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44s和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

区景松;孙培吾;杨运有

关键词:CD44, 肺肿瘤, 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CD44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准型CD44(CD44s)和含外显子v6的变异型CD44(CD44v6)在各种肺癌的表达.结果: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的CD44s表达率为70.7%,CD44v6的表达率为9.7%,而15例小细胞肺癌(SCLC)无一例表达CD44s和CD44v6.提示:(1)CD44s仅在NSCLC中表达,而在SCLC中无表达,可能是NSCLC的一个标记物;(2)CD44v6仅小部分肺鳞癌和腺癌有表达,而在其它类型的肺癌无表达:(3)CD44s在低转移的NSCLC中表达率高,而在高转移的SCLC中无表达,可能在肺癌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宫颈注射安定用于绝经后取环

    宫腔上环避孕是广为应用的一种避孕措施.一般绝经后半年行取环术.绝经期由于激素变化导致宫颈管狭窄或闭锁、宫颈易损伤感染,造成绝经后取环的困难,从而加重病人的痛苦.绝经后取环时我们采用宫颈注射安定,在松弛肌肉、扩张宫颈口、减少病人痛苦等方面均得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士威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肾盂肾炎28例总结

    中医针灸治疗肾盂肾炎,能较好地控制临床症状,使尿检查转阴率提高.从1986年~1996年,笔者治疗28例患者,获得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28例患者均来源于专科门诊及住院病人,有3例因病程超过3年,治疗2个疗程后(每疗程5天,下同),效果不明显,自动停止施治.余25例中,男5例,女20例;年龄小16岁,大47岁,平均28.6岁;病程短26天,长3年.都以中医针灸治疗为主,疗效是:6例好转、19例痊愈;在这22例中,急性期5例、少针治3个疗程,多针治5~6个疗程;慢性期20例,其中病程长的3年,短的5个月,少针治5个疗程,多针治7~10个疗程.疗效标准是:疹愈:症状消失、尿检查3次阴性,随访2年未见复发者;好转:症状好转,尿检查3次阴性者.

    作者:陈惜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

    鉴于在上颌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常规X线检查尚不能精确地观察其毗邻软组织侵犯情况,而CT扫描具有对比分辨率高的特点,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和判定其侵犯范围.本文收集我院1994~1997年的22例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卡凡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CD44s和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D44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准型CD44(CD44s)和含外显子v6的变异型CD44(CD44v6)在各种肺癌的表达.结果: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的CD44s表达率为70.7%,CD44v6的表达率为9.7%,而15例小细胞肺癌(SCLC)无一例表达CD44s和CD44v6.提示:(1)CD44s仅在NSCLC中表达,而在SCLC中无表达,可能是NSCLC的一个标记物;(2)CD44v6仅小部分肺鳞癌和腺癌有表达,而在其它类型的肺癌无表达:(3)CD44s在低转移的NSCLC中表达率高,而在高转移的SCLC中无表达,可能在肺癌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区景松;孙培吾;杨运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单一组份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在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采用放射性核素示踪动力法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相结合,检测体液中的原形物浓度,药-时数据用3P87程序处理.结果:兔静脉注射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0.5、1、1.5U/kg三个剂量后,t1/2α(快分布相半衰期)在12.6~16.5min范围内,t1/2β(慢分布相半哀期)在131.6~164.7min范围内,1/2γ(消除相半衰期)在988~1292min范围内.AUC0→24h(药-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833±312、5780±275和10707±12ng/min/ml比例为1:2:04:3.77.结论:兔静脉注射尖吻蝮蛇毒类凝血酶三个剂量后,药-时曲线经拟合符合三房室模型特征,三个时相的半衰期各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AUC与剂量成正比,表明药物在兔体内的分布和消除为一级线性动力学过程,排泄以肾脏为主.

