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免煎饮片和传统饮片药效学对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述

魏孟玲;陈恒雯

关键词:中药免煎饮片, 临床分析, 实验分析, 综述
摘要:中药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之一是中药饮片的剂型改革,饮片精致颗粒是现代科技的充分体现,然而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中药饮片剂型改革后,是否保持原饮片所具有的药理作用,故从药理效应方面进行比较更为关键,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就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中医药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防风通圣丸的临床新用途及不良反应

    防风通圣丸具有清热解毒、解表通里的作用,传统用于治疗头痛、发热怕冷、咽喉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疮痈出起的便秘发热等症.该方来源于<宣明论方>,由防风、川芎、白芍、大黄、麻黄、薄荷、芒硝各100g,生石膏、黄芩、桔梗各200g,白术(麸炒)、荆芥穗、栀子(姜制)各50g,生甘草400g组成.

    作者:陈岩;胡燕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部感染的抗生素治疗

    肺部感染是临床上为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在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肺部感染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呼吸治疗(吸氧、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免疫治疗和一般治疗(止咳、平喘、痰痰等).

    作者:陈红英;郭玉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消抗丸对抗精子抗体拮抗作用的临床研究

    抗精子抗体(AsAb)干扰精子生理、影响精子获能、阻滞精子穿过宫茎粘液、封闭顶体反应、抑制精卵融合及早期胚胎发育等授精前后的各个环节均已得到证实.

    作者:徐吉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痹证用药浅析

    痹者,闭也,其主要病理变化是邪阻经络,致使肢体、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其病机主要是本虚标实,机体气血亏虚,肝肾不足,不能抗邪,风寒湿热之邪稽留于关节经络,进一步影响到气血津液运行,形成痰瘀阻痹.治疗上必须针对病因病机用药,方能取效.现将名老中医在痹证用药上的特点进行整理,按散风、驱寒、祛湿、清热、化痰祛瘀、通络、补虚等几组药物进行分析,以助于临床.

    作者:赵承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医非药物口服途径治疗小儿哮喘概况

    哮喘是中医儿科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患病率为0.11%~2.03%,高地区过5%[1].由于小儿口服药物困难,加上药物的副作用以及药物经胃肠道的产生的不良反应,中医非药物疗法日益受到高度重视.现将近年来中医非药物口服途径治疗本病的方法及其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朱南方;李小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复方山楂减肥汤对肥胖者生化指标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己确认肥胖将成为全球首位的健康问题,其成因除与遗传有关外,更与后天代谢异常、饮食因素相关,而且引发的血管疾病、高血压、痛风、动脉粥样硬化等危险性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已受到普遍重视.笔者以自拟复方山楂减肥汤对单纯性肥胖者的生化指标进行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永泽;刘小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药免煎饮片和传统饮片药效学对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概述

    中药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之一是中药饮片的剂型改革,饮片精致颗粒是现代科技的充分体现,然而现在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中药饮片剂型改革后,是否保持原饮片所具有的药理作用,故从药理效应方面进行比较更为关键,许多中医药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就临床和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魏孟玲;陈恒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四逆散加减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分析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多由于饮食不节、情节失调而诱发,它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其发病原因很多,然脾胃气机失调则是本病的基础,本病在临床中分型很多,有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胃阴不足、脾胃虚寒,治疗时虽各有主方,但如再配用四逆散常收效更佳,故选用四逆散为主,加味化裁,调理肝胃气机,从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

