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近期疗效及毒性评价

江素华;李宇清;曾波航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 羟基喜树碱, 化学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用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32例,另收集整理非同时期的非HCPT联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在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面做非随机对比观察。结果:HCPT联药组的总有效率25.0%,比非HCPT联药组的17.8%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发生较高,但大多为轻、中度,对治疗影响不大,腹泻发生率较非HCPT联药组低,肝肾功能基本不受损害。结论:HCPT的不良反应轻,Karnofsky评分较低的晚期患者可以耐受,对消化道肿瘤又有一定的疗效,与其它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所以对于不能耐受强烈化疗的晚期患者,HCPT不失为一有效的选择,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体外药敏试验观察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K-B法测定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另外19种抗生素(另有文章详细论述[1])的药敏试验。结果:197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总的敏感率74%,中介率15%,耐药率11%,对哌拉西林敏感率25%,中介率9%,耐药率66%,其中有47%是高耐株抑菌圈为6mm,对头孢他啶的敏感率为78%,亚胺培南敏感率为87%,主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82%、76%,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为78%。结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革兰阴性菌体外抗菌活性优于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与头孢他啶和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相似,对主要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较高,但不及亚胺培南。

    作者:陈冬梅;苏丹虹;罗兰;叶惠芬;陈惠玲;杨银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各型肝病患者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含量测定

    目的:探讨各型肝病患者外周血TGF-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30例肝病患者(包括急性黄疸型肝炎20例,轻型慢性乙型肝炎29例,慢性重型肝炎22例,肝炎肝硬化32例及原发性肝癌27例)入院时血清(-30℃下保存)以RIA法作TGF-α检测。结果:急性黄疸型肝炎为17.61±7.90pg/ml,轻型慢性乙型肝炎为12.66±4.43pg/ml,慢性重型肝炎为10.754.80pg/ml,肝炎肝硬化为11.45±7.07pg/ml原发性肝癌为19.42±19.12pg/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46±2.15pg/ml。而原发性肝癌组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急性黄疸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原发性肝癌与急性黄疸型肝炎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慢性重型肝炎三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TGF-α在肝细胞急性炎症过程及肝细胞癌的形成中明显表达,并在肝硬化向原发化性肝癌转化的过程中,TGF-α有可能成为临床监测指标之一。

    作者:李贵华;徐建英;于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术前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在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治疗中的作用(附20例分析)

    目的:评价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该组20例术前应用生长抑素施他宁3mg iv drip q12h/qd,连续3~5天,止血后,应用生长激素思增8iu im qd,连续3~5天;全组均施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术后联合应用施他宁、思增,剂量如术前,连续3~5天。结果:该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至今,2例术后出现再出血,其中1例因肝功能衰竭于术后1年死亡。由于应用了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食道静脉曲线出血及再次出血均能在3~5天止血,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缩短了平均住院日。结论:生长抑素和生长缴联合应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食道静脉曲张出血,不仅可以止血,而且使病人迅速恢复,尤其对于Child B和Child C的高危病人,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提高了生存率,缩短了平均住院日。

    作者:黄颖烽;老洪业;杨劭宇;唐伟镖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婴儿隐孢子虫肠炎4例临床特点及九年后随访

    目的:介绍隐孢子虫感染4例婴儿肠炎的临床特点及9年后随访的情况,探讨该病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取患婴和家人以及所饲养的牲畜的新鲜粪便,用改良抗酸染色法涂片标本检查;并通过动物(鼠)模型的实验以确诊。结果:在随机抽样的271例4岁以下腹泻婴幼儿住院者中,确诊4例婴儿患隐孢子虫肠炎。检出率1.47%(4/271)。经用大蒜素治愈出院。9年后随访,患儿和其家人以及饲养牲畜之粪便检查,均呈阴性。结论:隐孢子虫肠炎是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好发于夏季,多见于营养不良的小婴儿。患婴以腹泻为主,可伴发呼吸道疾患。大蒜素治疗效果显著,无副作用。婴儿感染与喂养方式(母乳或人工)相关性不明显,而与卫生环境、水源的污染密切相关。注意卫生和改善环境条件以及提高饮用、洗盥水的质量,可有效地预防本病。

    作者:郑惠槟;王瑛;姚宜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抗原过量检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的应用

