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渊;林连兴;姚二华;黄建豪;张晓平;颜明明
目的 前瞻性比较不同剂量放疗联合同期顺铂化疗根治性治疗不可手术食管癌的疗效及毒性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新诊断不能手术的无远处转移食管癌患者60例,采用常规分割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放疗总剂量至少60 Gy.放疗至40 Gy时复查食管造影,肿物消退不明显者提高放疗剂量,在严格限制正常组织放疗剂量的基础上总剂量高至70 Gy.总剂量≤64 Gy为低剂量组,>64 Gy为高剂量组.同期顺铂化疗,每周1次,多7次.结果 共入组60例患者,放疗结束后2个月有效率:低剂量组为92.1%,高剂量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44,P=0.461).中位生存期(mOS):中位随访19个月,低剂量组mOS为27.67个月,高剂量组mOS为16.6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8).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剂量是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 =0.043).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有增加放射性食管炎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5).结论 >64 Gy的高剂量放疗可能增加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却不能改善低放射敏感性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徐志渊;林连兴;姚二华;黄建豪;张晓平;颜明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在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围术期超前按需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胆道外科收治的196例应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的肝内外胆管患者(新型镇痛组)和188例应用地佐辛进行术后镇痛的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地佐辛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术中麻醉方案一致,术后采用相同的疼痛解救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疼痛解救药物使用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镇痛满意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新型镇痛组患者术后2、12、24、72 h及术后7d的NRS评分低于地佐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镇痛组的解救镇痛药物使用率低于地佐辛组(33.16% vs 5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救镇痛中,盐酸曲马多及盐酸哌替啶的使用率均低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不良反应方面,新型镇痛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少(14.29%vs4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镇痛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镇痛组患者围术期的镇痛满意度高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有效降低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围术期的疼痛程度,减少解救镇痛药物的使用频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
作者:冯金华;李卡;韩蔷;高敏;许瑞华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类方对斑马鱼睡眠行为的影响.方法 96孔板分为8组,每组12孔,依次分为:空白对照组、褪黑素组、四逆加桂甘龙牡组、柴胡加龙骨牡蛎组、桂枝加龙骨牡蛎组、桂甘龙牡组6个组.将受精后第5天的野生型幼鱼用加样枪逐个加入96孔板中,每孔连幼鱼的体积为300 μL,然后根据药物分组每孔用移液枪加入配置好浓度的药物60 μL,空白对照组加入等量的含甲基蓝的Holt Buffer培养液,放置在幼鱼观察行为仪装置中观察.用视频跟踪系统记录不同给药组斑马鱼的休息及运动活力指标,同时给予光周期刺激,观察斑马鱼的运动活性.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褪黑色素组增加了睡眠总时间,减少了总的活动量和觉醒的活动量(P<0.05).四逆加桂甘龙牡组增加了黑夜睡眠总时间,减少了总的活动量,增加了觉醒的活动量(P<0.05).柴胡加龙骨牡蛎组、桂枝加龙骨牡蛎组和桂甘龙牡组均增加了睡眠总时间(P<0.05),降低了总的活动量和觉醒的活动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四逆加桂甘龙牡组与桂甘龙牡组、柴胡加龙骨牡蛎组、桂枝加龙骨牡蛎组不具有相同作用神经通路.而桂甘龙牡组、柴胡加龙骨牡蛎组、桂枝加龙骨牡蛎组可能具有相似的神经通路.结论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类方对斑马鱼的运动行为有抑制作用,不同配伍对斑马鱼行为节律影响不同,其作用通路亦不尽相同.
作者:彭超宝;王佳伟;徐福平;裴中;杨志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终末期肾病合并细菌性脓毒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2012年国际肾脏病组织制定的KDIGO终末期肾病诊断标准的83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ACCP/SCCM脓毒症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脓毒症组(n=38)和非脓毒症组(n=45),比较两组中的PCT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对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的PCT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1).脓毒症组中的PCT水平为(11.38±8.29) ng/mL,明显高于P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普通脓毒症患者的PCT诊断界值(>0.05 ng/mL).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PCT用于诊断终末期肾病合并细菌性脓毒症患者的佳截点值为2.665 ng/mL,其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100.0%.结论 PCT是诊断终末期肾病合并细菌性脓毒症患者的良好标志物,当PCT水平>2.665 ng/mL时能更有效地诊断脓毒症.
