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评价

贺巍;刘楚锋;黄昌全

关键词:环氧化酶-2抑制剂,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摘要:选择性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可有效地治疗炎症,同时避免或减轻由于抑制COX-1而导致的毒副作用,有乐观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其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寻找临床评价好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是当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研究的重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大肠早期癌变息肉的内镜诊治及随访

    通过详细的病理学检查,从4 000例内镜切除的息肉病人中发现121例病人为早期癌变息肉.根据癌组织侵润的深度和切缘是否有癌细胞残留决定行内科保守治疗或补做外科根治术,所有病人每年一次内镜检查.结果显示:33例m癌病人、27例切缘无癌细胞残留而且未做手术的sm1癌病人和38例补做根治术的Sm2癌病人均未出现复发,1例切缘有癌细胞残留的sm1癌和3例sm2癌因未做根治术出现复发.

    作者:陈村龙;杨希山;张振书;潘德寿;万田谟;张亚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期ST段抬高形态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患者急性期心电图ST段抬高形态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3导联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将62例首次住院的AAMI患者分为3组:A组(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18例,B组(ST段呈斜坡状抬高)27例,C组(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17例.测定3组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峰值、左室射血分数(LEVF),记录住院4周内严重并发症(包括恶性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以及住院4周内的死亡率.结果3组患者血清CPK峰均值分别为2 014.4、4 486.8和5 826.9IU/L,A组CPK峰均值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和P<0.01),B组CPK峰均值显著低于C组(P<0.05);而3组患者LEVF分别为62.1%、48.6%和38.7%,A组LEVF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和P<0.01),B组LEVF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住院4周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和4周内死亡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AMI早期V3导联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入院时心电图V3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对AAMI患者的近期预后可产生不良影响.

    作者:高玉琪;李志;丁明学;吴宏超;李公信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p38 MAPK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目的构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红色荧光蛋白(RFP)融合表达载体.方法将克隆在pcDNA3上的FLAG标记的p38 MAPK亚克隆到红色荧光蛋白载体pDsRed1-N1上,随后转染HeLa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结果重组质粒经酶切、PCR和测序证明正确无误,并在HeLa细胞中得到高量表达.融合蛋白发出的红色荧光表明p38 MAPK弥散分布于细胞质中,细胞核中也有一定的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p38 MAPK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载体,该载体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表达,为研究p38MAPK的细胞内定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工具.

    作者:龚小卫;秦清和;王静珍;姜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大肠息肉病例资料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目的研究数据库技术在大肠息肉临床病例资料管理和科研中的应用.方法应用MicrosoftAccess 2000软件建立大肠息肉病例资料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录入南方医院近1990~2000年间2 627份(4 850例次)大肠息肉的病例资料,并对有关临床数据信息进行标准化和要素化处理与分析.结果完成了大肠息肉人群、年龄、部位分布与临床症状特点、临床病理对照、治疗效果评价、历年息肉检出情况统计分析、息肉癌变的检出情况及相关因数分析等多项研究,选出重点病例进行随访.结论应用现代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病例管理和临床科研是临床医学信息化、现代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对复杂的临床信息进行标准化、要素化是研制和开发病例管理系统的一种简单实用的信息处理方法.

    作者:但汉雷;孙凤蓬;张亚历;陈村龙;潘德寿;万田摸;周殿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C区蛋白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用PCR法获得编码乙型肝炎病毒C区不同蛋白的基因,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表达这些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高分化肝癌细胞株HepG2中进行了稳定表达.

    作者:刘定燮;戴琳;骆抗先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后复发1例报告

    报道1例脑动脉瘤患者用机械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后,因弹簧圈被吸收而致动脉瘤复发,第2次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成功栓塞动脉瘤.

    作者:李铁林;韩志安;段传志;黄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对骨肉瘤细胞体外跨膜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NO)对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细胞株(OS-732)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含有不同浓度硝普钠(SNP)的骨肉瘤细胞株悬液加入肿瘤体外侵袭模型中,分别计数细胞跨膜侵袭的数量,分析不同浓度SNP组间细胞跨膜侵袭数量的差异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随着SNP浓度的增加,人骨肉瘤细胞株细胞穿过膜的数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变化范围从平均每个视野184.4±12.8降至33.0±9.0,而PBS组平均为每个视野195.8±14.5.经统计分析,除SNP 500μmo1/L组与其他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组(包括PBS组)均与非相邻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相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O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肉瘤细胞的体外跨膜侵袭能力.