    作者:赵永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在急性胰腺炎大鼠病变进展中作用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变化在急性胰腺炎大鼠病变进展中的作用.方法:42只SD大鼠分急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进行不同处理.急性胰腺炎组用十二指肠闭襻法制作急性胰腺炎模型,对照组仅作胃窦切开缝合术,在病程不同时点测定血浆淀粉酶、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并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急性胰腺炎组随着病变进展,血浆淀粉酶升高,病程10h内,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同步上升,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比值维持相对平衡,胰腺炎病理主要表现为水肿性;病程10h后内皮素继续升高,而一氧化氮则升高不明显,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比值升高,病程24h胰腺炎病理主要表现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对照组病程中各指标均呈低水平变化.结论:急性胰腺炎病程中,内皮素产生增多,而一氧化氮产生不足,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平衡失调,是急性胰腺炎病变进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王雄;胡铭荣;徐德征;江素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以青壮年多发,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此病给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给病人心理上也带来极大的压力.我院自2000年9月~2002年5月共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36例,我们针对病人围手术期存在的问题及反应和术中护士配合手术者的需要,通过尝试探索出了病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的起步和对策,满足了医疗需要,亦有利于病人康复,现介绍如下.

    作者:于颜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丹参粉针与黄芪注射液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自2000年2月~2002年3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丹参与黄芪注射液合用组和低分子右旋糖苷组.~

    作者:周萍;张艳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参附注射液与几种输液配伍的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参附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等常用输液配伍后的外观、pH值及含量变化等指标,考察了参附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结果表明,室温配伍后24h内各混合液均澄明,除碳酸氢钠外,其余混合液pH值稳定,含量基本无变化.

    作者:邹永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陆德铭教授治疗乳房病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乳房病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尤以妇女患者占大多数.其发病率较高,给患者精神上和肉体上造成很大的痛苦,甚至会危及生命.中医药在治疗乳房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目前临床上研究广泛、深入的乳房疾病是乳腺增生病、乳腺癌术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急性乳腺炎等.导师陆德铭教授在乳房病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笔者有幸随陆师学习,兹将陆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简介如下.

    作者:薛晓红;陈红风;陆德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消瘀止痛膏改善局部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常发生各种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而软组织损伤,又是骨伤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为骨科门诊中首位.

    作者:姚一鸣;刘怀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二仙紫草汤治疗86例女性更年期潮热的临床观察

    潮热或潮热汗出为女性更年期常见的症状,大约有85%左右绝经前后的妇女会出现这种症状.患者常常自觉一阵烘热突然涌向胸背、或头颈部,发作时多伴汗出,开始多在睡眠将醒时发作,以后可在白天的任何时间出现,一般持续1~3年,也有10%~20%的妇女可持续终身[1].笔者以二仙紫草汤治疗86例更年期潮热,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世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糖尿病对眼睛的影响很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研究发现,DR的发生率在糖尿病发病5年时为25%,15年后可高达75%~80%[1].

    作者:李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续断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续断(Dipsacus asreroides)又名龙豆,性苦、辛、微温,用于腰膝酸软、风湿痹痛、崩漏经多、胎漏下血、跌扑损伤等.续断中含有三萜皂甙类、挥发油、甾醇类、生物碱、黄酮等主要有效成分,近年来,国内外对续断的研究很多,为了合理开发新药、提取有效单体,本文就近年来其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概括.

    作者:晏媛;郑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健脾化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86例临床观察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溃疡,中西医治疗方法较多,近期治愈率都较高,但停药后复发率亦高.近年来,我们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临床研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运用健脾化瘀法治疗消化性溃疡8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作者:何祥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医诊断客观化的现状与展望

    中医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理论,然而由于西方医学的冲击,曾经被认为是骗人的东西,而加以全盘否决,现在随着西方医学面对临床上

    作者:陈艳平;张宗明;吴启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论中医学中的多向调控

    祖国医学立意整体观,侧重功能为主的解剖分类原则,强调辨证论治,遵循动态平衡观点,笔者认为其核心理论之一在于多向调控,即人体控制论.中医整体观把握了人体系统工程,为多向调控规定了范围,而论证论治则为临床医疗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动态平衡乃多向调控之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去揭示多向调控对中医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本文拟就本观点发表意见.

    作者:吴晓春;彭立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医药研究杂志

中医药研究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厅

主办: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