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慧霞;姚连生;王爽;韩为农;姚开泰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对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回顾分析其术前胸部PET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与同期胸部CT检查对比,并以病理为标准.结果经理检出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8例,PET正确诊断17例,CT正确诊断10例;病理未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3例,PET正确诊断22例,CT正确诊断20例;18F-FDG PET显像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4%、95.1%)明显高于CT(分别为55.6%、73.2%)(P<0.05).结论18F-FDGPET显像对于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对CT难以检出的小淋巴结转移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准确分期、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方颖;张雪林;商健彪;王全师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安定或/和硫酸镁在预防骶管阻滞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40例病人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60例,各组间平均年龄、体质量及性别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A组不用硫酸镁或安定,骶管阻滞前10min静脉注射安定(B组)、硫酸镁(C组)、硫酸镁+安定(D组),观察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情况.结果B、C组毒性症状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组与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静脉注射安定或硫酸镁均可明显降低骶管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作者:杨天明;范新民;范学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分析3例非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术下腔静脉、门静脉开放时发生高钾血症致心跳骤停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
作者:黄毅然;古妙宁;邓荣健;肖金仿;粱仕伟;徐建设;周伟;陈晔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既往身体健康.于2002年7月份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肿大,乳头增大,乳晕颜色加深,乳头可挤出少许黄色液体.局部不红,无疼痛,同时伴有性欲减退.因肿块增大迅速,于2002年8月在增城市医院行肿块切除术,切下肿物约3.0 cm×3.0 cm大小.病理检查结果示:男性乳房发育.2002年10月份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伴双下肢乏力,活动后明显加重.无发热、尿痛、关节痛等,在当地予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疗效,2002年12月份再次前往增城市医院诊治.
作者:李锡强;任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致敏受者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2例术前致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群体反应抗体(PRA)水平、氨基酸残基配型、术后PRA水平升高及细胞因子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102例致敏肾移植受者术后随访期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3例次,其中PRA水平、氨基酸残基相配程度、术后PRA水平升高、TNF-α高产量基因型和IL-10高产量基因型对移植肾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影响.术前综合评估这些因素,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
作者:黄先恩;范礼佩;李留洋;赵明;夏穗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利用PCR技术扩增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毒素tlh基因,对tlh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tlh基因,克隆至载体pET32a+并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国际互联网上有关生物信息网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和结论测序结果tlh14-90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AY289609.t1h14-90全长1 257bp,与国际标准株WP1的同源性为99%,含有启动子和密码子,预测其编码一个含41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TLH14-90),分子式为C2131H3184N548O649S16,相对分子质量47 392.9,理论等电点pI为4.92,丙氨酸、亮氨酸和天冬酰氨的含量分别为11.0%、7.4%和7.2%,含有4个半胱氨酸(Cys),κ-D法推算的疏水性参数为-34.预测其二级折叠结构为α/□蛋白,三级结构未给出.
作者:李志峰;聂军;戴迎春;李建栋;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筛选鼻咽癌癌变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基因.方法应用显微切割和荧光标记探针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检测鼻咽癌、癌周组织、癌旁组织及鼻咽炎症组织的基因差异表达,扫描仪扫描荧光芯片,图象处理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在检测的3组标本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基因包括信号与蛋白传递、癌基因与原癌基因、免疫相关基因、凋亡基因,以及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等范围.结论鼻咽癌癌变过程中有多个多种类基因参与,说明鼻咽癌癌变过程是一个复杂、多通路的过程.
作者:韩慧霞;姚连生;王爽;韩为农;姚开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即刻施行冷疗后,在湿热环境下皮肤温度的变化.同时,评价冷疗敷料方法的降温效果.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常温常湿对照组(常对组)、常温常湿冷疗组(常冷组)、湿热对照组(高对组)和湿热冷疗组(高冷组),每组6只.制作浅Ⅱ度烫伤模型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条件,常温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干球温度(Tdb)(26.33±1.29)℃、相对湿度(rh)(71.05±4.57)%,湿热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Tdb(35.33±0.35)℃,rh(70.81±1.38)%,对照组不给予冷疗降温,冷疗组给予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暴露时间均为125 min.监测皮肤温度(Ts),烫伤5 min后每20 min记录1次.结果4组组内7个时间水平之间、不同时间水平组间以及不同组间比较,湿热环境使Ts升高(P<0.001),冷疗使Ts降低(P<0.001),且时间与环境温度(P≤0.002)、时间与冷疗(P<0.05)、时间、环境温度与冷疗对Ts变化影响有交互作用(P<0.05).常温组冷疗前后Ts降低了(1.92±2.13)℃,湿热组Ts降低了(2.36±1.03)℃.结论在湿热环境下,腹部冷疗敷料有效降低了大鼠创面皮肤温度,阻止了热损伤的进程和创面余热的不良作用.
