒金;徐如祥;柯以铨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白术内酯Ⅰ对肿瘤恶病质患者细胞因子和肿瘤代谢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白术内酯Ⅰ对64例经组织学确诊的晚期恶性肿瘤恶病质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IL-6及TNF-α和肿瘤代谢因子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进行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白术内酯Ⅰ对肿瘤恶病质患者的食欲、上臂肌肉周径(MAMC)、消瘦及体力状况、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尿中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水平的影响.结果白术内酯Ⅰ可以显著改善恶病质患者的食欲、上臂肌肉周径(MAMC)、消瘦及体力状况.同时可以显著降低细胞因子IL-1、TNF-α以及尿中蛋白水解诱导因子PIF的水平.但其对增加体质量以及降低IL-6水平效果不显著.结论白术内酯Ⅰ是有前景的抗肿瘤恶病质药物.

    作者:刘旻;叶峰;邱根全;章梅;王锐;何群英;蔡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对药用载体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的生物相容性进行系统性评价.方法体外采用MTT法进行细胞增殖测定、溶血试验,体内采用皮下和肌肉内埋植载体的炎症反应试验.结果该载体对细胞属无毒级,无溶血性,在动物体内埋植3个月后载体降解,周围组织无明显炎症反应.结论所制备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杨西晓;陈建海;郭丹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乳链菌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鉴定

    目的构建可以在乳链菌表达外源性基因的系统.方法采用基因拼接方法拼装含有P59启动子、USP45蛋白信号肽及多克隆位点的基因序列,并将其连入质粒pBluescript Ⅱ SK(+)以形成重组质粒pBS-PU,PCR扩增USP45终止子并连接至质粒pBS-PU构建可将外源性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的质粒pNBC1000,PCR扩增M6基因随后连接至pNBC1000构建可将外源性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及锚定表达于细胞壁的质粒pNBC2000.通过将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连接至质粒pNBC2000,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含有pNBC2000-EGFP质粒及对照质粒的细菌,验证EGFP定位表达情况.结果所构建的表达系统可以表达EGFP基因.结论通过基因拼接方法成功构建了乳链菌表达系统,其可将外源性基因分泌表达于菌体外.

    作者:杨晓强;彭春秀;姜泊;邢锐;张绍荣;陈学清 刊期: 2005年第10期

  •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治及病理分析13例报道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作者:冯子毅;刘晓平;李宝金 刊期: 2005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