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XG200MA X线机2例特殊故障报告分析与检修

李启元

关键词:
摘要:XG200MA X线机是一种较老型号的机型,在我单位长期得以应用,同时也发生和处理了很多故障.从中挑选出两例比较特殊的作以论述.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重视优维显在泌尿系造影中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注射液因其造影效果好,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被临床广泛运用于X线造影检查中.但在造影检查中非离子型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值得重视防范和减少造影剂的不良反应.

    作者:杨宁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贲门区的检查技术与贲门癌的特殊X线表现

    发生在胃底贲门区的癌,由于其所处的解剖部位特殊,有着和胃其它部位发生的癌不同的特点,常需采用一些特别的检查方法以发现其特有的X线表现.贲门区局部解剖复杂,粘膜排列不规律,又缺乏蠕动,并高居于肋弓下,单对比手法触诊或者加压技术常难以施行.双对比造影对贲门癌的检查比胃其它部位癌的检查更为必要[1].

    作者:刘金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输尿管癌的CT表现

    输尿管癌在泌尿系统肿瘤中比较少见,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我们收集了6例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输尿管癌患者的CT资料,探讨其CT表现及诊断价值.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孙涛;张胜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胃癌的CT检查价值

    胃癌的CT扫描检查临床应用不多,有关文献报道较少,我们收集了2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资料,探讨其CT检查价值.

    作者:于卫中;刘力波;杨建秀;周相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部分性脾栓塞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和处理办法.方法:26例各种原因引起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碎屑.术后注意生命体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脾CT或B超检查,并随访6月至一年.结果:术后6例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并发症包括胸水、腹水、顽固性呃逆、肝肾功能损害、门静脉血栓、左下肺炎、脾脓肿等.结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与栓塞面积及栓塞部位有直接关系;掌握脾栓塞术后的并发症及发生的原因,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谷家林;孙小平;周莉芹;李桂芳;李红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CR与传统X线片的外伤骨折对照分析

    临床上外伤常见的疾病,如肋骨骨折、气胸、血胸、血气胸、肺挫伤、横突骨折等.X线片对上述外伤的各种改变大都能显示,但传统X线片易受投照因素的影响,其清晰度、对比度相对较差,某些外伤例如肋骨骨折及横突骨折,特别是膈下肋骨容易漏诊,而CR是数字化摄影,其图象可以调节,对外伤的骨折有很大的优越性.

    作者:李彬;姚丽;李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颌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作者:王丽荣;冯柏林;商忠权;汪静贤;白莉;吕世河;王晶;陈静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PHILIPS DR引进的过程管理

    随着平板探测器技术及应用软件的日趋成熟,引进DR设备的医院逐步增多.我院于2006年3月引进PHILIP-STH/VR双板DR系统,现将引进过程中机房环境布局、射线防护、人员培训、设备运行及管理的过程总结如下.

    作者:李小龙;崔海燕;王天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动态扫描在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

    目的:多层螺旋CT平扫,薄层增强动态扫描的应用,对辩析肺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提高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尤其是早期≤3cm的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方法:对80例肺内占位性病灶,多层螺旋CT对病灶薄层平扫,感兴趣区以肺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肺动脉期15S,支气管动脉期36S,平衡期病灶90S.结果:①肺癌CT肺三期增强强化主要形式为无明显强化、显著强化和中等强化;②肺炎性病灶肺三期强化变化主要形式为轻度或中等强化、显著强化和显著强化的特点;③肺结核球及转移瘤肺三期强化变化较小;④肺癌大多数强化于支气管动脉期见不规则条状、斑点状强化血管影;⑤肺癌空洞的好发部位、分叶、大小、内部结构及壁结节的强化变化具有明显特征;③肺结核并发肺癌特征.讨论: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动态扫描对肺内占位病灶的肺三期强化的变化,与支气管动脉期病灶强化血供血管与血管床的面积因素相关,肺结核并发肺癌的诱发因素可能相关,有助提高周围型肺癌的诊断率,尤其对早期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郑华生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F30-ⅡD型200MA X线机罕见漏电的检修

    目的:为保证工作人员及病人的安全、机器的正常运行.方法:测量法及断路法.结果:机器通体带电.结论:机器漏电.

