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53例治疗体会

关宏江

关键词:心房纤颤, 脑梗死, 抗凝, 治疗
摘要:目的:总结心房纤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旨在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对近来7年收治的53例心房纤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痊愈18例,好转30例,死亡5例.45例患者随访0.5 ~5.3a,2例再次出现心源性脑梗塞.结论:心房纤颤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平均红细胞体积测定法与红细胞脆性一管定量法用于地中海贫血产前筛查的比较

    目的:研究应用平均红细胞体积测定法(MCV法)及红细胞脆性一管定量法(一管法)对孕妇及其配偶进行地中海贫血的产前筛查, 观察其准确性.方法:对我院产科门诊及优生门诊就诊的3618对夫妇(7236例)同时用血液自动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体积,用一管法检测红细胞脆性,比较两者的检出率和准确率.结果:7236例受检者中,MCV法的轻型地中海贫血检出率为9.8%(709/7236),准确率为98.7%(700/709);一管法检出率为8.9%(644/7236),准确率为89.1%(574/644).两法的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法的检出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MCV法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比一管法具有更高的筛查和诊断价值.

    作者:韩懿;甄瑞贤;庄冬梅;黄宝珍;陈晶茵;黄旭毅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热性惊厥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性FC 37例、复杂性FC 17例和对照组患儿3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中的NES质量浓度,并于FC发作2周后检查脑电图.结果:复杂性FC患儿血清NE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单纯性组和对照组(P均<0.01),单纯性FC组和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电图异常患儿血清NE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脑电图无异常者和对照组(P均<0.01), 脑电图无异常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发作持续时间≥15 min FC患儿血清NE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发作持续时间<15min者和对照组(P均<0.001),发作持续时间<15min组和对照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复杂性FC惊厥发作可引起患儿脑损伤, 这种损伤可能与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作者:曾珺;吴春能;庄良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心房纤颤合并脑梗死53例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心房纤颤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旨在提高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对近来7年收治的53例心房纤颤合并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痊愈18例,好转30例,死亡5例.45例患者随访0.5 ~5.3a,2例再次出现心源性脑梗塞.结论:心房纤颤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

    作者:关宏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英语作文中语言错误的分析及启示

    日前教育部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思路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已成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体现是英文写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发现在学生各类英语测试的成绩统计中,写作得分是较低的一项.写作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在医学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

    作者:陈雨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应用及展望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BEVS)是当今基因工程领域4大表达系统(即杆状病毒、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之一.BEVS具有安全性高,对外源基因克隆容量大,重组病毒易于筛选,具有完备的翻译后加工修饰系统和高效表达外源基因的能力等特点.

    作者:侯庆华;侯英奇;梁念慈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全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后对皮层神经元L型Ca2+通道的动态观察

    目的:对全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后不同时间点L型Ca2+通道的开放和关闭状态进行动态研究,以进一步揭示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参照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闭塞法制备全脑缺血大鼠模型,缺血后的大鼠分别在再灌注2、12、24、48、72h后进行皮层神经细胞急性分离,单通道电流经EPC-9膜片钳放大器放大,用Pulsefit+Pulse采集入计算机,用分析软件TAC进行测量.结果:再灌后2、12、24、48、72 h5个不同时间点,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L型Ca2+通道平均开放时间出现两个高峰期,第1次出现在再灌2、12、24 h,第2次出现在48、72 h,较第1次更高;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L型Ca2+通道开放概率出现两个峰值:第1次出现在再灌后2 h(显著高于正常组),至12 h又回落至接近正常水平;第2次出现在再灌24 h.结论:在脑缺血再灌注的不同时点,缺血性损伤对L型Ca2+通道的影响机制即可利用性和开放特性的影响不同.在缺血再灌后的2 h至72 h的各时段,缺血性损伤通过增加L型Ca2+通道的可利用性引起神经元胞内Ca2+超载;在再灌后期(48 h),缺血性损伤则通过增加L型Ca2+通道的开放特性而引起神经元胞内Ca2+超载.

    作者:关莉;闫福曼;李小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IL-24与肿瘤的基因治疗

    白介素24(interleukin 24, IL-24)基因是新发现的肿瘤抑制基因,是Jiang等[1]在1995年应用干扰素β(IFN-β)和紫花欧瑞香素(MEZ)处理黑色素瘤细胞发现的,初被命名为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7, mda-7).后来,人们从其结构分析、染色体定位、碱基序列同源性及细胞因子样特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在2001年将mda-7归于IL-10家族,并正式命名为IL-24.

    作者:李建赤;梁杰;罗少军;张培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术前访视在104例前列腺电切患者中的实施及体会

    目的:观察术前访视在前列腺电切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对104例前列腺电切患者实施术前访视一系列整体护理.结果:术前访视前,担心手术时疼痛、担心手术中出现意外、担心手术效果并发症、对手术感到恐惧和紧张、感到孤单及无助者分别为92(88.5%)、86(82.7%)、82(78.8%)、95(91.3%)、78(75.0%),术前访视后则明显减少,分别为16(15.4%)、18(17.3%)、14(13.5%)、12(11.5%)、9(8.6),访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术前访视,向患者提供有关手术、麻醉及护理等方面的信息,是消除患者恐惧、取得患者配合及顺利完成手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作者:陈元;叶爱霞;钟娆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22例分析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支气管哮喘的上机时机、通气模式、气道管理和脱机时机选择.方法:总结我院机械通气治疗22例危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效果.结果:22例危重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经机械通气治疗,18例治愈,治愈率为81.8%,4例因其它疾病或并发症死亡.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危重型哮喘,采用正确的通气模式、重视气道管理和药物综合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铮;黄文华;吴方苑;黄祥卫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以段落分析为突破点培养学生的语篇模式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 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的英语语篇阅读教学法,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语篇模式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李朝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在重建手功能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在重建手功能中的应用. 方法:对27例27个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采用移位、桥接法再植.结果:本组27例27指中,21指成活,6指坏死,成活率为77.8%.经0.5~6a 随访,再植指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4~12mm,手指外形满意,再植指恢复一定的夹、捏、握功能.根据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评定,其中优5指,良15指,可4指,差3指,总优良率为74.1% .结论:断端挫灭的离断指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充分利用,以重建部分手功能.

