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宁;陈伟;齐玉梅;胡雯;葛声;周春凌;杨雪锋;张片红;于仁文;赖建强;焦广宇;胡怀东;高淑清;张勇胜;胡小翠;周莉;周岚;冯颖;辛宝;刘晓军;李莉;施万英;杨勤兵;郑锦锋;韩磊;夏羽菡;刘庆春;方玉;胡环宇;骆彬;谢颖;杜红珍;李薇;王昆华;缪明永;许红霞;李苏宜;李勇;江波;巴一;孙明晓;曹伟新;石汉平
目的 研究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对下肢手术患者康复质量及QOL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本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行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指导前后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心理状态、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QOL评分情况.结果 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后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及Harris评分分别为(84.7±8.0)分、(81.5±10.3)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8.2)分、(72.6±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饮食指导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29.8±3.1)分、(22.1±1.8)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2±4.5)分、(31.5±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52%(4/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95%(1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护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QOL评分分别为(50.3±5.4)分、(30.7±5.0)分,均显著高于个体化饮食指导前,而观察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后个体化饮食指导可有效提高下肢手术患者的康复质量,缓解心理负性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
作者:于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益生菌是一些活的微生物,在适当摄入的情况下,可以为宿主带来健康获益.它们可以作为药物或食物补充剂被摄入,用于帮助保持人体内消化道微生物环境平衡.益生菌可以帮助维持人体自稳,增强体质,从而减少肿瘤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目前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通过激活抗凋亡通路AKT,活化COX-2途径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肠黏膜屏障,改善细菌移位,调节肠道微环境等机制保护和减轻放疗诱导的肠道损伤.众多临床试验虽然在采用的益生菌制剂类型、菌群种类、活菌浓度以及研究方式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研究均发现及肯定了益生菌在预防盆腔放疗中肠道不良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随着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不断进步,患者生存时间不断延长,近年来关于如何减轻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舒缓治疗带来的痛苦,改善患者治疗的体验,提高生存质量成为日益瞩目的热点,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优化菌群配置以及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使用的安全性等方面.
作者:范铭;杨家林;李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肺癌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增长速度快且预后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增高,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发病率占第二位,死亡率占第二位.近十余年来,液体活检由于其具有创伤性小、费用低、敏感性高等优点,逐渐成为了肺癌精准医疗中的研究热点.目前液体活检在肺癌精准医疗中的应用主要包括CTCs、ctDNA和外泌体等的检测.其中,CTCs不仅是肺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对肺癌的分期有一定帮助,还可作为疾病潜在的预后指标;ctDNA不仅可以作为肺癌诊断的可行工具、个性化治疗的参考指标,还可作为肿瘤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帮助预测患者术后的复发;而外泌体被广泛认为是血液中潜在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对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极其重要,甚至可以作为肺癌治疗的潜在靶点.本文基于不同的液体活检生物标记物,就CTCs、ctDNA、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作者:白鹭;邓传森;胡笑甜;孙士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身体组分和肿瘤患者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身体组分相关术语(如肌肉减少症,肥胖,少肌性肥胖等)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并得到广泛应用.少肌性肥胖定义为肌肉减少症(瘦体组织减少)和肥胖(脂肪组织增加)同时存在.现有临床研究表明少肌性肥胖和肿瘤患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及早干预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临床结局.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尚少且认识有限.为了增加对肿瘤患者少肌性肥胖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少肌性肥胖和肿瘤患者不良临床结局关系的研究进展,对具有少肌性肥胖的肿瘤患者的诊断,发生现状以及和临床结局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及分析.表明少肌性肥胖的肿瘤患者具有更高的剂量限制毒性、术后并发症率及更差的总生存.少肌性肥胖应受到大家的重视.
作者:李怡;周福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肠道病变的营养作用.方法 采用甲氨喋呤注射成年SD雄性大鼠建立肠黏膜炎模型42只,空白对照组14只.将肠黏膜炎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饲料饲养组,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饲养组.所有大鼠每日均予以膳食38kcal/100g.每日记录各组大鼠进食量、体重情况,饲养后0天、3天、9天、15天分别于大鼠尾部同一部位取血,检测其血清总蛋白、清蛋白、前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二胺氧化酶.饲养15天后处死大鼠,取肠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评估肠道损伤情况.结果 短肽型肠内营养喂养组体重及进食情况较正常饲料组和整合蛋白组佳(P<0.05).第15天时检测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指标提示,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饲养组和整蛋白喂养组(P<0.05),二胺氧化酶指标则低于正常饲养和整合蛋白组(P<0.05),同时病理HE染色提示,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组损伤较其余两组轻.结论 肠道黏膜在损伤条件下口服短肽型营养制剂,不仅有利于大鼠营养状况的改善,而且有助于其肠道黏膜损伤的恢复.
