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剖宫产术后预防感染合理用药的观察

戴英苗

关键词:剖宫产术, 抗生索, 预防, 感染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抗生素在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疗效.方法:分析697例剖宫产产妇使用不同抗生素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根据使用抗生素种类分为4组:A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B组头孢唑啉;C组头孢哌酮+舒巴坦;D组克林霉素.以4组息者术后感染发病率、低热持续天数、腹部切口感染、子宫内膜炎、尿路感染、不良反应作为观测指标.结果:4组在各项观测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组抗生素在剖宫产术后预防感染疗效好,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价格低廉,是首选方案.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做好医院药品采购和药库管理工作的体会

    目的:总结做好医院药品采购和药库管理的经验.方法:通过集中招标和采用电子采购、管理系统对药品采购和药库进行管理.结果与结论:做好药品采购和药库管理,可保证药品质量和降低药品损耗,提高医院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作者:唐春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8例(其中3例为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2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其余为冠心病可疑者)的MS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和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将3例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MSCTCA左冠状动脉主干显示清晰,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显示较清晰,满足影像诊断的需要,但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左回旋支的远段及其小分支有运动伪影的干扰.3例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同.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MSCT是诊断和随访冠状动脉疾病很有意义和潜力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作者:李冲云;蔡勇;贺红艳;刘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体外震波碎石结合五淋化石丸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128例

    目的:比较单纯采用体外震波碎石(ESWL)以及加用五淋化石丸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的疗效.方法:228例输尿管结石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ESWL组109例,ESWL联用五淋化石丸组119例.结果:单纯ESWL组的治愈、有效、无效的例数分别为82、24、3例,ESWL联用淋化石丸组则分别为103、14、2例,以联用组的疗效为优(Hc=4.688,P<0.05).结论:五淋化石丸结合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肾绞痛疗效确切.

    作者:周雄;陈扬华;李永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56例子宫内胎物残留超声诊断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超声检查对宫内胎物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ALOKA-SSD500型B超诊断仪对56例产后、引产及流产后的患者在充盈膀胱后经腹常规检查子宫大小及官腔内回声情况.结果:56例子宫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子宫内膜线模糊或消失,宫内均见实质性回声团(中强回声38例、中等回声16例及低回声2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91.1%,误诊4例,漏诊1例.结论:对子宫内胎物残留的患者超声不仅能迅速、直观地做出诊断,并可确定残留物的大小、部位,指导清宫,避免子宫损伤,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武艳琳;李英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149例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糖尿病(DM)病人的死亡原因.方法:对10年住院DM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年住院DM患者死亡总人数占住院死亡总人数的7.02%;(2)DM患者的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病(22.8%)、心血管病(20.8%)、尿毒症(14.8%)、感染性疾病(12.1%)、DM急性并发症(10.7%)、恶性肿瘤(6.7%)、多器官功能衰竭(6.0%).结论:心脑血管病、尿毒症为DM的前三位死因,即DM慢性并发症为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柯小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28例

    目的:观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8例脑动脉瘤经股动脉穿刺,在徽导管引导下于脑动脉瘤瘤腔内置入GDC栓塞脑动脉瘤.结果:26例治愈,1例末愈,1例死亡.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疗效好,恢复快.

    作者:张乃崇;赖廷海;李成林;钟景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插管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的感染因素,寻求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病种、插管时操作、导管保留时间、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抗生素的使用、血象及插管后护理9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插管时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化疗周期、血象及插管后护理与导管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经多因素分析化疗周期、血象、插管时的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插管后的护理是影响化疗病人导管感染的主要因素.

    作者:岳利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LTOT)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6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3a的LTOT,于LTOT前及LTOT后观察患者住院次数、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浆白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 :氧疗后1、2、3a与氧疗前基础值比较,患者住院次数减少,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低氧血症改善,营养状况好转.结论 :合理使用LTOT对COPD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卫珍;宋泽庆;谢佳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蝶窦病变34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蝶窦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34例蝶窦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确诊后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34例中慢性炎症26倒,真菌病4例,囊肿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1例.34例均一次治愈,出院后随访4个月至3a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CT检查应作为诊断蝶窦疾病的常规方法;鼻内镜手术对治疗蝶窦疾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杨礼明;邓建华;莫宋平;陈振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粘附分子CD44v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了解粘附分子CD44v6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CD44v6在69例宫颈癌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正常宫颈组织中的CD44v6呈阴性表达.69例宫颈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68.1%(47/69).CD44v6的阳性表达在不同的病灶大小、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组织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在不同的病理类型及年龄的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V6可能在宫颈癌的生长、浸润及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望作为反映宫颈癌恶性潜能的新指标.

