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导乐陪伴分娩162例的临床效果观察

冯亦芳;梁持正

关键词:分娩, 导乐, 难产, 产后出血, 窒息, 新生儿
摘要:目的:观察导乐陪伴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326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导乐陪伴组( n=162,简称导乐组)和非导乐陪伴组( n=164,简称非导乐组),比较两组的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导乐组与非导乐组:(1)自然分娩率分别为81.5%、63.4%;(2)剖宫产率为13.6%、25.0%;(3) 阴道助产率为4.9%、11.6%;(4) 新生儿窒息率为3.7%、9.8%;(5)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导乐陪伴分娩能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减少产后出血量.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福田区集体儿童膳食及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集体儿童膳食及健康状况,为进一步改进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称重法对82所幼儿园的膳食进行分析,同时对17947名儿童进行健康体检,随机整群抽取644名儿童进行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结果:所调查的82所幼儿园膳食结构不合理,17947名儿童发育健康总体水平良好,体重达标者16798名(占93.6%),中重度营养不良111名(占0.62%),生长发育迟缓120名(占0.67%),单纯性肥胖症1041名(占5.8%),644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结论:必须建立健全可行的卫生保健体制,提高保健医生整体业务水平,加强对托幼机构的监管力度,大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为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谢怡;孙晓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70例肺结核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肺结核外科治疗的指征、治疗手段及并发症的预防,以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1-2005年以来外科治疗的27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死亡1例,死因为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难4例, 1例经呼吸机辅助通气,3例给予吸痰及超声雾化吸入后缓解;支气管残端瘘3例.其余患者术后均长期生存,随访8个月至4.0 a均无临床复发症状.结论:对于肺结核瘤≥3 cm;肺结核空洞≥3 cm;毁损肺;肺结核并支气管扩张反复继发肺部感染致长期咳痰、咳血及低热等症状者;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难以排除肺癌等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心肺功能衰竭及支气管残端瘘.

    作者:李建新;李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创钻颅引流在脑疝突发双侧瞳孔散大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硬膜外出血脑疝患者突发双侧瞳孔散大的抢救方法.方法:在头颅CT片提示下,对13例硬膜外出血脑疝、突发双侧瞳孔散大患者先采用微创针钻入血肿,抽出血肿的液体部分减压,继而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13例患者的颅内压在微创穿刺粉碎针钻入血肿抽出不凝血液后即刻得到缓解,患者的健侧瞳孔也立即缩小.13例在手术后2~5 d内意识渐清醒, 随访6个月~1 a,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0例均预后良好, 恢复学习和工作;中残3例,生活自理.结论:采用微创针紧急钻颅引流能及时缓解颅内压, 为手术赢得时间, 可明显降低急性硬膜外出血脑疝致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招康东;邓启彰;关俊文;陈昶春;招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橘红珠、橘红及化橘红挥发油成分的比较

    目的:比较柑橘属3种中药材橘红、化橘红及橘红珠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方法:提取橘红、橘红珠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及挥发油含量,并与程荷凤分析化橘红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橘红、化橘红及橘红珠的挥发油含量分别为1.5%、1.8%和0.3%,主要成分有柠檬烯、β-香叶烯、γ-萜品烯、橙花叔醇、α-蒎烯、β-蒎烯等.橘红珠挥发油的大根香叶烯D含量较高,达到14.73%,而且分离出的组分数目较橘红和化橘红多.结论:橘红珠挥发油中的组分更丰富.

    作者:张立坚;蔡春;王秀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普通外科、肿瘤科和ICU病房常用全胃肠外营养液的配制

    本文具体介绍了本院普通外科、肿瘤科和ICU病房常用的全胃肠外营养液(TPN)的基本方和如何根据各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处方调整;详细介绍TPN的配制流程、无菌环境的要求、质量要求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为临床配制和使用TPN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作者:谭燕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术中应用电热毯保温对颅脑手术患者复苏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电热毯保温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期的影响.方法:40例颅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于术中应用电热毯保温,对照组术中则未用电热毯,比较两组的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体温维持在(36.3±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2±1.1)℃;实验组的术后苏醒时间为(23.1±4.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3±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结论:术中应用电热毯保温可防止颅脑手术患者的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复苏.

    作者:何惠燕;林岩;谭淑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心身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9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9例),对照组采用抗抑郁药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与对照组同样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两组患者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SAS、SDS、NOSIE评分均明显降低,与该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可促进抑郁症患者的心身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杨丰;杨冰霞;徐蕊;何喜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58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1990-2005年我院收治的58例骨盆骨折合并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中治愈49例,死亡9例,其中行手术治疗者死亡5例,分别死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2例)、肾功能衰竭(2例)和肺部严重感染(1例);行非手术治疗者死亡4例,分别死于重型脑部伤(2例)、肺部严重感染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结论:骨盆骨折合并腹部闭合损伤易发生误漏诊.其病死率与手术时机有明显关系,腹腔穿刺是一种有效、简便的诊断方法.

