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素珍;刘培庆;潘敬运
目的:探讨散瞳防治青光眼小梁切除术(GTO)后浅前房的作用。方法:将GTO的病例分成二组:散瞳组和对照组,散瞳组77例96眼,给予积极、充分地散瞳,尽量把瞳孔散大到边;对照组89例107眼,一般不散瞳。结果:两组GTO后相比较:浅前房发生率差异(P<0.01)、脉络膜脱离性浅前房发生率差异(P<0.01)、和II、III级浅前房持续时间差异(P<0.05)和发生率差异(P<0.01)都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结论:散瞳防治GTO后浅前房具有高度显著性效果。
作者:方秋云;陈振谦;郭露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老年腹股沟疝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在48例年龄在60~86岁的男性患者中施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48例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平均35min术后并发症少,随访3个月~2年,1例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老年患者时有优势。
作者:刘宏杰;谭卫民;曾山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免疫浊度分析工作曲线的设定。方法: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我们对免疫球蛋白G(IgG)的剂量反应曲线和变异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免疫复合物的生成量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而不是正比例;IgG测定的变异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0%。结论:免疫浊度分析法应选用拟合曲线定标方式,工作曲线的有效工作剂量范围应用变异系数来确定。
作者:高月亭;刘忠民;陈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K-B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另外19种抗生素(另有文章详细论述[1])的药敏试验。结果:197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总的敏感率74%,中介率15%,耐药率11%,对哌拉西林敏感率25%,中介率9%,耐药率66%,其中有47%是高耐株抑菌圈为6mm,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78%,亚胺培南敏感率为87%,主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82%、76%,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为78%。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菌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与头孢他啶和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相似,对主要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较高,但不及亚胺培南。
作者:陈冬梅;苏丹虹;罗兰;叶惠芬;陈惠玲;杨银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24例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经长春新碱和氨甲蝶呤联合术前诱导化疗,其临床和病理有效率分别为83.3%、62.5%,仅2例出现中度副反应。所有患者均按计划手术,伤口愈合良好。VM方案术前诱导化疗简单易行,高效低毒,疗程较短,对口腔鳞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东升;赵玮;刘清;李金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用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32例,另收集整理非同时期的非HCPT联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在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面做非随机对比观察。结果:HCPT联药组的总有效率25.0%,比非HCPT联药组的17.8%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发生较高,但大多为轻、中度,对治疗影响不大,腹泻发生率较非HCPT联药组低,肝肾功能基本不受损害。结论:HCPT的不良反应轻,Karnofsky评分较低的晚期患者可以耐受,对消化道肿瘤又有一定的疗效,与其它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所以对于不能耐受强烈化疗的晚期患者,HCPT不失为一有效的选择,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江素华;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为了探讨肥大细胞与肿瘤演进的关系。方法:将冻存的人胃低分化粘液腺癌MGC-803细胞悬液先在裸小鼠皮下接种成瘤,瘤直径1cm时取完整瘤组织块再分别接种到裸小鼠的皮下、胃壁上至成瘤。分早(20d以内)、中(20~40d)、晚(40d以上)三期观察皮下和胃壁移植肿瘤的侵袭转移情况并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结果:皮下、胃壁移植瘤都只在晚期才出现转移,皮下组肺转移率57.1%(4/7),胃壁组肺、肝、胃周淋巴结转移率皆为50.0% (3/6),并广泛扩散至肠、脾、肝、肾等处。正常皮下组织和皮下移植瘤早、中、晚三期肥大细胞数目分别为18.77±8.60,4.30±5.49,5.50±3.86和2.67±2.28,正常胃壁和胃壁移植瘤早、中、晚三期肥大细胞数目分别为12.63±4.47,6.03±3.11,3.59±1.69和1.97±2.13,两组肥大细胞数目基本上为依次递减(P<0.01)。