    作者:王文艳;王武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DICOMRT接口输出文件类型简介

    DICOMRT(radiotreatment,RT)是DICOM 3.0标准图象接口的扩展,用于处理放射治疗设备间图象和数据的存储与传输.

    作者:蔺冬菊;王培合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卵巢畸胎瘤的CT诊断

    瘤约占卵巢肿瘤的10%-20%,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多数为良性,可包含有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结构.一般为单发,少数可双侧同时发生.本文收集近年来在本院诊治的10例卵巢畸胎瘤患者资料,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螺旋CT扫描多模式三维重建髋关节外伤性骨折的应用价值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髋关节疾病的诊断,国内外对此技术的报道已很多,容积数据采集,多模式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容积再现法)为病变诊断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信息.现将我们收集到的11例髋关节外伤性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宋秋红;龚建中;邹志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NSX500R型X线摄片平床检修

    故障现象 摄片床电锁失控,管球电锁失控,摄片定位灯不亮.故障分析 电磁铁与定位灯同时缺失电压.故障应在为其供电公共部分.

    作者:杨春雷;吕秋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对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附40例报告)

    目的:分析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内部密度、分隔、瘤壁、软组织成分.结果:40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前37例明确定位、定性诊断.肿块表现为骨盆内不规则软组织影,92%直径>5cm,81%为囊实性,边缘不规则,78%可见分叶,8%可见钙化,病灶实性部分见明显不均匀性强化.转移表现多为腹水及临近器官结构受侵.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卵巢恶性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李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非错位型股骨颈骨折在X线平片上的判断

    股骨颈骨折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从内因来说,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外因则多为在走路时不慎滑倒,身体扭转倒地,间接暴力传至股骨颈发生骨折.在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较少,常为较大暴力引起,且不稳定型多见.

    作者:张学忠;丁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X线造影剂的使用及副作用的处理

    X线检查(普通摄影、DSA、CT)大量运用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很好的帮助,在X线检查不能形成影像的器官、组织、病灶,常运用X线造影剂以产生强烈的对比影像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机体对引入造影剂要产生作用发生反应,个别病人可能表现较明显.综合我院两年来普通摄影、DSA、CT使用造影剂病人4654例.发生副作用反应均为静脉使用造影剂65例(61例为使用泛影葡胺、4例为使用欧乃派克),所有病人均紧急处理后症状缓解.现对使用造影剂的经验特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善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视神经孔X线投照技术的改进

    在X线投照技术中,视神经孔的投照方法是: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肘部弯曲、两手放于胸旁、头部转向对侧,将被检侧眼眶放于暗盒中心、颧骨、鼻尖和下颌隆凸部三点紧靠暗盒,使头部矢状面与暗盒成53°角,听鼻线与暗盒垂直,中心线对准被检侧眼眶中心与暗盒垂直,视神经孔在眼眶的外下方显影,并且要投照对侧以作比较.

    作者:金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不同投照位置对小儿胸片诊断价值的浅析

    小儿胸部疾病较多,各种病的变化复杂,在X线片上有不同形态及密度反映,特别是在每个摄影位置上的表现也不相同.如何以佳的投照位置显示出小儿胸部典型的X线征象,我进行了探讨,现将粗浅的见解简述如下.

    作者:包晓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股骨干骨肉瘤1例

    患者女17岁.因右大腿进行性疼痛,肿胀一月,近日加重,于2006年7月11日入院.患者一月前偶觉右大腿疼痛不适,症状较轻,未予重视,后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右大腿肿胀.查体T 36.8℃,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双上肢及左下肢活动感觉正常,右大腿中段前外侧可及一约18×20×5cm肿物,质硬、明显压痛、边界不清、活动度差.肿物表面皮肤未见异常,右髋关节屈、伸稍受限.右膝、踝关节活动正常,双足背动脉搏动可及.

    作者:杨全山;黄少辉;伊静;仝淑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医药报刊协会

主办:中国医用放射设备企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