    作者:罗淑桂;李英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抚触子宫促使胎盘剥离对减少术中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抚触子宫促使胎盘剥离对减少剖宫手术中出血的效果.方法:132例(观察组)接受剖宫产的孕妇在胎儿取出后采用抚触子宫的方法促胎盘剥离,另120例(对照组)剖宫产孕妇无接受抚触子宫处理,测定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子宫大小及硬度、第二产程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9.0±42.0)mL及(352.0±92.0)mL;术后24h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减少量分别为(1.1±0.6)g/L及(2.3±0.9)g/L;子宫大小(官底至耻骨联合上缘距离)分别为(17.2±1.2)cm及(18.9±4.3)cm;第二产程分别为(0.4±0.2)min及(3.1±0.9)min.两组的各项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抚触子宫促使胎盘剥高可减少剖宫产术中出血,该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婉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体外碎石术致严重肾裂伤1例

    患者,女,29岁,因左输尿管上段结石在外院4 d内先后两次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具体工作电压和冲击次数不详,第2次碎石治疗后1d,觉左腰腹部胀痛不适伴排酱油样血尿到我院就诊.

    作者:杨志坚;程德志;郭文邦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滋养细胞肿瘤和妊娠绒毛组织中端粒酶RNA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测滋养细胞肿瘤和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的端粒酶RNA基因的表达,探讨其在滋养细胞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滋养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hTR基因,以β-actin作为内参照.结果: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hTR基因均呈阴性,而正常早孕绒毛组织中hRT基因呈阳性.结论:hRT在滋养细胞肿瘤组织中未见表达,推测其在滋养细胞肿瘤形成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陈碧;王芳;庞江琳;李英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耻骨上膀胱内前列腺摘除术68例

    目的:总结耻骨上膀胱内前列腺摘除术的治疗经验.方法:对68例行耻骨上膀胱内前列腺摘除术的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术后5~7 d可拔除尿管并能自行解小便;3例术后8~10 d拔除尿管,其中发生尿瘘、尿失禁各1例.无术后大出血、血块堵塞膀胱、排尿困难或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加强术前术后处理,改良术中止血操作,耻骨上膀胱前列腺摘除术仍为简单、安全、经济的开放手术术式.

    作者:周建华;林堤业;邱旻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24623名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筛查及确诊患儿的治疗

    目的:加深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筛查意义的理解,做好甲低患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4623名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甲低筛查,新生儿出生后72h采足跟血,用荧光酶免法定量检测血中的促甲状腺素的水平,初筛阳性患儿进而通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3、T4、TSH的水平确诊甲低患儿.结果:24623名新生儿中,确诊甲低10例,发病率为1:2462.24623名新生儿中东莞籍新生儿13038名,确诊甲低患儿只有3例,发病率为1:4346;而筛查外地籍新生儿11585名,确诊甲低患儿7名,发病率为1:1655.10名确诊患儿给以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血中TSH水平逐渐降至正常,体格检查及智测与正常新生儿无异,目前还在进一步随访观察中.结论:积极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的筛查,可做到尽早诊断及早治疗,防止先天性甲低弱智儿的出现.

    作者:张玉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小儿急性肠套叠76例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小儿急性肠套叠76例,根据发病到就诊时间的长短、腹部体征严重程度等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57例在门诊经钡灌肠复位,13例灌肠复位失败者转外科手术治疗,6例患儿因来院就诊时有腹膜刺激症状或其它原因未行钡灌肠复位;复位成功的患儿无死亡,复位失败者转外科手术治疗组1例死亡,未行钡灌肠复位组2例死亡.结论:将肛门指检列为常规检查对早期明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X线透视下稀钡剂灌肠复位是一种简易、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腹腔镜下行肠套叠复位能有效的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生存率.

    作者:骆志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药洗剂擦浴综合治疗成人麻疹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中药擦浴治疗成人麻疹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随机将44例成人麻疹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1例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洗剂擦浴,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照组23例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结果: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1.76±2.4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32±3.61)d;并发症明显减少(9.6%vs 34.8%).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成人麻疹加用中药洗剂擦浴,可加快退热、透疹、退疹时间,缩短治疗时间及预防并发症发生.

    作者:蔡军红;黎彩霞;薛碧媚;罗紫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可溶性CD105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转移与血浆可溶性CD105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50例大肠癌患者以及31例正常人CD105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 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清CD105浓度(2.42±0.46)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7 ±0.15)mg/L(P<0.01),而低于转移性大肠癌组(4.24 ±0.75)(P <0.01).结论: 血浆可溶性CD105与大肠癌转移有关,有可能成为诊断其转移指标之一.

    作者:罗锡彬;梁启廉;张英;李小英;江利爱;李凤英;杨勤;李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1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A组(采用0.15%罗哌卡因+芬太尼2 μg/mL麻醉)和B组(以0.15%布比卡因+芬太尼2 μg/mL麻醉),每组50例.观察各组产妇的生命体征、镇痛评分、产程、下肢运动评分、催产素用量、器械助产分娩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分娩镇痛效果良好且差异无显著性(P>0.05),镇痛后A组所有产妇均能下床行走和自行排尿,而B组仅35例(70.0%)能下床行走和自行排尿,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0.1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安全有效,对运动神经的阻滞轻.

    作者:梁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能否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观察42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A组)的大P波时限(Pmax)、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及左房内径(LAD),并与43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B组)比较.结果:A组的Pmax及Pd显著高于B组;Pmin、 LAD差异无显著.Pmax>110 ms或Pd>40 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较高;Pmax>110 ms+Pd>40 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明显增高.结论:Pd增高可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Pmax>110 ms+Pd>40 ms联用时可提高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

    作者:罗劲华;李佩文;任军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