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蝶形枕颈固定系统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廖穗祥;郑勇强;郑冠;韦葛锦;夏虹;肖立军;王建华

关键词:枕颈畸形, 枕颈融合术,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摘要: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蝶形板枕颈内固定系统与SUMMIT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蝶形枕骨板的新型枕颈内固定系统,将该系统中枕骨部3、7、11枚螺钉的固定方式与传统DEPUY SUMMIT系统作对照,建立两套枕颈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术后枕颈活动,分别在屈伸、侧屈及旋转6种工况下施加40N垂直载荷及1.5N·M力矩的预载荷,观察两套内固定系统中枕骨的螺钉应力及位移分布.结果 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6种工况下,两套系统的大应力均出现在后伸状态,且低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其中,蝶形枕颈系统3枚、7枚螺钉组螺钉的大应力值分别较SUMMIT系统增加16.5%、15.0%,11枚螺钉组螺钉的大应力值较SUMMIT系统减少15.6%,随着蝶形钢板枕骨螺钉固定数量的增加,螺钉的大应力值逐渐减少,并低于SUMMIT系统大应力值;枕骨的大位移值同样出现在后伸状态,蝶形枕颈固定系统不同螺钉组枕骨的大位移值均小于SUMMIT系统组,分别减少10.0%、11.4%、11.8%,随着蝶形钢板螺钉数目的增加,枕骨的大位移值呈减少趋势.结论 SUMMIT系统与蝶形枕颈系统在枕颈内固定术中均能提供足够的强度与即刻稳定性,对于儿童、老年骨质疏松的枕颈疾患,蝶形枕颈系统可提供自由选择的螺钉铆定点,为临床医生提供多一种参考和选择方案.
广东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姜黄素对伊立替康化疗导致的迟发性腹泻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伊立替康(CPT-11)化疗后所引起的裸鼠迟发性腹泻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 18只BALB/C-nu裸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3个组(n=6).模型组和姜黄素治疗组腹腔注射CPT-11 75 mg/kg,连续4d,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姜黄素治疗组在CPT-11注射前1d予姜黄素100 mg/kg灌胃,连续8d,其余两组同时予等体积的姜黄素溶媒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观察裸鼠一般情况和迟发性腹泻情况;HE染色法观察肠组织损伤情况;检测肠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比较3组间脯氨酸4-羟化酶β亚基(P4HB)、过氧化物酶4(PRDX4)表达差异.结果 模型组裸鼠连续4d注射CPT-11后,出现明显的迟发性腹泻;HE染色可见姜黄素治疗组肠组织损伤较模型组轻.姜黄素治疗组的SOD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而MDA含量低于模型组(P<0.05);姜黄素治疗组的P4HB和PRDX4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 姜黄素对CPT-11所致的迟发性腹泻起到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上调SOD、P4HB和PRDX4等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因子水平,从而减轻CPT-11对肠道黏膜的损伤.

    作者:罗振涛;陈小伍;朱达坚;王国新;刘长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肺癌发生于支气管黏膜上皮,亦称支气管癌.近50年来许多国家都报道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在男性癌症患者中,肺癌已居首位,在发达国家31%的男性癌症患者死于肺癌;女性发病率也迅速升高,25%的女性癌症患者死于肺癌,甚至超过乳腺癌[1].目前,对于肺癌的筛查仍然没有一种确切的方法,胸透和痰细胞学很常用,但是敏感度不高[2].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迅猛进展,分子靶向标记在肺癌的早期检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p53基因的突变,p16表达的缺失,端粒酶的表达,3p、9p或17p杂合性的缺失等.近有报道RNA结合蛋白(RNA-binding protein)也影响着肺癌发生发展,而异质性胞核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hnRNPs)就是一类RNA结合蛋白,它是一种包含有20多种蛋白的蛋白超家族,分子量为32 ~ 120 kD,分别从A1至U命名[3].近年来,国内外关于hnRNPs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的报道日益增多,而且不同的蛋白家族成员在不同的肿瘤的发病机制中也起着各不相同的作用.