    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查抗原过量的方法。方法:以IgG为检测对象,在HITACHI-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抗原抗体反应10min,利用定时监测-时间反应进程曲线,分析试剂或样品二次加入后的变化特征,选择抗原过量检查的参数。结果:试剂(30μl)或样品(1∶ 10稀释血清5μl)作为第二试剂于16时间点加入,能自动判断反应体系中的抗原过量。结论:时间反应进程曲线是抗原过量检查的基础,试剂或样品二次加入是全自动化分析仪检查抗原过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忠民;高月亭;陈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目的:探讨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促进成纤维细胞自身增殖作用。方法:利用成纤维细胞培养、同位素掺入率测定和RT-PCR方法。结果:心室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增加细胞自身的[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率,并具有剂量依赖性;促进细胞自身的c-fos基因的表达,刺激后1 h达高峰。ETA受体拮抗剂BQ123能部分阻断条件培养液增加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而AT1受体拮抗剂CV11974和(α-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regitin无此效果。结论:心室成纤维细胞能自分泌内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作者:龚素珍;刘培庆;潘敬运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羟基喜树碱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近期疗效及毒性评价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用HCPT联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32例,另收集整理非同时期的非HCPT联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在近期疗效及毒性反应方面做非随机对比观察。结果:HCPT联药组的总有效率25.0%,比非HCPT联药组的17.8%高。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发生较高,但大多为轻、中度,对治疗影响不大,腹泻发生率较非HCPT联药组低,肝肾功能基本不受损害。结论:HCPT的不良反应轻,Karnofsky评分较低的晚期患者可以耐受,对消化道肿瘤又有一定的疗效,与其它抗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所以对于不能耐受强烈化疗的晚期患者,HCPT不失为一有效的选择,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比较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江素华;李宇清;曾波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治疗及预防

    目的:评价低位性结扎胸导管治疗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疗效及术中结扎胸导管对防止乳糜胸发生的效果。方法:对156例食管癌病人,术中常规行低位胸导管双重结扎,观察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情况,并与非结扎组172例作对比,对术后5例乳糜胸病人行手术治疗。结果:结扎组术后无1例发生乳糜胸,非结扎组术后5例发生乳糜胸,发生率为2.9%。乳糜胸病人二次开胸低位结扎胸导管,疗效显著。结论: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时,术中常规行胸导管结扎可有效防止术后乳糜胸的发生。一旦发生乳糜胸,宜尽早开胸结扎胸导管。

    作者:彭品贤;谢远财;梁建辉;林清文;蔡平;张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射频肝癌灭活术的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展迅速,多数病人一旦确诊,已属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术后并发症严重,术后护理工作繁重复杂,术后早期复发率高,使肝癌手术治疗爱到影响。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新开展的射频灭活术,这种新技术无需开刀,术后护理简单,病人无痛苦,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有可能替代手术治疗肝癌的新方法。我院自1999年12月起应用多弹头自动导航射频肝癌原位灭活技术治疗了6例病人,术后病人恢复顺利,达到预期交果。现将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江美霞;区小燕;蔡卫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小儿伽玛刀治疗的麻醉处理

    伽玛刀(γ-刀,Gamma Knife)是一种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某些疾病的新技术,多数情况下不需要麻醉即可开展治疗的优点,但对于小儿患者仍然要求麻醉医师协助处理。由于γ-刀治疗有其特殊性,有关的麻醉方法尚未有报道。本文就我院1993~1998年间,对23例小儿γ-刀治疗脑部疾病的麻醉处理体会如下。

    作者:陈金生;卢振和;高崇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以血性腹水为主要表现的伤寒1例

    患者,女,17岁,住院号18213。因发热4周,阴道流血及黑便3天入院。患者持续发热,体温38.5~40℃,伴乏力、纳差、恶心、腹胀、腹泻,曾在当地用青霉素、红霉素等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前3天出现大量阴道出血,约700ml,并排柏油样大便2次,曾在外院行清宫术及输血等治疗。患者近半年有性生活史,已停经2个月。 体查:神清,体温39℃,呼吸26次/分,血压12/8Kpa,面色苍白,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心率61次/分,心音低钝,腹中膨隆,中下腹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阳性,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

    作者:吴其恺;周伯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VM方案术前诱导化疗治疗口腔鳞癌的病理疗效分析

    24例Ⅲ-Ⅳ期口腔鳞癌患者,经长春新碱和氨甲蝶呤联合术前诱导化疗,其临床和病理有效率分别为83.3%、62.5%,仅2例出现中度副反应。所有患者均按计划手术,伤口愈合良好。VM方案术前诱导化疗简单易行,高效低毒,疗程较短,对口腔鳞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东升;赵玮;刘清;李金荣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中鼻甲内侧移位术在内窥镜下全筛切除术中的意义

    目的:预防全筛切除术后术腔疤痕所致中鼻甲外侧移位和中鼻道再阻塞。方法:分析53例采用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的全筛切除手术患者,同时与42例未行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患者对比。结果:53例患者93侧鼻腔手术中85侧鼻腔术后中鼻道是开放的,无粘连和窦口阻塞;未行中鼻甲内侧移位的42例患者74侧鼻腔手术中仅53侧鼻腔中鼻道是开放的,与行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中鼻甲内侧移位技术能预防全筛切除术后疤痕所致中鼻甲外侧移位和中鼻道再阻塞。

    作者:左成昌;张志钢;程慰北;焦粤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D-二聚体在脑梗塞诊治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检测血清D-二聚体(D-DIMER)对脑梗塞的诊断帮助及在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选择脑CT确诊脑梗塞患者150例与非血栓性、出血性疾病60例及150例脑梗塞患者选用克栓酶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分别以乳胶法检测血清D-DIMER水平作对比。结果:脑梗塞患者D-DIMER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塞患者使用克栓酶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4周D-DIMER阳性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D-DIMER检测结果阳性有助于诊断急性脑梗塞;对其动态观察可用于脑梗塞治疗的疗程监测及疗效评定。

