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目的 观察孕激素辅助治疗Ⅰ期子宫内膜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1994年1月至2003年1月我院诊治I期子宫内膜癌患者10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孕激素辅助治疗组(简称辅助组)因癌死亡2例(3.7%),对照组则为6例(11.8%);辅助组3 a存活率为96.3%(52/54),对照组为88.2%(45/51);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和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组的复发或转移比例(10/68 vs 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3a无瘤存活率为86.8%(59/68),后者为100.0%;前者3a存活率为88.2%(60/68),后者为100.0%;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因癌死亡比例(8/68 vs 0/3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激素辅助治疗≥12个月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群;黄东;吴菲远;吴小容;林心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氨甲喋呤(MTX)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术前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于术前在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MTX 60 mg,于第1次注药后的第1个月及第2个月再分别给予一次注射,3个月时行宫腔镜经宫颈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对照组则直接行宫腔镜经宫颈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观察实验组MTX治疗后1、2、3个月时肌瘤大小、血流变化情况以及用药后的副反应,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结果 实验组于瘤体内注射MTX 1个月后的肌瘤体积为(48.65±25.76)cm3,与治疗前的(58.21±21.68)cm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3个月肌瘤的体积分别为(40.53± 27.29)、(30.24±19.68)cm3,均比治疗前明显缩小(P<0.0l或0.05),且治疗后3个月的肌瘤体积比治疗后1个月更为缩小(P<0.05).实验组治疗前0级3例,Ⅰ级5例,Ⅱ~Ⅲ级22例;治疗2个月后,0级10例,Ⅰ级12例,Ⅱ~Ⅲ级8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74.12±21.36)min、(12.31±3.72)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MTX在子宫黏膜下肌瘤宫腔镜术前应用可有效地缩小子宫肌瘤,并减少肌瘤内的血流及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蓝岚;何英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随机抽查2007年1-6月门诊处方5 800张.根据文献资料及临床药理学知识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类统计.结果 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约占1.59%,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9.79%,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69.6%.结论 我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不合理用药主要以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为主,临床医师及临床药师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作者:冯玉珍;蔡伟明;蔡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 )时血液中CD14+单核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LR4)及其胞内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变化规律以及乌司他丁对外周血液中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 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期间择期行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患者3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每组15例.全麻诱导前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 UI/kg ,对照组给予同样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CPB前(T2)、主动脉开放时(T3) 、主动脉开放30 min (T4)、术后5h(T5)、术后第2天晨8 时(T6)采集动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和HSP70表达变化; ELSIA检测上述各时点TNF-α、IL-6的血浆浓度.结果 两组在T2~T6的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受体和其胞内HSP70表达以及TNF-α、IL-6血浆浓度均较T1的增加(均P<0.01或0.05);乌司他丁组各指标值均较对照组的上升幅度低(均P<0.01或0.05).结论 CPB时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可能通过减少HSP70等内源性危险信号产生,抑制TLR4受体表达而减轻CPB导致的全身炎性反应.
作者:刘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绝经期妇女采用超声实时全程监视引导法行取环术的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7年用BELSON700型全程超导可视妇产科手术仪引导下对127例(试验组)绝经期妇女取环术的成功率、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等资料,与2006年采用传统法108例 (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试验组的取环成功率为96.1%(122/127),高于对照组的85.2%(92/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取环术时间为(2.5±1.3)h、术中出血量为(4.4±1.2)mL,分别(短)少于对照组的(3.3±1.6)h和(5.8±1.4)mL(P<0.01);试验组发生术后IUD残留、嵌顿和断裂分别为1、2、2例,对照组分别为7、10、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超声实时全程监视引导绝经期取环术的成功率高,较少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作者:许萱子;黄红梅;李爱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全身状况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和侧脑室引流术.结果 综合GCS和Barthel 评分,128例中,优25例(19.5%)、良49例(38.1%)、中30例(23.4%)、差3例(2.3%)、死亡21例(16.4%).结论 个体化选择术式及熟练操作技巧是提高治愈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超早期微创手术能明显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作者:李其杰;李斌;钟晖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湛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分布情况.方法 选用18种常见本土化标准变应原对湛江地区41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412例患者变应原点刺试验阳性率为84.5%,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排名前5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79.4%)、蟑螂(27.4%)、棉絮(18.2 %)、海蟹(13.6%)、狗毛(11.2%),其中粉尘螨是主要和强烈的变应原.结论 粉尘螨是湛江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主要的变应原.
