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福弟
本文总结目前广东医学院图书馆咨询服务所存的不足之处,指出在参考信息源、咨询服务质量、咨询馆员队伍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提高咨询服务质量.
作者:李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炎并哮喘样发作的机制.方法:对80例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36例,不伴喘息患儿44例)及其它病原菌感染肺炎30例(普通肺炎组)的血清IgE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血清IgE和外周血EOS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肺炎组 [(207.8±20.1) U/L vs (168.0±23.2) U/L、(278±34) vs (189±27)];肺炎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者的血清IgE和外周血EOS水平则又明显高于不伴喘息者 [(227.8±20.0) vs (198.2±23.1)、(368±45) vs (27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IgE和EOS在肺炎支原体导致肺炎哮喘样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曾珺;曾盛;曾芬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治疗.方法:OCS患者212例,首先采用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进行脱水治疗,无效后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22例经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脱水治疗后;肿胀逐渐消退,肢体功能恢复;90例接受了手术治疗.212例中,195例恢复良好,17例出现肢体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无严重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结论:OCS患者可先以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进行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手术切开减压,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天洪;伍秀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出血脑疝患者突发双侧瞳孔散大的抢救方法.方法:在头颅CT片提示下,对13例硬膜外出血脑疝、突发双侧瞳孔散大患者先采用微创针钻入血肿,抽出血肿的液体部分减压,继而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结果:13例患者的颅内压在微创穿刺粉碎针钻入血肿抽出不凝血液后即刻得到缓解,患者的健侧瞳孔也立即缩小.13例在手术后2~5 d内意识渐清醒, 随访6个月~1 a, 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0例均预后良好, 恢复学习和工作;中残3例,生活自理.结论:采用微创针紧急钻颅引流能及时缓解颅内压, 为手术赢得时间, 可明显降低急性硬膜外出血脑疝致双侧瞳孔散大患者的病死率, 改善远期生活质量.
作者:招康东;邓启彰;关俊文;陈昶春;招建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了解它们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25例SLE患者(SLE组)及健康人(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PE标记抗CD4单抗,FITC标记的抗CD25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RT-PCR检测T细胞Foxp3 mRNA表达. 结果: SLE组外周血CD4+T、CD4+CD25+T细胞百分率及T细胞Foxp3 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0.01),并且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Foxp3mRNA水平呈依赖关系( 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和Foxp3mRNA表达下调可能与SLE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唐蓉;唐德燊;伍昌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方法: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配合常规治疗方法.结果: 良好14例(占46.6%),中残9例(占30.0%),重残2例(占6.7%),植物生存2例(占6.7%),死亡3例(占10.0%).结论: 对高血压性脑出血应力争将血肿完全清除干净,小骨窗开颅直视下血肿清除术可达到此目的,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世浪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小鼠吸入氢醌对肺外组织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将4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室温下采用 60 L 静式有机玻璃染毒柜进行呼吸道吸入不同剂量(0.0、0.5、1.0、2.0、4.0 mg/m3)的氢醌染毒2周,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氢醌染毒后的小鼠肝、肾、脾、骨髓、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DNA 损伤情况,分析肺外组织 DNA 损伤与氢醌剂量间的关系.结果: 0.5~4.0 mg/m3 氢醌吸入染毒,均可诱导小鼠 6 种组织细胞的 DNA 链断裂,核 DNA 损伤程度与氢醌染毒剂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不同脏器细胞对氢醌的易感性不同,肝、肾、骨髓、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是氢醌的遗传毒性靶细胞.
作者:梁海荣;唐焕文;胡大林;庄志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无偿献血者献血时出现不良反应时有发现,为做好相应的处理,本文作了调查与分析,现将结果作一报道.
作者:萧少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使用异丙酚镇静后循环抑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泵注多巴胺的预防作用.方法:30例外科ICU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多巴胺组 (Ⅰ组)15例,对照组 (Ⅱ组)15例.所有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由 1mg/L血浆靶浓度开始逐渐递增至Ramsay评分5分,Ⅰ组同时泵注多巴胺5 μg/(kg·min),比较两组在不同Ramsay评分时SBP、DBP、HR变化和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异丙酚用量.结果:当镇静加深至Ramsay评分3分后,Ⅱ组 DBP、SBP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至Ramsay评分4~5分时,Ⅱ组HR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Ⅱ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Ⅰ组( P<0.05);两组Ramsay各分值时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科ICU危重患者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同时泵注多巴胺能可降低循环抑制风险.
作者:廖锡强;程树来;卢尔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因其影响患者口颌系统功能和精神心理健康而受到广泛重视.对于原发性腭裂缺损,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分离和移动口腔软组织在中线形成粘连愈合而封闭裂隙,硬腭裂隙的骨缺损依然存在,加之手术的损伤,剥离,术后瘢痕加重了颌骨发育不足,继发了各种术后畸形.
作者:陈蕾;李蜀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病案利用与医学科研产出的关系.方法:统计我院医务人员2002~2004年利用病案资料用于医学科研情况.结果:医务人员借阅病案用于科研用途比例为55.98%,其中医师借用病案比例及其科研产出比例明显高于护理和管理人员.结论:病案利用与科研产出关系密切,完善的病案管理可更好地为医学科研服务.