作者:王仲;张川;梁清月;李跃;谭旭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新生物质的不断合成与能量的持续供应,以适应肿瘤细胞生长与转移的需求.目前研究大多数集中于探讨原发肿瘤浸润生长的代谢方式,对于原发病灶生长过程中代谢变化规律的报道并不多见.研究表明,有氧糖酵解是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特征,糖酵解增强可能是肿瘤浸润生长重要的代谢特征之一.同一种肿瘤中,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可以同时存在,相互协调,产生代谢共生的作用.另外,间质的代谢方式对肿瘤的浸润生长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细胞一旦离开原发病灶进入血液循环,就会发生许多不同于原发病灶的代谢改变,以利于自身转移后的生存.另有相关证据表明,肿瘤细胞的代谢方式决定了转移后的器官选择性,器官的代谢方式同时可能也促进了肿瘤细胞的定植转移.因此,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代谢不断变化的过程.本文就肿瘤细胞在原发病灶浸润生长过程中以及发生转移后可能发生的系列代谢性变化进行综述.
作者:宁涛;巴一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前后血清β-CTX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实验组,n=30)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β-CTX水平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治疗骨转移的有效率为90.00%(CR 9例,PR 18例,NR 3例),而对照组仅为63.33%(CR 7例,PR 12例,NR 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β-CT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β-CTX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β-CTX水平,提示血清β-CTX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是否获益的指标.
作者:潘兴喜;杨文;陈永发;唐武兵;刘敏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肠外营养治疗下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甲状腺激素及PA水平变化.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根治术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术后予以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术后不予以肠外营养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5天以及术后8天的甲状腺激素与PA水平.其中采用微粒子捕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以及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以及PA水平.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5天以及术后8天的FT3、TT3、rT3、PA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FT3、TT3、rT3、P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5天以及术后8天的FT3、TT3、rT3、PA水平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的FT3、TT3、rT3、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可得:观察组不同时间段FT3、TT3与PA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r=0.473,P<0.01;r=0.502,P<0.01),而rT3与PA水平呈负相关(r=-0.424,P<0.05).结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便存在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且在术后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恢复.此外,肠外营养治疗下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甲状腺激素及PA水平均存在明显变化,可作为患者围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指标之一.
作者:万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KD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是疗效并不一致,尚没有特异性的分子靶标或明确的适应证来衡量其抗肿瘤作用.本研究拟检测多种肿瘤细胞系酮体代谢酶的表达情况,以验证不同酮体代谢酶表达水平的肿瘤细胞对KD治疗的敏感性.方法 通过qRT-PCR检测33株肿瘤细胞系BDH1和OXCT1编码基因的表达情况.根据筛选结果选择BDH1和OXCT1高表达的HeLa细胞以及低表达PANC-1细胞进行KD敏感性的体内外验证.使用手持式细胞计数器检测含不同浓度βHB的低糖培养基中HeLa和PANC-1细胞增殖情况.然后, 敲低HeLa细胞中BDH1和OXCT1的表达水平,构建HeLa和PANC-1裸鼠皮下移植瘤, 体内外重新验证KD抗肿瘤治疗的敏感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低糖组HeLa细胞和PANC-1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制,但是低糖培养基加入βHB后, HeLa细胞增殖明显好转,但是PANC-1细胞增殖无显著好转.动物实验中,KD显著抑制PANC-1移植瘤的生长,但是对HeLa移植瘤的生长无抑制作用,而同时敲低BDH1和OXCT1的HeLa细胞对KD治疗敏感.结论 酮体代谢关键酶BDH1和OXCT1低表达,并且无明显诱导的肿瘤对生酮代谢疗法敏感.
