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洪;张宝泉;杨相茹
CO2激光已成为医学尤其是外科领域三大激光器之一.早在1975年11月第一届国际激光外科大会上,Kaplan就报道了他5年中使用CO2激光的经验.至今人们对CO2激光这一外科工具的应用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CO2激光在外科中的地位业已确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北京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应用激光的历史已有20多年,我们从1978年开始使用CO2激光治疗疾病慢性咽炎、慢性鼻炎、喉多发性乳头瘤、鼻息肉以及其他良性病变.
作者:张宝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脑肿瘤热疗中脑水肿与半导体激光输出功率和作用时间的关系.方法35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麻醉下暴露颅骨,将激光光纤未端插入大脑皮层下2 mm,以不同功率和作用时间组合的8.05 mm半导体激光分别进行加热.术后第3天常规气体栓塞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脑水肿和脑损害的范围,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脑水肿的程度与激光功率和作用时间相关,脑水肿和热疗剂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呈线性.结论按照激光热疗剂量和脑水肿带之间的回归方程,可以在临床脑肿瘤间质内热疗工作中预测脑水肿的范围,选择合适的激光功率和作用时间,减少半导体激光间质内热疗的并发症.
作者:张丙杰;张健;焦力群;滕良珠;王丽梅;王吉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从初的太阳能激光器治疗黄斑裂洞以来的40年中,激光技术在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世界先进的激光眼科技术在中国都已经开展.诊断技术包括激光多谱勒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激光共焦扫描检眼镜等,用于眼血流测定、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厚度分析等.治疗技术包括激光眼睑成形手术,泪道手术,屈光手术,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的激光治疗技术等.
作者:张风;卢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光动力学疗法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开始研制光敏剂和适用于PDT治疗的激光器.1981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治疗1例左下睑基底细胞癌患者获得成功,开创了国内PDT应用的先例.接下来的10年是肿瘤的光动力学治疗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内很多医院相继开展了此项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0年解放军总医院激光医学科开始探索应用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并于1991年1月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成功,开创了PDT治疗良性疾病的先河.
作者:刘凡光;李晓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LLLI)治疗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的疗效.方法184例DEACM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药物及高压氧治疗,98例)及ILLLI组(常规治疗+ILLLI治疗,86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智能、脑电图(EEG)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表现、智能、EE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ILLLI组较常规组改善更显著.结论ILLLI对DEACMP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作者:刘枢晓;周玉兰;周凌云;张亚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利用腔内激光光凝技术探讨制作肝静脉阻塞性布加氏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探讨本病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研究对象.方法 20条杂种犬,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自动控制X光机监视下,利用介入技术将光纤导丝分别放入肝左静脉和肝右静脉,实验组以功率为6 W的810 nm半导体激光光凝主干肝静脉,对照组不做光凝处理.饲养5个月后在全身麻醉下,观察门静脉的压力和肝脏的病理变化,与未行本项操作的家犬门静脉和肝脏组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均出现肝静脉闭塞或严重狭窄、胃底食管静脉曲张、淤血性肝硬化,而对照组正常.实验组和对照组门静脉压力分别为25.33±7.11cm H2O(1 cm H2O=98.07Pa)和10.64±3.70 cm H2O,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利用介入激光光凝技术可成功制作肝静脉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家犬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肝静脉阻塞型布加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提供研究对象.