作者:颜瑶;徐进步;伏广浩;施青山;耿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复方黄芩“水膜”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80例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随机分为黄芩组(n=60)、黄蒲组(n=60)以及硼酸组(n=60),分别采用复方黄芩“水膜”、黄蒲洁肤洗液以及硼酸液进行湿敷,用量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应用,2次/d,2周为1个疗程,患者均治疗至少2个疗程.评价比较3组疗效、皮损消失时间、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变化,并统计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黄芩组治疗后血清IL-2、IL-5水平、CD4+T细胞均值以及CD4+/CD8+比值均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血清IL-4水平和CD8+T细胞均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黄蒲组及硼酸组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IL-2、IL-4、IL-5、IFN-γ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组治疗有效率高于黄蒲组及硼酸组,皮损消失时间短于黄蒲组及硼酸组,治疗后血清IL-2、IL-5水平、CD4+T细胞均值以及CD4+/CD8+比值均值较黄蒲组及硼酸组升高,血清IL-4水平和CD8+T细胞均值较黄蒲组及硼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瘙痒、发红、溃破、嗜睡、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黄芩“水膜”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良好,可能通过调节急性湿疹患者的Th1/Th2分化失衡以及细胞免疫功能而达到效果.
作者:王首帆;徐爱琴;徐宜厚;朱立宏;秦宗碧;邱百怡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患者,女,81岁,反复恶心、呕吐5年.2017年12月12日无确切诱因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头晕、烦躁不安.实验室检查:血清钙3.47 mmol/L,血清磷0.6 mmol/L,甲状旁腺激素503.4 pg/mL,葡萄糖11.68 mmol/L,24 h尿钙11.3 mmol/24h,24h尿磷16.7 mmol/h.甲状腺功能正常,余未见明显异常.既往有右肾结石病史.急诊以高钙危象收入内分泌科.
作者:陈焕杰;郑海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60例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组织及其正常瘤周组织和30例乳腺腺病组织,采用EnVision两步法检测PD-1/PD-L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在各专业中的表达情况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D1/PD-L1在乳腺腺病组、瘤周正常乳腺组中无表达,在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组中P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 (33/60),PD-L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8.3%(17/60);PD-1/PD-L1蛋白表达与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P<0.05)和组织学分级(P<0.05)密切相关,而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相关性.结论 PD-1和PD-L1蛋白可以作为提示肿瘤预后的靶标;乳腺癌PD-1和PD-L1蛋白高表达可为临床应用抗PD-1和PD-L1行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莹莹;董丽儒;李宇阳;熊艳杰;宋旭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采取区域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发病时间在12 h内的40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分为采取区域协同救治模式的观察组(n=200)和采取常规救治模式的对照组(n=200).比较两组患者多种诊疗时间、心功能、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50.1±4.9)% vs (48.5±4.9)%,P<0.001];观察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低于对照组[(49.7±4.3)mm vs (51.2±3.6)mm,P<0.001].观察组从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时间(8.3±3.5)min,从首次医疗接触到负荷量双抗给药时间(15.6±6.2)min,从首份心电图完成至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5.3±2.2)min,导管室激活时间(20.6±5.2)min,FMC-to-B时间(119.3±34.6) min、D-to-B时间(72.1±28.7) min,均低于对照组的(20.5±7.6) min、(28.3±8.5) min、(12.3±5.4) min、(35.3±4.6)min、(152.3±39.7)min和(108.2±2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为(7.2±1.4)d和(36 018.8±556.5)元,均低于对照组的(11.4±2.9)d和(45 119.6±666.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个月内,观察组发生心源性猝死6例、再发心肌梗死9例、心力衰竭18例、恶性心律失常10例,均低于对照组的15例、32例、47例、21例(P<0.05).结论 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STEMI网络可行性强,可明显缩短患者诊断及治疗时间,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MACE发生率,是提升STEMI救治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如平;叶健烽;苏少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分离培养猪牙髓干细胞(sDPSCs)的方法,为下一步的研究及牙成体干细胞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6月龄猪磨牙获取牙髓;采用酶消化法获取sDPSCs,取第1代细胞为研究对象计算细胞集落形成率(CFU);采用免疫荧光等技术检测sDPSCs标记物;体外诱导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结果 酶消化法获取的第1代sDPSCs的CFU-F为2~8 colonies/103;细胞贴壁生长,短梭形;体外可连续培养多代;sDPSCs碱性磷酸酶(ALP)、巢蛋白、波形蛋白阳性表达;Stro-1阳性率为75.4%,CD90为99.8%;CD24为42.6%;不表达CD34和牙本质涎蛋白(DSP);sDPSCs诱导后有DSP和ALP的表达;诱导条件下sDPSCs可向成牙本质细胞和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论 采用酶消化培养法能够有效地分离得到sDPSCs;猪牙髓中存在牙髓干细胞并具有克隆繁殖能力和分化能力.
