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建标;何锦照;钟小劲;黄运强;马国奋

关键词:杏芎氯化钠注射液, 丁苯酞,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108例,并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单一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单一组另给予丁苯酞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且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单一组(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联合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核素肾动态显像于术前、术后输尿管结石取石术的监测意义

    目的 探究在输尿管结石取石术中,手术前和手术后进行核素肾动态显像监测的意义.方法 针对4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实施核素肾动态显像监测,对患者的肾部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并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分别对患者的肾部情况进行对比;此外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在手术后分析患者的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手术前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治疗后患者肾功能相关指标均改善,其中NGAL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ys-C以及KIM-1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核素肾动态显像于术前、术后输尿管结石取石术监测的意义在于:其能够准确反映患者肾部情况,利于临床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分析,进而预估患者病情和走向,及时给予患者对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核素肾动态显像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和使用.

    作者:蒋茂燕;汤阳;钱凯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层急诊科护士道德困扰和执业独立性水平对离职意向的影响

    目的 了解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道德困扰和执业独立性水平对离职意向的影响,为降低基层急诊科护士离职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9家非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抽样调查对象包括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具有执业证的急诊科护士243名,其中公立医院212名,民营医院31名.道德困扰量表采用Hamnc开发的MDS量表,执业独立性水平采用Bahadon等开发修正的DPBS量表.结果 非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道德困扰来源于工作中与患者沟通不足以及与不称职的同事共事.年龄、职称、每周工作时间、MDS评分、DPBS评分是急诊科护士离职的预测因素.结论 道德困扰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离职意愿,护理管理者应该根据护士的道德困扰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减轻精神上的痛苦,从而稳定急诊科护理队伍.

    作者:罗清华;赖鹏;陈妤;岳利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云南白药散辅助联合人工牛黄甲硝唑对急性根尖周炎患者炎症因子及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云南白药散辅助联合人工牛黄甲硝唑对急性根尖周炎患者炎症因子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根尖周炎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云南白药散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及疼痛状况,评价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及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及VSA评分均显著下降,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水平,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高于对照组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云南白药散辅助联合人工牛黄甲硝唑治疗急性根尖周炎,可显著抑制患者的炎症反应,缓解患者疼痛,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价值.

    作者:亓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急性病毒性喉炎的效果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喉炎的效果与不良反应,探讨此种方法对急性病毒性喉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门诊收治并确诊的急性病毒性喉炎患儿7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5例;对照组为布地奈德单一雾化组,观察组为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组;观察和比较两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5d后的总有效率达到9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发热、声嘶、喉鸣、咳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上有意义(均P< 0.05).结论 布地奈德联合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急性病毒性喉炎,可以更迅速缓解症状,控制病情,更快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作者:李金鸾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无乳链球菌相关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B族链球菌相关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GBS相关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对患儿的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儿中,早发型9例,晚发型6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呼吸困难为主,伴随抽搐、拒乳、肌张力异常及休克等表现;所有患儿降钙素原均升高.脑脊液培养GBS阳性者8例,头颅MRI 6例提示化脓性脑膜炎及其并发症改变,1例提示脑萎缩及脑白质发育不良等,脑电图异常者3例.结论 无乳链球菌相关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情危重,易引起神经系统后遗症.根据患儿病情应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选择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

    作者:任建兵;李慈梅;邓文喻;吴巧;王艳丽;陈运彬;张永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细节护理保障手术室患者安全的效果探析

    目的 探讨细节护理在保障手术室患者安全中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拟行手术治疗的186例患者随机分为接受细节护理的观察组(93例)和接受常规护理的常规组(93例),比较两组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评分、麻醉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术中心率和血压波动幅度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护理综合评分[(8.92±2.14)分]、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评分[(19.11±3.38)分、(28.06±5.35)分、(28.72±5.57)分、(19.19±3.42)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均P<0.05);麻醉前SAS评分[(26.24±6.75)分]、术中心率波动幅度[(19.95±4.71)次/min]、血压波动幅度[(16.36±5.42)mmHg]及术后感染发生率(6.45%)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细节护理可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缓解麻醉前焦虑,降低术中心率、血压波动幅度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有效保障手术室患者的安全.

