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巴胺在预防ICU患者异丙酚镇静后出现循环抑制中的应用

廖锡强;程树来;卢尔海

关键词:异丙酚, 循环抑制, 机械通气, 多巴胺
摘要:目的:观察危重患者使用异丙酚镇静后循环抑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泵注多巴胺的预防作用.方法:30例外科ICU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多巴胺组 (Ⅰ组)15例,对照组 (Ⅱ组)15例.所有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由 1mg/L血浆靶浓度开始逐渐递增至Ramsay评分5分,Ⅰ组同时泵注多巴胺5 μg/(kg·min),比较两组在不同Ramsay评分时SBP、DBP、HR变化和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异丙酚用量.结果:当镇静加深至Ramsay评分3分后,Ⅱ组 DBP、SBP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至Ramsay评分4~5分时,Ⅱ组HR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Ⅱ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Ⅰ组( P<0.05);两组Ramsay各分值时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科ICU危重患者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同时泵注多巴胺能可降低循环抑制风险.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羊膜腔灌注术治疗晚期妊娠羊水过少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经腹羊膜腔内灌注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妊娠36~41周羊水过少的60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腹壁行羊膜腔穿刺,留置导管,隔日向羊膜腔内灌注37 ℃复方氯化钠溶液300~500 mL,滴速2 mL/min, 同时辅以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治疗,羊水指数>8 cm停止灌注,观察母婴预后.另选择未作羊膜腔灌注且孕周相同的羊水过少6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阴道钳产率、产后出血率及产后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羊水污染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以对照组为高( P<0.01),观察组的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新生儿1 min Apgar≤7分者则以对照组为多( P<0.01).结论:经腹羊膜腔内灌注是治疗羊水过少的简便、有效的措施之一.

    作者:徐勇;汪星星;张晓燕;何洁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骨筋膜室综合征212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治疗.方法:OCS患者212例,首先采用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进行脱水治疗,无效后进行手术治疗.结果:122例经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脱水治疗后;肿胀逐渐消退,肢体功能恢复;90例接受了手术治疗.212例中,195例恢复良好,17例出现肢体不同程度功能障碍,无严重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结论:OCS患者可先以甘露醇,β-七叶皂甙钠进行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手术切开减压,可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作者:周天洪;伍秀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心肌酶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成人重症肺炎患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成人重症肺炎患者(简称重肺炎组,下又设心肌酶正常亚组23例和心肌酶升高亚组12例)、56例一般肺炎患者(简称肺炎组)及30例正常体检者(称对照组)进行血清心肌酶(AST、CK、CK-MB、LDH、α-HBDH)测定.结果:除发热外,重肺炎组外周血白细胞较肺炎组显著升高,血氧饱和度较肺炎组显著降低,心电图异常、心衰、休克及多器官衰竭发生率较肺炎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1).重肺炎组与肺炎组、对照组相比,血清心肌酶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 P<0.01);而肺炎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心肌酶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 ( P>0.05).心肌酶升高亚组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异常和心衰的发生率较心肌酶正常亚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 P<0.01或 P<0.05);而休克、多器官衰竭和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重肺炎组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4.3%(33/35);肺炎组无1例死亡,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重肺炎患者血清心肌酶升高提示病情严重,可能有心肌损害,应及早治疗,保护心肌.

    作者:宁丹霞;莫振兆;李泽林;黄云平;李庆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鼻出血110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鼻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10例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中合并有高血压病32例,鼻中隔偏曲、鼻粘膜糜烂15例,动脉硬化12例,血液病、肝硬化各2例.行微波及电灼治疗18例,前鼻孔填塞76例,鼻腔反复填塞6例,鼻中隔粘膜下剥离及鼻中隔矫正术7例,颈外动脉结扎2例,动脉栓塞术治疗1例,均止血成功.结论:对于鼻出血首先要明确病因,选择适宜的止血方法,同时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

    作者:李大红;赵云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小鼠吸入氢醌对肺外组织细胞 DNA 损伤的观察

