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郭洪波;邹飞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化, 大鼠海马
摘要:目的探寻出生后1~3 d和成年大鼠海马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NSC)的可行性.方法向培养基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生长因子,采用单细胞克隆技术,分离出生后1~3 d和成年SD大鼠海马组织并分别无血清培养;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克隆细胞,以及其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上述条件下培养可形成悬浮生长的表达巢蛋白的神经球,且具有连续克隆的能力;分化后可得到具有网状联系的、分别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结论新生及成年SD大鼠海马存在神经干细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三七总皂甙增强人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启动子活性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tPNS)对人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以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人eNOS基因启动子区(-1~-1 600 bp)驱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eNOS-Luc,采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基因共转染技术将peNOS-Luc、空载体pGL2-Basic和β-半乳糖苷酶表达质粒pCMV-β共转染NIH3T3细胞,用细菌脂多糖(LPS)、tPNS和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等因子分别刺激转染后的NIH3T3细胞,检测并比较荧光素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以确定LPS、tPNS和TGFβ1对人eNOS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1)酶切和测序结果均证实重组载体peNOS-Luc构建正确;(2)重组载体peNOS-Luc在NIH3T3细胞中有效表达;(3)在LPS刺激下,人eNOS启动子的转录活性降低,而在tPNS和TGFβ1刺激下,其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增强,其中,TGFβ1较tPNS所致的转录活性更强.结论正确构建了人eNOS基因启动子区(-1~-1600bp)驱动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eNOS-Luc:tPNS在NIH3T3细胞中增强人eNOS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

    作者:张丽华;贾钰华;孙学刚;邢飞跃;刘志锋;宋革;姜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及术后处理:附70例报告

    目的总结脑损伤和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病人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及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经验.方法对70例脑和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病人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和恢复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3例病人出现颅内感染,通过腰穿椎管内给抗生素终出院外,其余病人术后均顺利出院,而手术后有3例病人性功能完全恢复,5例病人大小便可以自己控制.结论对于脑损伤功能障碍或者脊髓损伤的截瘫病人,进行脑内或者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促进脑功能或者脊髓功能恢复有意义,术后相关问题的处理是手术预后的重要保障.

    作者:周青;张世忠;徐如祥;徐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监护和治疗

    目的总结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重度OHSS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OHSS发生在超排卵治疗后,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腹水、胸水、少尿、血液浓缩、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氮质血症、血栓形成等.经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6%贺斯等扩容治疗,腹腔、胸腔穿刺放液,甚至终止妊娠等措施治疗后痊愈.结论防治重度OHSS的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发生OHSS,需及时、正确地治疗.