作者:郭俊;杨健;贺露;李伟;胡红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旨在创建一个带有整套胸部正常器官的图像集,评估ABAS软件对胸部肿瘤自适应放疗患者基于CT图像自动勾画危及器官轮廓的吻合度.方法 收集放疗科51例胸部肿瘤患者的放疗计划的CT扫描图像资料,导入ABAS软件(MIM5.6.1)系统,在该系统上创建胸部正常器官图像集.逐一选取图像集中的1例作为目标图像,利用余下包含50例患者的图像集在MIM系统上对该图像进行基于图像集的自动勾画,产生该患者13个胸部正常器官自动勾画的结果.再对自动勾画的结果进行人工修正,产生该患者13个胸部正常器官自动勾画后人工修正的结果.结果 在图像集自身比较阶段,自动勾画与手工勾画形状相似度(Dice、Jaccard指数)在0.80以上的有左/右肺、心脏、主动脉、脊髓;经手工修正后,大多数器官可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左/右肺、心脏、主动脉、脊髓、气管、皮肤、上腔静脉形状相似度均在0.80以上,其中皮肤、气管、上腔静脉经修正后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而左/右臂丛、食管、支气管树仍无法令人满意.结论 基于ABAS软件图像集的自动勾画能准确生成左/右肺、心脏、主动脉、气管和上腔静脉.个别重要的器官如食管、脊髓和支气管树经过一定的手工修正后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临床应用中可以大量节约时间和资源.
作者:余元祥;林柏翰;陈创珍;李东升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三维诊断超声辅助的声学溶栓对猪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16只高胆固醇喂养巴马猪,通过球囊损伤冠脉后注射新鲜血栓形成猪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声学辅助溶栓组(n=8)和对照组(n=8).声学辅助溶栓组予以三维超声加微泡空化辅助1/2治疗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处理30 min,对照组仅予以全剂量r-tPA处理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后闭塞前降支再通率及梗死心肌面积/危险心肌面积来评估缺血心肌灌注的恢复情况,分析危险心肌平台期平均声强度(A值)变化来评估微循环灌注情况.结果 治疗后声学辅助溶栓组闭塞冠脉再通率87.5%,对照组闭塞冠脉再通率37.5%,声学辅助溶栓组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危险心肌区域微循环血流容积声学辅助溶栓组和对照组均明显提升[分别(110.92±12.87) dB至(193.78±10.15) dB,P<0.05;(108.24±10.94)dB至(141.42±28.31)dB,P<0.05),同时声学辅助溶栓组对心肌微循环血流容积观察组的提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后声学辅助溶栓组梗死心肌面积/危险心肌面积(0.51±0.14)显著低于对照组(0.75±0.23) (P <0.05).结论 三维诊断超声辅助的声学溶栓能提高r-tPA对猪急性STEMI的溶栓效果,增强r-tPA对微循环血流的改善,并能减少-tPA的用量降低药物溶栓的出血风险.
作者:冯骞;杨莉;邱世锋;李丹霞;吴赛珠;吴爵非 刊期: 2018年第11期
患者,女,25岁,因左手中指指腹疼痛1年余,冷热痛明显,局部压痛,末端感觉麻木,自服布洛芬等止痛药物未见缓解,于2016年7月6日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传染病史及遗传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B超示:左中指末节前内侧软组织内低回声结节,检查Loves实验阳性,Hildreth实验阴性,给予手术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病理回报:黏液样型血管球瘤.镜下显示:血管球细胞围绕不规则的血管呈巢团状排列,间质水肿及黏液样变,见图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MA(+),CD34(部分+),见图2.
