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述根;傅家庆;张义质;周书华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基本的技术操作,但由于小儿头皮血管管径小、管壁薄、其走向并非都是直行,且头皮静脉较为表浅,因此小儿头皮穿刺技术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总结了以下几点:
作者:李彩香;崔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CR、DR、数字胃肠透视/摄影机等)的规范化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旨在制定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的操作规程.方法:以我院近几年引进,临床在用各种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结果:归纳我院各种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的管理使用操作规程(试行),总结设备日常维护经验,不同的X线数字影像设备在具有共性的同时,又各具特点.结论:各种X线数字化影像设备虽然用途、操作及使用方法不同,但均为X线数字化成像,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具有共性.依据其共性和各自特点制定操作规程和设备的日常保养维护条例,是实施规范操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延长设备寿命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康军;黄希颖 刊期: 2006年第12期
CR的应用,使得X线图像质量有质的飞跃,尤其床边摄片、乳腺摄片、肾盂造影时普通摄片有很大的局限性,CR的应用使我们获得了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赵友涛;赵秀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脊柱外伤可引起椎体及附件骨折,骨折碎片进入椎管内,导致椎管狭窄,出规相应的临床表现,并能引起脊柱脱位等病理改变.我院2003年3月-2005年12月CT检查75例脊柱骨折患者,现分析如下.
作者:刘毅勇;巴特尔;张旭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平板探测器技术及应用软件的日趋成熟,引进DR设备的医院逐步增多.我院于2006年3月引进PHILIP-STH/VR双板DR系统,现将引进过程中机房环境布局、射线防护、人员培训、设备运行及管理的过程总结如下.
作者:李小龙;崔海燕;王天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X线数字摄影(CR)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与临床,目前我们已成功完成550例颈椎摄片检查,现将摄影结果及临床应用价值介绍如下[1].
作者:卢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利用中药防治食管癌放疗反应的疗效.材料与方法:2003.8-2005.11我科收治的首次放疗的食管癌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放疗加中药治疗组84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放疗,总剂量6000-7000cGy,中药治疗组从放疗当日服用中药,对照组只接受放疗.结果:服用中药的患者的正常组织辐射耐受力明显增强.
作者:赵月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临床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我们收集2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人的超声和CT检查资料,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于卫中;杨建秀;刘力波;张克克;周相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讨论 肺内空洞性病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见到,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肺结核空洞:肺结核空洞是由于渗出性的结核灶干酪坏死而液化,坏死物质经支气管排出,局部肺组织丧失,其中充盈气体而形成空洞.
作者:吕建武;李爱萍;梁嵩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钼靶X线的摄影技术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总结这几年乳腺摄影工作的步聚、技巧、要点.结果:摄影手法的熟巧,技照条件选择的恰当,是获得一张良好乳腺片的前题.结论:钼靶X线以其操作简便,价格低,信息量大,图像清晰而成为诊断乳腺疾病的首选手段.
作者:龙丽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X线乳腺摄影是诊断乳腺疾病较为敏感的检测手段,也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乳腺X线诊断的质量,是基于技术质量所提供的优质影像为依据的.在常规的乳腺X线检查中,一份优质的乳腺X线片,是作出正确X线诊断的先决条件.但在常规乳腺X线摄影中,影响X线照片质量的因素很多,如X线胶片质量、X线机及附属设备的性能、技术操作、显定影液及暗室处理等.须知道,准确的乳腺X线诊断,必须有高质量的照片,没有高质量的乳腺X线照片,就没有高标准的乳腺X线诊断.一张优质的乳腺X线照片,应将乳腺的内部结构及微细改变清晰显示.而质量较差的照片,有些微小病变往往由于影像模糊观察不清而造成漏诊.所以,在乳腺投照技术中,提高乳腺X线片影像质量尤其重要,现将影响乳腺X线片质量的几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方艳芬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在胸部创伤中肋骨骨折为常见,而X线平片是目前检查的前选方法,除了可以发现肋骨骨折外,尚可发现锁骨、肩胛骨等部位的骨折,以及是否合并气胸、液气胸、胸腔积液、肺挫伤、皮下纵膈积气等异常改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如外伤时骨折端无明显错位或骨折端有嵌入,造成有些肋骨骨折胸部X线平片很难发现,另外有些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是在抢救过程中床边摄片,X线照片质量较差,造成误诊或漏诊,延误诊断,给病人造成痛苦或危及生命,有些给法医鉴定带来困难,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本人收集我院自2001年1月以来资料完整,胸部创伤中有肋骨骨折的患者262例,并作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8例X线平片首诊漏诊,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童春荣;王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DICOMRT(radiotreatment,RT)是DICOM 3.0标准图象接口的扩展,用于处理放射治疗设备间图象和数据的存储与传输.
