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岳利群

关键词: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插管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的感染因素,寻求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对病种、插管时操作、导管保留时间、导管用药次数、营养药的使用、化疗周期、抗生素的使用、血象及插管后护理9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插管时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化疗周期、血象及插管后护理与导管感染密切相关(P<0.05).结论:经多因素分析化疗周期、血象、插管时的无菌操作、导管用药次数、插管后的护理是影响化疗病人导管感染的主要因素.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24623名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筛查及确诊患儿的治疗

    目的:加深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筛查意义的理解,做好甲低患儿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4623名新生儿进行先天性甲低筛查,新生儿出生后72h采足跟血,用荧光酶免法定量检测血中的促甲状腺素的水平,初筛阳性患儿进而通过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血清中T3、T4、TSH的水平确诊甲低患儿.结果:24623名新生儿中,确诊甲低10例,发病率为1:2462.24623名新生儿中东莞籍新生儿13038名,确诊甲低患儿只有3例,发病率为1:4346;而筛查外地籍新生儿11585名,确诊甲低患儿7名,发病率为1:1655.10名确诊患儿给以左旋甲状腺素治疗后,血中TSH水平逐渐降至正常,体格检查及智测与正常新生儿无异,目前还在进一步随访观察中.结论:积极开展新生儿先天性甲低的筛查,可做到尽早诊断及早治疗,防止先天性甲低弱智儿的出现.

    作者:张玉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两种分娩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与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将720例产妇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A组)230例,笑气组(B组)250例,对照组(C组)240例.分别观察3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羊水污染、产后出血等.结果:A组与B组镇痛效果均明显,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第二产程时间长于B组(P<0.05);A组与B组剖宫产率(10.0%、10.8%)均明显低于C组20.8%(P<0.01);A组阴道助产率(13.0%)比B组(6.0%)和C组(5.0%)均高(P<0.01);A组的羊水污染率高于B组(P<0.05);A、B两组的麻醉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组与B组用于分娩镇痛均有确切疗效,但B组对产妇无创伤,对母儿无不良影响,操作简便易行,更易为产妇及家属接受,可作为当前无痛分娩安全有效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作者:关国湛;戴英苗;叶嘉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我院2003年医保类中成药使用状况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医保类中成药的使用状况.方法:对我院2003年医保类中成药的用药种类、用量和消耗金额进行统计,分别从剂型分类、药理分类两方面的消耗金额、DDDs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我院在用医保甲、乙类中成药品种比例与<广东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相符,胶囊剂的使用频率大,注射剂消耗金额大.结论:我院医保类中成药的使用基本合理,中成药的使用普遍由传统剂型向新剂型转变.

    作者:李向荣;马晓鹂;陈朝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乌拉地尔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评价乌拉地尔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53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乌拉地尔治疗组27例,酚妥拉明对照组26例.结果: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2例,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9、10、8例)(Hc=5.106,P<0.05).两组疗后心率均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但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尿素氮和血肌酐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乌拉地尔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肾功能,且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作者:黄世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Black术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从术后局部复发形式探讨Black术作为保留肛门直肠癌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Black术,并对资料进行疗效和复发形武分析.结果:20例患者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术后6周内全部恢复了肛门的节制功能,并保留了便意及辨别能力.5例术后la复发,以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的复发多见.结论:Black术较适合直肠肿瘤下缘距肛缘5~6 cm及迫切要求保留肛门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且此手术宜选择在Dukes分期较早期进行.

    作者:彭海阳;杨超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Seinsheimer分型V型)的疗效.方法:采用闭合复位,重建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38例(Seinsheimer分型V型).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6~4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髋关节功能优良35例,占92.1%.结论:重建型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伴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病人术后可早期功能活动等优点.

    作者:彭锦晖;麦伟;陈智;颜志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28例

    目的:观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8例脑动脉瘤经股动脉穿刺,在徽导管引导下于脑动脉瘤瘤腔内置入GDC栓塞脑动脉瘤.结果:26例治愈,1例末愈,1例死亡.结论: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疗效好,恢复快.

    作者:张乃崇;赖廷海;李成林;钟景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自拟前列通饮联合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3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前列通饮联合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8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自拟前列通饮联合针刺治疗组(43例)与口服前列康片和环丙沙星对照组(42例),两组均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Hc=8.588,P<0.01)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x2=7.351,P<0.01).结论:自拟前列通饮联合针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较好,疗程较短,复发率较低,是较理想的疗法组合.

    作者:蔡恒;杨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长期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长期氧疗(LTOT)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疗效.方法:对46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3a的LTOT,于LTOT前及LTOT后观察患者住院次数、呼吸困难改善情况、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浆白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 :氧疗后1、2、3a与氧疗前基础值比较,患者住院次数减少,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低氧血症改善,营养状况好转.结论 :合理使用LTOT对COPD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卫珍;宋泽庆;谢佳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149例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糖尿病(DM)病人的死亡原因.方法:对10年住院DM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年住院DM患者死亡总人数占住院死亡总人数的7.02%;(2)DM患者的死亡原因依次是:脑血管病(22.8%)、心血管病(20.8%)、尿毒症(14.8%)、感染性疾病(12.1%)、DM急性并发症(10.7%)、恶性肿瘤(6.7%)、多器官功能衰竭(6.0%).结论:心脑血管病、尿毒症为DM的前三位死因,即DM慢性并发症为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柯小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氯胺酮复合麻醉副反应的观察与分析

    目的:观察氯胺酮的副反应.方法:对1125例患者行氯胺酮复合麻醉的副反应作系统观察和分析.结果:1125例中出现副反应有:精神神经症状219例次(19.5%),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下降127例次(11.3%),恶心呕吐39例次(3.5%),过敏样反应16例次(1.4%),苏醒延迟7例次(0.6%),呼吸暂停6例次(0.5%),复视与术中高热各4例次(各0.3%),心跳停止与失语、喉痉挛各2例次(各为0.2%).收缩压上升≤3 kPa 518例,上升>3 kPa 212例;收缩压下降≤3 kPa 323例,下降>3 kPa 72例.结论:氯胺酮有作用快、效力强、效果确切等优点,但其副作用也多,特别有致命性副反应出现,应予高度重视;充足准备各类抢救药物和器械是处理氯胺酮副反应先决条件,与生死攸关.

