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对非小细胞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郎然;金建军;张彭辉;边静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 恶性胸腔积液, 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 评估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紫杉醇)加顺铂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于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46例ⅢB或Ⅳ期NSCLC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胸腔积液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恶性胸腔积液组和对照组(包括良性胸腔积液以及无胸腔积液者),治疗2个周期后根据恶性胸腔积液组的疗效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所有患者每周给予nab-紫杉醇(130 mg/m2,d1、d8)结合顺铂(25 mg/m2,d1~3)治疗,21 d为1个疗程,依据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估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根据CTCAE v4.0标准记录并分级治疗相关毒性不良反应,随访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结果 终25例(54.3%)伴随有恶性胸腔积液,其中有反应组20例,无反应组5例.恶性胸腔积液组的Ⅳ期肿瘤和术后复发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所有46例患者总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5.7%、82.6%.恶性胸腔积液组ORR和DCR分别为36.0%、80.0%,对照组的ORR和DCR分别为57.1%、85.7%.对照组和有反应的恶性胸腔积液组DCR显著高于无反应的恶性胸腔积液组(P=0.027).常见的毒性不良反应是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低.共有26.1%(12/46)的患者观察到3级及以上的毒性不良反应.截止到终随访时间,所有4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8 d(95%CI为176.361~210.639).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对照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P=0.014),并且有反应组的生存率也高于无反应组(P=0.023).结论 nab-紫杉醇结合顺铂在治疗晚期NSCLC患者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和低的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于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也具有良好的控制率.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IM患儿血浆EBV载量拷贝数水平与其发热及住院时间的相关性

    目的 观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患儿的血浆EB病毒(Epstein-Barrvirs,EBV)-DNA载量拷贝数的水平与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发热峰值及住院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IM患儿51例,检测血浆EBV-DNA载量拷贝数水平,分析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发热峰值及住院时间.结果 IM患儿的2周内血浆EBV-DNA载量拷贝数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以发热峰值不同(37.5~38℃、38.1~39℃、39.1~41℃)分组,其血浆EBV-DNA载量拷贝数水平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87);以血浆EBV-DNA载量拷贝数水平分组(低载量组、低-中载量组、中-高载量组、高载量组),各组间患儿发热持续时间(P=0.12)及住院时间(P=0.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M患儿血浆EBV-DNA载量拷贝数的高或低,不会影响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发热峰值及住院时间.

    作者:周高枫;雷旻;张锐沐;吴越;姜曼;邓继岿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唑来膦酸联合仙灵骨葆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唑来膦酸联合仙灵骨葆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依其治疗方法不同归入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唑来膦酸、碳酸钙D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再加仙灵骨葆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左右后均行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MD)及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检测.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腰椎、股骨颈及对照组腰椎BMD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股骨颈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腰椎、股骨颈BMD增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增值(P<0.05).试验组腰椎显效率(BMD增值≥LSC百分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股骨颈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治疗前、治疗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在治疗前、治疗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仙灵骨葆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能有效增加患者松质骨、皮质骨的BMD,降低脆性骨折的风险;仙灵骨葆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的疗程好能超过1年.

    作者:冯勇;黄智慧;区若岚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顺铂对非小细胞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目的 评估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nab-紫杉醇)加顺铂化疗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于并发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收集46例ⅢB或Ⅳ期NSCLC患者,随访6个月.根据胸腔积液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恶性胸腔积液组和对照组(包括良性胸腔积液以及无胸腔积液者),治疗2个周期后根据恶性胸腔积液组的疗效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所有患者每周给予nab-紫杉醇(130 mg/m2,d1、d8)结合顺铂(25 mg/m2,d1~3)治疗,21 d为1个疗程,依据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估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根据CTCAE v4.0标准记录并分级治疗相关毒性不良反应,随访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结果 终25例(54.3%)伴随有恶性胸腔积液,其中有反应组20例,无反应组5例.恶性胸腔积液组的Ⅳ期肿瘤和术后复发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所有46例患者总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5.7%、82.6%.恶性胸腔积液组ORR和DCR分别为36.0%、80.0%,对照组的ORR和DCR分别为57.1%、85.7%.对照组和有反应的恶性胸腔积液组DCR显著高于无反应的恶性胸腔积液组(P=0.027).常见的毒性不良反应是贫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低.共有26.1%(12/46)的患者观察到3级及以上的毒性不良反应.截止到终随访时间,所有46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88 d(95%CI为176.361~210.639).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对照组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的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P=0.014),并且有反应组的生存率也高于无反应组(P=0.023).结论 nab-紫杉醇结合顺铂在治疗晚期NSCLC患者具有较高的疾病控制率和低的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于并发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也具有良好的控制率.