    作者:高涌;龙启才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氧氟沙星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观察

    目前,临床上几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加速研制开发和筛选新的抗结核药物,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临床分离出的耐药株种,用氧氟沙星(Ofloxacin)进行了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敏感试验,并与临床上常用的雷米封(ISoniazid,INH)利福平(Rimfampin,RFP)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吴龙章;谭守勇;蔡杏珊;潘美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临床应用体会(附13例报告)

    膝部外伤后大块皮肤缺损,髌骨外露;胫骨上中段慢性骨髓炎行病灶清除术后留下的骨缺损并胫前大块皮肤缺损;膝部及窝部位烧伤经疤痕切除后留下的髌骨外露,肌腱外露的大面积皮肤缺损创面.这些都是我们基层外科医师经常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科自1987年7月~1992年底采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治疗不同原因引起的皮肤骨缺损1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凌济中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鼻良恶性病变P53基因表达及DNA倍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P53基因在鼻良恶性病变的表达.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鼻炎性增生组织17例、乳头状瘤9例和鼻鳞癌组织35例的P53基因蛋白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鼻良性病变P53表达量明显低于鼻鳞癌;2.P53表达阳性率和表达量与鼻鳞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3.P53表达量与鼻鳞癌DNA倍体相关,非整倍体肿瘤P53表达量高于二倍体肿瘤.结论:P53基因蛋白表达能区分鼻良恶性肿瘤及鼻恶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同时还与DNA倍体相关.

    作者:张志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患者骨矿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骨密度(BMD)和肝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双X线能量骨密度仪(LUNAR DPX-L U.S.A)对5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骨密度进行检测和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的BMD为0.98±0.16,明显低于正常(P<0.05).而且,骨密度减低的程度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正常对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肝病患者的年龄、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球蛋白、钾、镁、钙、钙/磷比值、镁/磷和BMD有显著性相关.结论:随着患者肝损害加重,其骨矿密度下降,并引起代谢紊乱.

    作者:叶晓光;黄凤照;林伟;邓力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电烧伤83例临床分析

    目的:是通过对电烧伤病人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临床经验.方法:在1993年~1998年收治83例电烧伤患者中,分析其一般情况、治愈率、存活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结果:治愈80例(96.4%),死亡3例(3.4%),需行外科手术治疗53例,其中12例需行截肢(指、趾)术.结论:提出早期及时施以必要外科手术治疗,积极治疗出现的并发症和应用敏感抗菌素,是治疗电烧伤的关键.

    作者:钟展芳;姚明昌;战国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妇女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妇女的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结果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进行IVF-ET治疗的17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人的年龄(≤30岁、31~35岁、36~40岁、≥41岁)分为4组,应用方差分析或检验对不同年龄组的IVF-E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间的卵泡均数、取卵均数、可移植胚胎均数、移植胚胎均数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子回收率、受精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胚胎移植取消率随年龄增大而显著上升(P<0.05),≥41岁组的取消率高达26.7%,而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则随年龄增大而下降(P<0.05),36岁以下妇女的临床妊娠率可达30%以上,而36岁以上妇女的临床妊娠率则下降至15%以下.结论:妇女的年龄对IVF-ET程序存在着多样的不利作用,这些不利作用共同影响了IVF-ET后的结果.

    作者:龙晓林;黄艳仪;吴敬之;张伟良;姚瑞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脑灰质异位与癫痫及脑电异常关系的探讨

    灰质异位症(Heterotopic gray matter,HGM)是神经元移行异常的一种先天畸形,可与其它脑先天畸形并存.临床上较突出的表现为癫痫,以前多报道为药物难以控制的癫痫,但近年来发现其表现等方面有许多特殊性.现将我院经MRI证实的HGM 4例,就其临床表现、与癫痫的关系及脑电图和MRI的特点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廖丽芳;何小诗;廖卫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脉冲染料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成年人较常见的致盲性疾病.本病的多种类型新生血管常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可严重损害视功能.视网膜激光凝固治疗PDR已有20多年的历史,疗效已较肯定.现我院应用国产的WD-DL92型眼科染料激光治疗机对80例136眼PDR患者进行网膜光凝术的疗效进行分析,以探讨影响PDR视网膜光凝治疗效果的因素.