    目的:观察小鼠吸入氢醌对肺外组织细胞的遗传毒性.方法:将40只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5组,室温下采用 60 L 静式有机玻璃染毒柜进行呼吸道吸入不同剂量(0.0、0.5、1.0、2.0、4.0 mg/m3)的氢醌染毒2周,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氢醌染毒后的小鼠肝、肾、脾、骨髓、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 DNA 损伤情况,分析肺外组织 DNA 损伤与氢醌剂量间的关系.结果: 0.5~4.0 mg/m3 氢醌吸入染毒,均可诱导小鼠 6 种组织细胞的 DNA 链断裂,核 DNA 损伤程度与氢醌染毒剂量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不同脏器细胞对氢醌的易感性不同,肝、肾、骨髓、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是氢醌的遗传毒性靶细胞.

    作者:梁海荣;唐焕文;胡大林;庄志雄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39例乳腺癌的不典型全数字化乳腺摄影表现

    目的:观察乳腺癌的不典型X线表现及诊断.方法:对3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不典型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征象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中,X线显示肿块16例,小灶致密影14例,局部结构紊乱9例,合并腋下淋巴结肿大6例.结论:乳腺癌不典型X线征象有边缘光整的肿块、小灶致密影、局部结构紊乱.结合临床、仔细阅片、全面分析以及重视腋下肿大的淋巴结,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钟文招;罗泽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的护理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心理变化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运用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情绪稳定,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复发率仅为8.3%,全部患者均无严重眼部并发症和全身毒性反应.结论:通过羊膜移植联合重组干扰素α-1b滴眼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对症护理,使患者对该病有较充分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使疾病得到较好的康复.

    作者:张解静;方林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乳腺癌效果的初步观察

    目的:初步了解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乳腺癌原发灶的效果.方法:对8例采用JC型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治疗晚期乳腺癌原发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平稳.8例均得以随访, 随访3个月时, 6例乳腺肿物略有缩小,2例缩小近30%;随访6个月时,2例乳腺肿物缩小30%,4例缩小50%,2例乳腺肿物消失;随访1a时,2例乳腺肿物缩小70%,6例肿物消失.随访期间肿物细针穿刺细胞学或空心针活检结果均为坏死组织,无肿物的局部复发.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晚期乳腺癌原发灶的副作用少,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作者:黄河清;章五一;庞倩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667例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中医院儿科病房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住院病历667份,对病原学检查结果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667例患儿中,97例(14.5%)作了病原学检查,其中细菌培养阳性56例.所有患儿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69.3%者应用二联药物治疗;选用较多的抗菌药物依次为青霉素类、抗感染中成药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结论:儿科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存在盲目性及配伍不当.临床医师必须重视病原菌的检测及其药敏试验结果,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的变化,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黄冬;马晓鹂;黄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不同临床阶段脑脊液中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阶段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脊液中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与神经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用夹心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轻、中、重度AD患者,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脊液中白介素-1 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的水平.结果: 各AD组患者脑脊液中IL-1β、TNFα的水平较其他组有不同程度升高,而IL-1ra则有不同程度降低,各AD组组间比较,随着痴呆程度的加重,IL-1β与TNFα水平相应增高,IL-1ra却相应下降,其中重度AD患者这种改变与轻度AD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炎前和抗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造成的级联反应在AD脑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林英堂;邢孔鸯;李龙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雌激素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许多妇女将有1/3的生命在雌激素(estrogen)缺乏的状态下度过.盗汗、潮热、失眠、烦躁或者抑郁等症状在更年期妇女中非常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出现认知功能减退,甚至痴呆.

    作者:周志昆;曾红兵;高植明;吴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流行性出血热36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流行性出血热( EHF) 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对36 例EHF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临床表现为多脏器功能损害,且以肝、肾、血液系统同时受损为主.(2) 患者具有典型临床经过比例较低( 27.8%),以不典型病例为主(72.2%).ELISA法检测EHF IgM、IgG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率低(27.8%).(3) 本病常年散发, 男性中青年民工多发,患者均有直接或间接鼠类接触史.结论:深圳地区EHF以市郊发病为主, 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基层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争取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水腾;童新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非激素疗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6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非激素方法治疗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用非激素方法治疗的T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TEN患者转型后给予充分补液,补充足量血浆、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等非激素治疗,均获治愈,平均住院时间26.8d.在转型为TEN前使用激素时有2例出现糖尿病,经停用激素及短期应用胰岛素,血糖很快降至正常.非激素治疗后期有3例出现感染,经按药敏调整抗生素后症状得到控制.结论:采用充分输液,补足量血浆和白蛋白的非激素方法治疗TEN是可行的.

