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地区扎幌样病毒的检出及基因型分析

刘翼;戴迎春;李建栋;詹惠春;陈清;俞守义;聂军

关键词:扎幌样病毒, 人类杯状病毒, 基因型,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了解广州腹泻儿童是否存在扎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感染.方法在2003年秋冬季腹泻流行期间在南方医院儿科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并采用半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纯化阳性标本PCR产物并测序,然后将其同GenBank中的参比毒株序列比较.结果收集的169份标本中有1份SLV(CH03354)PCR扩增阳性,检出率为0.59%,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SLVGⅠ-1群.结论广州地区存在SLV所致感染,本次实验检出毒株基因型与安徽毒株不同,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SLV基因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难治性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超强预处理的疗效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超强预处理联合移植后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治疗难治未缓解白血病的预处理相关毒性(RRT)和疗效.方法18例移植前难治未缓解白血病和62例移植前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病人分别接受超强预处理方案和全身放疗+环磷酰胺或改良BuCY(羟基脲、马利兰、阿糖胞苷、环磷酰胺)方案(对照组).在难治性白血病移植后30 d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病人,采用早期快速递减环孢素A或供体淋巴细胞输注诱导GVL.统计移植后RRT发生率与致死率、移植后完全缓解率、GVHD发生率、白血病复发和无病生存率等.结果移植后除超强预处理组1例和对照组2例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外,其余病人均获得造血重建.两组总RRT发生率均为100%,各脏器RRT发生均以胃肠常见,超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3.3%和85.5%,两组口腔RRT发生率分别为44.4%和62.9%,膀胱RRT发生率分别为16.7%和33.9%,各组比较未见差异.超强预处理组RRT致死率为0,对照组为5%,两组比较无差异(P=0.341).18例接收超强预处理病人除1例死于移植中感染外,其余病人均获完全缓解.超强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移植后急性GVHD发生率分别为11.8%和18.3%,移植后3年估计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2±12.3)%和(65.0±7.4)%(P=0.6311).结论连续序惯超强预处理方案能提高移植前未缓解的难治性白血病移植后完全缓解率和无病生存率,不增加移植中RRT发生率和致死率.

    作者:刘启发;孙竞;徐丹;张钰;范志平;魏永强;孟凡义;周淑芸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

    目的研究一种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术式.方法结扎颈总动脉(CCA),不结扎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用头皮针于CCA结扎的远端穿刺导入3-0线栓造成缺血,通过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栓线长度(20.0±1.8)mm,造模成功率近70%,造模动物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典型.结论本术式简便,术者不需具备显微手术操作技巧,造模成功率较高.

    作者:蒋海山;陆兵勋;姬仲;王立新;张素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18F-FDG PET显像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对肺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4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癌的患者,回顾分析其术前胸部PET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结果,与同期胸部CT检查对比,并以病理为标准.结果经理检出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8例,PET正确诊断17例,CT正确诊断10例;病理未见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23例,PET正确诊断22例,CT正确诊断20例;18F-FDG PET显像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灶检出的灵敏度和准确性(分别为94.4%、95.1%)明显高于CT(分别为55.6%、73.2%)(P<0.05).结论18F-FDGPET显像对于肺癌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灶的检出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对CT难以检出的小淋巴结转移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准确分期、确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刘方颖;张雪林;商健彪;王全师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毒素tlh基因的序列分析

    目的利用PCR技术扩增副溶血弧菌不耐热溶血毒素tlh基因,对tlh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tlh基因,克隆至载体pET32a+并测序.将测序结果提交国际互联网上有关生物信息网站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和结论测序结果tlh14-90被GenBank收录,登录号为AY289609.t1h14-90全长1 257bp,与国际标准株WP1的同源性为99%,含有启动子和密码子,预测其编码一个含418个氨基酸的蛋白质(TLH14-90),分子式为C2131H3184N548O649S16,相对分子质量47 392.9,理论等电点pI为4.92,丙氨酸、亮氨酸和天冬酰氨的含量分别为11.0%、7.4%和7.2%,含有4个半胱氨酸(Cys),κ-D法推算的疏水性参数为-34.预测其二级折叠结构为α/□蛋白,三级结构未给出.

