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名士昭抡

岳南

关键词:
摘要:曾昭抡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之后,沉默寡言,平时很少与人交际,只是专心治学,有时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尽管自少年就在长沙美国教会学校学习,又是清华出身,留美博士,但曾氏与其他留学东洋、西洋的学人大不相同.一般而言,凡留洋的学生总是西装革履,打扮入时,气宇轩昂,头发梳得油光发亮,一丝不乱.曾昭抡在穿衣打扮上,却具有浓厚的中国乡村塾师的“名士”气.他所穿的大多是蓝布大褂,在外人看来总是皱皱巴巴,不太合身,且有些破破烂烂、土里土气,有时第三个扣子还要扣到第二个扣眼中,形成一个大斜襟.脸洗得好像不太干净,头发不整,胡子几天不刮,像个游走于街头巷尾卖油条或煎饼果子的小商贩.脚上的袜子似是没有袜筒,只到脚后跟为止.鞋子更是玄乎得令人头晕,总是一双蓝色或黑色布鞋,且鞋子前后有洞,近似于后来的塑料拖鞋或凉鞋,只能趿拉着走路.鞋中袜子的前头总是被脚趾顶破而不补,形成了鞋前裸露脚趾,后头露着袜子甚至脚后跟的古代游方和尚济公模样.这副打扮,师生们见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每次在路上见了只是悄悄叽咕一声“空前绝后”,一笑了之.但不明就里的人往往发生点误会,搞得双方都很尴尬.
东方养生杂志相关文献
  • 御膳那些事儿

    提起御膳,很多人也许首先会下意识地想到诸多古装剧里面的场景,抑或是现代打着“皇家御膳”等旗号的酒楼、饭店里的吃食,主观地认为过去皇帝吃饭就是那个样子的.但真正是不是那个样子就没几个人能说得清了.总之,食客中研究历史的不多,即便是研究历史的主儿,也未必会往御膳这一科上琢磨,就算琢磨了,坦诚地讲,依然是书本上的照本宣科占主导.那么,真正的御膳到底是什么样呢?甭说,还真有一位爷能说得清楚.此人叫王希富,已过古稀之年,老北京人,祖上在宫里当过差,属过去所说的“勤行”中人.

    作者:胡元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天坛公园的中外通臂人

    刚过立冬的北京,气温陡然下降,天坛公园门前,却熙熙攘攘,人流攒动.一大早到这里锻炼身体的人们就很多,孙向勇先生格外喜欢此处的环境,称其为在北京练功好的地方.每周六上午,孙先生都会在这里义务传授五行通臂拳,有时孙先生几位师叔伯,也会来到一同练习.天坛公园中,五行通臂拳的弟子,汇集于此,确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作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极好的一生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没有价值,那么他怎么能够说服自己不去自杀?这个问题困扰了维特根斯坦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他在中晚年的日记常说:我真应该去自杀.然而似乎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维特根斯坦留给世人的后一句话却是:告诉他们,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作者:大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广场

    从北欧进入德国,很像是从悄无人声的雪夜,一掀厚门帘子,里面是人声鼎沸的联欢.一时有点晕眩,要定定神,才能迈步进去.柏林街头,面目血统可疑的人逐渐多起来了,路人的精气神也良莠不齐.时常见到气质奇异的艺术家,鼠目狼顾游手好闲的路人,气定神闲的乞丐和流浪汉.与看起来像是一个批次生产的北欧人相比,这种世界代表大会的气氛非常显著.再仔细看看,却谁也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的意思.也许是对德国的严谨和秩序印象太强烈了,等诧异渐渐蜕去,就如在古老和现代的建筑之间,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涂鸦一样,看见此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作者:喜金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速路上反思中国经济

    新世纪即将悄然走过十一年,十一年来全球经济暗流激荡,风云变幻.在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里面,中国经济腾飞,世界瞩目.同样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经济危机、金融风暴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话题.时机与危机并存,话题和问题继续,问题的探索与解决首先基于对话沟通.2011北京论坛在经济方面做出的探讨,作为沟通对话之范例,值得我们一道分享.综观本次经济分论坛,以“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为主题,其中对话沟通的深意不言而喻.机遇、挑战、方向中间,危机意识与人文思考跃然纸上.综观本届经济分论坛,有四大部分,一是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二是研究区域化经济的合作,三是关注中国经济的未来,四是聚焦经济发展的并存问题.

    作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冬至

    释义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说:“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日冬至.‘至’者,极也.”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严复翻译清末文化危机之药方

    严复( 1854~ 1921)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4年出生到1879年自英国返国服务,属于成长与受教时期;第二阶段从1879至1900年,严复除了短期在福州船政学堂教书外( 1879 ~ 1880),主要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担任教席;第三阶段从1900至1921年,他在京、沪等地从事各种文教工作,至晚年退隐家乡.第二阶段大致上是从26岁到45岁(依照虚岁或当时中国通行的算法,则是28至47岁),严复从一个初返国门的留学生,经历宦海浮沉、投身翻译事业,终而跃居中国知识界的“第一流之人物”,可谓严复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作者:南坡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满汉全席」纯属杜撰

    说御膳,似乎不能不提“满汉全席”,然而对于“满汉全席”,王希富强调,无论是在宫中当御厨的外祖父还是在京城“八大楼”做名厨的父亲,都从来没有证实过宫廷里有特定的“满汉全席”之说.现在传的各种说法,包括影视剧的夸张演绎,什么“宫廷满汉全席共有108道菜”等,其实都是以讹传讹,纯属杜撰.有的说108样菜,有的说360样,有的还开出菜单来,其实都是讹传,根本就没有那些规定.