作者:钟文伟;赵云峰;黄锦葵;吴达才;陈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洛伐他汀对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转移相关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别运用MTT法、Transwell小室法、细胞粘附人工重组基底膜实验检测洛伐他汀对HO-8910PM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对细胞的侵袭能力和趋化运动及对细胞粘附能力的影响.结果 洛伐他汀作用HO-8910PM细胞6h后能抑制其体外侵袭、趋化运动和粘附能力,其中8 μmol/L抑制率分别为(79.18±0.21)%、(59.40±0.80)%和(14.08±1.28)%.结论 洛伐他汀能有效地抑制人高转移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的侵袭、趋化运动和粘附能力,是潜在的抗肿瘤转移药物.
作者:张建和;符伟玉;覃燕梅;莫丽儿;梁念慈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眼表生物膜固定装置(BMFD) 行无缝线全结膜囊新鲜羊膜覆盖术治疗急性期眼表烧伤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21眼眼表烧伤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9例(10眼),实验组行无缝线全结膜囊新鲜羊膜覆盖术(SLFAMP),对照组10例(11眼)采用常规的缝线法新鲜羊膜覆盖术(TFAMP),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眼表上皮化时间、睑球粘连的发生率,并观察患者眼表组织稳定性及出现各种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为(9.5±3.8)min,角结膜上皮化时间为(16.8±7.6)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5.4±10.7) min和(21.6±9.8) d (P<0.01);实验组的术后羊膜下积液发生率为10.0%,睑球粘连的出现率为20.0%,均少于对照组的36.4%和45.5%.结论 利用BMFD固定羊膜行无缝线全结膜囊新鲜羊膜覆盖术具有操作简便、无损伤、治疗死角小及可以根据情况及时更换羊膜等优点,疗效显著,值得在基层眼科推广应用.
作者:叶健章;尹转通;古乐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25例(41眼),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0例(16眼)和观察组15例(25眼).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滴眼液、润舒滴眼液交替点眼治疗,1次/h;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熏眼治疗(桑叶5g、薄荷5g、千里光5g、冰片2g,加水50 mL煮沸1~2min后待温即取上层药液约20mL至超声雾化器中雾化熏眼,单眼治疗10~15min,双眼20~30min,2次/d,在门诊连续治疗7d ).结果 对照组10例16眼中有效10眼,无效6眼,观察组15例25眼中有效24眼,无效1眼,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常规治疗结合自拟中药雾化剂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疗效良好,无副作用.