作者:康朋朋;刘洪博;张国辉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干预(PCI)中的应用时机及分析不同应用时间对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98例,随机分为PCI前组和PCI后组,PCI前组患者在入院后PCI术前开始置入IABP,PCI后组患者在PCI术后1h内置入IABP,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24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尿量,对比两组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IABP相关并的发症,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生存率和术前术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尿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CI前组的平均动脉压和尿量显著高于PCI后组(t=9.295,P<0.01;t=5.676,P<0.01),PCI前组的心率显著低于PCI后组(t=3.100,P =0.03),PCI前组其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显著低于PCI后组患者(x2=4.346,P=0.037),两组患者的各项IABP相关的并发症和总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生存率和NYHA分级、LVEF、LVEDd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PCI术前应用IABP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术后的血液动力学,减少围手术期病死率,不增加IABP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但未能提高其远期生存率和心功能.
作者:于晓钧;孙欣;曾庆允;苏波;卢柄棋;陈柱林;张玉奇;李恒;李小悦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体外检测灵芝多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迁移的影响,体内检测灵芝多糖对荷瘤小鼠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Transwell法检测灵芝多糖组(加灵芝多糖960 μg/mL)与阴性对照组(加等体积培养液)的HepG2细胞迁移数,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含量,取细胞密度为1×107个/mL的对数生长期HepG2细胞,于BALB/c裸鼠左侧腋下行无菌皮下接种,建立肝癌移植瘤BALB/c裸鼠模型,并用灵芝多糖作用于人皮下HepG2移植瘤模型.结果 灵芝多糖组的HepG2细胞迁移数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灵芝多糖治疗组12、24 h的侵袭抑制率分别为31.7%、64.0%,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灵芝多糖组与阴性对照组相比,VEGF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具有时间依赖性;灵芝多糖可体内抑制肝癌皮下移植瘤,l周给药、2周给药的抑瘤率分别为18.98%、37.33%,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具有时间依赖性.结论 灵芝多糖对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有抑制作用,其迁移抑制通过下调VEGF蛋白含量而实现.
作者:陈源红;邹佳峻;李松波;黄干荣;郑紫菱;董宇曦;杨梦夕;罗艳红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麻醉对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PCNL)手术患者伤害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PCNL手术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D组,n=55)与对照组(C组,n=53),D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20 min(T1)、手术切皮穿刺时(T2)、碎石时(T3)及术毕(T4)不同时期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脑状态疼痛指数(Pi)、手术应激指数(SSi)、舒适指数(CFi)、紧张指数(NVi)、焦虑指数(ANXi)等心理应激指数变化;两组患者在术中碎石时抽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0、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值;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VAS评分在T1、T4时无明显差别(P>0.05),T2、T3时D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D组患者T1时MAP高于C组,T2、T3时低于C组(P<0.05);HR在T2、T3时D组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T2、T3时SSi、CFi均高于T1时(P<0.05),D组在T2和T3时Pi、SSi、ANXi指数均显著低于C组(P<0.05),T1~T4各时点CFi指数D组患者均低于C组(P<0.05),T2、T3、T4时D组患者NVi低于C组(P<0.05).T3时D组患者IL-6水平显著低于C组(P<0.05),而IL-10高于C组(P<0.05),D组血糖水平低于C组(P<0.05);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3.64%)低于C组(62.26%).结论 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均能满足PCNL镇痛需要,椎旁神经阻滞较硬膜外腔阻滞对术中循环影响少、抗伤害应激反应好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靳永强;黄焕森;赵年章;宗银东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癌症已成为中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2015年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头颈部肿瘤占所有新发肿瘤的4.63%,占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2.24%.头颈部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有年轻化的倾向.由于头颈部肿瘤早期诊断率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高是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一种方便、安全、微创、重复性好、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的诊断及监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基于生物标记物——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预测肿瘤预后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是恶性肿瘤研究的热点.ctDNA是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的无细胞状态的胞外DNA,可通过无创的形式获得,且重复获取容易,可动态评估肿瘤情况,并能克服肿瘤的异质性偏倚.尽管其在血浆中含量较低,但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二代测序的广泛运用大大增加了其检出率.头颈部肿瘤中运用ctDNA开展的相关研究提示,ctDNA在早期诊断、疗效评估、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意义,可能为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分子学依据.虽然ctDNA在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估、预后监测及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ctDNA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还需基础研究、临床资料、生物信息技术以及多中心多领域的共同合作来为头颈部肿瘤的诊治提供可靠的证据.
