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等离子电切联合5-Fu治疗尿道尖锐湿疣12例临床分析

詹敏;臧奕;谢炳柱

关键词:尿道尖锐湿疣, 内窥镜检查, 等离子电切, 灌注尿道
摘要:目的:了解等离子电切联合5-Fu治疗尿道内尖锐湿疣(CA)的疗效.方法:对12例尿道内CA患者行经尿道疣体等离子电切电灼术,并在术后根据病情用自制的2.5%的5-Fu拭子停留尿道浸泡或用2.5%的5-Fu 20mL灌注尿道治疗亚临床感染和预防复发.结果:术后随防3~12个月,12例中有10例1次性治愈,2例复发,经第2次手术并辅予α干扰素100万IU,隔日1次肌注20d治疗处理后治愈.结论:等离子电切电灼术后2.5% 5-Fu局部浸泡或尿道灌注可用于治疗尿道内尖锐湿疣及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亚临床感染,预防复发.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骨筋膜室综合征212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治疗.方法:OCS患者212例,首先采用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进行脱水治疗,无效后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22例经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脱水治疗后;肿胀逐渐消退,肢体功能恢复;90例接受了手术治疗.212例中,195例恢复良好,17例出现肢体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无严重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结论:OCS患者可先以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进行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手术切开减压,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天洪;伍秀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普通外科、肿瘤科和ICU病房常用全胃肠外营养液的配制

    本文具体介绍了本院普通外科、肿瘤科和ICU病房常用的全胃肠外营养液(TPN)的基本方和如何根据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处方调整;详细介绍TPN的配制流程、无菌环境的要求、质量要求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临床配制和使用TPN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作者:谭燕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深圳市福田区集体儿童膳食及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集体儿童膳食及健康状况,为进一步改进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称重法对82所幼儿园的膳食进行分析,同时对17947名儿童进行健康体检,随机整群抽取644名儿童进行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结果:所调查的82所幼儿园膳食结构不合理,17947名儿童发育健康总体水平良好,体重达标者16798名(占93.6%),中重度营养不良111名(占0.62%),生长发育迟缓120名(占0.67%),单纯性肥胖症1041名(占5.8%),644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结论:必须建立健全可行的卫生保健体制,提高保健医生整体业务水平,加强对托幼机构的监管力度,大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谢怡;孙晓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导乐陪伴分娩162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导乐陪伴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32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导乐陪伴组( n=162,简称导乐组)和非导乐陪伴组( n=164,简称非导乐组),比较两组的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导乐组与非导乐组:(1)自然分娩率分别为81.5%、63.4%;(2)剖宫产率为13.6%、25.0%;(3) 阴道助产率为4.9%、11.6%;(4) 新生儿窒息率为3.7%、9.8%;(5)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导乐陪伴分娩能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减少产后出血量.

    作者:冯亦芳;梁持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因子的研究进展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失败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知肿瘤的侵袭、转移包括从原发部位浸润性生长、穿透细胞外基质、进入血管、淋巴管或体腔中游走、与靶器官黏附后向间质侵袭以及增殖形成转移灶等几个阶段,这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多基因的复杂过程.

    作者:符伟玉;梁念慈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

    目的: 观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 应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80例.结果: 引流5~14d,临床治愈76例,死亡4例.结论: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钟景灿;张嘉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雌激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妇女将有1/3的生命在雌激素(estrogen)缺乏的状态下度过.盗汗、潮热、失眠、烦躁或者抑郁等症状在更年期妇女中非常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呆.

    作者:周志昆;曾红兵;高植明;吴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我院病案利用与医学科研产出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探讨病案利用与医学科研产出的关系.方法:统计我院医务人员2002~2004年利用病案资料用于医学科研情况.结果:医务人员借阅病案用于科研用途比例为55.98%,其中医师借用病案比例及其科研产出比例明显高于护理和管理人员.结论:病案利用与科研产出关系密切,完善的病案管理可更好地为医学科研服务.

    作者:陈丽娟;梁道兰;梁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巴胺在预防ICU患者异丙酚镇静后出现循环抑制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使用异丙酚镇静后循环抑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泵注多巴胺的预防作用.方法:30例外科ICU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多巴胺组 (Ⅰ组)15例,对照组 (Ⅱ组)15例.所有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由 1mg/L血浆靶浓度开始逐渐递增至Ramsay评分5分,Ⅰ组同时泵注多巴胺5 μg/(kg·min),比较两组在不同Ramsay评分时SBP、DBP、HR变化和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异丙酚用量.结果:当镇静加深至Ramsay评分3分后,Ⅱ组 DBP、SBP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至Ramsay评分4~5分时,Ⅱ组HR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Ⅱ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Ⅰ组( P<0.05);两组Ramsay各分值时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科ICU危重患者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同时泵注多巴胺能可降低循环抑制风险.

