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冠兰
目的:探讨研究引流管护理单在普外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普外科需要引流的86例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两组均采取常规护理基础上,实验组运用引流管护理单进行引流护理,对比2组差异性.结果:使用引流管护理单的实验组均得到了有效引流,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引流管护理单在普通外科病房的使用中能够提高护理水平上,可以效避免由于疏忽造成的失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金红;许菊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颅脑损伤是因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引起颅脑组织的损伤.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确定:伤后昏迷6小时以上或再次昏迷者为重型颅脑损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病情极其危重,多伴有昏迷、舌后坠、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痰液易堵塞呼吸道导致窒息和缺氧,气管切开能够支持呼吸,改善通气和氧合,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呼吸道阻塞,减轻脑水肿,降低肺部并发症,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其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如护理不当,不仅增加并发症的发生,还会引起患者的原发病加重,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经济上的损失.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经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术后改善了缺氧和呼吸道阻塞的症状,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张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患者女,32岁,因反复无明显诱因右下腹疼痛7天来院就诊,查体:腹软,未见胃肠蠕动波形,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明确包块.门诊以腹痛待查申请彩超检查.超声显示肝、胆囊、胰腺、脾脏、双肾、膀胱、子宫、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右下腹探及一大小约6.8cm×4.0cm×3.7cm不均质低回声团块,横切面呈“同心圆征”(图1),纵切面呈“套筒征”,CDFI示团块壁上可见短线状血流信号(图2).超声提示:右下腹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考虑肠套叠,肿瘤待排.术后诊断:回肠恶性淋巴瘤伴肠套叠.
作者:陈琦东;陈丽燕;倪超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引导下输卵管通液术在不孕症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6例不孕患者进行经阴超声输卵管通液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侧输卵管通畅26例,单侧输卵管通畅22例,通而不畅40例,输卵管阻塞38例.结论:阴道超声引导下输卵管通液术可以提高输卵管通畅性诊断的的准确性.该方法具有诊断及治疗双重作用,安全、简便、可视、无创伤、可重复,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刘清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肺炎支原体(MP)的临床检测方法.本文通过对收治的139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检测表现及治疗护理情况,进行了回溯式总结与分析对比,目的在于分析不同方法对肺炎支原体检测的效果.结论:明胶颗粒法对于检测MP-IgM具备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尚可的优势,可以作为临床检测肺炎支原体的首选方案.ELISA较CAT存在价格低廉、敏感性与特异性高于后者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可以考虑将ELISA法用于初检筛选,或者检测联用的方法进行推广.
作者:彭桂颖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快速物理降温的方法以减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方法: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采用不同的降温措施.结论:通过各种物理降温有85%的患儿体温在1小时左右降至正常,经综合治疗后均得到良好控制.
作者:郭连凤;董建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对食饵性兔动脉粥样硬化氧化损伤的影响,探求氨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AS)机制.方法:在高胆固醇饮食基础上建立兔AS模型,随机分组,检测各组兔主动脉AS面积、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醇(SOD)活力、血清丙二醛含量及血清脂质浓度.结果:氨氯地平组兔主动脉AS面积显著降低(P<0.01),SOD活力明显升高(P<0.01),丙二醛含量减少(P<0.01).结论:氨氯地平通过改善抗氧化系统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作者:郭翠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人工流产手术后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人工流产手术对象按就诊顺序单双号各90例分为服药组和对照组,服药组嘱于术后首日开始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每日一片,连服21天为一个周期,停药7天后继续服用下一个周期.对照组采取口服避孕药以外的其他避孕方法(如避孕套、壬苯醇醚膜等).了解两组术后出血量、出血时间和月经恢复时间.术后第21天行B超检查,了解两组术后子宫内膜修复情况并查尿HCG..结果:两组在术后出血量、出血时间、月经恢复时间、子宫内膜修复情况和再次妊娠的几率五个方面有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手术后及时规律口服复方醋酸环丙孕酮片不仅可以达到避孕目的,还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的修复,减少术后出血量,缩短出血时间,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有利于维护育龄妇女的生殖和身心健康,值得各级临床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作者:万泉;周小隽;沈丽娟;袁继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院感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变化的特点,更易发生院内感染.