作者:张立颖;李亚洁;罗炳德;李亦蕾;林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在研究皮肤流电响应(GSR)检测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研究,以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与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5名糖尿病患者(包括14例伴有明显的DAN),采用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获得左右两侧手指的GSR信号.采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DAN症状,G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均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同时临床治疗前后也表现出较明显的改变.结论G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DAN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DAN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永勤;王胜军;高方;邓亲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住院恶性肿瘤患儿家长存在的心身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护理依据.方法使用国际通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我院已确诊为恶性肿唐的68名住院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8名患儿家长所得标准分44.68±11.26,平均出现的焦虑症状为(6.42±2.25)项,女性家长焦虑均分58.38±8.85,男性家长焦虑均分53.30±9.17,女性高于男性(P<0.05).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患儿家长焦虑均分55.07±8.91,由于经济原因可能放弃治疗患儿家长焦虑均分66.71±4.50,前者低于后者(P<0.001).结论住院恶性肿瘤患儿家长在感情上和情绪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恶性肿瘤患儿家长身心状况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作者:余文玉;杨关芬;任志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采用三维超声检测方法对肌肉注射及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单剂氨甲喋呤(MTX)治疗输卵管妊娠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肌肉注射组127例,单剂肌肉注射MTX 50 mg/m2;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给药组118例,单剂给予MTX 100mg.采用三维超声对囊胚用药前后体积、用药1周的囊胚扩大速度、囊胚溶解所需时间和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并通过输卵管图像三维重建方式对输卵管再通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局部注射组治疗成功率100%,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的91.34%;用药1周后囊胚扩大速度肌肉注射组为(0.85±0.04)cm3/d,局部注射组为(0.47+0.03)cm3/d,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局部注射组囊胚溶解时间为(27.66±12.77)d,肌肉注射组为(32.62±12.75)d,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治疗后输卵管畸形率局部注射组要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结论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MTX对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是一种较安全、高效可靠的保守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优于肌肉注射给药方法.
作者:曹晓桦;李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应用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的经验.方法对输尿管结石梗阻性肾积脓患者行输尿管镜检查、气压弹道碎石、取石及留置双J管治疗.结果12例患者,10例1次取净结石,2例1~2周后经体外震波碎石治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疗效好、创伤小、安全可靠,可作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作者:辛军;黄书堤;于立新;辛明华;蔡经爽;苏智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的抑制基因mIκBα在肝癌细胞株HepG2的表达及对该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由293包装细胞产生的含mIκBα的Ad腺病毒上清(Ad-mIκBα)和含包装载体的腺病毒上清(Adv)感染HepG2细胞,观察感染后HepG2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和mIκBα蛋白表达,并观察细胞的平板集落形成数、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细胞生长曲线、裸鼠成瘤实验.结果肝癌细胞感染腺病毒后GFP表达阳性,感染含mIκBαAd腺病毒的肝癌细胞有mIκBα蛋白表达;HepG2/Ad-mIκBα细胞形成的集落数明显比HepG2/Adv和HepG2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少(P<0.05);HepG2细胞、HepG2/Adv细胞在软琼脂内存活,并形成桑椹样细胞集落,而HepG2/Ad-mIκBα细胞在软琼脂上无生长;细胞生长曲线显示HepG2/Ad-mIκBα细胞生长速度较HepG2/Adv、HepG2亲本细胞有所减慢,但饱和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裸鼠接种4周后HepG2/Ad-mIκBα细胞成瘤率为80%,HepG2/Adv细胞成瘤率为100%,肿瘤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HepG2/Ad-mIκBα细胞形成的肿瘤的体积比HepG2/Adv细胞形成的肿瘤的体积明显减小(P<0.05).结论mIκBα基因可以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金吴东;陈龙华;穆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在中国绝经前女性群体中研究钙敏受体基因内多态性位点986Ala/Ser(A986S)与骨密度和骨大小的关联.方法样本为来自上海市区的285例20.0~41.9岁绝经前汉族女性.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和骨大小.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钙敏受体基因外显子7内的多态性位点986Ala/Ser(A986S)的多态性.有酶切位点基因片段表示为A,无酶切位点表示为S,基因型为AA、AS、SS.结果在中国女性群体中,AS基因型个体很少而缺少SS基因型个体.AA和AS基因型个体间骨密度和骨大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钙受体在钙的代谢中有显著的作用,该基因与骨表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利用有意义的遗传标记来进行研究.