    作者:马明远;温伟标;周立新;誉铁鸥;方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

    目的在研究皮肤流电响应(GSR)检测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研究,以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与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5名糖尿病患者(包括14例伴有明显的DAN),采用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获得左右两侧手指的GSR信号.采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DAN症状,G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均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同时临床治疗前后也表现出较明显的改变.结论G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DAN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DAN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永勤;王胜军;高方;邓亲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新生小牛血清对人胎脑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生小牛血清对人胎脑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和免疫细胞组化技术,观察不同浓度新生小牛血清对人胎脑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新生小牛血清能诱导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及神经胶质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与含不同浓度新生小牛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数目在发生变化,并且随着新生小牛血清浓度的增加,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数量在减少,分化为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增加.结论新生小牛血清影响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比例,并与新生小牛血清的浓度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尹晓娟;封志纯;杜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脑心通对大鼠脑缺血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脑心通、中风回春丸对大鼠前脑缺血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闭寒法制作前脑缺血模型,光镜下观察并计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密度:并与尼莫地平对照.结果脑心通及尼莫地平灌胃给药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密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01),但脑心通与尼莫地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中风回春丸无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脑心通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朱心红;杨建明;高天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外源性mIκBα基因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的抑制基因mIκBα在肝癌细胞株HepG2的表达及对该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由293包装细胞产生的含mIκBα的Ad腺病毒上清(Ad-mIκBα)和含包装载体的腺病毒上清(Adv)感染HepG2细胞,观察感染后HepG2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和mIκBα蛋白表达,并观察细胞的平板集落形成数、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细胞生长曲线、裸鼠成瘤实验.结果肝癌细胞感染腺病毒后GFP表达阳性,感染含mIκBαAd腺病毒的肝癌细胞有mIκBα蛋白表达;HepG2/Ad-mIκBα细胞形成的集落数明显比HepG2/Adv和HepG2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少(P<0.05);HepG2细胞、HepG2/Adv细胞在软琼脂内存活,并形成桑椹样细胞集落,而HepG2/Ad-mIκBα细胞在软琼脂上无生长;细胞生长曲线显示HepG2/Ad-mIκBα细胞生长速度较HepG2/Adv、HepG2亲本细胞有所减慢,但饱和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裸鼠接种4周后HepG2/Ad-mIκBα细胞成瘤率为80%,HepG2/Adv细胞成瘤率为100%,肿瘤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HepG2/Ad-mIκBα细胞形成的肿瘤的体积比HepG2/Adv细胞形成的肿瘤的体积明显减小(P<0.05).结论mIκBα基因可以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金吴东;陈龙华;穆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左冠窦消融治疗左室反复性单型性室速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因反复发作心悸、气促1年入院.入院前曾多次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频发性室性早搏伴短阵室速.室早达40 697个/24 h,室速发作时心室率平均145次/min.门诊给予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年来先后服用心律平、可达龙治疗(服药时间均大于3个月),症状无好转.患者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单一型室速,呈不典型左束支阻滞型,电轴向左下.患者无病毒性心肌炎病史.超声心动检查心脏各房室腔及瓣膜正常.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未见异常.隧行射频消融治疗,将大头电极置于右室流出道,刺激图形较发作图形相差较远.后于左冠窦处标测,刺激图形与发作图形完全相符.予15 W消融60 s后室性早搏消失,心电图无ST-T改变.巩固放电120 s.消融后两周再次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室早及室速.

    作者:崔英凯;彭健;黄晓波;贾满盈;孟素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斑蝥素对G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ATP的调节

    目的通过斑蝥素对G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ATP代谢影响的研究,探讨斑螯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的机制.方法将新生猪G1/S界面RTECs分为3组:实验组(氰化钠+斑蝥素)、缺氧组(氰化钠)和空白对照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比较缺氧后各组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内ATP含量[(14.50±0.26)mmol/g蛋白]明显高于缺氧组[(4.25±0.11)mmol/g蛋白]和空白对照组[(8.58±0.13)mmol/g蛋白](P<0.01).结论斑蝥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可能与抗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相关.

    作者:沈青;姚裕家;李如英;丁翠玲;侯立朝;孙绪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广州地区扎幌样病毒的检出及基因型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腹泻儿童是否存在扎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感染.方法在2003年秋冬季腹泻流行期间在南方医院儿科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并采用半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纯化阳性标本PCR产物并测序,然后将其同GenBank中的参比毒株序列比较.结果收集的169份标本中有1份SLV(CH03354)PCR扩增阳性,检出率为0.59%,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SLVGⅠ-1群.结论广州地区存在SLV所致感染,本次实验检出毒株基因型与安徽毒株不同,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SLV基因型.