结论:肥大细胞在肿瘤侵袭转移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邓华;孙宁;唐慰萍;邓惠华;莫梅英;蔡琼珍;李飞虹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介绍隐孢子虫感染4例婴儿肠炎的临床特点及9年后随访的情况,探讨该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取患婴和家人以及所饲养的牲畜的新鲜粪便,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涂片标本检查;并通过动物(鼠)模型的实验以确诊。结果:在随机抽样的271例4岁以下腹泻婴幼儿住院者中,确诊4例婴儿患隐孢子虫肠炎。检出率1.47%(4/271)。经用大蒜素治愈出院。9年后随访,患儿和其家人以及饲养牲畜之粪便检查,均呈阴性。结论:隐孢子虫肠炎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好发于夏季,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婴儿。患婴以腹泻为主,可伴发呼吸道疾患。大蒜素治疗效果显著,无副作用。婴儿感染与喂养方式(母乳或人工)相关性不明显,而与卫生环境、水源的污染密切相关。注意卫生和改善环境条件以及提高饮用、洗盥水的质量,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作者:郑惠槟;王瑛;姚宜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各型肝病患者外周血TG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30例肝病患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轻型慢性乙型肝炎29例,慢性重型肝炎22例,肝炎肝硬化32例及原发性肝癌27例)入院时血清(-30℃下保存)以RIA法作TGF-α检测。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为17.61±7.90pg/ml,轻型慢性乙型肝炎为12.66±4.43pg/ml,慢性重型肝炎为10.754.80pg/ml,肝炎肝硬化为11.45±7.07pg/ml原发性肝癌为19.42±19.1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6±2.15pg/ml。而原发性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急性黄疸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原发性肝癌与急性黄疸型肝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TGF-α在肝细胞急性炎症过程及肝细胞癌的形成中明显表达,并在肝硬化向原发化性肝癌转化的过程中,TGF-α有可能成为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贵华;徐建英;于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研究表明这种疾病常伴有血糖增高[1~3];心肌梗塞病人血糖增高可加重心肌损害[4~7]。然而,对心肌梗塞时高血糖的原因,高血糖加重心肌梗塞的机制及其防治尚存在不同的观点。作者结合近年文献就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邓晓芳;周国良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预防全筛切除术后术腔疤痕所致中鼻甲外侧移位和中鼻道再阻塞。方法:分析53例采用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的全筛切除手术患者,同时与42例未行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患者对比。结果:53例患者93侧鼻腔手术中85侧鼻腔术后中鼻道是开放的,无粘连和窦口阻塞;未行中鼻甲内侧移位的42例患者74侧鼻腔手术中仅53侧鼻腔中鼻道是开放的,与行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能预防全筛切除术后疤痕所致中鼻甲外侧移位和中鼻道再阻塞。
作者:左成昌;张志钢;程慰北;焦粤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构建膜结合型人肿瘤坏死因子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融合基因表达载体。方法:用RT-PCR一步法扩增出人膜结合型TNF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质粒pUC19中。再通过定向亚克隆插入真核表达质粒pGEX-4T-3中GST下游。结果:从激活的单核细胞中扩增出700 bp左右的膜型TNF基因;限制性酶切产物和以重组载体为模板的PCR扩增证实了重组载体构建成功。结论:建立了重组膜型TNF的GST融合表达及纯化优势,为进一步定点突变,设计高效低毒的非分泌性膜结合TNF,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谭学方;张玲;林学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对心电图图形的影响。方法:收集足月单胎、头先露、阴道分娩新生儿100例,以出生时脐动脉血pH值7.200为截断值将其分为窒息组及对照组,每例新生儿在出生后45分钟马上行心电图检测。结果:窒息组新生儿心电图ST-T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产窒息确实对新生儿心血管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引起围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胡淑君;杨瑞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方法:对92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的雌激素水平及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患者中,高雌激素水平(术前血浆雌二醇>385pmol/L,平均值1246.9±119.4pmol/L)58例(63.04%),雌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术前血浆雌二醇<385pmol/L,平均值192.8±128.9pmol/L)34例(36.96%);前者伴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明显高于后者(P<0.05),且前者临床期别早,组织学改变以子宫内膜增生常见(P<0.05),细胞分化好,肌层浸润及宫颈转移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5年生存率前者91.38%,后者73.53%,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存在两种类型,Ⅰ型为雌激素相关型,Ⅱ型为非雌激素相关型。Ⅰ型预后较好。