    作者:胡元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思想

    “思”,繁体字写做“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作者:徐文兵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玉佛收藏善行天下

    约王海波先生的采访不大容易,每天的过分忙碌几乎让他分身乏术.在我一直的印象里,收藏家的生活应该是相对悠闲的,然而可能是我对他的初定位就发生了偏差,其实更贴切一点说,慈善家或许是他更乐于接受的一个称呼.

    作者:胡元骏;一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千锤百炼重生欧冶精神

    像笔者这样的年轻一代,对龙泉的第一印象并不是闻名海内外的青瓷,而是爷爷晨练时,手里的那把“龙泉剑”.印象里那就是明晃晃、不锈钢制成,用来练太极剑的一种武术道具.在前文中提到的这次“龙泉国宝”中,位列五代青瓷五管瓶之后的,竟然就是一把刚刚制成不久的“龙泉剑”.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易生安居养老无忧

    通过前面国人养老的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国人养老,需要有人照料生活,紧急援助,心理健康服务,保健康复等.面对这庞大的养老市场,多而杂的需求,很多地产开发商对此也都已经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如果给历史一次机会革命、改良或更好的选择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发生的事情的一门学问,因为事情已经发生,而且是由各种原因合力而促成,故而忌讳谈“如果”.但今年北京论坛的历史分会场上,“如果”之声却不绝于耳.也罢,身在2011回望往昔,一直回望到1911,回望百年间中国的一次次历史抉择,成也好,败也好,谁都希望历史会有更好的版本.“如果”二字,真是很难压在心底不说出来.

    作者:喻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两山一水胜景折服东坡

    龙泉以前叫龙渊,东晋时就已建立了乡的建制.到了唐朝,为了避太祖李渊之讳,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一用就是1300多年.龙泉如今虽已立市,规模却并不很大,从古地图来看,当今的城市中心区没有比明代的小镇扩大许多.如果心情好,天气佳,步行流连于此,是一见很惬意的事.

    作者:喻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平生未得志留书惠后人

    1879年,一艘轮船,驶向中国,甲板之上,一位青年,刚过26岁,却壮志满怀,万里归来.海风吹过,他望向祖国神州大地,回想在英国的岁月,仿佛弹指一挥间.此番重归故土,不仅心潮起伏,他自问学贯东西,大丈夫建功立业,此时他更想即刻踏上故园,一展报国图强的梦想.然而血气方刚的严复,还未曾明白,等待他的仍是那暮气重重的大清皇朝.

    作者:吴昊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宫廷宴席有说道

    尽管宫廷内没有“满汉全席”,但却有“全席”这一说法.对于“全席”,王希富说,它并不属于御膳的范畴,所谓“全席”,指的是皇室接待、礼仪等有目的、有主题而举行的宴席,让人们把所有宴席中的内容都吃到,“全席”也是皇家宴席当中的高形式.然而,“全席”却并非如传说中“满汉全席”那般菜式繁多,相对来说也是比较简约的.不过,在诸多方面的讲究上却也丝毫不含糊.譬如“四干果”“四鲜果”“四看果”等必不可少的吃食.这些属于宴席的序曲,按宴席结构来说属于茶宴,而茶宴也有它的结构,除了各种不同的茶之外,也包括茶食,茶食又分为点心茶食、菜品茶食和果品茶食.

    作者:胡元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紫口铁足重燃哥弟二窑

    就在笔者流连于龙泉的竹林与山水间时,央视的《寻宝》栏目带着一群文物鉴定专家,在龙泉搞了一次“民间国宝”大筛查.这一筛可不得了,1000多件藏于普通人家的古董涌现出来,这其中,许多都是元代以前的珍品.在终的评选中,一件五代时的“龙泉窑天青釉仰覆莲刻花五管瓶”脱颖而出,而收藏这件藏品的就是龙泉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姑娘.已经从事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的陶瓷评鉴专家丘小君盛赞此瓶,“釉色莹润均匀,器型硕大,是国内目前为止所见到的大的五管瓶.从雕刻和堆塑上看,由仰覆莲、素莲、堆做和捏做的动物组成,工艺非常精湛,是五代龙泉窑中极其罕见的精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短短一段评语,出现了一个“”、一个“非常”、一个“极高”、一个“极其罕见”,足见这件民间国宝在鉴定大师心中带来的震撼.

    作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天堂地狱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夏天,西四弘慈广济寺的前院,聚集了一群在家学佛的男女居士,围绕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此僧法名观空,为当代大德高僧,曾入藏多年求法.不但翻译了不少藏传佛教经典,据说还为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做过老师.大家纷纷向他请教各种问题,而他所作的开示中,引发人们思考的就是对于“天堂”和“地狱”的一段解说.

    作者:常人春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在文明对话中寻获幸福

    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观念,公元前1000到600年之间,希伯来、希腊、印度、中国等几大轴心文明在同时期出现.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希腊-希伯来文明主导现当代文明数百年,成绩斐然,也危机四伏.人类文明需要一次深刻的创造性的转化过程——构建多种文明的多元理念、多重核心价值的新场域.在全球化、同质化的大潮中,我们既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容忍尊重异己.希望多文明的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的良性互惠关系,取代一枝独秀的格局.

    作者:安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和为贵

    这两期杂志我都曾赠予—些媒体圈朋友,请他们帮着提些意见和建议,总体来讲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越做越好,杂志的可读性也很不错,有这样的结果实在令人开心.要知道,杂志真正改版也就是今年6月,每期我们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挑战,做前人没做之事,领导们也积极支持,同仁们也顶着压力和困难,不断完善杂志,大家为此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李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东方养生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

主管: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

主办:海南省高级体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