    作者:华叶;杨彤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126例用药错误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

    目的 分析本院常见用药错误的现状与特点,探讨相关的防范措施,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和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本院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上报的1 126例用药错误进行分析,分析项目包括ME的分级、分类、发生错误的药品以及相关的LASA药品、发生错误的场所及引发错误的工作人员职位、引发用药错误的因素等.结果 1 126例用药差错中,B类用药错误多,占86.59%,其次是C类,占11.46%,其余类别较少;用药错误内容中多的是适应证错误(222例,19.72%),其次是给药频次错误(205例,18.21%)、用量错误(188例,16.70%)、给药途径错误(124例,11.01%)、品种错误(104例,9.24%)等;人员因素被认为是引起差错的主要原因.结论 本院用药错误主要为接近错误事件,绝大多数未给患者带来伤害,但潜在危险因素较多,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隐患.应通过加强对预防用药错误工具的运用、优化流程加强药师参与以及加强药品管理等方面来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改善,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作者:宋智慧;李荔;孙露;赵环宇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2345优护模式”对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12345优护模式”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中对术后康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至6月本院收治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的外科手术患者215例作为对照组,再将2017年7至12月本院收治行“12345优护模式”围术期护理干预的外科手术患者218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康复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3.61±23.17) min、(151.09±41.36)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15±0.96)d、(4.51±1.38)d、(4.42±0.95)d、(16.12±3.52)h、(7.72±2.05)d,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51%,低于对照组(4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宣教、环境舒适、流程便捷、心理护理、总体服务评分分别为(95.62±3.44)分、(92.38±6.22)分、(93.27±6.01)分、(95.22±4.27)分、(94.65±4.15)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12345优护模式”应用于外科手术患者可有效促进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周媛婷;胡雪萍;单廷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

    目的 分析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72例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呋塞米治疗,观察组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心功能改善情况、治疗后转归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4%比72.2%),心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肾功能恶化、利尿剂抵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死亡病例.结论 小剂量多巴胺与呋塞米联合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作者:郭荔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131I清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肺转移患者首次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131I清甲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伴肺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1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伴肺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甲状腺术后行131I清甲治疗,评价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131I清甲治疗有效94例,有效率为67.14%.全切手术、肿瘤分期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织<10、TSH水平低、治疗前残留甲状腺组织摄131I率低、仅肺转移、131I剂量大患者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原发性肿瘤分期、131I剂量为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DTC患者术后首次131I疗效的因素众多,手术方式、131I剂量、原发性肿瘤分期、甲状腺残余组织质量是主要影响因素,治疗前应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优方案,提高131I治疗效果.

    作者:王亚洲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加强医院宣传工作构建和谐就医环境

    医院宣传工作,是医院与社会共建两个文明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医院宣传工作以其自身的工作特点和优势,通过借助各类媒体不同的传播作用,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医院自身所开展的新医疗技术和新服务项目,同时还有发生在医院内的那些具有正能量的新闻故事,为医院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在新形势下,本院围绕构建和谐就诊环境这一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新开展医院宣传工作,并归纳整理了一套较好医院宣传工作思路和做法.

    作者:孙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MRI与CT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MRI与CT诊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于术前接受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比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检出结果.结果70例急性脑梗死术后确定梗死病灶为188个,为患者实施MRI检查检出率为90.43%;实施CT检查检出率为49.47%.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总病灶检出率及不同部位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进行诊断可对病灶部位、大小、形态清晰显示,利于临床对疾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但MRI也有一定的漏诊率,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将MRI与CT联合进行诊断以提高准确率.

    作者:潘南南;胡艺凡;邢秋芳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基层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发生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住院患者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状况与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统计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住院时间超过2周患者并发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筛查、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符合统计计件的住院病例3 824例,发生获得性肺部感染者210例(5.5%)、263例次(6.9%);痰培养169例(80.5%)获得阳性结果,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率为53.7%、革兰阳性菌检出率为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敏试验多重耐药比例为48.2%;比较分析年龄、基础疾病、营养状况、特殊治疗、住院时间、抗生素应用系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基层医院专业分科、隔离条件有限,发生获得性肺部感染机会增加,针对不同人群、科室加强目标管理与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控制院内感染的关键.