作者:王春喜;梁发启;韩丽娜;顾瑛;肖越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静脉内激光光凝术可用于治疗静脉曲张.本项研究中,主要用于治疗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局部麻醉后,光纤经血管造影导管进入静脉内.使用810 nm或830 nm激光,功率密度12 W,暴光时间1.0 s.血管内膜由于光热效应被破坏,管腔进而闭塞.术后主要通过超声检查随访,随访期6~24个月(平均18个月).112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血管内光凝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诸多优点,如操作简单、手术期短、术后恢复快以及短期和中期疗效良好.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确认.另外,静脉内激光光凝术联合静脉瓣修补术可治疗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
作者:王春喜;顾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组织光学光谱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指导活检,提高白光内镜检查的诊断效果,其原理基于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法国,研究光动力学疗法(PDT)主要有两条途径:PDT的临床试验和细胞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已获批准的药物的临床研究,采用间-四羟基二氢卟吩(mTHPC)的基础研究,以荧光作为光敏剂的标志物从单细胞水平到肿瘤组织水平对光敏剂进行研究,其它还有PDT生物学效应,光剂量以及光敏剂药代方面的研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激光静脉内照射、激光清创和激光生物刺激等三种方式可治疗下肢皮肤溃疡.(1)激光静脉内照射:局麻下,应用810 nm或980 nm激光进行静脉内照射,用于治疗静脉逆流引起的静脉曲张.照射后B超和多普勒双重扫描检查随访.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30例颈椎病患者及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性42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47.5岁.应用日本生产的Nd:YAG激光(波长1064nm)治疗系统,总热量控制在250~500J/椎间隙(颈椎)、400~800J/椎间隙(腰椎).随访时间平均16.5个月,以MacNab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对颈椎病的有效率为90%,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为80%,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任龙喜;白秋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科于1999年9月至今使用半导体激光治疗皮肤病数种,其中治疗带状疱疹患者有完整资料的87例,止痛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导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带状疱疹患者87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7.2岁.其中头面部患者9例,躯体与上肢部位患者67例,下肢部位患者11例.发病时间3~60 d.
作者:王晋英;朱永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激光技术由于具有非接触、凝血、消毒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到医学临床各科中,光子所特有高能量、高的空间、时间和光谱分辨的特性使得光学成像、光声成像、荧光光谱分析等光学诊断技术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得到越来越深入的发展,特别是结合现代信息检测与分析技术的高速发展,取得了诸多有益的成果.在此,简要叙述生物光子的组织内传输与相互作用分析、光学功能成像技术和光动力学疗法应用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作者:赵友全;李小霞;范世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们从1992年至今采用大功率CO2激光代替手术治疗肛周巨大尖锐湿疣效果良好.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肛周尖锐湿疣患者50例,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28~45岁.病程8个月至3年.疣体集簇成块,形成菜花状突起,完全遮盖住肛门,大小约为5 cm,表面有溃烂、出血及不同程度的感染.
作者:赖雁;聂正怀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倍频Nd:YAG激光对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倍频Nd:YAG激光对82例101眼RVO患者行视网膜光凝术.激光波长532 nm,功率0.3~0.5 W,光斑直径200~500 pm,照射时间0.1~0.25 s.随访3~18个月,对比分析光凝前后视力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变化情况.结果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78眼,占77.23%;无变化者16眼,占15.84%;视力降低者7眼,占6.93%.FFA示激光治疗后有效87眼,其中CRVO患者32眼,有效26眼,有效率81.25%;BRVO 69眼,有效61眼,有效率88.41%.结论倍频Nd:YAG激光治疗RVO有显著疗效.
作者:王永淑;董波丽;聂新刚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首台激光器发明于1960年,并于1967年开始应用于皮肤科.从80年代开始激光在皮肤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90年代,随着新型激光器的出现,其应用领域更加广阔.
作者:赵小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一、发展历史1.研究探索阶段(60年代)1961年中国制造处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随着1965年北京同仁医院进行了红宝石激光视网膜凝固动物实验,激光医学生物学研究从此逐渐开展起来.
作者:顾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在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广泛应用激光技术.(1)通过热效应发挥作用的治疗方法:激光光凝和经瞳孔温热疗法.原理:激光主要作用视网膜色素上皮层,通过色素上皮转化为热能,但热量传递过程中没有选择性,同时传递到脉络膜和神经上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视网膜裂孔的早期发现和氩激光光凝对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作用.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3年6月间早期发现并采用Novus 2000型眼科氩离子激光机光凝治疗的视网膜干性裂孔、视网膜周边变性合并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裂孔合并局限性视网膜脱离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同时存在周边视网膜变性裂孔共45例58眼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经过3~24个月随访,裂孔封闭54眼(93.10%),经激光封孔失败后改行视网膜冷凝联合巩膜外加压术4眼(6.89%).全部病例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改善.结论及早发现并应用氩激光光凝视网膜裂孔能有效地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作者:陈嘉莹;肖斯贤;黄肇薇;徐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