    作者:郎然;金建军;张彭辉;边静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癌射频消融术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比较炎症预后评分,包括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PS)、修正格拉斯哥预后评分(mGPS)、中性粒淋巴比(NLR)、血小板淋巴比(PLR)、预后指数(PI)和预后营养指数(PNI),与接受肝癌射频消融(RFA)的肝癌初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50例接受RFA治疗的肝癌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CRP)、Child-Pugh分级、BCLC分级、CLIP评分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炎症预后评分与患者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总生存时间(OS)的关系.结果 男性131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7.5岁,Child-puhg A~B级,BCLB分级0~B期,CLIP评分0~2分,随访时间中位数46.4个月,DFS的中位值是23.5个月,OS中位值是44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6%、79.3%和64.0%.单因素分析发现CRP(P=0.011)、Alb(P=0.028)、GPS(P=0.018)、mGPS(P=0.017)、PI(P=0.004)、PNI(P=0.013)等与DFS有显著相关性,年龄(P<0.001)、AST(P=0.001)、CRP(P<0.001)、Alb(P=0.001)、GPS(P<0.001)、mGPS(P<0.001)、PI(P=0.001)、PNI(P<0.001)等与OS显著相关,而多因素分析发现PI(HR=3.988,95%CI 1.575~10.09,P=0.004)和PNI(HR=1.978,95%CI 1.188~3.293,P=0.009)是DFS的独立预测因素;mGPS(HR=5.288,95%CI 2.263~12.357,P=0.001)和PNI(HR=3.319,95%CI 1.754~6.280,P<0.001)为OS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炎症预后评分与肝癌初治患者行RFA治疗预后相关,其中mGPS和PNI能预测患者RFA术后的生存情况.

    作者:杨可立;陈锦滨;朱应钦;周仲国;陈敏山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WWOX基因转染对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

    目的 研究WWOX基因对鼻咽癌CNE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寻求鼻咽癌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方法 将携有WWOX基因片段的慢病毒载体体外转染鼻咽癌细胞株CNE1(实验组),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并进行扩增培养,以转染空载慢病毒(空载组)及未经转染(空白对照组)的CNE1细胞作为对照,并借助于Western blot测定和分析不同组别细胞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克隆形成实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用来观察WWOX过表达对CNE1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WWOX过表达对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过表达WWOX的实验组CNE1/WWOX细胞株和空载组CNE1/CON细胞株.克隆形成及MTT实验结果显示WWOX过表达能明显抑制细胞克隆形成和增殖能力.划痕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侵袭实验结果显示WWOX过表达能够明显抑制鼻咽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论 WWOX过表达能够明显抑制鼻咽癌细胞CNE1的生长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这可能为鼻咽癌提供一个新的基因治疗靶点.

    作者:莫丽军;李文朝;石祥;杨峥;黎小红;罗玉珍;覃柳群;莫武宁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Monaco不同设计模式及不同调强放疗技术对前列腺癌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 分析比较Monaco计划系统中靶区优先(Pareto)与正常组织优先(Constrained)两种不同设计模式、动态调强(dynamic MLC,DMLC)和容积旋转调强(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在前列腺癌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Monaco计划系统中12例前列腺癌患者,(1)采用1野2弧(1F2A)VMAT技术,分别在Pareto和Constrained两种设计模式制定放疗计划;(2)同一优化条件下,分别制定9野动态调强(9F DMLC)、1野1弧VMAT(1F1A)、1野2弧VMAT(1F2A)、2野2弧(1个野1个弧,2F2A)VMAT 4种不同调强计划.比较不同计划靶区剂量分布、适行性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的受量.结果 Pareto设计模式在PTV靶区适形性、PTVnd均匀性优于Constrained设计模式,但在部分正常器官的高量控制方面较差.9F DMLC、1F2A VMAT技术在靶区剂量分布均优于1F1A、2F2A VMAT技术,在正常组织限量方面、9F DMLC均优于3种VAMT技术.在治疗执行效率方面,1F1A优.结论 对正常组织限量严格要求的放疗计划,可以选择Constrained设计模式下的9F DMLC技术,其次可选择1F2A VMAT技术.