    作者:李定;陈嵘祎;张国学;黎兆军;王丹;李顺凡;樊翌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118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儿的致伤原因、损伤类型、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特点.结果:118例中闭合性颅脑损伤100例,开放性颅脑损伤18例,58例行手术治疗,60例行非手术治疗.恢复良好90例(76.5%),恢复不良13例(10.9%),死亡15例(12.4%).结论:儿童重型颅脑损伤病情严重,且变化快而复杂,癫痫发生率高,生命体征紊乱明显,尽早确诊选择及时治疗方案是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作者:叶锋;张宗平;王薇;谭鑫;何春梅;易垒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

    目的: 观察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 应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80例.结果: 引流5~14d,临床治愈76例,死亡4例.结论: 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重症颅内感染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钟景灿;张嘉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多巴胺在预防ICU患者异丙酚镇静后出现循环抑制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危重患者使用异丙酚镇静后循环抑制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泵注多巴胺的预防作用.方法:30例外科ICU辅助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多巴胺组 (Ⅰ组)15例,对照组 (Ⅱ组)15例.所有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由 1mg/L血浆靶浓度开始逐渐递增至Ramsay评分5分,Ⅰ组同时泵注多巴胺5 μg/(kg·min),比较两组在不同Ramsay评分时SBP、DBP、HR变化和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及异丙酚用量.结果:当镇静加深至Ramsay评分3分后,Ⅱ组 DBP、SBP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至Ramsay评分4~5分时,Ⅱ组HR下降较Ⅰ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Ⅱ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Ⅰ组( P<0.05);两组Ramsay各分值时的异丙酚血浆靶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科ICU危重患者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辅助镇静同时泵注多巴胺能可降低循环抑制风险.

    作者:廖锡强;程树来;卢尔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KX - 21 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94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4项参数, 并将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均明显下降( P<0.05或<0.01),血小板压积(PCT)则明显升高( P<0.01),且随着Child -Pugh积分的增加, 血小板4项参数异常程度逐渐加重.结论:血小板参数测定值有助于肝硬化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

    作者:李展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牵张成骨修复腭裂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

    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因其影响患者口颌系统功能和精神心理健康而受到广泛重视.对于原发性腭裂缺损,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分离和移动口腔软组织在中线形成粘连愈合而封闭裂隙,硬腭裂隙的骨缺损依然存在,加之手术的损伤,剥离,术后瘢痕加重了颌骨发育不足,继发了各种术后畸形.

    作者:陈蕾;李蜀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连续性血液滤过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应用

    目的:观察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CVVH)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临床的疗效.方法:60例SIRS患者随机分为CVVH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CVVH组在此基础上加予CVVH治疗.监测心率(HR)、呼吸(R)、体温(T)、白细胞计数(WBC)、SIRS症状改善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3 d、7 d取静脉血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CVVH组治疗3d后T、R和治疗7d后WB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P<0.01),CVVH组治疗3d内SIRS症状改善者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1);7 d内CVVH组MODS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 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时TNF-α、IL-1、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5或 P<0.01);但CVVH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两组间在治疗第7天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结论:CVVH治疗能降低SIRS患者血清中致炎因子,改善SIRS症状,减少 SIRS向MODS发展的机率.

    作者:张奕威;林志滔;苏月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一个多发性畸形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目的:探讨罕见异常XP+(X染色体短臂增长)致一个多发性畸形家系发病的遗传学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对先证者及家系相关人员进行染色体G显带分析;先证者及其家系人员临床检查分析.结果:通过鉴定XP+是来自XP自身重复,先证者染色体核型为46,XY,dup(X)(p2200p2209:p2200pter).女性XP+携带者临床表现正常,男性XP+表现多发性畸形.结论:此家系中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XP+是引起男性多发性畸形的临床病因.

    作者:杨寿;聂俊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