    作者:韩姣;曾凡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流限制性训练在低强度心脏康复训练中的应用进展

    研究表明血流限制性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不仅能提高健康受试者肌肉质量与力量,而且有利于关节损伤、肌萎缩、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的康复[1-4],由于其操作简便,在日本等其他国家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我国应用并不普遍,本文就探讨该训练方法在低强度心脏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许业灏;徐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胸腺移植及CD4--DLI后T细胞重建情况

    目的 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allo-HSCT)联合胸腺移植(TT)时给予去除CD4+T细胞供体淋巴细胞输注(CD4--DLI)对T细胞重建及向外周T细胞储存库输出能力的影响.方法 分为两组,对照组allo-HSCT时联合TT,处理组allo-HSCT时联合TT及CD4--DLI,移植5个月后提取小鼠脾脏T细胞的基因组DNA,以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脾脏T细胞中信号结合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sjTRECs)水平,PCR扩增目的基因与RAG2片段,建立PCR标准曲线并比较对照组和处理组脾脏T细胞sjTRECs含量.结果 对照组和处理组的脾脏T细胞sjTREC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llo-HSCT+TT时给予CD4--DLI能够显著加快移植后T细胞重建及向外周T细胞储存库输出能力的恢复.

    作者:李美珍;廖苑君;郑嘉坤;叶健滨;郑少玲;林贤雪;何满满;张俊爱;石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超声心动图对三房心及合并畸形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三房心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诊断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仪检测13例三房心患者,经多切面探查发现心房内异常隔膜回声,其中8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结果 13例均为左侧三房心,ⅡA型12例,ⅠA型1例,其中单纯三房心5例(38.46%),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7.69%),房间隔缺损2例(15.38%),合并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3例(23.08%),同时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1例(7.69%),合并房间编缺损及二尖瓣狭窄1例(7.69%).其中8例经手术证实.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诊断三房心及其合并畸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刘英梅;吕函璐;韦育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核因子-κBp65和白细胞介素-6与川崎病患儿血管炎和冠脉病变发生的关系

    目的 研究川崎病(KD)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核因子-κBp65(NF-κBp65)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KD血管炎和冠脉病变(CALs)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及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28例KD患儿(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Ls亚组和Non-CALs亚组)使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前后PBMC NF-κBp65蛋白及血清中IL-6的表达水平,以14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KD患儿治疗前后PBMC NF-κBp65蛋白以及血清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KD患儿CALs亚组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on-CALs亚组(P<0.05),但IL-6的表达水平CALs亚组虽较Non-CALs亚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血清中的IL-6表达随PBMC NF-κBp65的表达强弱而改变,两者呈正相关(r=0.697 0,P<0.05).大剂量IVIG(2 g/kg)治疗后第3天,PBMC NF-κBp65蛋白及血清IL-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期KD患儿PBMC NF-κB的活化明显增强,且作为诱导炎性细胞因子(IL-6)产生的上游环节,参与KD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生,并与CALs形成有关.而IL-6虽参与KD急性期血管炎的发生,但不是引起CALs的主要因素.大剂量IVIG在KD急性期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如IL-6的表达,起到抑制KD血管炎症及预防CALs发生的作用.

    作者:刘萍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光学成像技术在舌癌研究与诊疗中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颌面部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美国癌症协会2013年统计结果显示[1],罹患口腔和眼部恶性肿瘤的人数约占癌症总人数的2.49%,且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增加,其病死率为1.26%.目前治疗措施中仍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外科医生在评估手术范围时常使用X线检查、MRI检查、CT影像以及超声检查.但此类成像技术因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导致了切除范围的不准确.比如颌面部肿瘤尤其是舌癌,术后缺损所致的颌面外观畸形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咀嚼、吞咽和语言功能,对患者造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沉重打击,使患者在生活中备感痛苦和不便,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致使外科医生在手术时对于切除范围往往手下留情.不仅如此,患处的术后增生及炎症细胞,多为有限性增生,受机体控制,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仅利用传统影像系统,常难与肿瘤细胞相鉴别,而病理检查结果具有其片面性,无法全面预估肿瘤的残留量,往往因此误导下一步治疗.

    作者:刘雪莹;黄旋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经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经侧路椎间孔与经椎板间隙两种不同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将103例行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TF组52例采用经侧路椎间孔入路,IL组51例经后方椎板间隙入路.记录术前、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同时记录手术时间、置管过程中透视次数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03例中,获得有效随访100例,其中TF组50例,IL组50例,随访时间3~12个月.术后1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间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组透视次数明显少于TF组(P<0.01).所有患者无硬脊膜撕裂和永久性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无一例患者需要再次手术.结论 经皮内窥镜下两种入路技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的效果确切,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技术,各有优缺点,严格掌握适应证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失败率.

