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聪;刘国天;曹民娟
目的:比较强生婴儿护臀霜与周林频谱仪联用和皮炎平霜对成人尿疹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9例成人尿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采用强生婴儿护臀霜与周林频谱仪联用治疗,对照组33例采用皮炎平霜外涂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显效、好转、无效者分别为30、4、2、0例,对照组则分别为18、8、4、3例,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平均治愈时间为(3.8±0.7)d,短于对照组的(6.9±0.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强生婴儿护臀与周林频谱仪联用治疗成人尿疹,能促进尿疹愈合,缩短治疗时间,其疗效优于皮炎平霜.
作者:简爱华;沈碧强;黄彩芳;陈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降纤酶,疗程为12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缺血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0.01),且其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12导联中ST段压低的导联数(NST)和ST段压低数值的总和(∑ST)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降纤酶对UAP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凤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腹部超声和阴道超声诊断早期宫外孕的准确性.方法:对116例诊断为早期宫外孕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经腹部或阴道超声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腹部超声检查53例,诊断早期宫外孕22例,未检出31例,诊断符合率为41.5%;经阴道超声检查63例,诊断早期宫外孕57例,未检出6例,诊断符合率为9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72,P<0.01).阴道超声未检出6例中,1例经三维成像技术诊断为间质部妊娠,腹腔镜证实2例为卵巢妊娠,2例为伞端妊娠,1例为峡部妊娠.结论:高分辨力的阴道超声检查在早期宫外孕的诊断中发挥了明显的优势.
作者:赖祝琴;唐巍;杨振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反应停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用反应停起始剂量100mg/d,睡前顿服,每周增加100 mg/d,直至400 mg/d,分早晚服用,同时给予三氧化二砷注射液10 mg/d加入5%葡萄糖 500 mL静滴,持续4 h,用4~6周为1疗程.结果:部分缓解10例(52.6%),进步4例(21.1%),无效5例(26.3%),总有效率73.7%,无不能耐受的毒副作用.结论:反应停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疗效较高、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观美华;黄妙儿;钟灼;刘鹏;王飞;马永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脊髓损伤(SCI)是人类致残率高的疾患之一.脊髓损伤平面愈高,患者丧失的功能愈多,脊髓圆锥损伤可致骶区感觉功能丧失,排尿排便功能障碍.更高位的脊髓损伤可直接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由于脊髓损伤后断裂的轴突不能再生,目前对SCI的治疗仍是当今一大医学难题.本文就SCI治疗及相关基础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曾伟锋;汤少明;罗少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杨梅素、槲皮素和山萘黄素对重组人肌醇磷脂3-激酶(PI3K) p110β催化亚基的直接作用.方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方法获得PI3K p110β催化亚基.用PtdIns(4,5)P2,[γ-32P]ATP与重组 PI3K p110β催化亚基一起保温的方法测定PI3K的活性;32P标记的磷脂用氯仿和甲醇抽提,加闪烁液于液闪计数仪计数.结果:杨梅素和槲皮素对重组人PI3K p110β催化亚基有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2.93μmol/L和9.91μmol/L,而山萘黄素对PI3K p110β催化亚基则无抑制作用.结论:杨梅素和槲皮素是PI3K的抑制剂,杨梅素和槲皮素对PI3K p110β催化亚基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关系.
作者:刘文;梁念慈;黄仁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处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创面的效果.方法: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内窥镜术后定期随访且有创面粘膜囊泡、肉芽组织增生者212例,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作早期(术后3个月内)清除和后期(术后3个月后)极少清除处理,观察其预后恢复及复发情况.结果:经0.5a随访,B组的创面完全上皮化率高于A组(P<0.01);经1a随访,B组的复发率低于A组(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创面出现囊泡、肉芽组织不宜早期清除,后期可酌情少量清除,此有利于创面上皮化及降低复发率.