作者:莫小阳;张媛媛;雷署丰;邓红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SeO2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红白血病细胞K56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的增生、凋亡及Bcl-2和p53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的凋亡率及Bcl-2和p53的表达.结果10和30 mmol/L SeO2能抑制3种细胞增生.30 mmol/L SeO2作用48 h能使54.0%的NB4细胞、46.5%的K562细胞和49.6%的HL-60细胞发生凋亡;能使NB4和K562细胞Bcl-2表达显著下降、促进p53的表达.结论SeO2对3种白血病细胞均有诱导凋亡作用,在凋亡过程中涉及了细胞内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53表达和调控.
作者:王晓华;魏亚明;白海;欧剑锋;路继红;郑荣梁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用于筛选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体外血管生成模型.方法人脐静脉的内皮细胞(HUVECs)在三维胶原纤维系统中培养,制备成具有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模型;3种酪氨酸酶抑制剂genistein,tyrphostin A23和lavendustin C被分别加入到模型中,观察它们对血管形成的影响.结果在不加入任何生长因子的条件下,HUVECs能迅速重组形成毛细血管样网状结构;3种酪氨酸酶抑制剂均对血管形成有抑制作用.结论该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易量化的特点,是一种在体外筛选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理想模型.
作者:李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生小牛血清对人胎脑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和免疫细胞组化技术,观察不同浓度新生小牛血清对人胎脑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新生小牛血清能诱导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与含不同浓度新生小牛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数目在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新生小牛血清浓度的增加,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数量在减少,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结论新生小牛血清影响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并与新生小牛血清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尹晓娟;封志纯;杜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人黄素化颗粒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及甾体生成急性调控蛋白(STAR)的影响.方法黄素化壁层颗粒细胞来自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26例患者,年龄26~30岁,均为输卵管因素和男性因素不孕者.利用原代培养细胞技术培养人黄素化颗粒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DNF,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雌二醇和孕酮浓度.用RT-PCR检测黄素化颗粒细胞中STAR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BDNF可抑制人黄素化壁层颗粒细胞分泌孕激素,呈浓度依赖性,但BDNF浓度超过50 ng/ml时抑制作用不再增强.BDNF对人黄素化壁层颗粒细胞合成雌二醇的浓度无明显影响.BDNF可降低STARmRNA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结论BDNF可调节人黄素化卵巢颗粒细胞合成孕酮,是重要的卵巢内调节因子.BDNF可能通过抑制STARmRNA的表达以减少孕酮的生成并参与黄体的退化过程.
作者:陈炜;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斑蝥素对G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ATP代谢影响的研究,探讨斑螯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的机制.方法将新生猪G1/S界面RTECs分为3组:实验组(氰化钠+斑蝥素)、缺氧组(氰化钠)和空白对照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比较缺氧后各组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内ATP含量[(14.50±0.26)mmol/g蛋白]明显高于缺氧组[(4.25±0.11)mmol/g蛋白]和空白对照组[(8.58±0.13)mmol/g蛋白](P<0.01).结论斑蝥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可能与抗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相关.
作者:沈青;姚裕家;李如英;丁翠玲;侯立朝;孙绪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探寻出生后1~3 d和成年大鼠海马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NSC)的可行性.方法向培养基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生长因子,采用单细胞克隆技术,分离出生后1~3 d和成年SD大鼠海马组织并分别无血清培养;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克隆细胞,以及其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上述条件下培养可形成悬浮生长的表达巢蛋白的神经球,且具有连续克隆的能力;分化后可得到具有网状联系的、分别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结论新生及成年SD大鼠海马存在神经干细胞.
作者:郭洪波;邹飞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