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凯
说御膳,似乎不能不提“满汉全席”,然而对于“满汉全席”,王希富强调,无论是在宫中当御厨的外祖父还是在京城“八大楼”做名厨的父亲,都从来没有证实过宫廷里有特定的“满汉全席”之说.现在传的各种说法,包括影视剧的夸张演绎,什么“宫廷满汉全席共有108道菜”等,其实都是以讹传讹,纯属杜撰.有的说108样菜,有的说360样,有的还开出菜单来,其实都是讹传,根本就没有那些规定.
作者:胡元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念,公元前1000到600年之间,希伯来、希腊、印度、中国等几大轴心文明在同时期出现.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希腊-希伯来文明主导现当代文明数百年,成绩斐然,也危机四伏.人类文明需要一次深刻的创造性的转化过程——构建多种文明的多元理念、多重核心价值的新场域.在全球化、同质化的大潮中,我们既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容忍尊重异己.希望多文明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良性互惠关系,取代一枝独秀的格局.
作者:安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教育分论坛的与会专家代表共22人,东西方学者比例基本上保持均衡,各占一半.西方学者似乎更倾向于谈新技术,而东方学者热衷于谈文化.谈数字化学习、多媒体应用,以及技术已经造成的和将要引领的教育变革,盖因西方仍长于科学技术,所思即所长.说文化,说传统与现代,说东西方比较,实是东方重反观.
作者:安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龙泉以前叫龙渊,东晋时就已建立了乡的建制.到了唐朝,为了避太祖李渊之讳,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一用就是1300多年.龙泉如今虽已立市,规模却并不很大,从古地图来看,当今的城市中心区没有比明代的小镇扩大许多.如果心情好,天气佳,步行流连于此,是一见很惬意的事.
作者:喻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约王海波先生的采访不大容易,每天的过分忙碌几乎让他分身乏术.在我一直的印象里,收藏家的生活应该是相对悠闲的,然而可能是我对他的初定位就发生了偏差,其实更贴切一点说,慈善家或许是他更乐于接受的一个称呼.
作者:胡元骏;一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这两期杂志我都曾赠予—些媒体圈朋友,请他们帮着提些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讲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越做越好,杂志的可读性也很不错,有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开心.要知道,杂志真正改版也就是今年6月,每期我们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挑战,做前人没做之事,领导们也积极支持,同仁们也顶着压力和困难,不断完善杂志,大家为此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李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201 1年初冬时节,在一次武学的清谈之中,《武魂》杂志前主编蓝石先生偶然向笔者提起了张策太师的三传弟子孙向勇先生.孙向勇师承王举臣、李进唐两位张策弟子,又得马堪峰、王志远、贾存柯等前辈指导,尽得五行通臂(即五行通臂拳)的精髓,为第三代弟子中执牛耳者.得知此信,笔者大喜过望,随即登门拜见了孙先生.先生和善健谈,说起通臂,更是滔滔不绝,第一次见面就足足聊了七个钟头.
作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秋冬之齐:剌瘦人者,以春夏之齐.(《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第九》)译文:人体经脉的气血盛衰,是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春天的邪气往往侵袭人体的毫毛,夏天的邪气往往侵袭人体的皮肤,秋天的邪气往往侵袭人体的分肉,冬天的邪气往往侵袭人体的筋骨.刺制这些疾病,要分别根据其不同季节所发之病的深浅部位来确定恰当的针刺方式,应根据针刺秋冬两季邪气所致疾病的恰当方式来比照进行.给瘦弱之人针刺,应根据针刺春夏两季邪气所致疾病的恰当方式比照进行.针刺要因人、因时而定.
作者:程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没有价值,那么他怎么能够说服自己不去自杀?这个问题困扰了维特根斯坦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他在中晚年的日记常说:我真应该去自杀.然而似乎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维特根斯坦留给世人的后一句话却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作者:大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2011年11月,北京论坛艺术分论坛上,“艺术传统与文化创新”标题赫然醒目,各位专家学者,就这一主题交流探讨、各抒己见,为世界文化的相通相融、和谐发展,寻求解决之道.
作者:冀哲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双掸手掸手可以舒展肩、肘、腕,锻炼双臂抽掸之力.具体动作如下:由立正姿势,右足前进一步作虚步,左腿屈膝,身体重量七成放在后退上,三成放在前腿上,前腿足掌点地,吸跨提膝.右手向上向前摔掸时,意念放长击远,手中正不偏.左手屈肘至于左耳后,右手臂下落时,先松腰、松跨,再沉肩、坠肘.掸抽于腿侧,顺式悠起,至于右耳后,同时左手下落,从身侧向前悠起至正中向前、向上摔掸.双臂悠掸互换.锻炼时,先慢后快,以腰背领力.通过练习可出松、灵、冷、弹之鞭力,此力为通臂拳必有之力.也就是常言所说:臂活如鞭.
