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TRAP-ELISA法检测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和26例癌旁组织以及7例正常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4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8例显示端粒酶活性,其阳性率为84.4%,而26例癌旁组织只有2例具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只为7.6%;7例正常肝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结果还显示肝癌组织端粒酶的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无关.结论:端粒酶在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表达,其活性可能在HC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诊断HCC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王旭光;赵家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尖锐湿疣好发于男女生殖器、肛周和大腿两侧,口淫者可发生于口腔.随着尖锐湿疣发病率的不断上升和性接触方式改变,尖锐湿疣发病部位也有明显扩大,据报道可异位于腋窝、脐窝、乳房、鼻腔、趾间等部位,但发生于头部毛发区的报道甚少.笔者遇2例,报道如下:
作者:赖庆松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正常组织中细胞增生与死亡保持平衡,细胞增生加快或死亡减慢都可导致肿瘤形成.以往的肿瘤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胞增生方面,自从1972年Kerr等提出了细胞凋亡这一概念后,凋亡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许多理化因素如放射、热处理、细胞毒剂、生长因子缺乏等均可诱导细胞凋亡.放射是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无论是培养的细胞还是活体正常组织或肿瘤组织受一定剂量放射后都会很快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本文根据目前研究进展对放射诱发凋亡的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及其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姜桔红;孙宁 刊期: 2001年第06期
Miles术是根治直肠癌的手术方式之一,治愈率高,但因切口多、范围广、创面大,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较多.手术护士如何抓住要点,做好术中的护理配合,十分重要.本文是笔者对我院在1993~1999年期间施行34例直肠癌Miles手术的术中配合所作的总结分析与体会.
作者:刘毅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胃镜检查对儿童上消化道疾病诊断准确度高,可达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我院自1980年9月至1999年9月19 a间经用GIF-XQ30、GIF-SP10及GIF-P20等型号胃镜对有上消化道症状患儿48例行胃镜检查,结果阳性者3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杨秋兴;余健年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预防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ation,SU)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疗效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1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未出现SU之前给予预防性治疗措施作为预防组;另从同期重型颅脑伤未出现SU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50例给予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预防组出现SU 14 例(9.3%),死亡25例(16.7%);对照组出现SU 69例(46.0%),死亡41例(27.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SU的预防治疗是减少其发生率和降低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东军;闫炜炜;谢培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宫颈糜烂是妇女常见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也是宫颈癌的重要诱因,积极防治对保障妇女健康、降低宫颈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寻找有效而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我所于1999年8月至2000年10月对宫颈糜烂患者采用波姆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1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樊文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我科自1993~1998年对面部深度烧伤采用肉芽创面整张中厚皮分区移植法进行一期整形手术修复,共治疗11例,对防治面部疤痕增生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3例,年龄1~39岁,烧伤面积2%~75%.烧伤原因:各种火焰烧伤9例,硫酸烧伤、热液烫伤各1例.面部创面均为Ⅲ度.
作者:黄谦;张锡元;吴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调查粤西地区凤尾蕨属组种植物资源.方法: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分类鉴定研究与查阅文献资料相结合.结果与结论:粤西地区凤尾蕨属植物共有3组13种,其中7种为已知药用植物,并列出种鉴索表.
作者:苟占平;庄海旗;莫丽儿;梁念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许多新仪器、新技术进入医学检验领域,传统的手工操作方法逐渐被全自动仪器所取代.实习生到综合性大医院的检验科实习,普遍感到轻松、简单.因为除了免疫学检验项目外,大多数项目都由以往的手工操作向自动化分析仪检验转向,在学校学到的许多操作技术和方法都用不上,他们一不自觉便陷入自动化操作里,不再去熟悉和掌握手工操作技术,万一仪器出了故障,他们还能开展该项目吗,抑或能把该项目做好吗,该如何对待自动化检验?本文结合某班实习生实习半年后,进行白细胞计数、分类的手工操作及细胞计数仪原理笔试的调查来探讨此问题.
作者:庞伟君;杨拓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 为进一步阐明γ-干扰素(IFN-γ)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检测IFN-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PNS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尿液IFN-γ的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PNS病理类型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系膜增生性肾炎(MesPGN)患者尿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非增生性肾炎组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其次,尿IFN-γ水平与尿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浓度呈正相关;但与血肌酐(Scr)、血清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Q)无相关性.血清IFN-γ水平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γ参与增生型PNS免疫性肾损伤过程,并可能通过局部方式起作用,尿IFN-γ检测有可能作为区分增生性肾炎和非增生性肾炎的指标.