    作者:陈海明;龙春梅;吴越宏;蔡琼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腹部闭合性损伤129例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水平.方法:对腹部闭合性损伤1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例中存活118例,死亡11例,死亡率为8.5%.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中早期诊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腹腔镜的临床应用,提高了腹部闭合性损伤的诊疗水平.

    作者:魏广龙;陈志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羊膜腔灌注术在早产胎膜早破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经腹羊膜腔内灌注术(AI)在产科胎膜早破致早产治疗的临床意义及效果.方法:选择无穿刺禁忌证的≥28周,且<35周的胎膜早破致羊水过少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I)21例,对照组19例.AI组在未临产前经B超介导下经腹行羊膜腔穿刺置管注入林格氏液,每天300~500 mL,观察两组之间对胎儿预后、分娩结局的结果.结果: AI组与对照组对胎儿预后及产程、分娩结局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 AI方法简单,安全系数大,效果肯定,是治疗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的有效方法.

    作者:郑菊香;钱兴国;张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糖尿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能否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方法:观察42例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A组)的大P波时限(Pmax)、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及左房内径(LAD),并与43例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的糖尿病患者(B组)比较.结果:A组的Pmax及Pd显著高于B组;Pmin、 LAD差异无显著.Pmax>110 ms或Pd>40 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敏感性较高;Pmax>110 ms+Pd>40 ms时,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明显增高.结论:Pd增高可预测糖尿病患者伴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Pmax>110 ms+Pd>40 ms联用时可提高预测心房颤动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

    作者:罗劲华;李佩文;任军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可溶性CD105与大肠癌转移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转移与血浆可溶性CD105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50例大肠癌患者以及31例正常人CD105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 未发生转移的大肠癌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清CD105浓度(2.42±0.46)m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7 ±0.15)mg/L(P<0.01),而低于转移性大肠癌组(4.24 ±0.75)(P <0.01).结论: 血浆可溶性CD105与大肠癌转移有关,有可能成为诊断其转移指标之一.

    作者:罗锡彬;梁启廉;张英;李小英;江利爱;李凤英;杨勤;李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灯盏花(灯盏细辛)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分为治疗组(n=32)及常规组(n=24),组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灯盏花注射液20~30 mL加入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14 d为一疗程.结果:两组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Hc=4.1284,P<0.05).治疗组患者的缺氧状态及心能改善情况均较常规组明显.结论:灯盏花注射液(灯盏细辛)能较好地改善心病急性加重期疗效.

    作者:郑玉美;陈好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意义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前后QT离散度(QTd)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经PTCA术冠心病患者44例,分为单支病变组(24例)及多支病变组(20例).手术前、术后1 h、1 d、3 d、7 d分别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结果:单支病变组则术后1、3、7 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 (P<0.01), 多支病变组则术后1 h、1、3、7 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或0.01);术后7 d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 60~70 ms时,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为4.5%;QTcd>70 ms时预测率达50.0%;QTcd>80 ms时预测率达90%.结论:冠心病患者QTd、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机率越高.

    作者:邹秀娟;梁岩;陈飞雁;杨小波;任伟旺;陈红;黄汝淦;张学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比较基因组杂交的临床应用进展

    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于1992年由kallioniemi[1]首先创建,其基本原理是用不同的荧光染料标记正常的基因组DNA和待测细胞的DNA,再和正常人的中期染色体杂交,通过检测染色体上两种荧光信号的相对强度比率,了解待测组织DNA拷贝数的改变,同时在染色体上定位.这种技术初用于实体瘤的研究,现已广泛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产前诊断等方面,本文是对其在临床应用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朱少芳;罗少军;汤少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10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异丙酚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镇痛作用.方法: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50例,其中100例(观察组)采用微量泵分二阶段注入异丙酚进行麻醉,另外150例(对照组)未使用任何镇疼措施.观察术前、术中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镇痛效果、副作用等.结果:两组术前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Sp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术中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动脉压(MAP)降低大于20%者观察组有16例(16.0%),而对照组有59例(39.3%);HR减慢大干20%者为观察组有7例(7.0%),而对照组有44例(29.3%);宫颈松驰观察组95例(95.0%),对照组88例(58.7%),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完全无痛率为100%,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为0.结论: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镇痛效果好,可减少人工流产术的副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人工流产镇痛方法.

    作者:李少云;林还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比浊法检测56例轻度、中度和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CRP平均含量分别为(25.62±7.03)、(31.68±8.16)、(58.61±9.38)mg/L,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中毒程度的加深而升高(P<0.01).治疗后,有96.4%患者血清CRP浓度阵至正常.结论:血清CRP的检测可作为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诊疗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吴钊坤;梁远国;李子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广东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