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鼠骨髓源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分化趋势

邹西峰;张海燕;赵春礼;李铁林;徐群渊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 骨髓源干细胞, 脑损伤, 小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摘要:目的探讨迁移至损伤脑组织的骨髓源干细胞(BMDSCs)的分化趋势.方法将雌性SD大鼠脑损伤模型在制作好24 h后经尾静脉植入GFP标记的雄性SD大鼠的BMDSCs.在植入后2周、4周和8周分批取脑,分别用CD11b和GFA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P阳性细胞的性质.结果在移植GFP标记的BMDSCs后1周,植入的GFP阳性BMDSCs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53%;移植BMDSCs后4周和8周的脑损伤病灶周围有集中分布的GFP阳性细胞,分别表达小胶质细胞的细胞表面标记CD11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GFP标记的BMDSCs能迁移至脑损伤病灶周围并有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骨髓源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分化趋势

    目的探讨迁移至损伤脑组织的骨髓源干细胞(BMDSCs)的分化趋势.方法将雌性SD大鼠脑损伤模型在制作好24 h后经尾静脉植入GFP标记的雄性SD大鼠的BMDSCs.在植入后2周、4周和8周分批取脑,分别用CD11b和GFA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P阳性细胞的性质.结果在移植GFP标记的BMDSCs后1周,植入的GFP阳性BMDSCs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53%;移植BMDSCs后4周和8周的脑损伤病灶周围有集中分布的GFP阳性细胞,分别表达小胶质细胞的细胞表面标记CD11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GFP标记的BMDSCs能迁移至脑损伤病灶周围并有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

    作者:邹西峰;张海燕;赵春礼;李铁林;徐群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左冠窦消融治疗左室反复性单型性室速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因反复发作心悸、气促1年入院.入院前曾多次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频发性室性早搏伴短阵室速.室早达40 697个/24 h,室速发作时心室率平均145次/min.门诊给予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1年来先后服用心律平、可达龙治疗(服药时间均大于3个月),症状无好转.患者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单一型室速,呈不典型左束支阻滞型,电轴向左下.患者无病毒性心肌炎病史.超声心动检查心脏各房室腔及瓣膜正常.入院后行冠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未见异常.隧行射频消融治疗,将大头电极置于右室流出道,刺激图形较发作图形相差较远.后于左冠窦处标测,刺激图形与发作图形完全相符.予15 W消融60 s后室性早搏消失,心电图无ST-T改变.巩固放电120 s.消融后两周再次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室早及室速.

    作者:崔英凯;彭健;黄晓波;贾满盈;孟素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器械缝合技术的改进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技术,以避免或减少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方法采用支气管缝合器关闭支气管残端.从缝合器的浅面做肺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用1-0带针编织涤纶线在器械缝合的深面做水平交叉U字缝合.通过该法3年来共施行肺切除术107例,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操作方便,支气管残端短,缝合牢固;术后无残端液体潴留和肉芽肿形成,全组无支气管胸膜瘘发生.结论该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

    作者:胡凤标;寇仁业;邹志强;袁耒;许世宁;尹立国;麻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安定或/和硫酸镁在预防骶管阻滞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安定或/和硫酸镁在预防骶管阻滞引起局麻药毒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240例病人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60例,各组间平均年龄、体质量及性别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A组不用硫酸镁或安定,骶管阻滞前10min静脉注射安定(B组)、硫酸镁(C组)、硫酸镁+安定(D组),观察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情况.结果B、C组毒性症状明显减少,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D组与A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静脉注射安定或硫酸镁均可明显降低骶管阻滞局麻药毒性反应,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作者:杨天明;范新民;范学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斑蝥素对G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ATP的调节

    目的通过斑蝥素对G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ATP代谢影响的研究,探讨斑螯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的机制.方法将新生猪G1/S界面RTECs分为3组:实验组(氰化钠+斑蝥素)、缺氧组(氰化钠)和空白对照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比较缺氧后各组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内ATP含量[(14.50±0.26)mmol/g蛋白]明显高于缺氧组[(4.25±0.11)mmol/g蛋白]和空白对照组[(8.58±0.13)mmol/g蛋白](P<0.01).结论斑蝥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可能与抗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相关.