    作者:刘翼;戴迎春;李建栋;詹惠春;陈清;俞守义;聂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状态相关性无创指标分析

    目的了解病人血液常规、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状态相关性,探讨病人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指标.方法统计252例住院病人资料,对病人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组织炎症与病人常规血液学检查指标有一定相关性(P<0.05),血清AST、胆红素及外周血WBC、血小板与肝脏炎症有显著相关性,但血清ALT、AST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组织纤维化与血清ALT无关,与其他血液学指标有一定相关性(P<0.05),以血清AST、胆红素、外周血血小板及年龄为显著;血液PT、胆红素、血小板与年龄等指标为早期肝硬化显著相关性指标:灵敏度31.5%,特异度94.4%,阴性预告值83.3%,阳性预告值60.7%,准确率80.7%.结论单次血清ALT、AST检查不足以真实反映肝组织炎症状态,血清AST、胆红素及血液WBC、血小板与肝组织炎症相关性显著;在肝纤维化分期中,血清AST、胆红素、外周血血小板及病人年龄有显著相关性,病人年龄、血小板、血清胆红素、PT对确认早期肝硬化有较高特异性,但不能作为筛选指标.

    作者:陈永鹏;朱幼芙;冯筱榕;彭劼;侯金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胃癌高发地区白介素-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目的研究白介素-1(IL-1)B基因+3954、-511、-31位点和IL-1受体拮抗因子(IL-1RA)基因(IL-1RN)多态性在胃癌高发地区(陕西省)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的分布,探讨I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高发地区169名普通人和86例胃癌患者的IL-1基因多态性.结果胃癌患者在胃癌高发区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IL-1B3954、-31、-511T/T基因型和IL-1RN2/2基因型频率无显著差别(x2值分别为0、0.04、0.3和0,P>0.05).结论IL-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我国胃癌高发地区(陕西省)胃癌的发生无关.

    作者:胡胜;宋启斌;于丁;柯玉华;胡品津;曾志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筛选酵母突变株的新方法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筛选酵母突变株的方法.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通过转座子上的GFP基因,从酵母基因组文库中,检测发生突变的菌株,从而筛选出酵母突变株.结果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SC-ura选择平板筛选出的酵母,有绿色荧光发出的即为阳性菌落.结论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初步筛选出了所需的酵母突变株.

    作者:胡莲美;朴英杰;何才姑;马文丽;崔东;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输尿管镜下弹道碎石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

    目的总结应用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的经验.方法对输尿管结石梗阻性肾积脓患者行输尿管镜检查、气压弹道碎石、取石及留置双J管治疗.结果12例患者,10例1次取净结石,2例1~2周后经体外震波碎石治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疗效好、创伤小、安全可靠,可作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作者:辛军;黄书堤;于立新;辛明华;蔡经爽;苏智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MR靶向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靶向定位效应和生物放大作用,提高MR分子成像的敏感性.方法制备生物素化HAb18单克隆抗体并测定其生物素化程度及抗原结合活性.将8只荷人肝细胞癌裸鼠静脉注射生物素化单克隆抗体600μg,24 h后腹腔注射80μg亲和素,30 min后再静脉给予Gd-DTPA-链霉亲和素.对实验动物行MR扫描,测量SET T1 WI平扫及增强后10、30min及2、6、12、24 h图像内肿瘤、肝脏、肌肉的信号强度,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计算其强化率及对比度噪声比.结果HAb18单克隆抗体经生物素化后,每个抗体分子平均可结合20个分子生物素,其抗原结合活性约为91%.增强后肿瘤信号强度缓慢升高,在注射对比剂后第6小时,肿瘤的强化率、比度噪声比达到大值,与其他各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肝脏在注射对比剂后第6小时的信号强度达到高,而后信号强度下降,增强后12 h的信号强度与平扫相似.肌肉表现为轻度强化,增强后各时间点的信号强度与平扫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技术对肿瘤进行MR靶向成像,具有特异性强化作用并能延长肿瘤的强化时间,但Gd-DTPA-SA的血池效应也造成了肝脏的持续强化.