    作者:黄思娟;何立儒;孙文钊;杨鑫;祁振宇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肺癌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明确肺癌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有助于为临床上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专业性护理支持提供依据.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支持性照护需求的概念、肺癌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结果显示与其他类型的癌症患者相比,肺癌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水平较高,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阐明肺癌患者的支持性照护需求并构建其预测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吕晓晴;张秀梅;宋永霞;胡月;洪静芳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超声引导甲状腺结节粗针与细针穿刺活检对比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粗针穿刺活检(US-CNB)和细针抽吸(US-FNAB)活检,比较两种方法取材良好率、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 选取住院手术的甲状腺结节病例219例.术前同时行甲状腺结节US-CNB及US-FNAB,共227个结节,所有结节均≥5 mm.统计两种方法取材良好率,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对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US-CNB标本报告取材不良无法诊断18例,取材满意率为92.07%,US-FNAB标本报告取材不良无法诊断59例,取材满意率为74.01%(P<0.001).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US-CNB准确诊断197例,准确率为86.78%,US-FNAB准确诊断153例,准确率为67.40%(P<0.001).患者术后病理甲状腺恶性肿瘤124例,良性病变103例,US-CNB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度为86.29%,US-FNAB对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敏感度为76.61%(P=0.05).US-CNB特异度为87.38%,US-FNAB特异度为56.31%(P<0.001).结论甲状腺结节US-CNB有较高的取材满意率、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在甲状腺穿刺活检开展的起步阶段,US-CNB亦为一种良好的活检方法.

    作者:曾庆欣;赖烨钤;陈会林;王悦冬;卢善明;曾宪浩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罗哌卡因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对开腹胃癌根治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对行开腹胃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5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两组(n=25).腹直肌鞘阻滞组(R组)在超声引导下于两侧腹直肌后鞘各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C组)在两侧腹直肌后鞘各注射生理盐水20 mL.神经阻滞完成后进行全麻诱导,术中麻醉维持BIS值在40~60.术毕接静脉PCA镇痛泵.记录术后1、6、12、24和48 h患者静息、运动VAS评分和Ramasay镇静评分及自控镇痛累计按压次数和额外镇痛药使用人次,评价镇痛效果.记录术后镇痛48 h内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呼吸抑制的次数,评价术后镇痛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术后1 h相比,C组术后6、12、24和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以及自控镇痛累计按压次数显著增加(P<0.05),R组术后24和48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以及术后12、24和48 h自控镇痛累计按压次数显著增加(P<0.05).与C组相比,R组术后6和12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R组患者术后6、12、24和48 h自控镇痛累计按压次数显著减少(P<0.05).结论 超声引导双侧腹直肌鞘阻滞可以缓解开腹胃癌根治术后疼痛,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静脉自控镇痛不足.

    作者:赵建军;李锐;张野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microRNA-24对自噬的调节及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microRNA-24(miR-24)对自噬相关基因LC3Ⅱ和Beclin-1的调节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以及雷帕霉素组.其中空白对照组的细胞不作任何处理;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的细胞先转染miR-24高表达质粒,再用1000 nmol/L的雷帕霉素干预6 h建立自噬模型;雷帕霉素组的细胞同样用1000 nmol/L的雷帕霉素干预6 h建立自噬模型;然后分别用MTT法检测HUVECs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HUVECs迁移能力及Matrigel实验检测HUVECs管腔形成能力,进一步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LC3II和Beclin-1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 (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组、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比例降低(P<0.05),雷帕霉素组的管腔形成数量、长度与空白对照组相近,而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则基本没有形成明显管腔样结构.(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和雷帕霉素组的LC3II和Be-clin-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不同程度增加(P<0.05).(3)在雷帕霉素+miR-24高表达组中,上述指标较雷帕霉素组均降低(P<0.05),特别是管腔形成数目明显减少.结论 miR-24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自噬相关基因LC3II和Beclin-1的表达,进而下调细胞自噬水平.这很有可能是miR-24抑制HUVECs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鹏;欧和生;莫国君;罗雪兰;沈凤;陶晓静;吕冬宁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女性前庭性偏头痛与围绝经期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关系

