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志宇;张军;王硕;马振健
目的 利用PG-SGA对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把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的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共304例,包括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病理结果诊断明确,自愿入选本研究.按照入院目的分为放化疗患者、手术治疗患者、并发症治疗患者.所有患者入院24小时内,由经过正规培训的同一名外科医师采用统一询问方式,对符合条件的调查对象分别应用PG-SGA进行营养诊断.PG-SGA评分≥4诊断为存在营养不良,PG-SGA评分≥9诊断为严重营养不良,分析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参与研究的304例患者中,营养不良发生率为80.6%,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4.2%,手术治疗患者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放化疗患者,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荷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非荷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G-SGA评分与肿瘤TNM病理分期呈显著正相关,肿瘤分期越晚期,PG-SGA评分越高;有营养不良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均高于无营养不良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需重视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评估和营养治疗;PG-SGA可以较好地反映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而且能够预测患者的肿瘤分期、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去除肿瘤是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营养状况的一个有效手段.
作者:杨家君;黄学军;邓俊晖;黄稳达;周雄;石汉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SMP)是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一类配方食品.该类产品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种类可分为:全营养配方食品、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非全营养配方食品.
作者:刘学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一般健康人群在 30 岁以后,肌肉质量和功能逐渐丢失,其主要原因为年龄相关的肌肉减少症.缺乏身体活动的人群,30 岁以后每 10 年肌肉丢失的程度多达 3%~5%,及时经常运动,仍会有一定程度的肌肉损失.少肌症通常发生在 75 岁左右,当然了也可能早在 65 岁或晚到 80 岁才发生,其是导致老年人易跌倒和骨折的重要因素.
作者:Yoichi Sakurai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CNT培训对提高护理人员营养K-A-P水平的效果.方法 对肿瘤专业护理人员进行CNT培训,培训前后进行营养K-A-P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组比较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F检验.结果 经肿瘤营养疗法培训后,总体肿瘤护理人员的营养K-A-P总分高于培训前(145.53±24.10 vs.207.02±24.95,t值-12.793,P<0.001);营养知识得分(K分)高于培训前(16.38±9.19 vs.61.06±12.38,t值-20.806,P<0.001);营养态度得分(A分)高于培训前(77.34±11.56 vs.86.17±9.62,t值-4.290,P<0.001);营养行为得分(P分)高于培训前(51.81±14.16 vs.59.79±17.41,t值2.317,P<0.05);分不同工作年限比较,培训前后各组间K-A-P总分差值、K分差值、P分差值有区别,工作年限5~10年的肿瘤护理人员改善程度好,其次是工作年限15年以上的肿瘤护理人员,工作年限10~15年的肿瘤护理人员改善程度差(F=9.407,P<0.001;F=7.455,P<0.05;F=3.664,P<0.05),而A分差值在各组间无差别(P>0.05);分不同级别医院比较,培训前后各组间K-A-P总分差值、K分差值有区别(t=-4.555,P<0.001;t=-3.780,P<0.001),非三甲医院的肿瘤护理人员改善程度好于三甲医院的肿瘤护理人员;A分差值、P分差值各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 肿瘤营养疗法培训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晓伟;程雪娇;李尧;田溢卿;康琳;石汉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ONS能增加患者营养素摄入,改善其营养不良状态,然而目前研究发现ONS的依从性较低.本项研究旨在探索影响ONS适口性的相关因素,对营养不良患者ONS的依从性的影响,采用关键词:适口性、口感、口味、香味、风味、接受度、依从性、ONS、肠内营养、营养补充剂等,检索MEDLINE、Sci Search、AGRICOLA、BIOSIS Previews、CAB ABSTRACTS、Embase、Foo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搜索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文献检索结果,终将影响因素归纳为三大类,包括ONS产品本身、患者个人情况和患者环境因素;进一步细分为:营养素、口味、能量密度、ONS容量、黏度、个体消化机制、年龄、患者病情、摄入时间、社会疏离感、鼓励措施.研究发现,小剂量、高能量密度的ONS能够促进营养摄入.患者营养状况越来越受到医疗工作者的重视,需要尽早通过营养筛查等方法确定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借鉴ONS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患者对营养的需求,设计不同营养处方、以个性化的方式提高营养摄入,增强依从性是今后增强人群营养摄入的关键方向.