    作者:刘岘;许乙凯;叶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大鼠骨髓源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分化趋势

    目的探讨迁移至损伤脑组织的骨髓源干细胞(BMDSCs)的分化趋势.方法将雌性SD大鼠脑损伤模型在制作好24 h后经尾静脉植入GFP标记的雄性SD大鼠的BMDSCs.在植入后2周、4周和8周分批取脑,分别用CD11b和GFA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P阳性细胞的性质.结果在移植GFP标记的BMDSCs后1周,植入的GFP阳性BMDSCs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53%;移植BMDSCs后4周和8周的脑损伤病灶周围有集中分布的GFP阳性细胞,分别表达小胶质细胞的细胞表面标记CD11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GFP标记的BMDSCs能迁移至脑损伤病灶周围并有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

    作者:邹西峰;张海燕;赵春礼;李铁林;徐群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12280例非感染科患者HC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输血前和手术住院患者肝脏健康状况,避免和预防院内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HCV)检测.结果在12 280例输血前和手术非感染科住院患者中,HCV感染占1.03%,HBsAg和HCV同时感染占0.17%.结论非感染科住院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说明进行HCV检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魏东;张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89SrCl2治疗肺癌骨转移126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89SrCl2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患者126例,按148 MBq/人次确定给药剂量,89SrCl2由肘静脉一次性注射.以疼痛程度、疼痛频率及疼痛得分的变化衡量止痛效果,以病灶数目或大小的变化判断病灶疗效,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内,疼痛减轻率为70.6%(89/126),其中消失率为19.8%(25/126),表明疼痛程度明显缓解(u=5.361,P<0.01);78.6%(99/126)的患者疼痛频率下降,疼痛次数明显减少(u=4.589,P<0.01),其中25例疼痛不再发作.疼痛评分由7.54±3.29降低至4.19±4.38,降低显著(t=6.865,P<0.001).病灶数目或大小减少25%以上者占45.2%(57/126).89SrCl2对鳞癌疼痛程度、频率缓解分别为85.7%(30/35)和88.6%(31/35),病灶改善率为57.1%(20/35).各指标在4种肿瘤类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89SrCl2对肺癌骨转移的疗效较好,可缓解疼痛,改善病灶;89SrCl2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郑航;罗荣城;范义湘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难治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超强预处理的疗效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超强预处理联合移植后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治疗难治未缓解白血病的预处理相关毒性(RRT)和疗效.方法18例移植前难治未缓解白血病和62例移植前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病人分别接受超强预处理方案和全身放疗+环磷酰胺或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对照组).在难治性白血病移植后30 d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病人,采用早期快速递减环孢素A或供体淋巴细胞输注诱导GVL.统计移植后RRT发生率与致死率、移植后完全缓解率、GVHD发生率、白血病复发和无病生存率等.结果移植后除超强预处理组1例和对照组2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获得造血重建.两组总RRT发生率均为100%,各脏器RRT发生均以胃肠常见,超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3%和85.5%,两组口腔RRT发生率分别为44.4%和62.9%,膀胱RRT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3.9%,各组比较未见差异.超强预处理组RRT致死率为0,对照组为5%,两组比较无差异(P=0.341).18例接收超强预处理病人除1例死于移植中感染外,其余病人均获完全缓解.超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1.8%和18.3%,移植后3年估计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2±12.3)%和(65.0±7.4)%(P=0.6311).结论连续序惯超强预处理方案能提高移植前未缓解的难治性白血病移植后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不增加移植中RRT发生率和致死率.

    作者:刘启发;孙竞;徐丹;张钰;范志平;魏永强;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人鼻咽癌不同部位组织相关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筛选鼻咽癌癌变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基因.方法应用显微切割和荧光标记探针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检测鼻咽癌、癌周组织、癌旁组织及鼻咽炎症组织的基因差异表达,扫描仪扫描荧光芯片,图象处理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在检测的3组标本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基因包括信号与蛋白传递、癌基因与原癌基因、免疫相关基因、凋亡基因,以及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等范围.结论鼻咽癌癌变过程中有多个多种类基因参与,说明鼻咽癌癌变过程是一个复杂、多通路的过程.

    作者:韩慧霞;姚连生;王爽;韩为农;姚开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