    作者:张新宇;靳安民;史占军;卢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科学家发现能够缩短人类寿命的基因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计算机芯片帮助失明者重见光明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水杨酸钠与细胞外钾离子对豚鼠单离外毛细胞外向钾电流和静息电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单独使用水杨酸钠或在细胞外液中先加入氯化钾再加入水杨酸钠后,豚鼠单离外毛细胞(OHC)钾电流(IK)和静息电位(RP)的变化,分析水杨酸钠和K+对OHC生理功能影响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测试单独使用1 mmo1/L水杨酸钠以及在细胞外液中先加入10mmol/L氯化钾再加入1 mmo1/L水杨酸钠后IK和RP的变化.结果水杨酸钠具有使IK先增加后降低的双相时-效药理作用;细胞外液中加入氯化钾后,水杨酸钠对IK的作用减弱.水杨酸钠有降低RP的作用,但时-效关系不明显;细胞外液中加入氯化钾后,RP升高,然后回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水杨酸钠对OHC生理功能的影响与K+有关,可影响OHC侧膜的K+电导和细胞内外K+分布,并通过对IK和RP的影响而改变OHC的兴奋性和机械活动特性,这些作用有可能是水杨酸影响OHC功能的耳蜗机制之一.

    作者:梁勇;钟乃川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地塞米松强化欧必亭、恩丹西酮抗术后恶心、呕吐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病人自控镇痛术条件下地塞米松是否具有强化欧必亭、恩丹西酮抗术后恶心、呕吐(PONV)之作用及其对伤口愈合之影响.方法120名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给予恩丹西酮8 mg;对照组B给予欧必亭3 mg;观察组C给予恩丹西酮8 mg+地塞米松10 mg;观察组D给予欧必亭3 mg+地塞米松10 mg.记录术后4、8、12、24 h及2、3 d时患者恶心、呕吐情况及伤口愈合等级、时间.结果A组与B组恶心、呕吐差异非常显著(P<0.01);C、D组较A、B组恶心、呕吐显著降低(Cvs A,P<0.01;DvsB,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伤口愈合等级、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病人自控镇痛术条件下地塞米松10mg具有明显强化欧必亭、恩丹西酮抗恶心、呕吐作用,该剂量地塞米松对伤口愈合时间及等级无影响.

    作者:汪晨;徐宁;熊利泽;刘慧芬;杨晓燕;路志红;盛鹏图;王丽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诱导对肝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影响

    目的研究肝细胞诱导性一氧化氮(NO)及外源性NO对肝细胞内环境稳定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及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大鼠肝细胞内源性NO及应用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与原代肝细胞作用,观察肝细胞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苷肽(GSH)及细胞内游离钙的变化规律.结果内毒素+细胞因子作用肝细胞24 h后,肝细胞MDA增高7.97倍及GSH降低57.9%,一氧化氮合酶(NOS)竞争性抑制剂NG-甲基-L-精氨酸使肝细胞MDA及GSH分别逆转43.5%和98.4%.异搏定显著抑制内源性NO合成及相关氧应激,A23187的作用不显著,而氯丙嗪和α-生育酚并不导致内毒素+细胞因子诱导肝细胞释放的NO下降.SNP作用肝细胞表现为可逆性增强氧化态,但外源NO显著抑制K+去极化及肝细胞生长素诱导动员的肝细胞游离钙瞬增.结论在内毒素及细胞因子导致肝细胞代谢和功能应激反应中,诱导NO、独立介导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可能具有起始关键作用;NO抑制肝细胞内游离钙动员,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与蛋白激酶C相关的NOS诱导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肝细胞内伺服调控机制.

    作者:汤习锋;周东耀;康格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早孕期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异常对妊娠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孕期蜕膜组织细胞凋亡异常与妊娠维持的关系.方法应用TUNEL法检测凋亡的发生,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的表达.结果(1)正常早孕41 d蜕膜组织细胞大量凋亡,Fas、FasL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强;(2)正常早孕54 d凋亡细胞明显减少,Fas、FasL的表达明显减弱;(3)早孕55 d自然流产组,蜕膜组织大量凋亡,且Fas、FasL的表达较正常早孕54 d显著增强(P<0.05).结论早孕期蜕膜组织凋亡异常可能是自然流产的机制之,Fas途径可能是诱导异常凋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丁峰;傅国强;邢福祺;陈士岭;刘以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海人藻酸毁损大鼠纹状体边缘区后对海马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目的研究纹状体边缘区与脑内其他与学习记忆有关脑区间的关系.方法高频刺激穿通纤维-齿状回通路在海马诱发长时程增强(LTP),观察海人藻酸毁损纹状体边缘区后对海马LTP的影响.结果高频刺激穿通通路后,正常组和盐水对照组的群体峰电位幅度显著增加;毁损组动物在高频刺激后,群体峰电位增加幅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和盐水对照组,毁损组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也明显低于正常组和盐水对照组.表明毁损边缘区后海马LTP明显降低.结论毁损纹状体边缘区后对海马LTP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作者:王钧;舒斯云;包新民;李胜修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兔VX2肝癌CT、MRI动态评价