作者:刘华锋;陈孝文;江黎明;唐德燊;黄萍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有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K2的α和α′基因是原癌基因,CK2可能是肿瘤和艾滋病治疗的重要靶分子之一,其特异性抑制剂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克隆表达蛋白激酶CK2的各亚基是深入研究的基础,鉴于目前还没有克隆表达小鼠蛋白激酶CK2 α亚基的报道,我们在已克隆表达人蛋白激酶CK 2α和β亚基的基础上,拟克隆和表达人CK2 α′及小鼠CK2 α、α′和β亚基,为今后系统研究人及小鼠蛋白激酶CK2各亚基和全酶的结构与功能打下基础.现将笔者构建的小鼠CK2 α亚基cDNA重组质粒和进行DNA测序的结果简报如下:
作者:陈小文;刘新光;郑克勤;梁念慈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皮肌炎属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常先出现皮肤红斑,临床易造成误诊.现就2例皮肌炎误诊分析如下: 例1:女,26岁,棉纺厂工人,因颜面及双上肢反复出现红斑半年,反复按“接触性皮炎”治疗效果不佳就诊.患者1 a前从事纺织工作,半年后颜面、双上肢反复出现红斑,时有微痒,平躺或休息红斑可消退.到车间工作红斑再现.先后多次在我市各大医院就诊,均以“接触性皮炎”治疗,病情反复发生,常有疲乏感.体查内科情况正常.皮肤科情况:双颊、双腕关节上方大片红斑,界限不清.双手指背关节见散在扁平暗红色丘疹.肌力正常.抗核抗体(ANA)1∶160(-),抗ds-DNA抗体(-).血清肌酶:丙氨酸转氨酶(ALT)110.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4 U/L,乳氨酸脱氢酶L(LDH-L)761 U/L,磷酸肌酸激酶(CK)540 U/L.皮损真菌检查阴性,肌电图示肌炎损害.肌肉活检组织病理:见胶原纤维肿胀、横纹消失、肌纤维分离断裂.结合临床表现诊断皮肌炎.予强的松60 mg/d口服,1个月后皮疹消退,各项实验室指标正常,激素减至30 mg/d维持量.追踪半年病情恢复良好.
作者:陈宇;吴斌;陈秋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国产吻合器在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作用.方法:低位直肠癌97例,分为两组:吻合器组67例,采用GF-I管消化型吻合;手缝组30例采用人工手法缝合.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吻合器组均一次吻合成功,无吻合口瘘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200 min.手法缝合组发生吻合口瘘2例,发生率为6.7%,吻合口狭窄1例,发生率为3.3%,平均手术时间为245 min.吻合器组局部复发7例,占10.4%;手法缝合组5例,占16.7%.吻合器组中50例随访5 a,生存30例,死亡20例,5 a生存率为60.0%,与同期手缝组切除5 a生存率60.9%相似.结论: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运用吻合器作低位直肠癌切除术,能使更多的患者得以保肛,吻合成功率高,吻合口瘘发生率低,手术时间缩短,能保证切除足够的原发灶及可能侵犯区段,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骆彪;陈韵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创伤性后尿道损伤是泌尿外科治疗的一难题,往往因病情复杂,手术并发症较多,医师们对手术方式历来分歧较大.我院自1990~2000年收治创伤性后尿道损伤患者28例,根据患者伤情采用不同术式治疗,随访观察其并发症,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我院1990~2000年收治创伤性后尿道损伤28例,均为男性,年龄6~72岁,平均39岁.受伤至入院就诊时间2~13 h.
作者:陈文生;詹前策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因右眼红痛20 d入院.患者于2000年5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头痛及右眼红痛,曾服“去痛片”治疗,效果欠佳,第3天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用中药湿敷,症状未能缓解,水泡部分破裂结痂,伴右眼红痛,视力逐渐下降.于5月25日到我院就诊,查视力右0.1,左1.2,双眼压正常,鼻中线右侧额部、上睑皮肤见痂及色素沉着,眼睑轻度红肿.右眼结膜中度混合充血,角膜灰白色混浊水肿,中央部上皮大片脱落,范围10 mm×6 mm,Tyndall征(+).瞳孔圆,居中,直径约为2.5 mm,直接对光反射存在,虹膜纹理清,眼内未能窥清.左眼正常.以“右眼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收住院.
作者:黄祖烽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CD55、CD59对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人体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的表面抗原CD55、CD59的表达水平.结果:PNH患者CD55、CD59表面抗原在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缺乏,尤以红细胞、粒细胞较明显.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CD55、CD59表面抗原标记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PNH患者外周血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CD55、CD59表面抗原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
作者:蔡康荣;陈日玲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为提高血培养的检出率,快速、准确地作出病原学诊断.方法:用BacT/Alert 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1399例血标本进行检测,选用成人标准需氧瓶和儿童专用培养瓶,分离后的菌种由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结果:1399例中共检出细菌46种,总阳性率为12.9%,假阳性率为1.7%,未发现假阴性.早出现阳性时间为2 h,24 h内检出率为61.7%,48 h内检出率为82.8%,72 h内检出率为97.2%.结论:用BacT/Alert120全自动血培养仪检出菌种分布广泛,提高了血培养阳性率,结果快速、准确.
作者:何玉琴;林湛;柯水源;戴湘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心肌酶活性变化情况.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试剂盒对患儿48 h内采股静脉血送检测定血清心肌酶:谷丙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结果:5种心肌酶活性有随HIE病情加重而升高的趋势(P<0.001).结论:心肌酶活性测定不仅可诊断心肌受损的程度,尚可作为HIE病情变化、进展的一个监测指标.
作者:刘义明;廖志勤;李燕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病理学的形态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地实施病理学形态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主要因为(1)实习标本只能在课堂观察,学生课后很难复习或自学,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病变相联系;(2)临床收集标本日益困难,有些疾病缺乏标本,学生无法观察;(3)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迫切需要大量展示病变形态的高质量图片,又苦于无法获取.基于传统教学手段已难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利用图谱进行形态教学所特有的直观、形象、易懂的优点,以广东医学院校园网络为依托,开发了病理学网上图库教学课件,力图解决上述问题.
作者:唐加步;黄剑;孙宁;陈小毅;陈速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