作者:杨田福;严雪源;黄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产前行无应激试验(NST)判断胎儿预后的效果.方法:对906例孕妇NST的结果和胎儿预后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906例,NST无反应型268例,胎儿预后不良172例,临床符合率为64.2%;NST反应型638例,胎儿预后良好599例,临床符合率为93.9%.各种不同的合并症中,过期妊娠20例,NST无反应型16例(占80%),胎儿预后不良14例,临床符合率87.5%(14/16).妊娠高血压疾病40例,NST反应型24例,胎儿预后良好10例,临床符合率为41.7%(10/24);NST无反应型16例(占40%),胎儿预后不良16例,临床符合率100%.羊水过少57例,NST反应型9例,胎儿预后良好3例,临床符合率为33.3%(3/9);NST无反应型48例(占84.2%),胎儿预后不良36例,临床符合率75.0%(36/48).脐带因素216例,NST无反应型136例(占63.0%),胎儿预后不良86例,临床符合率63.2%(86/136).胎儿生长受限伴脐带因素8例,全部为NST无反应型,胎儿均预后不良.结论:应对孕妇重复NST试验,综合分析,当孕妇存在过期妊娠、胎儿生长受限及脐带因素者,NST检查为无反应型时或孕妇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和羊水过少时,则无论NST检查是否为无反应型都应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胎儿预后不良.
作者:陈惠平;车伟英;王少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白内障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手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方法.随着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的提高和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以及新型的人工晶状体不断开发应用,手术理念已由原来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转变为白内障屈光手术.为使白内障患者术后看得更清晰、舒适、持久,提高视觉质量已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影响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作者:谢军谊;张婉琪;孙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血液灌流(HP)技术抢救重度药物和毒物中毒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灌流器选用一次性使用炭肾(YTS-200型)对50例药、毒物重度中毒患者除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外分别给予血液灌流,灌流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尿量的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50例中,除2例死亡外,其余48例抢救成功治愈出院,治愈率达96%.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加强血液灌流的各项护理是血液灌流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作者:肖生翠;梁燕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子宫切除后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3例子宫切除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妇科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并分别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后1、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前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无明显差别,但教育1个月或3个月后,治疗组的抑郁状态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子宫切除后患者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吕小玲;林妙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丹参(SM)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及超氧阴离子(O-2)和一氧化氮(NO)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5例(UC组)和健康体检者18例(对照组),采用人外周血PMN体外培养细胞模型进行实验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N凋亡,以细胞色素C还原法、化学比色法分别检测PMN产生O-2和NO的量.结果:UC组外周血PMN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产生O-2和NO的量高于对照组(P<0.01).在体外丹参明显促进UC患者PMN凋亡(P<0.01),在500 mg/L内呈剂量依赖性;同时丹参可抑制UC患者PMN释放O-2、合成NO.结论:SM对体外PMN的凋亡及其产生O-2和NO有调节作用.
作者:李祥勇;徐军发;林观平;周克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定期监测B型利钠肽(BNP)在社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卫生管理中的作用.方法:按一定标准筛选8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每月随诊1次.对照组依据症状、体征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每月检测BNP 1次,然后重点强化健康教育,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两组均观察1a,对比两组的再住院及病死人数.结果:观察组再住院人数为 9 人 ,对照组再住院人数为 25 人;观察组1a内死亡人数2人,对照组死亡人数9人 .两组的再住院人数及死亡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监测社区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BNP,根据BNP指导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及时调整方案,能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作者:梁红生;杜剑峰;李康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病历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基础资料,也是健康保健档案和医疗保险的依据,更是解决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对医院住院病历质量的评估可反映出该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质量,也可反映临床医生的医德和医风[1].