    作者:廖锡强;程树来;卢尔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KX - 21 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 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 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 P<0.01),且随着Child -Pugh积分的增加, 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作者:李展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39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39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显微镜下直视外路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纠正视力、视网膜脱离复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硅压带位置均正确.随访2~24月(平均14.3月),37例视网膜完全复位,1例经第2次手术后复位,1例患者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复位.34例患者视力提高,4例视力与术前相同,1例患者视力低于术前.佳纠正视力≥0.3者15例.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5例,巩膜穿透3例,视网膜下出血2例和脉络膜脱离1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王班伟;黄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39例乳腺癌的不典型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表现

    目的:观察乳腺癌的不典型X线表现及诊断.方法:对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不典型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中,X线显示肿块16例,小灶致密影14例,局部结构紊乱9例,合并腋下淋巴结肿大6例.结论:乳腺癌不典型X线征象有边缘光整的肿块、小灶致密影、局部结构紊乱.结合临床、仔细阅片、全面分析以及重视腋下肿大的淋巴结,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钟文招;罗泽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常压慢性持续缺氧及低二氧化碳致幼鼠心室肥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观察

    目的:观察SD幼鼠在常压慢性持续缺氧及低CO2下心室肥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SD幼鼠于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 14 d及21 d后分别测量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RV/(LV+S))、右心室/100g体重(RV/100 gBW)及左心室加室间隔/100g体重比值((LV+S)/100 gBW)和右心室组织切片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凋亡率.结果: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下各组RV/(LV+S)和RV/100 gBW比值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并与缺氧时间成正比;各组间(LV+S) /100 gBW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14 d组、缺氧21 d组的右心室组织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比对照组明显上升( P<0.01),且以缺氧21 d组上升更为明显.结论: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可致SD鼠右心室肥大、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其严重程度与暴露时间有关.

    作者:林永文;徐小红;冯华俊;谭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的初步观察

    目的:初步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乳腺癌原发灶的效果.方法:对8例采用JC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治疗晚期乳腺癌原发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平稳.8例均得以随访, 随访3个月时, 6例乳腺肿物略有缩小,2例缩小近30%;随访6个月时,2例乳腺肿物缩小30%,4例缩小50%,2例乳腺肿物消失;随访1a时,2例乳腺肿物缩小70%,6例肿物消失.随访期间肿物细针穿刺细胞学或空心针活检结果均为坏死组织,无肿物的局部复发.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乳腺癌原发灶的副作用少,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黄河清;章五一;庞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58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1990-2005年我院收治的58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治愈49例,死亡9例,其中行手术治疗者死亡5例,分别死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2例)、肾功能衰竭(2例)和肺部严重感染(1例);行非手术治疗者死亡4例,分别死于重型脑部伤(2例)、肺部严重感染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结论:骨盆骨折合并腹部闭合损伤易发生误漏诊.其病死率与手术时机有明显关系,腹腔穿刺是一种有效、简便的诊断方法.

    作者:赖伟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我院2004-2005年麻醉镇痛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麻醉镇痛药和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评价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计算我院2004-2005年麻醉镇痛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的药物总使用量及DDDs排序,并抽取3178张处方分析各种药物的利用指数(DUI).结果:2005年与2004年相比,麻醉性镇痛药增幅较大的依次为枸椽酸芬太尼注射液、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吗啡注射液和吗啡控释片,二类精神药品增幅较大的依次为阿普唑仑片、舒乐安定片、苯巴比妥片、苯巴比妥注射液.吗啡控释片、吗啡注射液、哌替啶注射液、芬太尼注射液的DUI值分别为1.25、1.02、1.20、3.50,均高于限定日剂量.结论:麻醉镇痛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临床需求量大,用量呈整体上升趋势;2 a中本院对这些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严丽华;涂均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身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同样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SAS、SDS、NOSIE评分均明显降低,与该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促进抑郁症患者的心身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丰;杨冰霞;徐蕊;何喜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分期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15例疗效分析

    目的:了解严重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骨折的分期治疗效果.方法:对15例GustiloⅢ型严重开放性粉碎性胫腓骨骨折采用微创有限接触锁定钢板内固定加植骨进行分期治疗.结果:随访1~2a,15例骨折端全部骨性愈合,符合骨折愈合标准.15例中,优7例,良5例,中3例.结论:分期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能使患者安全度过急性创伤期,减轻患者痛苦.

    作者:庞健;庞瑞明;谭官峰;陈海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46例L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的原因分析及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的原因及治疗体会.方法:对LASIK术后眼角膜上皮内生46例48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22例25眼(52.1%),术中角膜上皮水肿、上皮脱落21例26眼(54.2%),角膜血管翳出血10例10眼(20.8%),角膜瓣薄7例7眼(14.6%),术后层间弥漫性角膜基质炎11例11眼(22.9%).17例17眼予糖皮质激素眼水滴眼后角膜上皮内生静止;另29例31眼行角膜上皮刮除冲洗,1眼角膜上皮内生复发,再次行上皮刮除冲洗后无再复发.结论: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术中角膜上皮水肿脱落、角膜血管翳出血、薄角膜瓣和术后层间弥漫性角膜基质炎是角膜上皮内生的主要原因,经过适当处理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林意玲;江海鹰;吕秋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橘红珠、橘红及化橘红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目的:比较柑橘属3种中药材橘红、化橘红及橘红珠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方法:提取橘红、橘红珠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及挥发油含量,并与程荷凤分析化橘红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橘红、化橘红及橘红珠的挥发油含量分别为1.5%、1.8%和0.3%,主要成分有柠檬烯、β-香叶烯、γ-萜品烯、橙花叔醇、α-蒎烯、β-蒎烯等.橘红珠挥发油的大根香叶烯D含量较高,达到14.73%,而且分离出的组分数目较橘红和化橘红多.结论:橘红珠挥发油中的组分更丰富.

    作者:张立坚;蔡春;王秀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