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血管病昏迷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的观察

林丽琴;曹海通

关键词:脑血管病, 昏迷, 内皮素
摘要:昏迷是内科危重急症,其中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昏迷占急诊内科的各种昏迷病因中的首位.内皮素(Endothelin,ET)是日本学者1988年首次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分离得到的迄今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的缩血管多肽[1].近年来ET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但侧重于昏迷程度的CVD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各类CVD所致昏迷患者血浆ET含量的测定观察,进一步探讨ET与各类CVD所致昏迷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气分析在体外循环手术围术期的应用及意义探讨

    目的:为正确评价血气指标对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监测的意义.方法:对75例心脏病人CPB围术期497例次的血pH、AB、BE、PCO2、PO2及K+、Na+、Cl-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以pH正常及轻度碱血症占多数(42%及29%),酸碱失调的主要原因为代谢性因素;2.PO2多升高(68%);3.K+,Cl-多在正常水平(80%,63%),Na+约一半高于正常(47%).结论:围术期应注意①控制碳酸氢钠的投入,谨防代谢性碱中毒;②密切监测PO2,避免PO2过高;③防止钠水潴留.

    作者:吴晓蔓;朱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广州地区一九九七年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1997年27例孕产妇死亡原因.方法:对广州地区1997年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1981~1987年资料进行对比.结果:产后出血是直接产科致死原因的首位原因.结论:加强围产保健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锦玉;田耕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方法:运用卵磷脂法、剩余可凝纤维蛋白原法、纤维蛋白平板法等分别测定了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中磷脂酶A2(PLA2),纤维蛋白原溶解酶及纤维蛋白溶解等与血小板聚集相关的酶活性,并运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SDS-PAGE)分析了组份M对血小板内细胞骨架蛋白的影响;结果:组份M不含PLA2活性,无纤维蛋白(原)溶解酶活性,亦无ADP酶和5′-核苷酸酶活性,不影响正常人血浆乳酸脱氢酶的含量,但对ADP诱导的血小板细胞内肌动蛋白微丝聚合物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中华眼镜蛇毒组份M对血小板聚集所依赖的血小板内细胞骨架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

    作者:孙林光;余清声;廖兆全;赵路宁;管锦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慢性肝病患者骨矿密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的骨密度(BMD)和肝损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双X线能量骨密度仪(LUNAR DPX-L U.S.A)对5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骨密度进行检测和用多元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的BMD为0.98±0.16,明显低于正常(P<0.05).而且,骨密度减低的程度为肝硬化<慢性肝炎<正常对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肝病患者的年龄、碱性磷酸酶、尿素氮、肌酐、球蛋白、钾、镁、钙、钙/磷比值、镁/磷和BMD有显著性相关.结论:随着患者肝损害加重,其骨矿密度下降,并引起代谢紊乱.

    作者:叶晓光;黄凤照;林伟;邓力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CD44s和CD44v6在肺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CD44在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准型CD44(CD44s)和含外显子v6的变异型CD44(CD44v6)在各种肺癌的表达.结果:41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的CD44s表达率为70.7%,CD44v6的表达率为9.7%,而15例小细胞肺癌(SCLC)无一例表达CD44s和CD44v6.提示:(1)CD44s仅在NSCLC中表达,而在SCLC中无表达,可能是NSCLC的一个标记物;(2)CD44v6仅小部分肺鳞癌和腺癌有表达,而在其它类型的肺癌无表达:(3)CD44s在低转移的NSCLC中表达率高,而在高转移的SCLC中无表达,可能在肺癌临床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区景松;孙培吾;杨运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昏迷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变化的观察

    昏迷是内科危重急症,其中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昏迷占急诊内科的各种昏迷病因中的首位.内皮素(Endothelin,ET)是日本学者1988年首次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分离得到的迄今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的缩血管多肽[1].近年来ET与脑血管病(CVD)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2],但侧重于昏迷程度的CVD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各类CVD所致昏迷患者血浆ET含量的测定观察,进一步探讨ET与各类CVD所致昏迷的发生、发展的关系.

    作者:林丽琴;曹海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蛇毒蛋白C激活剂的研究进展

    蛋白C(Protein C,PC)是一种血浆糖蛋白,为维生素K依赖性蛋白质,在血浆中以酶原形式存在.在内皮细胞表面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Thrombin Thrombomodulin, T-TM)复合物的作用下,它被激活为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APC有催化蛋白水解作用,能快速而特异地降解血液凝血因子Ⅴa和Ⅷa,抑制内、外源性凝血、从而产生强有力的抗凝效应.同时,APC也能中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t-PAI),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从而发择促纤溶作用[1,2].

    作者:侯力强;余清声;管锦霞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研究

    近代世界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现代化,如高动物性脂肪和高糖食品的过量摄入,细粮代替粗粮,加上户外体力运动少,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病人迅速增加,已被认为是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据统计全球DM病人已达一亿,北京地区老年人DM发病率为12.56%,而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DM严重危害生命的并发症之一.本文收集了我院近3年DF病人20例,占同期住院的DM病人145例中的13.8%.DF发病原因很多,本文着重讨论DF与血流变学的关系.

    作者:马秋儿;余安国;林建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支气管扩张感染加重的病原学及药敏分析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支扩感染加重需住院患者的病原学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用纤支镜取深部痰作培养和药敏以及血清IgG测定.结果:74例深部痰培养60例阳性,阳性率为81.1%,常见的病原菌为假单孢菌属;72例患者有53例IgG降低,平均值为6.5±1.2g/L.结果: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和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铜绿假单孢杆菌感染是引起支扩感染加重住院的主要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时宜选用对假单孢菌有效的药物.