    目的利用CT、MRI动态监测兔VX2肝癌生长情况,了解不同时期VX2肝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移植法建立10只兔VX2肝癌模型(共20个病灶),种植后1、2、3周行肝脏螺旋CT平扫、双期增强检查及MRI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种植后1周肿瘤CT、MRI检出率低,2周后上升至100%.平扫CT肿瘤表现为均匀低密度灶;注药后动脉期肿瘤显示为边缘环行强化,而肿瘤主体保持为低密度,其中14例(70%)肿瘤可见肿瘤供养肝动脉直达病灶边缘,9例(45%)肿瘤显示瘤内动脉血管;门静脉期病变降为低密度.T1WI和T2WI肿瘤分别表现为低信号和稍高信号,增强后同样呈边缘环行强化.种植后3周平扫CT、MRI显示肿瘤密度或信号变为不均匀.结论兔VX2肝癌为少血供肿瘤,CT、MRI检查可有效监测VX2肝癌生长情况.

    作者:贾洪顺;全显跃;曾盛;温志波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薄如纸片的微型芯片缝在血管壁上检测心脏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特异性靶向的戊肝嵌合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

    目的制备特异性靶向的嵌合DNA疫苗,并探讨其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效果.方法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与戊肝病毒抗原HEVE2嵌合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同时构建不带CTLA4的pHEVE2作为平行对照质粒,体外转染COS-7细胞,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表达产物;于 BALB/c小鼠皮内注射,每隔2周1次,共免疫3次,100μg/次;于免疫的第3、5和10周ELISA检测抗体效价结果获得pHEVE2和pCTLA4-HEVE2嵌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测序证实各连接点阅读框序列正确;体外转染COS-7细胞,证明真核质粒以分泌形式表达;接种pCTLA4-HEVE2小鼠产生高滴度的特异性抗HEVE2抗体,比接种pHEVE2的对照组高50~100倍;pCTLA4-HEVE2诱导高水平的IgG2a、IgG2bTh1型抗体和IgG1 Th2型抗体应答,pHEVE2则以 IgG1 Th2型抗体应答为主.结论CTLA4-HEVE2嵌合DNA疫苗有效地增强动物对HEVE2抗原的免疫应答,为进一步研究抗原靶向性的嵌合DNA疫苗奠定基础.

    作者:车小燕;钱其军;刘思行;黄洁;邱庆林;徐华;吴文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有关相对数的误用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胸腹主动脉瘤误诊椎旁脓肿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腰痛2年伴跛行1月于2000年6月入院.既往无结核病史及腰腹部外伤史.查体:腹部未扪及搏动性包块,脊柱胸腰段T12~L1后凸畸形,活动受限,T12棘突压痛,双侧髂窝未触及包块.MRI、CT提示T12~L1椎体结核合并椎前寒性脓肿形成,有髓受压,移位成角.7月13日全麻下行T12~L1病灶切除,术中见T12、L1椎旁12 cm×6 cm肿物,具搏动性,表面凹凸不平,散在钙化样乳白色沉淀物,质地中等,包膜厚,包膜内为坏死样组织,呈葱皮样改变,取组织活检时鲜血喷出.予以阻断腹主动脉,近心端平T11,远心端为L2水平.

    作者:林智琪;赵国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国人Brugada综合征家系中检测到一个新的基因突变K317

    Brugada综合征是近年被发现并逐渐得以认识的一类家族遗传性心脏疾病,表现为心脏性猝死或晕厥,但无器质性心脏损伤证据;心电图静息时表现为特征性胸前区导联V1~V3的ST段抬高,伴或不伴有右束支传导阻滞;猝死或晕厥发作时则表现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编码心脏电压依赖钠离子通道α亚单位的SCN5A基因是该病的致病基因之一,国外人员已在该基因上发现了10多个位点上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

    作者:陈哲明;孟素荣;彭健;赵永忠;徐湘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