作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释义 每年12月7日或8日,太阳黄经达25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大雪”.大雪,顾名思义,雪量大.古人云:“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到了这个时段,雪往往下得大、范围也广,故名大雪.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可见,大雪节气是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它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大雪冬至后,篮装水不漏”就是这个时间的真实写照,但是有的年也不尽然,气温较高,无冻结现象,往往造成后期雨水多.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曾昭抡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之后,沉默寡言,平时很少与人交际,只是专心治学,有时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尽管自少年就在长沙美国教会学校学习,又是清华出身,留美博士,但曾氏与其他留学东洋、西洋的学人大不相同.一般而言,凡留洋的学生总是西装革履,打扮入时,气宇轩昂,头发梳得油光发亮,一丝不乱.曾昭抡在穿衣打扮上,却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塾师的“名士”气.他所穿的大多是蓝布大褂,在外人看来总是皱皱巴巴,不太合身,且有些破破烂烂、土里土气,有时第三个扣子还要扣到第二个扣眼中,形成一个大斜襟.脸洗得好像不太干净,头发不整,胡子几天不刮,像个游走于街头巷尾卖油条或煎饼果子的小商贩.脚上的袜子似是没有袜筒,只到脚后跟为止.鞋子更是玄乎得令人头晕,总是一双蓝色或黑色布鞋,且鞋子前后有洞,近似于后来的塑料拖鞋或凉鞋,只能趿拉着走路.鞋中袜子的前头总是被脚趾顶破而不补,形成了鞋前裸露脚趾,后头露着袜子甚至脚后跟的古代游方和尚济公模样.这副打扮,师生们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每次在路上见了只是悄悄叽咕一声“空前绝后”,一笑了之.但不明就里的人往往发生点误会,搞得双方都很尴尬.
作者:岳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像笔者这样的年轻一代,对龙泉的第一印象并不是闻名海内外的青瓷,而是爷爷晨练时,手里的那把“龙泉剑”.印象里那就是明晃晃、不锈钢制成,用来练太极剑的一种武术道具.在前文中提到的这次“龙泉国宝”中,位列五代青瓷五管瓶之后的,竟然就是一把刚刚制成不久的“龙泉剑”.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从北欧进入德国,很像是从悄无人声的雪夜,一掀厚门帘子,里面是人声鼎沸的联欢.一时有点晕眩,要定定神,才能迈步进去.柏林街头,面目血统可疑的人逐渐多起来了,路人的精气神也良莠不齐.时常见到气质奇异的艺术家,鼠目狼顾游手好闲的路人,气定神闲的乞丐和流浪汉.与看起来像是一个批次生产的北欧人相比,这种世界代表大会的气氛非常显著.再仔细看看,却谁也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的意思.也许是对德国的严谨和秩序印象太强烈了,等诧异渐渐蜕去,就如在古老和现代的建筑之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涂鸦一样,看见此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作者:喜金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刚过立冬的北京,气温陡然下降,天坛公园门前,却熙熙攘攘,人流攒动.一大早到这里锻炼身体的人们就很多,孙向勇先生格外喜欢此处的环境,称其为在北京练功好的地方.每周六上午,孙先生都会在这里义务传授五行通臂拳,有时孙先生几位师叔伯,也会来到一同练习.天坛公园中,五行通臂拳的弟子,汇集于此,确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作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思”,繁体字写做“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作者:徐文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1879年,一艘轮船,驶向中国,甲板之上,一位青年,刚过26岁,却壮志满怀,万里归来.海风吹过,他望向祖国神州大地,回想在英国的岁月,仿佛弹指一挥间.此番重归故土,不仅心潮起伏,他自问学贯东西,大丈夫建功立业,此时他更想即刻踏上故园,一展报国图强的梦想.然而血气方刚的严复,还未曾明白,等待他的仍是那暮气重重的大清皇朝.
作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冬季,水结冰,地冻裂,生机潜伏,万物守藏;人也要顺从天地自然,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内在的要心志平静隐匿.心志“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状态,其实是修养功夫的境界,内在的神意充足,志气坚定,自然涵养的深沉,不需外在的捐狂.
作者:白粹昭 刊期: 2011年第12期
提起御膳,很多人也许首先会下意识地想到诸多古装剧里面的场景,抑或是现代打着“皇家御膳”等旗号的酒楼、饭店里的吃食,主观地认为过去皇帝吃饭就是那个样子的.但真正是不是那个样子就没几个人能说得清了.总之,食客中研究历史的不多,即便是研究历史的主儿,也未必会往御膳这一科上琢磨,就算琢磨了,坦诚地讲,依然是书本上的照本宣科占主导.那么,真正的御膳到底是什么样呢?甭说,还真有一位爷能说得清楚.此人叫王希富,已过古稀之年,老北京人,祖上在宫里当过差,属过去所说的“勤行”中人.
作者:胡元骏 刊期: 201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