    作者:沈青;姚裕家;李如英;丁翠玲;侯立朝;孙绪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脑心通对大鼠脑缺血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脑心通、中风回春丸对大鼠前脑缺血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闭寒法制作前脑缺血模型,光镜下观察并计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密度:并与尼莫地平对照.结果脑心通及尼莫地平灌胃给药组大鼠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密度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01),但脑心通与尼莫地平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中风回春丸无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结论脑心通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朱心红;杨建明;高天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广州地区扎幌样病毒的检出及基因型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腹泻儿童是否存在扎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感染.方法在2003年秋冬季腹泻流行期间在南方医院儿科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并采用半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纯化阳性标本PCR产物并测序,然后将其同GenBank中的参比毒株序列比较.结果收集的169份标本中有1份SLV(CH03354)PCR扩增阳性,检出率为0.59%,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SLVGⅠ-1群.结论广州地区存在SLV所致感染,本次实验检出毒株基因型与安徽毒株不同,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SLV基因型.

    作者:刘翼;戴迎春;李建栋;詹惠春;陈清;俞守义;聂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外源性mIκBα基因抑制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

    目的观察核转录因子的抑制基因mIκBα在肝癌细胞株HepG2的表达及对该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将由293包装细胞产生的含mIκBα的Ad腺病毒上清(Ad-mIκBα)和含包装载体的腺病毒上清(Adv)感染HepG2细胞,观察感染后HepG2细胞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和mIκBα蛋白表达,并观察细胞的平板集落形成数、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细胞生长曲线、裸鼠成瘤实验.结果肝癌细胞感染腺病毒后GFP表达阳性,感染含mIκBαAd腺病毒的肝癌细胞有mIκBα蛋白表达;HepG2/Ad-mIκBα细胞形成的集落数明显比HepG2/Adv和HepG2细胞形成的集落数少(P<0.05);HepG2细胞、HepG2/Adv细胞在软琼脂内存活,并形成桑椹样细胞集落,而HepG2/Ad-mIκBα细胞在软琼脂上无生长;细胞生长曲线显示HepG2/Ad-mIκBα细胞生长速度较HepG2/Adv、HepG2亲本细胞有所减慢,但饱和密度无显著性差异.裸鼠接种4周后HepG2/Ad-mIκBα细胞成瘤率为80%,HepG2/Adv细胞成瘤率为100%,肿瘤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HepG2/Ad-mIκBα细胞形成的肿瘤的体积比HepG2/Adv细胞形成的肿瘤的体积明显减小(P<0.05).结论mIκBα基因可以抑制HepG2肝癌细胞的生长.

    作者:金吴东;陈龙华;穆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状态相关性无创指标分析

    目的了解病人血液常规、血清生化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状态相关性,探讨病人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相关性指标.方法统计252例住院病人资料,对病人年龄、性别、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组织炎症与病人常规血液学检查指标有一定相关性(P<0.05),血清AST、胆红素及外周血WBC、血小板与肝脏炎症有显著相关性,但血清ALT、AST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肝组织炎症程度;肝组织纤维化与血清ALT无关,与其他血液学指标有一定相关性(P<0.05),以血清AST、胆红素、外周血血小板及年龄为显著;血液PT、胆红素、血小板与年龄等指标为早期肝硬化显著相关性指标:灵敏度31.5%,特异度94.4%,阴性预告值83.3%,阳性预告值60.7%,准确率80.7%.结论单次血清ALT、AST检查不足以真实反映肝组织炎症状态,血清AST、胆红素及血液WBC、血小板与肝组织炎症相关性显著;在肝纤维化分期中,血清AST、胆红素、外周血血小板及病人年龄有显著相关性,病人年龄、血小板、血清胆红素、PT对确认早期肝硬化有较高特异性,但不能作为筛选指标.

    作者:陈永鹏;朱幼芙;冯筱榕;彭劼;侯金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人鼻咽癌不同部位组织相关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筛选鼻咽癌癌变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基因.方法应用显微切割和荧光标记探针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检测鼻咽癌、癌周组织、癌旁组织及鼻咽炎症组织的基因差异表达,扫描仪扫描荧光芯片,图象处理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在检测的3组标本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基因包括信号与蛋白传递、癌基因与原癌基因、免疫相关基因、凋亡基因,以及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等范围.结论鼻咽癌癌变过程中有多个多种类基因参与,说明鼻咽癌癌变过程是一个复杂、多通路的过程.