    作者:李志峰;聂军;戴迎春;李建栋;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输尿管镜下弹道碎石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

    目的总结应用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的经验.方法对输尿管结石梗阻性肾积脓患者行输尿管镜检查、气压弹道碎石、取石及留置双J管治疗.结果12例患者,10例1次取净结石,2例1~2周后经体外震波碎石治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应用输尿管镜治疗结石梗阻性肾积脓疗效好、创伤小、安全可靠,可作为该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作者:辛军;黄书堤;于立新;辛明华;蔡经爽;苏智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三维超声对全身与局部给予氨甲喋呤治疗输卵管妊娠效果和安全性的评价

    目的采用三维超声检测方法对肌肉注射及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单剂氨甲喋呤(MTX)治疗输卵管妊娠方法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肌肉注射组127例,单剂肌肉注射MTX 50 mg/m2;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给药组118例,单剂给予MTX 100mg.采用三维超声对囊胚用药前后体积、用药1周的囊胚扩大速度、囊胚溶解所需时间和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监测,并通过输卵管图像三维重建方式对输卵管再通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局部注射组治疗成功率100%,显著高于肌肉注射组的91.34%;用药1周后囊胚扩大速度肌肉注射组为(0.85±0.04)cm3/d,局部注射组为(0.47+0.03)cm3/d,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局部注射组囊胚溶解时间为(27.66±12.77)d,肌肉注射组为(32.62±12.75)d,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并且治疗后输卵管畸形率局部注射组要显著低于肌肉注射组.结论在B超引导下局部注射MTX对未破裂输卵管妊娠是一种较安全、高效可靠的保守治疗方法,其治疗效果优于肌肉注射给药方法.

    作者:曹晓桦;李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治疗方法、栓塞技术要点及随访意义.方法对119例TCCF病人共行128次栓塞.其中,股动脉入路112例,股静脉入路5例,经眼上静脉入路2例;以球囊栓塞瘘口101例,以微弹簧圈栓塞13例,球囊并用弹簧圈2例,干冻硬脑膜3例.术后3月~10年随访110例,其中行影像学复查29例.结果111例1次栓寒成功,8例于第1次栓塞后球囊泄漏复发,经再次栓塞治愈,总治愈率100%.颈内动脉通畅率90.8%(108/11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显示疗效可靠.结论TCCF一般经股动脉入路用可脱性球囊栓塞瘘口,小瘘口TCCF选择微弹簧圈栓塞;若颈内动脉结扎或闭塞,可经静脉入路栓塞瘘口.一般情况下海绵窦瘘均表现为良性过程,应力争解剖治愈,不可轻易牺牲颈内动脉.正确选择栓塞途径及栓塞材料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郭元星;李铁林;段传志;汪求精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在MR靶向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的靶向定位效应和生物放大作用,提高MR分子成像的敏感性.方法制备生物素化HAb18单克隆抗体并测定其生物素化程度及抗原结合活性.将8只荷人肝细胞癌裸鼠静脉注射生物素化单克隆抗体600μg,24 h后腹腔注射80μg亲和素,30 min后再静脉给予Gd-DTPA-链霉亲和素.对实验动物行MR扫描,测量SET T1 WI平扫及增强后10、30min及2、6、12、24 h图像内肿瘤、肝脏、肌肉的信号强度,绘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并计算其强化率及对比度噪声比.结果HAb18单克隆抗体经生物素化后,每个抗体分子平均可结合20个分子生物素,其抗原结合活性约为91%.增强后肿瘤信号强度缓慢升高,在注射对比剂后第6小时,肿瘤的强化率、比度噪声比达到大值,与其他各时间点有显著性差异.肝脏在注射对比剂后第6小时的信号强度达到高,而后信号强度下降,增强后12 h的信号强度与平扫相似.肌肉表现为轻度强化,增强后各时间点的信号强度与平扫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利用生物素-亲和素技术对肿瘤进行MR靶向成像,具有特异性强化作用并能延长肿瘤的强化时间,但Gd-DTPA-SA的血池效应也造成了肝脏的持续强化.

    作者:刘岘;许乙凯;叶靖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胃癌高发地区白介素-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目的研究白介素-1(IL-1)B基因+3954、-511、-31位点和IL-1受体拮抗因子(IL-1RA)基因(IL-1RN)多态性在胃癌高发地区(陕西省)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的分布,探讨I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高发地区169名普通人和86例胃癌患者的IL-1基因多态性.结果胃癌患者在胃癌高发区普通人群和胃癌患者中,IL-1B3954、-31、-511T/T基因型和IL-1RN2/2基因型频率无显著差别(x2值分别为0、0.04、0.3和0,P>0.05).结论IL-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我国胃癌高发地区(陕西省)胃癌的发生无关.