作者:何平;许可敏;刘江南;石汉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细胞生长受到各种营养环境与生长因子的精准调控.蛋白质是细胞内含量多的大分子物质,氨基酸作为代谢底物参与了细胞蛋白质的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同时,氨基酸作为重要信号分子对机体多种病理生理学过程的调控也愈加受到关注.近年来,营养感应及其病理生理学意义逐渐受到重视.由于氨基酸在细胞生长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氨基酸感应显得尤为重要.mTORC1作为氨基酸的核心感应信号尤其受到关注,细胞内氨基酸的精准感受对于mTORC1功能的正常发挥至关重要.研究发现,细胞内多种氨基酸感应器,如氨基酸转运体、味觉受体、GCN等多种转运体/受体/分子,能够介导氨基酸信号,进而调节mTORC1活性,在氨基酸感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mTORC1对氨基酸感应的失调在恶性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等方面发挥了关键角色.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多种氨基酸感应器及其对mTORC1的调节均可能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这为探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新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拟就mTORC1在氨基酸感应中的作用及其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角色进行综述.
作者:杨剑;许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营养不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高达40%~80%,约有97%的患者需要营养治疗.肿瘤相关的营养不良主要由肿瘤的局部效应、机体对肿瘤的反应和抗肿瘤治疗引起.约70%的肿瘤患者在肿瘤治疗过程中采用放射治疗,但在患者放射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伴随的多种急性和慢性反应,容易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引起治疗中断或延迟,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进而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营养治疗可帮助放疗患者度过不良反应期、降低放疗引起的毒性反应、改善患者机体状况、降低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对患者放疗过程中和放疗后科学全面地评估营养状况,并尽早进行个体化的营养指导和营养治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存质量并协助抗肿瘤治疗的进行、降低肿瘤进展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总结了放射治疗对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和诱发的营养不良问题,以及营养不良状况对患者放疗效应、身体状况的影响,通过回顾营养治疗在放疗患者中的应用,表明营养治疗对改善放疗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洁;于金明;袁双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铁既是生命所必须,又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铁在氧化态和还原态之间循环导致自由基形成,由此产生包括肿瘤形成在内的有害作用.异常铁代谢增加肿瘤发病风险,促进肿瘤的生长.铁蛋白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在铁的平衡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蛋白通过将铁摄入并贮存,避免了细胞内高浓度游离铁对细胞的毒性作用.血清铁蛋白是反映体内铁储备的主要指标,大多数肿瘤患者中铁蛋白的表达增加.铁蛋白通过参与抗氧化损伤、血管生成、免疫抑制、促进细胞增殖等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高表达铁蛋白的患者生存期短,提示其可作为评估肿瘤预后的指标.下调铁蛋白的表达不仅能够抑制肿瘤增殖,还能增加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前景.许多新发现让我们重新认识铁蛋白,但是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继续揭示铁蛋白的新功能.本文拟通过阐述铁蛋白促进肿瘤增殖机制的新研究及其与肿瘤预后的相关性,对铁蛋白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以及进一步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程诗佳;王旭;李薇;崔久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PEG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较快,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ESPEN将PEG作为放疗患者肠内营养的首选途径,并在2006年的肿瘤肠内营养指南中加以推荐.临床实践已证明,通过PEG途径可以使晚期头颈部肿瘤的患者得到营养治疗,停止并逆转体重丢失.PEJ基于PEG发展而来,当患者存在胃或食管反流、幽门或十二指肠不全梗阻、胃或残胃有排空障碍时,更适宜采用PEJ途径.目前对于PEG和PEJ的比较尚没有较高等级的RCT能证实.PEJ在临床上的使用与PEG相类似,PEJ的选择应考虑患者是否存在PEG的禁忌证而适合使用PEJ.