作者:蔺冬菊;王培合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胃癌的CT扫描检查临床应用不多,有关文献报道较少,我们收集了2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CT资料,探讨其CT检查价值.
作者:于卫中;刘力波;杨建秀;周相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脊索瘤(chordoma)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发生于脊椎椎体和椎间盘内,大多数脊索瘤起源于椎骨附近骨内脊索残留物而不是椎间盘.本文报道经手术并病理证实的脊索瘤二例,着重讨论其X线及临床表现.
作者:张爱军;王银昌;陈运江;王传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增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影像认识,提高诊断.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NRDS患者15例,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根据X线征象分级,15例中Ⅰ级2例,Ⅱ级5例,Ⅲ级7例,Ⅳ级1例.合并吸入性肺炎2例,肺出血1例.典型X线表现为肺野透亮度减低、肺内广泛的网状、粟粒状高密度影,并伴有多发的含气支气管影.结论:X线平片尤其是计算机X线摄影是NRDS重要的影像诊断方法.
作者:赵云秋;郑永康;杨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对49例29岁-73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79.59%.溶栓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85.41%,加速性自主心律仅发生在再通组,大多是一过性.结论:加速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再通的可靠指标之一.
作者:符秀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分析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0例卵巢恶性肿瘤的CT表现,重点观察肿瘤部位、内部密度、分隔、瘤壁、软组织成分.结果:40例卵巢恶性肿瘤术前37例明确定位、定性诊断.肿块表现为骨盆内不规则软组织影,92%直径>5cm,81%为囊实性,边缘不规则,78%可见分叶,8%可见钙化,病灶实性部分见明显不均匀性强化.转移表现多为腹水及临近器官结构受侵.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卵巢恶性肿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李蓓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常规投照法进行的X线平片上,经常遇到骶髂关节间隙显示欠清晰,关节耳状面的凸凹相对关系不能显示清晰,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骶髂关节斜位拍照的角度及中心线穿入点.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永在;邵为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DVT),若不尽早进行有效抗凝治疗,终将有1/3患者发展成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简称PE).下腔静脉置入滤器为近年来发展起来有效拦截下肢DVT脱落血栓从而避免PE的方法.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为1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经患肢足背静脉加压连续灌注尿激酶行溶栓治疗达到较好的效果.14例为左侧.男9例,女6例,年龄41-84岁,平均56岁.病史1-3m,平均28d,5例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卧床休息一至三周时发病;2例为急性肾衰股静脉插管临时透析三周至两月发病;2例为高龄产后1周至2周发病;余6例均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下肢肿胀,从足部、小腿开始,向大腿进行性发展.急诊彩超检查结合常规下肢静脉步进连续造影,病变累及髂一股段6例;病变累及国-胫段2例;累及一侧深静脉达髂水平3例;达股静脉水平4例.使用三种15只滤器.急诊滤器置放术后,于患肢足背静脉连续加压灌注尿激酶,每50万U尿激酶、肝素5000U为一组,两小时内同时、分别注入.每一组或两组治疗后监测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值,以调整尿激酶及肝素的用量.当Fbg<1.0g/L时,立即停用尿激酶并严密观察病人,两小时后复查Fbg.必要时输新鲜冰冻血浆.PT应较对照组延长3-6s之内,APTT应是对照组1.5-2.5倍,TT不超过80s.超过上述标准,停用肝素一至两组,复查达标后可继续使用.每日注入8-10组,尿激酶400-500万U/每日,肝素3-4万U/每日.
作者:秦立剑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