    目的 探讨女性前庭性偏头痛与围绝经期血清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围绝经期前庭性偏头痛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围绝经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雌二醇、孕激素、睾酮、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水平.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清雌二醇、孕激素、睾酮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催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促卵泡激素和促黄体生成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庭性偏头痛的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与雌二醇呈负相关(P<0.05),与孕激素、睾酮、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疼痛程度与各性激素水平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眩晕的发作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与雌二醇呈负相关(P<0.05),与孕激素、睾酮、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催乳素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围绝经期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血清雌二醇、孕激素、睾酮水平降低,催乳素水平升高,血清雌二醇水平与前庭性偏头痛的症状呈负相关.

    作者:余孝君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超声HD-Flow显像与彩色多普勒在产前诊断胎儿肾脏异常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超声HD-Flow显像及彩色多普勒在胎儿肾脏异常的声像图特征,比较两者在产前诊断胎儿肾脏异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产前二维超声怀疑胎儿肾脏异常的患者116例,均经HD-Flow显像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以出生后的CT检查、手术证实、引产后检查结果为终确诊,经追踪随访证实为胎儿肾脏异常的患者61例纳入研究组.绘制经HD-Flow显像及彩色多普勒检查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并比较两种方法在诊断胎儿肾脏异常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应用HD-Flow显像及彩色多普勒检查产前正确诊断的病例数分别为54例及45例.ROC曲线显示,两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及0.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HD-Flow显像诊断胎儿肾脏异常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5%、88.5%、94.5%、94.7%、88.1%;彩色多普勒则分别为79.6%、73.8%、85.5%、84.9%、74.6%.结论 应用HD-Flow显像在诊断胎儿肾脏异常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较彩色多普勒高,可认为前者在诊断胎儿肾脏异常比后者更有优势.

    作者:黄惠甜;谢纯平;林碧芬;刘柳燕;胡敏珊;吴杏仪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血清FT3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血清游离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204例诊断为急性心力衰竭且不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住院患者,观察比较不同NYHA分级患者之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再根据FT3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低FT3组(FT3≤2.2 mmol/L)和正常FT3组(FT3>2.2 mmol/L),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ICU时间、院内死亡率和30 d再入院率的差异.结果 FT3水平在不同NYHA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NYHA分级增高呈现降低趋势,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etraiodothyronine,T4)、游离型T4(FT4)、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ating hormone,TSH)在不同NYHA分级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FT3组平均住院时间及ICU停留时间较正常FT3组明显延长,并且院内死亡率和30 d再入院率明显增高.结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低FT3水平与临床不良结局相关,FT3水平可作为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因素.

    作者:陈洁茹;温艺超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患者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现况;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为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学的措施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医学应对问卷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0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面对得分低于常模,回避得分高于常模(P<0.001);面对应对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量呈正相关;屈服应对分别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社会支持总量呈负相关.结论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采取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应关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的应对方式,充分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引导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提高身心健康.

    作者:黄秋丹;于红静;尹曦;陆翠娜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糖尿病肾病患者自身抗体指标、微炎症指标与肾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相关自身抗体指标、微炎症指标与肾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30例)和糖尿病肾病组(DN组,101例),DN组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分为预后良好组(A组)58例:eGFR≥60 mL/(min·1.73 m2),预后不良组(B组)43例:eGFR<60 mL/(min·1.73 m2),检测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anti-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antibody,Anti-GBM)和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IgA型、微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以及肾功能指标胱抑素C(Cystatin C,CysC)、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尿素(blood 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浓度,改良的肾脏病饮食改善(MDRD)公式计算eGFR,分析各指标在不同组间的水平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DM组相比较,DN组Anti-GBM、ACA-IgA、hs-CRP、CysC、NGAL、BUN、Cr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Anti-GBM、ACA-IgA、hs-CRP、CysC、NGAL、BUN、Cr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nti-GBM、ACA-IgA、hs-CRP与CysC、NGAL、BUN、Cr呈正相关(r=0.543、0.762、0.251、0.365;r=0.447、0.469、0.270、0.264;r=0.549、0.566、0.266、0.261,P<0.05),与eGFR呈负相关(r=-0.358、-0.337、-0.280,P<0.05);Anti-GBM、ACA-IgA与hs-CRP呈正相关(r=0.333、0.482,P<0.05).结论 在糖尿病特殊环境下,自身免疫和微炎症可能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改善自身免疫状态和消除微炎症因素对延缓糖尿病肾病的疾病进展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刘丽;张会芬;杨宏秀;袁宝军;王建梅;杨红梅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环境浓度壬基酚联合高脂饮食对大鼠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