作者:杜伟峰;卿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对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流动人口孕产妇8 136例资料,其中以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3 879例(实施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前)作为对照组,以2006年7月至2007年12月4 257例(实施流动人口孕产妇管理后)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产前检查次数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产前检查覆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283.95,P<0.01);观察组顺产者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44,P<0.01).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产后出血及巨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产前检查,可以减少流动人口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
作者:张秀果;龚远红;张建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IgA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75例小儿IgA肾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辨证服用中药,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尿分析、肾功能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38例中,完全缓解12例,显著缓解16例,好转6例,无效4例;对照组则分别为5、13、11、8例.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c=5.73,P<0.05).治疗后两组的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BUN及尿RBC计数均明显下降,且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IgA肾病,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
作者:何志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的效果.方法 对186例腋臭患者采用小切口翻转皮瓣直视下剥离大汗腺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186例均无出现皮肤坏死现象,腋臭气味消失,术后日常生活即可自理,不需陪护,切口隐蔽,瘢痕细小,较早恢复上肢活动.结论 小切口皮瓣下剥离大汗腺治疗腋臭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邓恩;邵奕;黄木平;林燕凤;邱世国;董嘉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癌胚抗原(CEA)、铁蛋白(SF)和乳酸脱氢酶(LDH)联合检测在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42例良性胸腔积液(良性组)和26例恶性胸腔积液(恶性组)分别采用放免法(RAL)检测CEA、SF,连续监测法测定LDH,同时行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结果 良性组的CEA、SF、LDH水平明显低于恶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胸腔积液CEA、SF、LDH单项检测的诊断准确性分别为80.9%、77.9%、73.5%,三项联合检测的诊断准确性为88.2%.结论 胸腔积液中CEA、SF和LDH联合检测可提高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彭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宫颈糜烂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妇科门诊体检的3 127例妇女中发现的宫颈糜烂病例8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30~岁年龄组宫颈糜烂患病率分别为30.9%和33.0%,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有阴道炎史者比无阴道炎史患病率高(34.9% vs 22.3%,P<0.01);阴道手术产组宫颈糜烂患病率为40.5%,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性生活频率及避孕方式与宫颈糜烂关系不大(P>0.05).结论 宫颈糜烂的发病与年龄、阴道炎、阴道局部损伤及继发感染有关.
作者:李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常压液相沸腾回流法制备纳米ZnO时溶液中Zn2+的转化率.方法 选用Zn(NO3)2与NaOH以不同摩尔量混合反应,在不加添加剂条件下,采用常压液相沸腾回流法制备纳米ZnO,反应过程中,在不同时间取出少量反应液,测定其中Zn2+浓度.结果 与结论 摩尔比一定时,不同反应时间溶液中Zn2+浓度不同,不同摩尔比时,溶液中Zn2+浓度也不同;从测定的数据可分析Zn2+的转化率和纳米ZnO的收率.结果 表明Zn(NO3)2与NaOH摩尔比为1∶3时,纳米ZnO收率高.
作者:罗辉;贾振斌;邱敏;刘彩云;赖香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经阴道B超和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150例子宫腔内病变患者行阴道B超检查、诊断性宫腔镜检查,在宫腔内定位摘取病变组织或诊断性刮取内膜.结果 宫腔镜的诊断符合率为85.3%(128/150),阴道B超的符合率为54.0%(81/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阴道B超是筛选子宫腔内病变的方便、简捷、有效与经济的方法 .宫腔镜检查能直视宫腔内病变,定位取材,诊断准确率高,宫腔镜检查结合定位病变活组织检查是诊断子宫腔内病变可靠和理想的手段.
作者:黄小静;罗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BMSCs是近年来细胞治疗的理想种子细胞,研究发现对治疗多种心脏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本文从其生物学特性,其对缺血性心脏病体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机制几方面对BMSCs在缺血性心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做一阐述.
作者:秋辉;郑惠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早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为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8例早期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中有16例(57.1%)为T0早期癌,12例(42.9%)为微小癌.数字化乳腺X线摄像(DR)显示:肿块结节影12例 (42.9%),钙化影11例(39.3%),腺体局部致密影5例(17.8%);超声检出边界不规则低回声结节.单独应用DR或彩超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5.7%(24/28)、75.0%(21/28),两者联合应用的诊断率为92.9%(26/28).结论 重视早期癌的体征,提高认识,应用联合检诊方法 可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陈锦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I~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LB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30 mL的0.375%左旋布比卡因和0.37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 LB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3.08±0.30)、(12.01±2.7)、(20.35±3.75) min,而B组则分别为(3.08±0.35)、(12.00±3.10)、(20.85±4.25)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组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为(8.91±1.12) h,明显长于B组的(8.14±1.26) h (P<0.05).结论 0.3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0.375%布比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相似,但0.375%的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的镇痛时间较长.
作者:曾宇;莫坚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