    作者:刘国昌;冯宗榴;孙克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血气分析在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的应用及意义探讨

    目的:为正确评价血气指标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监测的意义.方法:对75例心脏病人CPB围术期497例次的血pH、AB、BE、PCO2、PO2及K+、Na+、Cl-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以pH正常及轻度碱血症占多数(42%及29%),酸碱失调的主要原因为代谢性因素;2.PO2多升高(68%);3.K+,Cl-多在正常水平(80%,63%),Na+约一半高于正常(47%).结论:围术期应注意①控制碳酸氢钠的投入,谨防代谢性碱中毒;②密切监测PO2,避免PO2过高;③防止钠水潴留.

    作者:吴晓蔓;朱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支扩感染加重需住院患者的病原学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用纤支镜取深部痰作培养和药敏以及血清IgG测定.结果:74例深部痰培养60例阳性,阳性率为81.1%,常见的病原菌为假单孢菌属;72例患者有53例IgG降低,平均值为6.5±1.2g/L.结果: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孢杆菌感染是引起支扩感染加重住院的主要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时宜选用对假单孢菌有效的药物.

    作者:邓卓恒;谭冬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左室重塑的影响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疗效及左室结构功能的改变,并与依那普利治疗组进行比较.方法:各26例患者分别日服氨氯地平5~10 mg 和依那普利10~40mg,平均24个月.于服药前及治疗结束时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氨氯地平治疗后偶测血压、白昼及夜间动态血压均明显平稳下降,心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均显著下降(P<0.05);A峰速度及A/E比值显著下降,E峰速度明显增高(P<0.05),心输出量及射血分数则无明显变化(P>0.05).与依那普利对心脏的影响相同.结论:氨氯地平不仅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而且对高血压患者的左室结构及功能具有良好保护作用.

    作者:张远政;赵崇瑜;张婉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射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应用

    近年来硬膜外腔注药镇痛在国内外日趋广泛,对硬膜外镇痛药的研究亦日趋深入[1],但对小剂量吗啡在妇产科术后镇痛特别是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泌乳功能的影响,母乳喂养情况及肛门排气等的综合报道极少见.1995年9月~1997年4月,我们将硬膜外腔注射小剂量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桂英;曹自华;林桂珍;杨少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广州地区一九九七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1997年27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方法:对广州地区1997年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981~1987年资料进行对比.结果:产后出血是直接产科致死原因的首位原因.结论:加强围产保健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锦玉;田耕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酪氨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测定条件的研究

    酪氨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TAT酶)是肝细胞氨基酸分解代谢中的一种转氨酶,催化L-酪氨酸与α-酮戊二酸转氨生成对羟基苯丙酮酸和L-谷氨酸.近年来,在探讨诱导肝癌细胞分化的研究中,该酶作为一个观察肝癌细胞分化的重要指标[1,2].但该酶测定条件在不同文献报道中差异很大[3,4].因此,本研究对TAT酶的测定条件进行探讨,以得出适宜的条件,为肝癌细胞分化研究提供实验方法的依据.

    作者:张冬云;黄济群;瘳兆全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卵磷脂法、剩余可凝纤维蛋白原法、纤维蛋白平板法等分别测定了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中磷脂酶A2(PLA2),纤维蛋白原溶解酶及纤维蛋白溶解等与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酶活性,并运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SDS-PAGE)分析了组份M对血小板内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结果:组份M不含PLA2活性,无纤维蛋白(原)溶解酶活性,亦无ADP酶和5′-核苷酸酶活性,不影响正常人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聚合物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对血小板聚集所依赖的血小板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作者:孙林光;余清声;廖兆全;赵路宁;管锦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州医科大学

主办: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