    目的 探讨环境浓度壬基酚联合高脂饮食对大鼠焦虑/抑郁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分为4个组:普通饲料对照(normal diet control,NDC)组、普通饲料壬基酚(normal diet and nonylphenol,NDNP)组、高脂饲料(high fat diet,HFD)组、高脂饲料壬基酚(high fat diet and nonylphenol,HFDNP)组,NDNP组和HFDNP组给予浓度为2μg/(kg·d)的壬基酚,灌胃NDC组和HFD组给予花生油灌胃.NDC组和NDNP喂普通饲料,HFD组和HFDNP组喂高脂饲料.每组10只,雌雄各5只,分开喂养.每天早上8:00空腹灌胃,连续灌胃90 d后做高架十字迷宫(EPM)和旷场实验(OFT),95 d处死大鼠取海马,在电镜下观察神经元病理改变.结果 EPM结果显示:HFD组、NDNP组、HFDNP组在开放臂进入次数低于NDC组(P<0.05);OFT结果显示,HFD组、NDNP、HFDNP组的中央区运动距离、中央区运动时间和总运动距离比NDC组少,HFDNP组的总运动距离、总运动时间和中央区运动时间均低于NDN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电镜结果显示:HFDNP组和NDNP组线粒体出现轻微肿胀改变.结论 暴露环境浓度的壬基酚和高脂饮食均会使大鼠产生焦虑和抑郁行为,且两者联合作用影响更大.

    作者:徐卫红;俞捷;杨静;杨雪松;严文霞;许洁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miR-136-5p调控IL-17诱导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

    目的 探讨miR-136-5p靶向NF-κB/A20调控白细胞介素(IL)-17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炎症反应的研究.方法 体外培养SD大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构建miR-136-5p过表达及表达抑制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转染效率.Real-time PCR及抗体芯片检测IL-17刺激后各组(阴性组:转染LV-ctrl病毒、过表达组:转染LV-miR-136-5p病毒、抑制组:转染LV-miR-136-5p-inhibition病毒)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炎性和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NF-κB、A20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阴性组相比,过表达组细胞炎性和趋化因子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A20蛋白表达减少,p-NF-κB蛋白表达增加,同时,抑制组的测定结果与之相反.结论 miR-136-5p能够通过NF-κB/A20信号通路来促进IL-17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产生上述炎性和趋化因子.

    作者:何基琛;宗少晖;曾高峰;彭小明;邓贵营;高云兵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糖尿病肾病治疗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是西方国家终末期肾脏病的首要原发病,也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第2位原发病,且呈逐渐增加趋势.随着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新的治疗药物层出不穷,而且已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临床试验.本文将从循证医学的角度综述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刘新辉;李顺民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肾功能不全致心血管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慢性肾脏病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而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肾功能不全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通过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炎症、氧化应激等传统机制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甲状旁腺激素等新的作用机制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就肾功能不全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有关防治策略进行解读.

    作者:饶甲环;马煜盛;龙洁旎;胡露;郭志刚 刊期: 2018年第15期

  • 藤黄酸体外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机制

    目的 探讨藤黄酸对体外培养人结直肠癌细胞株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诱导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2、4μmol/L)不同时间点(0、24、48、72 h)藤黄酸处理对人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LOVO细胞)增殖活性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细胞Cleaved caspase-3表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ax、Bcl-2、细胞色素C、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藤黄酸对SW480、LOVO细胞均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相同处理时间,随着藤黄酸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的百分比增加;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藤黄酸作用24 h后,细胞Cleaved caspase-3表达增加;藤黄酸处理SW480/LOVO细胞后,Bax/Bcl-2比值、细胞色素C、多聚ADP核糖聚合酶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结论 藤黄酸可能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通路体外诱导人结直肠癌细胞株的凋亡.

    作者:张通;杨平;魏建昌;陈华翠;李旺林;钟俊斌;曹杰 刊期: 2018年第15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