    作者:韩慧霞;姚连生;王爽;韩为农;姚开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三维超声对全身与局部给予氨甲喋呤治疗输卵管妊娠效果和安全性的评价

    目的采用三维超声检测方法对肌肉注射及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单剂氨甲喋呤(MTX)治疗输卵管妊娠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肌肉注射组127例,单剂肌肉注射MTX 50 mg/m2;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给药组118例,单剂给予MTX 100mg.采用三维超声对囊胚用药前后体积、用药1周的囊胚扩大速度、囊胚溶解所需时间和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并通过输卵管图像三维重建方式对输卵管再通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局部注射组治疗成功率100%,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的91.34%;用药1周后囊胚扩大速度肌肉注射组为(0.85±0.04)cm3/d,局部注射组为(0.47+0.03)cm3/d,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局部注射组囊胚溶解时间为(27.66±12.77)d,肌肉注射组为(32.62±12.75)d,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治疗后输卵管畸形率局部注射组要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结论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MTX对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是一种较安全、高效可靠的保守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优于肌肉注射给药方法.

    作者:曹晓桦;李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

    目的研究一种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术式.方法结扎颈总动脉(CCA),不结扎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用头皮针于CCA结扎的远端穿刺导入3-0线栓造成缺血,通过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栓线长度(20.0±1.8)mm,造模成功率近70%,造模动物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典型.结论本术式简便,术者不需具备显微手术操作技巧,造模成功率较高.

    作者:蒋海山;陆兵勋;姬仲;王立新;张素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中国绝经前女性群体中钙敏受体基因内多态性位点A986S与骨密度和骨大小的关联研究

    目的在中国绝经前女性群体中研究钙敏受体基因内多态性位点986Ala/Ser(A986S)与骨密度和骨大小的关联.方法样本为来自上海市区的285例20.0~41.9岁绝经前汉族女性.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和骨大小.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钙敏受体基因外显子7内的多态性位点986Ala/Ser(A986S)的多态性.有酶切位点基因片段表示为A,无酶切位点表示为S,基因型为AA、AS、SS.结果在中国女性群体中,AS基因型个体很少而缺少SS基因型个体.AA和AS基因型个体间骨密度和骨大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钙受体在钙的代谢中有显著的作用,该基因与骨表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利用有意义的遗传标记来进行研究.

    作者:莫小阳;张媛媛;雷署丰;邓红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皮肤流电响应检测分析

    目的在研究皮肤流电响应(GSR)检测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研制样机并进行临床研究,以实现对糖尿病早期自主神经病变(DAN)的无创检测与疗效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5名糖尿病患者(包括14例伴有明显的DAN),采用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获得左右两侧手指的GSR信号.采用相应的分析软件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无论患者有无出现临床DAN症状,GSR研究方法对糖尿病患者均表现出很强的特异性,同时临床治疗前后也表现出较明显的改变.结论GSR检测分析方法及本样机在评价与诊断DAN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DAN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永勤;王胜军;高方;邓亲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筛选酵母突变株的新方法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筛选酵母突变株的方法.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通过转座子上的GFP基因,从酵母基因组文库中,检测发生突变的菌株,从而筛选出酵母突变株.结果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SC-ura选择平板筛选出的酵母,有绿色荧光发出的即为阳性菌落.结论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初步筛选出了所需的酵母突变株.

    作者:胡莲美;朴英杰;何才姑;马文丽;崔东;郑文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中国人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 4,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位点(T/C)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方法103例患者诊断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分类标准,其中男13例,女90例.正常对照组110例,其中男21例,女89例.全部研究对象均为无血缘关系的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采用微量全血提取法,从EDTA抗凝血中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所有SLE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地区人群中普遍存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CTLA-4基因-1722位点TC基因型频率明显升高(42%vs 58%,P<0.05),CC基因型频率明显降低(25%vs 15%,P<0.05),TT基因型频率虽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33%vs 27%,P>0.05);而SLE患者等位基因频率和携带者频率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人种CTLA-4基因-1722位点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差异.结论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与SLE明显相关,CTLA-4基因可能是SLE的易感基因.