我校直属附院承担着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三大重任,临床医生病历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他们所培养的实习医生的病历质量.本文是我校直属附院2003、2004年的2777份住院病历的评估结果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钟遂平;何建猷;陈远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草酸铂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1例耐药的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1例,试验组用草酸铂130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应用,紫杉醇150mg/m2静脉滴注,第1天应用,每3周为1周期,连用2~4周期以上;对照组用顺铂(DDP) 20mg/m2静脉注射,第1~5天,5-Fu 0.5 mg/m2第1~5天,3周为1周期,连用2~4周期以上;治疗结束2周后评价疗效.结果:81例均可评价疗效,每例患者均可顺利完成2周期以上化疗.试验组有效率为72.5%(2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21/41);试验组的平均生存时间(12.1±2.8)个月,明显长于对照组的(9.9±2.6)个月;且试验组的Ⅲ~Ⅳ白细胞下降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5.0%、1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1%、2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紫杉醇联合草酸铂方案比5-FU联合DDP治疗晚期转移性鼻咽癌的疗效明显增加,且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作者:林大任;黄河;李明毅;谭洁媚;刘秀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β-HCG在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治疗后疗效观察的价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守性治疗输卵管妊娠145例,其中药物治疗组62例(A组),单纯保守性手术38例(B组),保守性手术加术中输卵管局部注射甲氨蝶呤(MTX)10mg 45例(C组).治疗后定期监测血清β-HCG变化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A组中保守治疗成功58例,4例保守治疗失败改手术治疗;B组36例治疗成功,2例发生持续异位妊娠;C组45例均治疗成功.C组术后血清β-HCG下降至正常时间明显短于A组和B组(P<0.01),B组则短于A组(P<0.01).治疗前血清β-HCG浓度高者,行保守性手术(B、C组)治疗后降至正常所需时间长,但在A组中无明显相关性;各组停经天数、包块大小、腹腔内积血量均与治疗后血清β-HCG降至正常的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连续监测血清-β HCG对异位妊娠保守性治疗后疗效观察及预防持续异位妊娠极为重要.手术中采用输卵管局部注射MTX可缩短术后血清β-HCG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作者:郭秋琼;高飞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经会阴B超宫颈成熟度评分与头位分娩启动的关系.方法:通过经会阴B超观测110例单胎、头位、初产孕妇宫颈长度、内口扩张程度、羊膜囊嵌入宫内口程度(HM),对其宫颈成熟度评分,与其临产时间及分娩方式相结合分析.结果:随宫颈长度、内口扩张及HM评分增加, 宫颈成熟度增加, 临产时间逐渐缩短.宫颈成熟度评分0~4分组(38例)、5~8分组(36例)、≥9分组(36例)手术产率各为78.94%(30/38)、55.55%(20/36)及27.78%(11/36),0~4分组与≥9分组相比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会阴B超进行宫颈成熟度的评分,对临产时间及分娩方式有一定提示作用,是一种客观准确、简便安全的检查方法.
作者:冯娟;王瑶;王海燕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早已应用于临床.1998年,Nakajima等[1]研究发现,四肢浅静脉也有一套类似于皮神经的营养血管系统.这样,在有浅静脉、皮神经或浅静脉与皮神经伴行的部位,都可提供相应的营养血管皮瓣.因此,广义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便有了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浅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和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之分.其中,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主要位于四肢,临床以远端为蒂设计皮瓣,其优点是不损伤肢体主干血管,血供可靠,能将近侧供区的组织带蒂转移至远侧受区,手术简便,无需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且一期完成,这对肢体远端皮肤缺损的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本文对此类远端蒂皮瓣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杰明;梁杰;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氧氟沙星混合滴耳液并鼓室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使用0.3%氧氟沙星混合滴耳液(含0.3%氧氟沙星滴耳液10滴,0.1%地塞米松滴眼液5滴,3%硼酸酒精5滴)并鼓室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58例.结果:本组痊愈46例占79.3%,有效率达96.5%,其中治疗1-5次即干耳者占72.4%.结论:氧氟沙星混合滴耳液并鼓室加压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操作简单,疗程短,疗效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郁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我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方法:将本校792名参加体检的教职工,分40岁以下、40~60岁和60岁以上3个年龄组,检查不同的项目,40岁以上者检查腹部B超、血脂、空腹血糖、肝功能、乙肝两对半、A-FP、胸透、心电图等.40岁以下者不做B超(肝、胆、肾等疾患可疑者除外),其他项目同40岁以上.结果:792人中检出异常者404人,检出率为51.0%;检出疾患55种,前3位为前列腺肥大、血脂异常和子宫附件疾病.异常者男性218人,患病率44.8%(218/487),其中有109例患有2种以上疾病;女性186人,患病率为61.0%(186/305),其中有53人同时患2种以上疾病.40岁以下组的患病率为37.7%(61/162),40~60岁组的患病率为59.0%(242/410),60岁以上组的患病率为 45.9%(101/220),40~60岁组与40岁以下组和60岁以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04例体检异常者中,不同性别间的血脂、心电图、肝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高校要重视教职工的医疗预防保健工作,提高教职工的健康水平.
作者:黄吉堂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