作者:中国抗癌协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单次大剂量放疗前后肺癌A549细胞膜磷脂含量的变化,研究细胞膜磷脂代谢及信号传导途径与肺癌A549细胞放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HPLC检测分析经单次5Gy照射后24小时肺癌A549和照射前细胞膜磷脂的含量,对比分析不同磷脂组分含量变化,并研究其含量变化与放疗疗效的关系.结果 HPLC分析结果显示PI、PE、PC 3种膜磷脂含量在照射后降低,分别为PI:1.53±0.07、1.09±0.20,PE:51.69±4.32、32.47±6.60,PC:128.79±7.40、82.70±3.02,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PS虽改变但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肺癌A549细胞经单次大剂量照射后细胞膜磷脂含量发生了改变,并推测与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等信号传导有关,对其脂类变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探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文安;李厨荣;冯波茹;赵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第五位和死亡率第四位的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食管癌重要的综合治疗手段之一.食管癌患者营养不良发病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第一位.放疗患者由于肿瘤本身导致的吞咽梗阻和放疗相关并发症的影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更高.营养不良降低食管癌患者的放疗敏感性和精确性,增加放疗不良反应,影响放疗的顺利完成,终影响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积极的营养治疗对食管癌放疗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受到越来越多肿瘤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伴有营养不良的食管癌患者,放疗期间的营养治疗应该成为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治疗具体的实施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食管癌放疗患者的营养治疗包括全肠内营养、全肠外营养、部分肠外联合部分肠内营养.本文对食管癌的营养治疗目标、适应证、治疗时机、治疗途径、营养配方、营养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以及家庭营养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放射肿瘤学者开展食管癌营养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作者:吕家华;李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生酮饮食早用于脑部疾病的治疗,如脑胶质瘤、癫痫等.近20年研究表明机体内慢性炎症反应、高血糖与肿瘤发展密切相关.运动或限制饮食可降低血糖水平、升高血酮浓度,同时降低炎症反应,而高脂、低糖的生酮饮食方式可模拟运动或禁食产生的生理状态,这使生酮饮食用于治疗代谢性疾病成为可能.随着肿瘤代谢与肿瘤营养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胞代谢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多种新的实验手段的使用以及信号通路研究的突破,许多研究者认为肿瘤代谢改变或许是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因而生酮饮食用于肿瘤治疗也逐渐成为研究者近年来关注的焦点.肿瘤细胞依赖葡萄糖作为主要能量来源,而肿瘤患者本身需要摄入更多脂肪和蛋白质,据此,提供足够脂肪和蛋白质、限制葡萄糖的生酮饮食理论上可以治疗肿瘤.生酮饮食利用肿瘤细胞线粒体缺陷、葡萄糖依赖等特征,通过抑制炎症、加强免疫反应、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调节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等多种途径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同时还能够增强放化疗的敏感性.这些机制为生酮饮食用于肿瘤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但尚有部分机制未完全明确,仍需进一步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证实.
作者:张杰;袁保辉;俞伟男;缪明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与分析常见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不良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4月新入院恶性肿瘤患者176例,入院48小时内运用PG-SGA对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记录患者在院期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随访患者无计划30天内返院率及生存情况.结果 176例患者中,入院总体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1.60%,营养不良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42.06%,较营养良好组(6.00%)更高;营养不良组较营养良好组有更高住院费用及更长住院时间;营养不良组的无计划30天返院率为9.52%,高于营养良好组(0);营养不良组生存期较营养良好组短,且PG-SGA分级越差,生存时间越短.结论 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营养不良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导致住院恶性肿瘤患者在院期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无计划30天再入院率提高及生存期缩短,营养不良是影响患者无计划30天再入院率及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徐光齐;罗智鹏;石华伟;薛瑶纯;姜海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食管癌是人类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的途径主要包括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和空肠造瘘管两种.本研究旨在探讨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50例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行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中经鼻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常规行X-ray检查确认营养管位置;B组行空肠造瘘术.两组患者均在术后24小时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结果 A组患者术中均顺利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5分钟,术后经X-ray证实A组营养管末端均位于合适位置.B组患者均顺利完成空肠造瘘术,平均置管时间为20分钟,两组患者对营养管的耐受程度、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和空肠造瘘管在食管癌术后肠内营养治疗中各有利弊.经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切除术后肠内营养的应用是安全、经济、可行的,尤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人群,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关志宇;张军;王硕;马振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营养治疗对头颈部肿瘤患者以铂为基础双药化疗联合放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治疗的9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营养治疗组(研究组,n=48)和日常饮食组(对照组,n=48),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营养治疗和日常饮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变化,以体重变化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比较其他营养相关血液学指标,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体重丢失、骨髓抑制和营养相关指标下降.其中营养治疗组的体重丢失明显低于日常饮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减少的发生率更低(P=0.009、P=0.000、P=0.033);且低蛋白血症,低钙、低镁血症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0、P=0.020、P=0.006),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研究组中、重度急性期反应蛋白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 营养治疗可以改善头颈部肿瘤放化疗的营养状况,体重丢失的发生率更低,而且白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血液学指标下降的发生率低,减轻了治疗相关毒副反应,但是否会带来长期生存获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厨荣;李涛;李昉;王俊超;吕家华;梁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2017 年 ESPEN 指南(手术患者临床营养治疗)指出: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者应在重大手术之前接受营养治疗,7~14 天的治疗周期是适当的.其重要原因在于,针对肿瘤手术患者,肌肉减少症是术后并发症的重要预测指标.干预方式为多模式方法,具体包括:身体活动(恢复肌肉)、恰当的营养(特定营养补充)、治疗 / 用药优化、心理放松指导.