    作者:胡胜;宋启斌;于丁;柯玉华;胡品津;曾志荣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恶性肿瘤患儿家长身心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恶性肿瘤患儿家长存在的心身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护理依据.方法使用国际通用焦虑自评量表对我院已确诊为恶性肿唐的68名住院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68名患儿家长所得标准分44.68±11.26,平均出现的焦虑症状为(6.42±2.25)项,女性家长焦虑均分58.38±8.85,男性家长焦虑均分53.30±9.17,女性高于男性(P<0.05).采取积极治疗态度患儿家长焦虑均分55.07±8.91,由于经济原因可能放弃治疗患儿家长焦虑均分66.71±4.50,前者低于后者(P<0.001).结论住院恶性肿瘤患儿家长在感情上和情绪上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恶性肿瘤患儿家长身心状况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作者:余文玉;杨关芬;任志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斑蝥素对G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ATP的调节

    目的通过斑蝥素对G1/S期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ATP代谢影响的研究,探讨斑螯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的机制.方法将新生猪G1/S界面RTECs分为3组:实验组(氰化钠+斑蝥素)、缺氧组(氰化钠)和空白对照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比较缺氧后各组细胞内ATP含量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内ATP含量[(14.50±0.26)mmol/g蛋白]明显高于缺氧组[(4.25±0.11)mmol/g蛋白]和空白对照组[(8.58±0.13)mmol/g蛋白](P<0.01).结论斑蝥素稳定肌动蛋白微丝骨架系统可能与抗RTECs低氧损伤后细胞能量代谢紊乱相关.

    作者:沈青;姚裕家;李如英;丁翠玲;侯立朝;孙绪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监护和治疗

    目的总结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重度OHSS的临床资料.结果重度OHSS发生在超排卵治疗后,临床表现为腹胀、恶心、腹水、胸水、少尿、血液浓缩、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氮质血症、血栓形成等.经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6%贺斯等扩容治疗,腹腔、胸腔穿刺放液,甚至终止妊娠等措施治疗后痊愈.结论防治重度OHSS的关键在于预防,一旦发生OHSS,需及时、正确地治疗.

    作者:马明远;温伟标;周立新;誉铁鸥;方滨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广州地区扎幌样病毒的检出及基因型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腹泻儿童是否存在扎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感染.方法在2003年秋冬季腹泻流行期间在南方医院儿科收集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并采用半套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纯化阳性标本PCR产物并测序,然后将其同GenBank中的参比毒株序列比较.结果收集的169份标本中有1份SLV(CH03354)PCR扩增阳性,检出率为0.59%,同源性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SLVGⅠ-1群.结论广州地区存在SLV所致感染,本次实验检出毒株基因型与安徽毒株不同,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SLV基因型.

    作者:刘翼;戴迎春;李建栋;詹惠春;陈清;俞守义;聂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人鼻咽癌不同部位组织相关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目的筛选鼻咽癌癌变发生过程中的重要基因.方法应用显微切割和荧光标记探针基因芯片杂交技术,检测鼻咽癌、癌周组织、癌旁组织及鼻咽炎症组织的基因差异表达,扫描仪扫描荧光芯片,图象处理软件分析结果.结果在检测的3组标本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基因,涉及基因包括信号与蛋白传递、癌基因与原癌基因、免疫相关基因、凋亡基因,以及DNA结合转录和转录因子等范围.结论鼻咽癌癌变过程中有多个多种类基因参与,说明鼻咽癌癌变过程是一个复杂、多通路的过程.

    作者:韩慧霞;姚连生;王爽;韩为农;姚开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12280例非感染科患者HCV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输血前和手术住院患者肝脏健康状况,避免和预防院内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HCV)检测.结果在12 280例输血前和手术非感染科住院患者中,HCV感染占1.03%,HBsAg和HCV同时感染占0.17%.结论非感染科住院患者HCV感染率明显高于自然人群,说明进行HCV检测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作者:魏东;张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大鼠骨髓源干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分化趋势

    目的探讨迁移至损伤脑组织的骨髓源干细胞(BMDSCs)的分化趋势.方法将雌性SD大鼠脑损伤模型在制作好24 h后经尾静脉植入GFP标记的雄性SD大鼠的BMDSCs.在植入后2周、4周和8周分批取脑,分别用CD11b和GFA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FP阳性细胞的性质.结果在移植GFP标记的BMDSCs后1周,植入的GFP阳性BMDSCs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3.53%;移植BMDSCs后4周和8周的脑损伤病灶周围有集中分布的GFP阳性细胞,分别表达小胶质细胞的细胞表面标记CD11b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GFP标记的BMDSCs能迁移至脑损伤病灶周围并有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趋势.