    作者:李永津;陈博来;王羽丰;杜炎鑫;林涌鹏;刘伟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以视力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登革热2例

    例1.患者,女,27岁,因发热1周,视物模糊1d,于2014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9.3℃,10月18日在外院就诊查血常规:WBC 4.82×109·L-1,NE% 83%,Plt 124×109·L-1,予以解热、抗病毒等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1日查血常规:WBC 1.15×109·L-1,NE0.61 ×109·L-1,Plt 73×109· L-1,23日血常规:WBC 1.33 ×109·L-1,NE0.33×109·L-1,Plt42×109 · L-1.

    作者:余锋;刘南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子宫恶性肿瘤切除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0 mL;低、中、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D1组、D2组、D3组):分别静脉输注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25、0.50和1.00 μg/k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输注时间为15 min,然后再按0.25、0.5和1.0 μg/(kg·h)持续泵入,直至手术结束.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2h(T2)、术毕(T3)和术后24 h(T4)时取外周静脉血样2 mL,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T2、T3、T4时,4组组内的sIL-2R、TNF-o、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sIL-2R、TNF-α、IL-6明显高于D1、D2、D3组(P<0.05);D1组的sIL-2R、TNF-α、IL-6明显高于D2、D3组(P<0.05);D2和D3组的sIL-2R、TNF-α、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手术患者的炎症反应,0.5 μg/(kg·h)的右美托咪定较0.25 μg/(kg·h)的效果好,1.0 μg/(kg·h)的右美托咪定的消炎作用与0.5 μg/(kg·h)相当.

    作者:邓爱琴;邓智连;徐林;徐倩;周群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的效果

    目的 探讨女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的毒性、乳房美容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的1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6~ 61岁,中位年龄44.5岁.全乳腺放疗剂量40.5Gy/(15次·21 d),瘤床高危区加量至46.5 Gy/(16次·22 d)(其中3 Gy/次于全乳腺放疗结束后追加完成).结果 13例患者表现为Ⅰ度急性放射性皮炎,1例发生程度较轻的Ⅱ度急性放射性皮炎;亚急性及远期皮肤毒性均为Ⅰ度.所有患者心肺毒性均为0度,乳房美容效果为佳/良级.中位随访23.3个月,未见局部复发.结论 女性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瘤床加量大分割放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乳房美容效果,初步疗效优.

    作者:郑荣辉;张秀萍;张伟军;谭剑明;阳秋香;黎雪恩;梁志芳;戴惠如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吹龙”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目的 观察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吹龙”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5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吹龙”,在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后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法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结果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式呼吸训练配合“吹龙”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温梦玲;陈冬梅;吕莹莹;黄春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GTF2H2基因变异体与脊髓性肌萎缩症的相关性

    目的 基于MLPA的检测结果探讨GTF2H2基因的两个变异体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关系.方法 利用MLPA技术对317例连续样本进行SMA的决定基因SMN1、修饰基因NAIP与SMN2以及位置相邻基因RAD17、SERF1B及GTF2H2拷贝数检测.根据有无基因转换,对纳入的数据利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Spearman's相关性分析显示,纳入分析的223例连续样本的T-GTF2H2与NAIP基因的相关系数为0.694;线性回归显示,GTF2 H2基因对NAIP基因的决定系数(R2)为0.554,调整R2为0.549,T-GTF2H2变异体的标准回归系数(β)为0.768,而C-GTF2H2变异体的β为-0.052.结论 T-GTF2H2变异体与NAIP基因呈正相关,进而说明T-GTF2H2变异体在SMA致病的分子机制过程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方萍;钟泽艳;李亮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UL4B作用机制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介导的蛋白泛素化降解是调节细胞内蛋白水平及功能的重要途径之一.CUL4是泛素连接酶E3的重要成员,在脊椎动物中存在CUL4A和CUL4B两种亚型,结构高度相似,功能重叠,但并不完全一致.以往对CUL4的研究集中于CUL4A,近年来对CUL4B的研究表明,CUL4B通过UPS参与对蛋白质的调控,在细胞周期调控、基因组稳定、病毒感染、生长发育及遗传性疾病、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CUL4B在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在肿瘤中的致瘤作用作一综述,以期为CUL4B在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线索.