作者:陈丽娟;梁道兰;梁耀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SD幼鼠在常压慢性持续缺氧及低CO2下心室肥大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SD幼鼠于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 14 d及21 d后分别测量计算右心室/左心室加室间隔比值(RV/(LV+S))、右心室/100g体重(RV/100 gBW)及左心室加室间隔/100g体重比值((LV+S)/100 gBW)和右心室组织切片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测凋亡率.结果: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下各组RV/(LV+S)和RV/100 gBW比值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并与缺氧时间成正比;各组间(LV+S) /100 gBW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缺氧14 d组、缺氧21 d组的右心室组织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比对照组明显上升( P<0.01),且以缺氧21 d组上升更为明显.结论:常压慢性持续缺氧低CO2可致SD鼠右心室肥大、右心室心肌细胞凋亡,其严重程度与暴露时间有关.
作者:林永文;徐小红;冯华俊;谭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肺结核外科治疗的指征、治疗手段及并发症的预防,以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对我院1991-2005年以来外科治疗的270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死亡1例,死因为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难4例, 1例经呼吸机辅助通气,3例给予吸痰及超声雾化吸入后缓解;支气管残端瘘3例.其余患者术后均长期生存,随访8个月至4.0 a均无临床复发症状.结论:对于肺结核瘤≥3 cm;肺结核空洞≥3 cm;毁损肺;肺结核并支气管扩张反复继发肺部感染致长期咳痰、咳血及低热等症状者;支气管内膜结核;肺结核难以排除肺癌等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心肺功能衰竭及支气管残端瘘.
作者:李建新;李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徒手旋转胎头纠正异常胎头位置,降低难产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4年徒手旋转胎头纠正异常胎头位置7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2例中经阴道分娩者60 例,成功率为83.3%,余12例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结论:对于头盆评分≥6分,四项评分≥11分的初产妇,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纠正异常胎头位置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韦桥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罕见异常XP+(X染色体短臂增长)致一个多发性畸形家系发病的遗传学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相关人员进行染色体G显带分析;先证者及其家系人员临床检查分析.结果:通过鉴定XP+是来自XP自身重复,先证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dup(X)(p2200p2209:p2200pter).女性XP+携带者临床表现正常,男性XP+表现多发性畸形.结论:此家系中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XP+是引起男性多发性畸形的临床病因.
作者:杨寿;聂俊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麻醉镇痛药和二类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及变化趋势,评价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计算我院2004-2005年麻醉镇痛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的药物总使用量及DDDs排序,并抽取3178张处方分析各种药物的利用指数(DUI).结果:2005年与2004年相比,麻醉性镇痛药增幅较大的依次为枸椽酸芬太尼注射液、盐酸哌替啶注射液、吗啡注射液和吗啡控释片,二类精神药品增幅较大的依次为阿普唑仑片、舒乐安定片、苯巴比妥片、苯巴比妥注射液.吗啡控释片、吗啡注射液、哌替啶注射液、芬太尼注射液的DUI值分别为1.25、1.02、1.20、3.50,均高于限定日剂量.结论:麻醉镇痛药品和二类精神药品临床需求量大,用量呈整体上升趋势;2 a中本院对这些药品的使用基本合理.
作者:严丽华;涂均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芦荟治疗对子宫内膜癌中凋亡相关基因survivin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芦荟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治疗前后癌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结果:芦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癌组织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分别为71.4%、(19.36±4.78)和25.7%、(13.35±2.93),治疗后子宫内膜癌survivin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显著降低( 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强度与组织学分级、手术分期、肿瘤大小均呈正相关( r =0.412,0.398,0.408, P 均<0.05).结论:芦荟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癌组织survivin的表达有关.
作者:王祥珍;李英勇;孙显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39例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显微镜下直视外路手术治疗,术后观察纠正视力、视网膜脱离复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硅压带位置均正确.随访2~24月(平均14.3月),37例视网膜完全复位,1例经第2次手术后复位,1例患者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复位.34例患者视力提高,4例视力与术前相同,1例患者视力低于术前.佳纠正视力≥0.3者15例.并发症有术后高眼压5例,巩膜穿透3例,视网膜下出血2例和脉络膜脱离1例.结论:显微镜直视下外路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王班伟;黄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电热毯保温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期的影响.方法:40例颅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0例,实验组患者于术中应用电热毯保温,对照组术中则未用电热毯,比较两组的术中体温及术后复苏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术中体温维持在(36.3±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2±1.1)℃;实验组的术后苏醒时间为(23.1±4.7)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3±6.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结论:术中应用电热毯保温可防止颅脑手术患者的体温降低和热量丢失,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复苏.
作者:何惠燕;林岩;谭淑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妇女将有1/3的生命在雌激素(estrogen)缺乏的状态下度过.盗汗、潮热、失眠、烦躁或者抑郁等症状在更年期妇女中非常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呆.
作者:周志昆;曾红兵;高植明;吴铁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