作者:杨俊;徐祖敏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情况及对术后近期转归的预测效果.方法 纳入接受CAS的50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对象,采用TCD技术检测手术前后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患者持续随访1年,观察不良转归事件发生情况,测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对预测不良转归事件的效能.结果 50例患者中12例在术后1年内出现不良转归.不良转归组患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在手术前后的变化量均明显低于转归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MCA Vm和MCA PI均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手术前后MCA Vm和MCA PI的增加量均能够有效预测不良转归,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6、0.884.结论 动脉狭窄患者经CAS治疗后,患侧MCA Vm和MCA PI明显提升,且提升量能够预测患者的近期转归.
作者:代鸣明;苏庆杰;吴志殿;于航;龙发青;吴映曼;王德生;张余辉;陈斌;王布飞;肖英;高畅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到兔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乏模型后是否能分化成角膜上皮细胞.方法 3~5月龄清洁级日本大耳白兔24只,采用全周角膜缘板层切除术加中央角膜上皮刮除术建立兔右眼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乏模型,4周后观察眼表形态,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过碘酸-雪夫(PAS)染色及DAPI染色鉴定模型成功与否,选取成功模型18只(36只眼),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只兔左眼)、模型组、羊膜组、羊膜加BMSC组,后3组每组6只(兔右眼).取第三代(P3)兔BMSC,以去上皮羊膜为载体培养观察,待细胞铺满羊膜达90%以上时进行移植手术,于移植术后12周观察兔右眼表形态,行HE染色观察角膜结构,免疫荧光检测兔BMSC分化方向.结果 建模后4周有21只兔右眼眼表形态评分达到7分及7分以上,行HE染色、PAS染色、DAPI染色,结果显示角膜缘及角膜上皮细胞层被清除,浅基质层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可见杯状细胞形成,说明模型构建成功.移植术后12周照相观察眼表形态,与自身兔左眼角膜相比,模型组兔右眼角膜混浊,有大量新生血管,羊膜组右眼角膜轻度混浊,有少量新生血管,羊膜加BMSC组兔右眼角膜透明,未见新生血管;HE染色显示羊膜加BMSC组角膜结构修复完整,免疫荧光检测到羊膜加BMSC组有角膜分化的特异性标记因子CK3+ 12表达,而羊膜组未见表达.结论 兔BMSC移植到兔角膜缘干细胞完全缺乏模型后,在体内能够分化成角膜上皮细胞或角膜样上皮细胞,恢复眼表结构及功能.
作者:兰梅;杨芳;唐俊明;张蕾;余锦强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及在早产儿营养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早产儿7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足月儿78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新生儿的第1、7和28天时的体重、头围、身长和体质指数进行测量,并对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脂联素进行测定以及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血清脂联素与体重、体质指数、身长、头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早产儿不同性别之间血清脂联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0周≤胎龄<32周组早产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28周≤胎龄<30周组,32周≤胎龄<34周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高于30周≤胎龄<3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随着出生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F=134.480,P<0.05),而对照组新生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随着出生天数的增加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F=2.618,P=0.075);两组新生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整体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905,P=0.002);且在出生后的1、7和28 d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血清脂联素与体重(r=0.992 1,P<0.05)、体质指数(r=0.967 6,P<0.05)、身长(r=0.999 1,P<0.05)、头围(r =0.980 5,P<0.05)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脂联素与早产儿的身长、体重、体质指数以及头围的生长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可用于对早产儿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值得临床上推广.
作者:程思思;黄蕊;董燕;任常军 刊期: 2018年第11期
目的 对照观察鼻部九法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AR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孟鲁司特钠咀嚼片,1次/d,1片/次,1月一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组采用鼻部九法进行治疗,隔天治疗1次,1周3次,1个月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在鼻塞、鼻痒、喷嚏、流涕方面得到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鼻甲肿大和鼻黏膜苍白症状无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AR的患儿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选用安全易行的鼻部九法进行治疗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孙琪;李朝霞;荆丽娟;邵瑛 刊期: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