作者:张杰;丛明华;高云;俞伟男;缪明永;石汉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恶性肿瘤代谢方面研究表明,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重新编程能量代谢的能力,包括有氧糖酵解、谷氨酰胺代谢紊乱,脂质合成和氧化发生改变等,恶性肿瘤细胞的异常能量代谢能够导致恶性肿瘤细胞如迅速增殖、抗凋亡、干细胞样特征、上皮-间充质转化、转移、血管新生、免疫逃逸、耐放化疗等.Warburg效应是恶性肿瘤重新编程能量代谢的重要表现,并在肿瘤的生长、转移、复发中占有重要地位.放射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60%~70%的恶性肿瘤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并且放射治疗对肿瘤治愈贡献比达到40%以上,其机制主要为通过自由基诱导的DNA损伤来杀死肿瘤细胞.恶性肿瘤细胞的有氧糖酵解与肿瘤放疗抵抗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这些有氧糖酵解途径的产物,构成了恶性肿瘤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缓冲液网络,有效地清除了自由基和活性氧,从而削弱了放射治疗的疗效.因而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糖代谢可能会促进其放疗敏感性,改善患者放射治疗疗效,改善生存期,降低死亡率.
作者:郭佳星;郁志龙;宝莹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维生素D3结构上属于甾体激素,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持正常血钙水平、调节骨代谢和多种细胞的生理反应.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维生素D3在多种肿瘤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活动.维生素D3作用于不同癌细胞类型的细胞机制,有力地表明维生素D3可以发挥保护和抗肿瘤作用,延缓细胞转化、增生和肿瘤进展.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胃肠道肿瘤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胃肠道肿瘤患者预后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维生素D3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胃肠道肿瘤细胞增殖.维生素D3能够与化疗药物协同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维生素D3类似物不产生高血钙的副作用,也能够发挥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维生素D3可能通过维生素D3受体VDR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结合这些研究表明维生素D3有希望做为治疗和预防胃肠道肿瘤的新思路,更多的维生素D3抗肿瘤机制研究及临床实验能够为胃肠道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张永欣;陈浩;熊永强;黄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营养干预对晚期子宫内膜癌恶液质患者代谢改变.方法 随机选取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晚期子宫内膜癌恶液质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自主进食干预,试验组采用营养干预,检测干预前后各营养指标和各代谢相关指标,并统计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经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BMI、红细胞、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各营养指标值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前后各营养指标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试验组各营养指标值与干预前对照组各指标值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显著性(P>0.05),但是干预后试验组各营养指标值均显著高于干预后对照组各指标值,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比较对照组干预前后腰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各指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腰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糖各指标值均显著高于试验组干预前各指标值,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收缩压和舒张压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试验组腰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各指标值与干预前对照组各指标值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腰围、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血糖各指标值均要显著高于干预后对照组各指标值,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收缩压、舒张压在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营养干预能显著改善晚期子宫内膜癌恶液质患者的营养状况和代谢相关指标.
作者:王晓慧;孙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住院肺癌患者营养状况,分析营养不良与体成分及血液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的124例住院肺癌患者和105例肺非肿瘤性疾病患者应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进行营养评估,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体成分分析,同时进行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124例肺癌患者中,40.3%的肺癌患者存在可疑或中度营养不良(PG-SGA 2~8分),44.4%的肺癌患者存在重度营养不良(PG-SGA≥9分);肺癌患者与肺非肿瘤性疾病患者比较,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营养不良组患者体重、体质指数、骨骼肌、脂肪、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等指标低于非营养不良组(P<0.05),PG-SGA评分与体成分及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PG-SGA评分与血红蛋白的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肺癌患者不良发生率高,PG-SGA评分与体成分及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有良好的相关性.PG-SGA是评估肺癌患者营养不良简便、有效的工具,建议对肺癌患者进行包括PG-SGA在内的营养评估,为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易海维;马东波;宋悦;惠光耀;李文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前全球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数的1/3,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负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病率紧随肺癌之后,已成为我国患肿瘤人群的第二大杀手.该类患者往往存在较高的营养不良发生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营养不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营养不良易被忽视,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均表明,营养不良对手术本身及术后切口愈合均有不利影响,患者临床结局不良.营养不良重点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因此及时评估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综述介绍了营养不良的定义及诊断,阐述了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原因及其后果,重点述评国内外常用的营养评估方法、特点、应用现状以及国外对拇内收肌厚度营养评估法的研究.
作者:马晓叶;方秀新;王霄霄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蛋白质摄入量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营养状况、人体成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83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均采用患者主观整体评估方法对放疗前后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以及营养干预(饮食指导、ONS、PN),按实际蛋白质摄入量0.8g/(kg·d)为界分为A组[≥0.8g/(kg·d)]和B组[<0.8g/(kg.d)],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后的人体成分变化及肿瘤患者生命质量测定表(EORCT QLQ-C30)观察两组患者放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放疗前营养不良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放疗结束后A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握力前后变化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体成分变化方面,A组在体重变化、体重变化百分比、BMI变化、体脂变化百分比、去脂体重变化、肌肉质量变化、去脂体重指数变化方面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放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放疗结束后A组在疲劳、失眠、食欲丧失、疼痛、总体生活质量变化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对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期间进行全程的营养干预,重视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蛋白质、能量的摄入,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及体力,对体成分变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益处.