为探讨白血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及防治措施,我们收集了3年来在我科住院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35例,对发生院内感染的8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了解白血病患者的易感因素,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1 临床资料1.1 收集本科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期间收住院的白血病患者335例,发生院内感染88例,其中男51例,女37例,年龄5~73岁,平均34岁,感染率为26.27%.均符合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作者:高燕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 典型病例我院发生一例胎母输血综合征,现报道如下:患者29岁,已婚育龄妇女,住院号13030116,因孕足月咳嗽2周于2013-3-3日入院,无产兆,孕期未规范产检,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咽部充血,双扁桃体不大,心脏听诊无异常,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糙,腹部隆起,呈悬垂腹型,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产检:宫高34cm,腹围101cm,胎位头位,先露半固定,骨盆外测量无异常,未见红及破膜.入院诊断:孕1产0孕39+1周待产,妊娠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入院后查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160,HB98g/l,B型RH阳性血型.口服阿奇霉素霉素后咳嗽好转.每日自计胎动正常,行NST检查,反应可,于2013-3-15日夜间患者诉胎动减少,急行NST检查为典型正弦波,立即建议手术妊娠.术中见羊水三度粪染,未发现胎盘早剥等现象.娩出一活女婴,新生儿全身苍白,阿氏评分8分,在给氧气,清理呼吸道后肤色无好转到儿科治疗,急查血常规提示HB59g/l,血型B型RH阳性.行输血,抗休克等治疗.产妇术后查血AFP大于1000IU/ml,考虑胎母输血所致新生儿贫血症状,患者术后复查血常规示HB95g/l,术后正常出院,新生儿治疗19天后一般情况好出院,现随访至今发育无异常,无明显HIE症状.
作者:王群;刘昌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远程胎儿监护对提高孕妇产前保健质量的作用.方法:选择268例孕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126例)和对照组(142例),其中研究组高危孕妇(67例)、非高危孕妇(59例),对照组高危孕妇(74例)、非高危孕妇(68例).研究组(126例)采用常规胎动计数和远程心率监护网络进行无反应试验(NST)监测,对照组(142例)进行常规胎儿监护(胎动计数和定期到医院进行NST监测),分析两组胎儿心率监测结果和围生儿结局.结果:研究组NST异常检出率(41.2%),较对照组(29.2%)明显增高(P<0.05),NST异常图形基线变异减弱及消失和变异减速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4%,11.9%,低于对照组4.9%,23.2%,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53.2%,47.9%.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远程胎儿监护网络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减轻妊娠晚期孕妇的心理压力,是围生期孕妇家庭自我监护的新选择.
作者:王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5岁,主因清晨起后出现四肢瘫痪,并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濒死感急送我院急诊科,接诊医师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及生化常规等检查,心电图显示:心率36次/min,S-T段下降,QRS波增宽,u波出现P-R间期与Q-T间期延长;生化常规结果血清钾为2.8mmol/L.上肢肌力为3级,下肢肌力为1级,诊断为低钾性周围性瘫痪伴发的心率失常,立即给予10%KCL10ml+5%GS静脉点滴.1.5小时后肌力恢复正常,心率为76次/min,血钾为3.8 mmol/L,病情好转.
作者:赵淑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助产专业是一门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传统专业.自高职助产于2007年在我院设立以来,招生、就业形势良好,逐渐形成了既依托于护理专业,又区别于护理专业,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特殊专业.助产工作在产科质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助产工作者责任重大,肩负了保障母婴多个生命的使命,决定着多个家庭和多代人的幸福与快乐.这些都对助产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鉴于对助产专业知识性、技术性、操作性较高要求的特点,临床见习一直是该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是学生由学校学习向临床实践过度的桥梁,更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1].
作者:于蕾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TIMP)-1在诊断不稳定性冠脉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和2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对ACS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亚组及SAP组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与冠脉病变Califf危险积分作相关分析,计算MMP-9及TIMP-1设定值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ACS组患者MMP-9较SAP组明显增高(P<0.01),而TIMP-1则较SAP组显著降低(P<0.01);UAP组和SAP组患者血清MMP-9与冠脉病变积分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两组患者血清TIMP-1与冠脉病变积分均呈明显负相关(P<0.01);若以MMP-9> 500ng/ml或TIMP-1< 200ng/ml作为诊断ACS的指标,则诊断的敏感性均为85.7%,特异性均为82.8%.结论:MMP-9、TIMP-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可作为鉴别冠心病患者斑块是否稳定的诊断指标之一.