    作者:徐安平;尹培达;苏晓燕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探寻出生后1~3 d和成年大鼠海马分离、培养并鉴定神经干细胞(NSC)的可行性.方法向培养基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他生长因子,采用单细胞克隆技术,分离出生后1~3 d和成年SD大鼠海马组织并分别无血清培养;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原代和传代培养形成的克隆细胞,以及其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上述条件下培养可形成悬浮生长的表达巢蛋白的神经球,且具有连续克隆的能力;分化后可得到具有网状联系的、分别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的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结论新生及成年SD大鼠海马存在神经干细胞.

    作者:郭洪波;邹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99mTc-MIBI脑SPECT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99mTc-MIBI脑显像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9例脑胶质瘤患者、9例正常人、6例脑脓肿患者进行99mTc-MIBI脑SPECT显像.判断病灶有无异常摄取并根据感兴趣区(ROI)计算肿瘤/非肿瘤比值(T/NT),计算99mTc-MIBI脑显像对脑胶质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T/NT比值在胶质瘤、脑脓肿及正常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59例脑胶质瘤患者中,51例显像为阳性,诊断灵敏度86.4%、特异性66.7%、准确率82.4%.15例非胶质瘤受检者有5例阳性.脑胶质瘤组T/NT比值为2.6±1.2,明显高于正常组的1.1±0.2(t=3.6199,P<0.001)和脑脓肿组的1.5±0.5(t=2.1327,P<0.05).结论用99mc-MIBI脑SPECT诊断脑胶质瘤灵敏度高,可以有效地鉴别良恶性病变.

    作者:范义湘;罗荣城;李贵平;黄凯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湿热环境下Ⅱ度烫伤大鼠施行冷却疗法后皮肤温度的改变

    目的观察大鼠浅Ⅱ度烫伤创面即刻施行冷疗后,在湿热环境下皮肤温度的变化.同时,评价冷疗敷料方法的降温效果.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即常温常湿对照组(常对组)、常温常湿冷疗组(常冷组)、湿热对照组(高对组)和湿热冷疗组(高冷组),每组6只.制作浅Ⅱ度烫伤模型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条件,常温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干球温度(Tdb)(26.33±1.29)℃、相对湿度(rh)(71.05±4.57)%,湿热组的实验环境条件为Tdb(35.33±0.35)℃,rh(70.81±1.38)%,对照组不给予冷疗降温,冷疗组给予腹部冷疗敷料降温,暴露时间均为125 min.监测皮肤温度(Ts),烫伤5 min后每20 min记录1次.结果4组组内7个时间水平之间、不同时间水平组间以及不同组间比较,湿热环境使Ts升高(P<0.001),冷疗使Ts降低(P<0.001),且时间与环境温度(P≤0.002)、时间与冷疗(P<0.05)、时间、环境温度与冷疗对Ts变化影响有交互作用(P<0.05).常温组冷疗前后Ts降低了(1.92±2.13)℃,湿热组Ts降低了(2.36±1.03)℃.结论在湿热环境下,腹部冷疗敷料有效降低了大鼠创面皮肤温度,阻止了热损伤的进程和创面余热的不良作用.

    作者:张立颖;李亚洁;罗炳德;李亦蕾;林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患儿家长身心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恶性肿瘤患儿家长存在的心身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护理依据.方法使用国际通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我院已确诊为恶性肿唐的68名住院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8名患儿家长所得标准分44.68±11.26,平均出现的焦虑症状为(6.42±2.25)项,女性家长焦虑均分58.38±8.85,男性家长焦虑均分53.30±9.17,女性高于男性(P<0.05).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患儿家长焦虑均分55.07±8.91,由于经济原因可能放弃治疗患儿家长焦虑均分66.71±4.50,前者低于后者(P<0.001).结论住院恶性肿瘤患儿家长在感情上和情绪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恶性肿瘤患儿家长身心状况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作者:余文玉;杨关芬;任志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