作者:王艳莉;龚丽青;史双;孙艳;辛晓伟;刘妮;方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营养治疗作为一种基础治疗手段,其疗效是应该评价的,也是可以评价的.营养治疗疗效评价传统上常用血白蛋白水平及体重,由于营养治疗是一种整体治疗,其作用除外营养状况本身,还涉及生理、心理、行为、功能、结构及病变等多个方面,因此其疗效也需要整体评价,包含上述各个方面.本文提出从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摄食情况、营养状况、人体学测量、人体成分分析、体能与健康状况评分、实验室检查、心理、生活质量多个方面对营养治疗进行综合评价,肿瘤患者除外上述参数,还要对病灶体积、代谢活性、肿瘤标志物及生存时间进行特异性评价.上述参数对营养治疗的反应时间快慢不同,应该根据不同参数的反应时间,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参数.动态监测营养治疗前、营养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上述各参数变化情况.
作者:石汉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胃肠道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程度为甚.胃肠道肿瘤除肿瘤自身消耗及特殊因子的释放,还经常因消化道的梗阻等症状,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进一步加重患者营养不良程度.围手术期营养不良可增加患者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降低生活质量以及增加非计划性二次手术率,终增加病死率.利用有效的营养筛查工具筛查出营养不良患者,在围手术期提供精准而有效的营养治疗,改善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提高患者对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结局,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因此,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筛查及精准营养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营养状况的评估与筛查,精准营养治疗适应证,营养制剂的选择及使用途径等方面阐述目前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云龙;王士祺;赵青川;季刚;李纪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清热解毒中药复方JC724治疗肿瘤代谢调节机制.方法 以前期实验已经证实具有明确抑制结直肠癌生长的清热解毒复方JC724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技术检测JC724作用于结直肠癌细胞后的RNA表达谱变化,进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JC724治疗结直肠癌可能涉及的靶标基因、信号传导通路和蛋白互作网络.结果 JC724作用于结直肠癌细胞后,有25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性差异,主要是与细胞紧密连接有关的claudin-4基因上调和与线粒体代谢密切相关的多种基因下调,如MT-CO1、MT-CO2、MT-ND4L、MT-ND1和MT-ATP8P1基因;JC724复方中的君药白花蛇舌草作用结直肠癌细胞后,324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性差异,其中上调基因95个、下调基因229个,前15位上调基因和前15位下调基因中与线粒体代谢相关的有MT-CO1、MT-CO2、MT-ND1、MT-ND2、MT-ND4L、MT-ATP8P1、BCL2L1和BBC3等8种基因;JC724与白花蛇舌草比较,检测126个基因表达发生显著性差异,其中上调基因47个、下调基因79个.结论 中药复方治疗肿瘤表现出复杂系统的复杂性、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非加和性和多靶性等特征,清热解毒中药JC724治疗肿瘤的主要分子机制可能与其调节线粒体代谢有密切关系.
作者:邓丽;饶本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和恶液质发生率极高.营养不良可能引起患者治疗耐受性下降,治疗机会减少,并发症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生存期缩短.这些不仅严重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营养治疗作为临床治疗及康复的基础手段之一,国内外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合理、有效地提供营养支持,并不会增加肿瘤复发率或转移率、降低生存率,反而可明显提高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救治率、降低病死率,降低药占比及医疗支出,对大部分营养不良肿瘤患者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将肿瘤的医学营养治疗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从肿瘤与营养的关系出发,并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对该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逐一分析膳食营养因素对肿瘤患者的影响,规范肿瘤医学营养治疗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专业人员、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应用,更好地为肿瘤患者服务.
作者:李增宁;陈伟;齐玉梅;胡雯;葛声;周春凌;杨雪锋;张片红;于仁文;赖建强;焦广宇;胡怀东;高淑清;张勇胜;胡小翠;周莉;周岚;冯颖;辛宝;刘晓军;李莉;施万英;杨勤兵;郑锦锋;韩磊;夏羽菡;刘庆春;方玉;胡环宇;骆彬;谢颖;杜红珍;李薇;王昆华;缪明永;许红霞;李苏宜;李勇;江波;巴一;孙明晓;曹伟新;石汉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