作者:陈梅;金毓翠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对不同方法固定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偶联率或包被率以及固定化对PAL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比较,以期得到较为方便、有效的固定化PAL。方法:(1)采用不同T∶ C比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PAG)包埋PAL;(2)分别用戊二醛和碘化-1-[环己基-3-(3-二甲氨丙基)]碳二亚胺(CDC)将PAL固定于Bio-Gel P-300;(3)分别用超声法、脱水再加水法、复乳法将PAL包被于三种脂类组成不同的质脂体;(4)对诱变选育出的含PAL活性酵母细胞进行丙酮处理。结论:(1)包埋法采用T∶ C比为8∶ 30时固定化酶活性明显高于T∶ C比为8∶ 19,两者活性保留率分别为50.6%和17.1%;(2)载体偶联法以戊二醛将PAL固定于Bio-Gel P300优于用DCD固定化的酶,两者活性保留率分别为27.2%和13.9%;(3) 质脂体包被中以脱水再加水法对酶活性影响较小, 脂类组成以磷脂酰胆碱∶胆固醇∶磷脂酰丝氨酸比值7∶ 2∶ 1好; (4) 固定化PAL活性酵母细胞能较好地抵抗人工肠液中胰蛋白酶的水解作用, 亦能明显降低苯丙氨酸的浓度。
作者:王晓华;苏海翔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伽玛刀(γ-刀,Gamma Knife)是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某些疾病的新技术,多数情况下不需要麻醉即可开展治疗的优点,但对于小儿患者仍然要求麻醉医师协助处理。由于γ-刀治疗有其特殊性,有关的麻醉方法尚未有报道。本文就我院1993~1998年间,对23例小儿γ-刀治疗脑部疾病的麻醉处理体会如下。
作者:陈金生;卢振和;高崇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女,17岁,住院号18213。因发热4周,阴道流血及黑便3天入院。患者持续发热,体温38.5~40℃,伴乏力、纳差、恶心、腹胀、腹泻,曾在当地用青霉素、红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前3天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约700ml,并排柏油样大便2次,曾在外院行清宫术及输血等治疗。患者近半年有性生活史,已停经2个月。 体查:神清,体温39℃,呼吸26次/分,血压12/8Kpa,面色苍白,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1次/分,心音低钝,腹中膨隆,中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作者:吴其恺;周伯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展迅速,多数病人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并发症严重,术后护理工作繁重复杂,术后早期复发率高,使肝癌手术治疗爱到影响。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新开展的射频灭活术,这种新技术无需开刀,术后护理简单,病人无痛苦,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可能替代手术治疗肝癌的新方法。我院自1999年12月起应用多弹头自动导航射频肝癌原位灭活技术治疗了6例病人,术后病人恢复顺利,达到预期交果。现将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江美霞;区小燕;蔡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与肝活检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2例慢性肝炎肝活检组织作HE染色及网状纤维嗜银染色,分别判断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时检测患者血清HA、LN、Ⅳ.C、PCⅢ含量。结果:血清HA、LN、PCⅢ含量均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LN、PCⅢ在肝纤维化早期即开始明显增高;HA从S2期开始升高,但升高的幅度较大;Ⅳ.C在S3期才开始明显升高。HA、LN、PCⅢ在炎症早期即有升高;Ⅳ.C在G1-G3级都不升高,G4级才有明显增高。结论: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A、LN、Ⅳ.C、PCⅢ含量可用于判断其病情严重程度,LN、PCⅢ能较早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卢业成;石亚玲;易俊卿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时限及其它全性。方法:尿激酶25万μ静脉注射,1次/日,用5~7天。结果:13例患者血管再通15例,总有效率88.2%,无肺栓塞及出血情况发生。结论: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时限可适当放宽。
作者:冯爱芬;麦海源;黄志芬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