    作者:张健;吴爱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亚甲蓝示踪、置管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下肢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周期长,迁延不愈,增加了患者负担.我们回顾分析了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22例下肢慢性骨髓炎患者,结果显示亚甲蓝示踪、置管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具有优势.报告如下.

    作者:潘月帆;黄俊文;黄安劲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产气性肾盂肾炎1例

    患者,女,58岁,因尿频、尿急15d,发热2d于2015年6月14日入院.15 d前住院时诊断尿路感染,中段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给予左氧氟沙星0.5g静脉滴注,1次/d抗感染治疗5d,尿频、尿急症状缓解.复查中段尿培养仍提示大肠埃希杆菌(产ESBL).患者拒绝进一步诊治,签字自动出院.2d前出现发热,血压73/40 mmHg,入住ICU,予抗休克、抗感染治疗,但患者未能配合治疗,当天自动出院.次日,患者仍有发热,遂收住我科.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0余年,不规律治疗,未监测血糖.

    作者:吴建华;郭鹏辉;许元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CyclinD1、CDC25B和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CyclinD1、CDC25B和p27与胃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2例胃腺癌组织,42例癌旁组织及42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yclinD1、CDC25B和p27的表达,分析各蛋白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及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CyclinD1在正常黏膜、癌旁及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C25B在胃腺癌组织表达与正常黏膜、癌旁组织表达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与正常黏膜、癌旁组织表达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及CDC25B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27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相关,CyclinD1、CDC25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392,P<0.05),CyclinD1与p27表达无显著相关性(r=-0.062,P>0.05).结论 联合检测CyclinD1、CDC25B和p27基因蛋白表达有望作为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新的参考指标.

    作者:王军;赵醒;赵宇阳;赵杨;刘成一;申兴斌;李春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变化,分析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岁以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7例,比较发生和不发生POCD组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狭窄程度、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血红蛋白、抑郁和焦虑评分;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尿量、低平均动脉压、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和骨水泥应用情况;术后贫血、低蛋白血症、其他并发症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结果 29例(22.8%)患者发生POCD.发生和不发生POCD组患者在年龄(=0.003,P=0.004)、抑郁评分(t=2.684,P=0.003)、高血压病(x2=3.986,P=0.046)、糖尿病(x2=3.890,P=0.049)和颈动脉狭窄程度(x2=6.167,P=0.038)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OR=9.269,P =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40%(OR=6.995,P =0.013)、抑郁评分≥8分(OR=3.347,P=0.024)和高血压病(OR=6.897,P=0.007)是发生POCD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抑郁、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PO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郄晓娟;郑文婧;董江龙;于沛霞;李志华;徐贯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RI在直肠癌肠壁外血管侵犯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肠壁外血管侵犯(EMVI)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8例经纤维结肠镜活检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直肠癌患者,术前行盆腔MRI检查,检查后1周内按TME原则行直肠癌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有脉管瘤栓的患者再行免疫组化以区分是血管瘤栓还是淋巴管瘤栓.以病理学为“金标准”,进行影像学和病理学对肠壁外血管的评估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 MRI正确评估51例,假阳性5例,假阴性2例.统计分析显示MRI和病理学对肠壁EMVI的评估具有中度一致性(Kappa =0.644,P=0.000).结论 MR1对直肠癌肠壁EMVI能够提供较好的评估,有助于临床上挑选出能够受益于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患者.

    作者:陈勇;王爱军;郑宝军;张志勇;王海平;马梦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溶性受体1在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液和尿液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尿中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Flt-1)的水平,探讨sFlt-1在慢性肾衰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4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及10例健康对照者血、尿中sFlt-1水平.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将患者分为3组:肾功能代偿组、肾功能失代偿组和肾功能衰竭组.测定sFlt-1在各组的表达,并分析血、尿sFlt-1与血清肌酐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肾功能代偿组、肾功能失代偿组和肾功能衰竭组患者血、尿sFlt-1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3组患者血sFlt-1检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sFlt-1检测组间比较:肾功能代偿组与肾功能失代偿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代偿组和肾功能失代偿组与肾功能衰竭组比较,sFlt-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sFlt-1表达水平与血肌酐呈正相关(P<0.05);尿sFlt-1表达水平与血肌酐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Flt-1在慢性肾衰竭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sFlt-1水平并阻断其生物学作用可能为慢性肾衰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孙立;闫冬;原泉;徐天华;姚丽;冯江敏;马健飞;王力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广东医学杂志

广东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