作者:李璇;王海曙;林宪如;王守东;吴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丙泊酚(2,6-二异丙基苯酚,PF)作为临床上常用的短效静脉麻醉药,其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在体内的快速起效和快速消除[1],丙泊酚在体内能够与血浆蛋白广泛结合(>95%)从而发挥麻醉效用,起效后在肝脏经细胞色素P450系统葡萄糖醛酸化后失去活性,但近年来除麻醉作用以外,还发现丙泊酚具有抗炎抗氧化及抗肿瘤的作用.1 抗炎作用: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称为炎症.其中中性粒细胞在人体抗菌防御性反应中担任重要作用,并且是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药物包括静脉麻醉剂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导致免疫功能下调,这些麻醉剂不仅可能导致围手术期的免疫抑制,而且可能会对需要镇静镇痛的危重病人造成致命打击,所以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药物对于通过损伤自体组织机制介导的器官功能障碍可能是有帮助的.有研究表明丙泊酚现已证明能够呈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氧化作用,吞噬作用,其可能是通过降低细胞内Ca2+的浓度来实现的[2],因为中性粒细胞是防御病菌侵入的重要人体免疫防御系统组成部分,抑制这些功能的同时也会减弱机体抗感染的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病人来说,所以这是丙泊酚的不利功能.丙泊酚在内毒素血症的动物模型中证明具有抗炎作用,其降低了血浆中TNF-α、IL-6、IL-10水平及减少了肺部中性粒细胞浸润[3],在内毒素休克大鼠模型中丙泊酚的早期治疗能够减少TNF-α的水平减弱细胞炎性反应,大幅度降低死亡率[4].丙泊酚治疗能减轻内毒索引起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中的亚硝酸盐和TNF-α的水平,并且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0S) mRNA的表达,同时降低肺微血管通透性[5].在健康个体中促炎/抗炎因子处于动态平衡,但是这种平衡可能被手术、创伤、感染、围手术期的给药等扰乱.TNF-α,IL-1 β和IFN-Y,在调节效应细胞和其他细胞因子级联启动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其无所不在的配体可以产生各种影响,激活多个信号转导通路,诱发或者抑制大量基因的表达,它们是炎症和脓毒症发生的重要介质.研究发现甚至在低浓度下,丙泊酚依然可以增加TNF-α基因表达和脂多糖刺激的TNF-α反应,这提示丙泊酚参与了炎性免疫反应.丙泊酚可以增强经LPS刺激的全血中TNF-α和IL-1 β的水平同时降低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自然杀伤细胞(NK)的百分比降低同时T淋巴细胞中CD4+亚群和B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6].有研究证明在健康志愿者中丙泊酚同时降低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促炎细胞因子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7],但是具体的抑制机理还不清楚,如果能够维持麻醉状态下丙泊酚抑制IL-6的产生超过IL-10的产生,则丙泊酚可能成为临床上减轻SIRS的治疗药物.
作者:王一贺;杨红明;胡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当前,我国儿童健康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儿童保健状况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儿童保健参保率较低、管理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相关部门对儿童保健工作不重视、保健队伍建设水平低等等.为了改善我国儿童保健问题,可以从加大财政投入、普及儿童保健教育、提高保健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建立儿童保健救助制度等方面着手.
作者:冯莉娟;瞿红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的盛衰与否,常常关系到疾病的预后.中医在临床上十分重视对脾胃病的辨证施护,以达到减少脾胃病复发,促进其治愈的疗效.
作者:宁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产后抑郁症是分娩后常见的一种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由心理、生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引起,对产妇的身心健康和婴儿的成长发育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有效、及时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帮助其恢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极其重要,是妇产科医护人员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本文对80例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张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胶原酶溶盘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胶原酶溶盘术组)40例和对照组(颈复康组)40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疗效积分为:观察组17.73±0.77,对照组14.85±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酶溶盘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付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培训方法及其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本院在岗的护理人员100名,对其进行专业的分层次护理培训,并分别在培训前后进行理论考核与技术操作考核.结果: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护理人员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上升,并且在护理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结论:对不同层次护理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的护理培训,让其学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所需理论与技术操作,能有效提高护士处理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朱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