    作者:涂仙凤;庞国梅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品管圈在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破损率的应用

    目的 探究并分析品管圈在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破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进行有效进行药物配置管理工作,并计算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的破损率及成果.结果 在有形成果中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破损率改善率从之前的0.026%到现在的0.015%,其无形成果为:提高圈员品管手法、协调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作积极性、圈内和谐程度及团队精神.结论 品管圈可极大降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的破损率及运行成本,并增大其应用范围,显著提高圈员的管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李卢;何广宏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对比不同术式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 比较研究在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采取不同术式的临床影响与效果.方法 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纳入及收治的78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平均分成参照组以及实验组;将采取小切口囊外摘除、小梁切开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选为参照组(n=39),将实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青光眼小梁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患者选为实验组(n=39),分析两组患者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平均眼压、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显示,实验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平均眼压、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各项数据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青光眼小梁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作者:陈炜;唐慧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微课程在优化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目的 探讨微课程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护理专业4年制本科二年级16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照学生自主选课情况分为传统模式教学班80人及微课程教学班86人,采用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期末理论及操作考核的评估,对比不同教学模式下两个班级的期末成绩及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结果 两教学班护生期末考试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6,P=0.075);微课程教学班的操作成绩为(89.22±4.32)分,传统教学班为(87.35±6.58)分,t=2.071,P=0.021;微课程教学班的自我学习效能总分为(61.01±2.99)分,传统教学班为(58.54±3.25)分,t=4.103,P=0.012.结论 微课程可显著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以及学习自我效能感,传统课堂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融合有利于护理实践教学的发展.

    作者:吴静;张锦玉;吴彩琴;周洁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品管圈在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效果观察

    目的 通过品管圈活动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利用品管工具及品管手法,找出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主要原因,制订对策并实施.结果 开展品管圈后本科患儿静脉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由57.6 h延长至78.2 h,平均留置时间提高了35.7%.结论 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使本科患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有所延长,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及护士工作量,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提升了护理品质.

    作者:刘倩;周雪贞;钟婷;蔡桂仪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TXA2、PGI2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栓素(TXA2)、前列环素(PGI2)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8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93例患者给予基础治疗+依达拉奉治疗为必存组,另93例患者在必存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为恩必普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脑梗死面积的变化和对血清TXA2、PGI2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脑梗死面积显著缩小,NIHSS评分明显下降,ADL评分显著升高,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恩必普组改善效果优于必存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血清TXB2显著降低,6-Keto-PGF1 α水平明显升高,均优于治疗前(均P< 0.05),且恩必普组改善幅度高于必存组(均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治疗ACI患者可有效纠正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修复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少脑梗死面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作者:申宝芹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俯卧位排痰在食管癌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俯卧位排痰的优势.方法 将96例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无排痰禁忌的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组及坐位组,观察两组的排痰效果.结果 两组排痰后血氧饱和度均显著提高(P<0.05),俯卧位组更为显著,对呼吸、血压、心率无明显影响.两组患者治疗前PCT、CRP相近,治疗5d后,俯卧位组患者PCT[(0.69±0.27)ng/ ml]、CRP[(60.82±17.65) mg/L]均较坐位组PCT[(0.72±0.21)ng/ml]、CRP[(70.64±16.28) mg/L]降低(均P<0.05),俯卧位组排痰量[(78.81±12.77)ml/d]较坐位组大[(61.7±9.45) ml/d](P<0.05),啰音更快消失(P<0.05),病程缩短(P<0.05).结论 俯卧位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安全有效,较坐位组在降低肺部感染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马海霞;张一红;赵锐瑾;魏波;王苗苗;耿明飞 刊期: 2018年第12期

  •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108例,并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单一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其中单一组另给予丁苯酞治疗,联合组在单一组基础上给予杏芎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且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血清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但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hs-CRP水平明显低于单一组(均P<0.05),且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联合组治疗后MMSE评分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杏芎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丁苯酞可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减轻炎症反应,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作者:李建标;何锦照;钟小劲;黄运强;马国奋 刊期: 2018年第12期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