    作者:谢树武;吴焯鹏;谢国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食酸丛毛单胞菌31株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31株食酸丛毛单胞菌的耐药性.方法:分离菌株均经MicroScan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确证后,用MicroScan NC21复合板进行药敏试验,并将结果输入WHONET-5.1软件,分析其耐药性.结果:药敏结果显示:31株均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对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分别为9.7%和16.1% ;对特治星、头孢他定、头孢噻肟与亚胺培南均敏感,对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吡肟、优立新敏感率分别为93.5%、87.1%、93.5%、87.1%、80.6%.结论:食酸丛毛单胞菌对氨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及复方新诺明有较高的耐药性.

    作者:卢兰芬;何庭宇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随着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因文化差异引发的误解时有发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交际能力,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宁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阻塞性黄疸时内毒素与Toll样受体

    阻塞性黄疸是指胆道系统中胆汁排泄受阻,使胆汁不能排到十二指肠内,造成胆汁成分过多的进入到血液中而引起黄疸及全身多系统病变的临床病症.阻塞性黄胆时内毒素对肝脏造成的损伤是引起肝脏损伤主要机制之一,且肝脏Toll样受体(内毒素受体)的表达在肝细胞的损伤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谢毅;姜雨刚;林木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survivin与肿瘤放射抵抗的研究进展

    放射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主要是稳定和(或)治愈肿瘤,但在治疗剂量范围内仍然有肿瘤的放射抵抗和正常组织的放射损伤,因此大量的辅助方法应用于放疗以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一些与肿瘤放疗抵抗相关的基因被鉴定出来,使人们能够通过各种手段作用于这些新的靶点以提高肿瘤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毕宏;孙宁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试论高校图书馆流通馆员的素质与形象

    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中,流通服务是读者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一种服务,是图书馆的窗口,是联系图书馆与读者的纽带.流通服务作为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一线窗口,是图书馆的形象大使,也是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直接体现.流通馆员的良好素质和完美职业形象在服务质量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祝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增强的等长运动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检测冠心病的应用研究

    目的:设计一种在上肢握力负荷的同时再增加下肢等长运动负荷方法即增强的等长运动负荷,并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CAD)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检测冠心病的价值.方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等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机对一组临床上疑似CAD的胸痛病例(45例)进行增强的等长运动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及冠脉造影检查,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上述45例患者分为CAD组和正常组.结果:(1) 负荷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心率、动脉收缩压、心率-收缩压乘积显著性增加;(2)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9.3%、81.3%、88.5%、57.9%;(3) CAD组在负荷后左室舒张、收缩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血流E峰/A峰、LVEF明显低于负荷前以及正常组的负荷前、后(P<0.05).结论:增强的等长运动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方法对于CAD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并可有效评价CAD患者舒张、收缩功能的变化,有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汤庆;何小洪;陈毓菁;麦子杰;赵子斌;林转娣;李建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梅毒者妊娠结局的临床选择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患者是否终止妊娠.方法:对97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是否行规范抗梅毒治疗,分为三组:孕早中期治疗组(A组,33例):孕满24周之前治疗;孕晚期治疗组(B组,26例):孕25周开始治疗;未治疗组(C组,38例);比较孕妇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B组、未治疗组三组早产发生率分别是6.1%、26.9%、21.1%,死胎流产发生率分别是3.0%、19.2%、42.1%,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分别是39.4%、65.4%、76.3%,围产儿病死率分别是3.0%、19.2%、44.7%,低体重儿发生率分别是6.1%、26.9%、31.6%.A组与C组比较:早产发生无显著差异,其他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只在足月产和围产儿病死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死胎流产及围产儿死亡无显著差异,其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早中期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的关键,如能使梅毒在妊娠早期即能得到有效的诊治,可不主张终止妊娠.

    作者:高卉;冼华凤;何志坚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63例的外科治疗体会

    目的:总结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63例急症手术治疗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右半结肠癌23例,行一期切除吻合22例,行短路手术1例;左半结肠37例,行一期切除吻合33例,捷径手术2例,Harlmann手术2例.直肠癌3例中行Miles 1例,Dixon 1例,单纯造瘘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肺部感染5例,切口感染7例,切口裂开2例,造口旁疝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4%.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随访统计1,3,5a生存率分别为88.9%,57.1%和31.7%.结论:对该病症应根据具体病情而选择术式,通过正确操作及围手术期处理,一期吻合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林晖;陈春雷;梁毅;何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对215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医院感染率为33.0%;危险因素依次为年龄、留置胃管、抗生素联合应用、手术时间、脑室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结论:年龄、留置胃管、抗生素联合应用、手术时间、脑室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梁耀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