    作者:邹西峰;张海燕;赵春礼;李铁林;徐群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胰酶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肠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通过观察胰蛋白酶抑制剂ANGD的作用,分析胰酶与创伤/失血性休克(T/HS)后肠损伤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剖腹术(创伤)后分别经肠腔或静脉内给予ANGD或生理盐水,随后经受T/HS或创伤/假休克(T/SS),90min后林格液复苏;复苏后3 h评估肠损伤情况.结果肠腔内给予ANGD的T/HS大鼠肠绒毛损伤明显少于肠腔内无ANGD灌注及静脉给予ANGD的T/HS对照组.肠腔内灌注林格氏液与不行肠腔内灌注相比,对T/HS所致的肠损伤显示出某种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肠腔内的胰蛋白酶可能是T/HS后肠损伤的重要促进因素.

    作者:石汉平;闻英;张策;薛琪;雷尚通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89SrCl2治疗肺癌骨转移126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89SrCl2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方法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患者126例,按148 MBq/人次确定给药剂量,89SrCl2由肘静脉一次性注射.以疼痛程度、疼痛频率及疼痛得分的变化衡量止痛效果,以病灶数目或大小的变化判断病灶疗效,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6个月内,疼痛减轻率为70.6%(89/126),其中消失率为19.8%(25/126),表明疼痛程度明显缓解(u=5.361,P<0.01);78.6%(99/126)的患者疼痛频率下降,疼痛次数明显减少(u=4.589,P<0.01),其中25例疼痛不再发作.疼痛评分由7.54±3.29降低至4.19±4.38,降低显著(t=6.865,P<0.001).病灶数目或大小减少25%以上者占45.2%(57/126).89SrCl2对鳞癌疼痛程度、频率缓解分别为85.7%(30/35)和88.6%(31/35),病灶改善率为57.1%(20/35).各指标在4种肿瘤类型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89SrCl2对肺癌骨转移的疗效较好,可缓解疼痛,改善病灶;89SrCl2对不同病理类型肺癌骨转移疗效无明显差异.

    作者:郑航;罗荣城;范义湘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调控人黄素化颗粒细胞甾体激素合成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人黄素化颗粒细胞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及甾体生成急性调控蛋白(STAR)的影响.方法黄素化壁层颗粒细胞来自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26例患者,年龄26~30岁,均为输卵管因素和男性因素不孕者.利用原代培养细胞技术培养人黄素化颗粒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BDNF,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雌二醇和孕酮浓度.用RT-PCR检测黄素化颗粒细胞中STAR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BDNF可抑制人黄素化壁层颗粒细胞分泌孕激素,呈浓度依赖性,但BDNF浓度超过50 ng/ml时抑制作用不再增强.BDNF对人黄素化壁层颗粒细胞合成雌二醇的浓度无明显影响.BDNF可降低STARmRNA表达,呈浓度依赖性.结论BDNF可调节人黄素化卵巢颗粒细胞合成孕酮,是重要的卵巢内调节因子.BDNF可能通过抑制STARmRNA的表达以减少孕酮的生成并参与黄体的退化过程.

    作者:陈炜;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POEMS综合征伴肾损害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既往身体健康.于2002年7月份无意中发现双侧乳腺肿大,乳头增大,乳晕颜色加深,乳头可挤出少许黄色液体.局部不红,无疼痛,同时伴有性欲减退.因肿块增大迅速,于2002年8月在增城市医院行肿块切除术,切下肿物约3.0 cm×3.0 cm大小.病理检查结果示:男性乳房发育.2002年10月份出现颜面及下肢浮肿,伴双下肢乏力,活动后明显加重.无发热、尿痛、关节痛等,在当地予中西药治疗(具体不详),无明显疗效,2002年12月份再次前往增城市医院诊治.

    作者:李锡强;任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