    作者:张颖;蒋业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HBV-DNA与HBs特异性免疫复合物的测定及意义

    目的:了解各型乙型肝炎(乙肝)中HBV-DNA的含量与HBs特异性免疫复合物(HBs-IC)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共检测172例血清标本。用定量PCR测HBV-DNA及ELISA法测HBs-IC。结果:(1).各型乙肝患者HBs-IC阳性率和含量都明显升高,但HBV-DNA阳性组的乙肝患者升高更为显著;HBs-IC与HBV-DNA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相关;(2).HBV-DNA阳性率在不同肝病有所不同;在HBV-DNA阳性组中,DNA复制量在各病型无明显差异;(3).HBs-IC检出率在无症状携带者低(59%);慢性乙肝轻度、中度和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中等(60%、75%及80%);慢性乙肝重度,乙肝后肝硬化及急性乙肝检出率高,均为100%。结论:在免疫应答功能正常的机体中,HBV-DNA的扩增常伴有HBs-IC的升高。推测:HBs-IC产生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对HBV-DNA的复制及清除有一定意义。

    作者:吴晓蔓;朱平;郭海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广州地区1015例浅部真菌病病原学分析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浅部真菌病的微生物学流行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方法:对1015例浅部真菌病的临床标本分别进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菌种鉴定。结果:镜检阳性率为40.2%,培养阳性率为66.0%,菌种分布分别为红色毛癣菌313株(43.1%)、须癣毛癣菌78株(10.7%)、紫色毛癣菌4株(0.6%)、疣状毛癣菌3株(0.4%)、石膏样小孢子菌5株(0.7%)、犬小孢子菌26株(3.6%)、絮状表皮癣菌1株(0.1%)、念珠菌与酵母菌249株(34.3%)、曲霉菌15株(2.1%)、青霉菌32株(4.4%),15岁以下年龄组红色毛癣菌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男性病人的镜检阳性率和癣菌的培养阳性比例都高于女性,春夏季癣菌的检出比例较秋冬季高。结论:浅部真菌感染中,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念珠菌与酵母样真菌所占比例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作者:杨健;侯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广州市某街道老年男性前列腺症状评分报告

    目的:了解老年男性前列腺症状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生活质量评估(QOL)对广州市越秀区232名60岁以上男性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做直肠指诊、腹部B超检查、尿流率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测定并排除非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下尿路症状的疾病。结果:60岁以上男性BPH的患病率为46.1%,I-PSS及QOL的平均分是7.69和2.12。BPH轻、中、重度的比例分别是53.0%, 43.5%和3.5%。结论:广州越秀区60岁以上男性BPH发病率逼近欧美等国并在症状严重程度比例及分布上与之相似,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泌尿外科疾病。但在困扰的前列腺症状方面却有所不同。

    作者:刘天强;吴开俊;单炽昌;李逊;郭文健;袁敏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浊度分析作用曲线的探讨

    目的:研究免疫浊度分析工作曲线的设定。方法:在HITACHI 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我们对免疫球蛋白G(IgG)的剂量反应曲线和变异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免疫复合物的生成量与抗原浓度呈正相关,而不是正比例;IgG测定的变异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0%。结论:免疫浊度分析法应选用拟合曲线定标方式,工作曲线的有效工作剂量范围应用变异系数来确定。

    作者:高月亭;刘忠民;陈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血清Ⅲ型前胶原及IV型胶原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患者血清PCⅢ及Ⅳ-C升高在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放射的方法检测76例肝硬化及4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的PCⅢ及Ⅳ-C。结果:肝硬化组血清PCⅢ126.09(±46.36)μg/L;Ⅳ-C61.09(±28.50)μg/L。与对照组相比P<0.001。单纯型原发性肝癌PCⅢ128.67(±38.25)μg/L;Ⅳ-C69.47(±24.61)μg/L,与对照组相比P<0.001。硬化型原发性肝癌PCⅢ146.4(±45.88)μg/L;Ⅳ-C107.50(±73.39)与对照组相比P<0.001。结论: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PCⅢ、Ⅳ-C在患者血清中升高。这两个指标分别与AFP联用诊断原发必肝癌,其敏感性优于单用AFP,但特异性较差。

    作者:李小维;苌新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MTX治疗植入性胎盘8例分析

    目的:探讨用MTX保守性治疗植入性胎盘的效果。方法:对1994年1月~1999年10月间8例经临床及B超证实为植入性胎盘的患者,用MTX20mg+N.S 250 ivdrip及中药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副作用。结果:8例用药后14~33天阴道排出坏变胎盘组织,并经病理证实。化疗副反应0-1级。结论:采用MTX及中药等保守性治疗植入性胎盘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映桃;佘若菁;陈敦金;张桂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州医科大学

主办: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