    作者:赖伟文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水平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炎并哮喘样发作的机制.方法:对80例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36例,不伴喘息患儿44例)及其它病原菌感染肺炎30例(普通肺炎组)的血清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IgE和外周血EOS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 [(207.8±20.1) U/L vs (168.0±23.2) U/L、(278±34) vs (189±27)];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者的血清IgE和外周血EOS水平则又明显高于不伴喘息者 [(227.8±20.0) vs (198.2±23.1)、(368±45) vs (27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IgE和EOS在肺炎支原体导致肺炎哮喘样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曾珺;曾盛;曾芬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不同临床阶段脑脊液中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阶段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脊液中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与神经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用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轻、中、重度AD患者,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脊液中白介素-1 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水平.结果: 各AD组患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的水平较其他组有不同程度升高,而IL-1ra则有不同程度降低,各AD组组间比较,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IL-1β与TNFα水平相应增高,IL-1ra却相应下降,其中重度AD患者这种改变与轻度AD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造成的级联反应在AD脑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英堂;邢孔鸯;李龙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7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A组( n=25),B组( n=26),C组( n=26).A组作单纯体位引流,B组作单纯超声雾化吸入,C组在体位引流前作超声雾化吸入.观察并记录患者每日的痰液排出量、血象恢复天数及住院天数,以其作为临床疗效指标.结果:C组患者每日排痰量明显高于A组和B组( P<0.01);血象恢复天数及住院天数较A组和B组缩短( P<0.01).结论:体位引流结合雾化吸入能提高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

    作者:姚福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流行性出血热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流行性出血热( EHF) 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对36 例EHF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功能损害,且以肝、肾、血液系统同时受损为主.(2) 患者具有典型临床经过比例较低( 27.8%),以不典型病例为主(72.2%).ELISA法检测EHF IgM、IgG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率低(27.8%).(3) 本病常年散发, 男性中青年民工多发,患者均有直接或间接鼠类接触史.结论:深圳地区EHF以市郊发病为主, 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基层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水腾;童新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的护理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心理变化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运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情绪稳定,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复发率仅为8.3%,全部患者均无严重眼部并发症和全身毒性反应.结论:通过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对症护理,使患者对该病有较充分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使疾病得到较好的康复.

    作者:张解静;方林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鼠吸入氢醌对肺外组织细胞 DNA 损伤的观察

    目的:观察小鼠吸入氢醌对肺外组织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将4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室温下采用 60 L 静式有机玻璃染毒柜进行呼吸道吸入不同剂量(0.0、0.5、1.0、2.0、4.0 mg/m3)的氢醌染毒2周,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氢醌染毒后的小鼠肝、肾、脾、骨髓、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DNA 损伤情况,分析肺外组织 DNA 损伤与氢醌剂量间的关系.结果: 0.5~4.0 mg/m3 氢醌吸入染毒,均可诱导小鼠 6 种组织细胞的 DNA 链断裂,核 DNA 损伤程度与氢醌染毒剂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不同脏器细胞对氢醌的易感性不同,肝、肾、骨髓、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是氢醌的遗传毒性靶细胞.

    作者:梁海荣;唐焕文;胡大林;庄志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KX - 21 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 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 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 P<0.01),且随着Child -Pugh积分的增加, 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作者:李展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了解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372例老年慢性Af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与不发生缺血性脑卒患者的病因、心室率、年龄、性别、心衰、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扩大与心脏瓣膜钙化的差异.结果:Af患者中,发生与不发生缺血性脑卒患者的病因、心室率、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扩大、心脏瓣膜钙化的发生情况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均<0.01),但性别、年龄、心衰、Af类型的发生情况差异均无显著性( P 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病、心室率过缓、高血压病与糖尿病是Af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老年人Af并发上术疾病者容易出现缺血性脑卒中,应予临床干预.

    作者:肖玉梅;杨景宁;蒙应东;黄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41例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以阿霉素等化疗药物经肝动脉灌注化疗并栓塞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毒性反应.方法: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患者41例,采用阿霉素、顺铂以及5-氟脲嘧啶等化疗药物与碘化油联合经肝动脉栓塞灌注治疗.结果:41例共接受102次介入治疗.22例AFP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部分缓解21例,稳定16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51.2%.0.5、1、2а生存率分别为87.2%、58.1%、19.0%.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Ⅲ度的骨髓抑制和Ⅰ~Ⅱ度的消化道反应.结论:以阿霉素为主的药物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疗效好,毒副作用小.

    作者:成艺;潘素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个多发性畸形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目的:探讨罕见异常XP+(X染色体短臂增长)致一个多发性畸形家系发病的遗传学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相关人员进行染色体G显带分析;先证者及其家系人员临床检查分析.结果:通过鉴定XP+是来自XP自身重复,先证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dup(X)(p2200p2209:p2200pter).女性XP+携带者临床表现正常,男性XP+表现多发性畸形.结论:此家系中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XP+是引起男性多发性畸形的临床病因.

    作者:杨寿;聂俊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乳腺癌患者行颈外静脉留置管给药化疗的护理

    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行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护理体会,以确保化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方法:对78例经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做好防治留置管术并发症的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78例均一次穿刺成功,置管时间长达180d,短30d,平均为105d.2例因对无菌薄膜过敏,留置管处局部皮肤轻度发红,经换药及改用无菌纱布固定后症状消失.78例无导管堵塞、静脉炎和药物外渗的并发症发生,拔管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对颈外静脉留置管化疗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和预防并发症是导管长时间留置成功的关键之一.

    作者:曹晓娴;赖妙娟;柯燕霞;李志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39例乳腺癌的不典型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表现

    目的:观察乳腺癌的不典型X线表现及诊断.方法:对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不典型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中,X线显示肿块16例,小灶致密影14例,局部结构紊乱9例,合并腋下淋巴结肿大6例.结论:乳腺癌不典型X线征象有边缘光整的肿块、小灶致密影、局部结构紊乱.结合临床、仔细阅片、全面分析以及重视腋下肿大的淋巴结,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钟文招;罗泽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