    作者:邓卓恒;谭冬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氧氟沙星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抗菌活性观察

    目前,临床上几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加速研制开发和筛选新的抗结核药物,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临床分离出的耐药株种,用氧氟沙星(Ofloxacin)进行了抑制结核分枝杆菌敏感试验,并与临床上常用的雷米封(ISoniazid,INH)利福平(Rimfampin,RFP)进行了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吴龙章;谭守勇;蔡杏珊;潘美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鼻良恶性病变P53基因表达及DNA倍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P53基因在鼻良恶性病变的表达.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鼻炎性增生组织17例、乳头状瘤9例和鼻鳞癌组织35例的P53基因蛋白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鼻良性病变P53表达量明显低于鼻鳞癌;2.P53表达阳性率和表达量与鼻鳞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3.P53表达量与鼻鳞癌DNA倍体相关,非整倍体肿瘤P53表达量高于二倍体肿瘤.结论:P53基因蛋白表达能区分鼻良恶性肿瘤及鼻恶性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同时还与DNA倍体相关.

    作者:张志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电烧伤83例临床分析

    目的:是通过对电烧伤病人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临床经验.方法:在1993年~1998年收治83例电烧伤患者中,分析其一般情况、治愈率、存活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结果:治愈80例(96.4%),死亡3例(3.4%),需行外科手术治疗53例,其中12例需行截肢(指、趾)术.结论:提出早期及时施以必要外科手术治疗,积极治疗出现的并发症和应用敏感抗菌素,是治疗电烧伤的关键.

    作者:钟展芳;姚明昌;战国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探讨

    成人微小病变及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好,有效率80%左右[1],但较易复发,需要反复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因而常出现激素的副作用,甚至影响疗程的完成.本文探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 PNS)疗效.

    作者:何紫雪;任国辉;叶任高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脉冲染料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是成年人较常见的致盲性疾病.本病的多种类型新生血管常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可严重损害视功能.视网膜激光凝固治疗PDR已有20多年的历史,疗效已较肯定.现我院应用国产的WD-DL92型眼科染料激光治疗机对80例136眼PDR患者进行网膜光凝术的疗效进行分析,以探讨影响PDR视网膜光凝治疗效果的因素.

    作者:刘国昌;冯宗榴;孙克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

    鉴于在上颌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常规X线检查尚不能精确地观察其毗邻软组织侵犯情况,而CT扫描具有对比分辨率高的特点,能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和判定其侵犯范围.本文收集我院1994~1997年的22例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表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卡凡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30例临床总结

    人工通气是抢救、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重要方法.但通常的人工通气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这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痛苦,容易有二重感染等并发症,需要特别护理,而且当病人神志清醒后较难耐受.故近年无创性人工通气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5~7].我院呼吸内科对3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坚;韩云;林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高压氧治疗小脑后下动脉血栓的疗效观察

    小脑后下动脉血栓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病情重,一般治疗方法效果不理想,我们采用高压氧(HBO)综合治疗36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收集1995年3月~1999年1月住院小脑后下动脉血栓病例71例,男44例,女27例,年龄35~72岁(平均58.9岁).按病人入院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临床常规治疗组(下称对照组)35例和高压氧综合治疗组(下称HBO组)36例.所有病例均做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主要症状体征有:①突发性眩晕;②吞咽困难,构音不清;③眼球震颤;④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咽反射消失(吞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⑤共济失调(前庭小脑纤维受损);⑥交叉性温痛觉减退;⑦对侧轻偏瘫.

    作者:赖青年;张俊徽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二例报告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是由于肺泡和肾小球血管基底膜遭受免疫损害而致的疾病.多数患者病情进展迅速,预后恶劣,且本病少见[1].现将我科1989~1998年间遇到的二例尸解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彭婧;张美德;曾荣新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小剂量吗啡硬膜外腔注射在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应用

    近年来硬膜外腔注药镇痛在国内外日趋广泛,对硬膜外镇痛药的研究亦日趋深入[1],但对小剂量吗啡在妇产科术后镇痛特别是对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泌乳功能的影响,母乳喂养情况及肛门排气等的综合报道极少见.1995年9月~1997年4月,我们将硬膜外腔注射小剂量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桂英;曹自华;林桂珍;杨少玲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妇女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妇女的年龄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结果的影响.方法:对在本院进行IVF-ET治疗的179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人的年龄(≤30岁、31~35岁、36~40岁、≥41岁)分为4组,应用方差分析或检验对不同年龄组的IVF-E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间的卵泡均数、取卵均数、可移植胚胎均数、移植胚胎均数均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卵子回收率、受精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胚胎移植取消率随年龄增大而显著上升(P<0.05),≥41岁组的取消率高达26.7%,而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则随年龄增大而下降(P<0.05),36岁以下妇女的临床妊娠率可达30%以上,而36岁以上妇女的临床妊娠率则下降至15%以下.结论:妇女的年龄对IVF-ET程序存在着多样的不利作用,这些不利作用共同影响了IVF-ET后的结果.

    作者:龙晓林;黄艳仪;吴敬之;张伟良;姚瑞芬 刊期: 1999年第02期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州医科大学

主办:广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