作者:Macro Braga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疾病,近几年,中国国民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成为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中医药治疗作为肿瘤内科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治疗作用.中医药治疗旨在手术治疗、放化疗和生物学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于上述治疗出现的副作用起到增效减毒、协同治疗的作用,极大地改善了临床肿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成为当前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现代药物提炼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来自于天然植物的中药提取物,因其使用安全性及使用便捷性等优点,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抗肿瘤药物及肿瘤辅助治疗药物,逐渐被临床肿瘤学界所重视.大量研究证明,中药提取物不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而且能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肿瘤免疫监视,保护肠道黏膜屏障,调节肿瘤营养代谢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等作用.因此,本文将从中药提取物与免疫器官、炎症细胞因子、细胞防御功能、抗氧化作用及直接抗肿瘤作用五大方面深度解析中药提取物在肿瘤免疫营养治疗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作者:陈海滔;徐超;姚庆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为了更好地实施营养治疗,本文提出整体营养疗法新模式,从时间(time,T)、空间(space,S)、内涵(connotation,C)及外延(denotation,D)四个维度上延伸营养治疗,构建TSCD立体整体营养治疗体系.将营养治疗时间由住院治疗期间(hospitalization,H)向家居期间(home stay,HS)、宁养期间(hospice,H)延长,建立H-HS-H模式,实施终身(lifelong,LL)营养治疗;将营养治疗空间由医院(hospital,H)向社区(community,C)、家庭(home,H)延展,建立H-C-H模式,实施分级营养治疗;将营养治疗内涵由关注身体(physical,P)向心理(psychological,P)、社会(social,S)及灵性(心灵,spiritual,S)延伸,建立P-P-S-S模式,实施全人营养治疗;将营养治疗外延由疾病治疗(treatment,T)向疾病预防(prevention,P)及疾病康复(rehabilitation,R)延扩,建立P-T-R模式,实施全程营养治疗.充分地发挥营养治疗在慢病(肿瘤)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及三级预防中的核心作用,还营养为一线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省医疗费用及社会经济资源,从而整体提高我国慢病(肿瘤)防治水平.
作者:石汉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对全胃切除老年患者术后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普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接受全胃切除术的68例进展期老年胃癌患者(>70岁)作为研究对象,手术后随机分为EN+PN和PN组.PN组患者在半流饮食后停用PN液.EN+PN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经鼻饲管行生理盐水250ml,第2天经鼻肠管行肠内免疫营养制剂400ml(瑞能,华瑞制药有限公司,200ml/瓶),术后第4天增加至800~1200ml/d,并停用PN液.观察术后肛门排气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等,术前1天、术后第1天和第7天检测相关的营养和免疫血清指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TP、PA、ALB、IgG、IgM水平以及CD4+、CD8+、CD4+/CD8+较术前1天有显著下降(P<0.05).术后第7天EN+PN组血清TP、ALB、PA、IgG、IgM以及CD4+、CD8+、CD4+/CD8+与PN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EN+PN组和PN组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老年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可改善营养及免疫功能,是高龄患者术后营养治疗的选择之一.
作者:魏尉;文旭;李刚;顾荣民;明学志;陈环球;周斌 刊期: 2017年第02期
我国关于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研究逐年增多,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显示,我国肿瘤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极高,患病率可高达40%~80%,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则更高.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对手术、放疗和化疗的耐受性和敏感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生存时间.合理的营养治疗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总死亡率,同时增加患者总生存期.由此看出,肿瘤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日趋重要,对恶性肿瘤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肿瘤患者临床营养研究的进展,就国内关于肿瘤患者的临床营养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出了肿瘤营养治疗和营养研究的新思路,即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尽早使用合适的营养筛查工具如营养风险筛查量表、主观全面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营养筛查及营养评估,在有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中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这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疾病转归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应丽美;陈芳芳;陈艺丹;莫丽钦;朱桂婷;李永强;程宇明;丁飞;段广亮;陈碧;龚林燕;施海斌;王凯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