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张国良;李双萍;李强;张文燕

关键词:颅内宽颈动脉瘤, 双微导管, 栓塞治疗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复发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随访3年以上。均采用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判断标准及格拉斯哥评分(GCS)进行评估,并总结了长期疗效、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长期随访,在急性期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破裂动脉瘤,复查全脑血管造影(DSA)示动脉瘤瘤腔闭塞100%者9例(69.2%),闭塞95%以上者2例(15.3%),闭塞90%者1例(7.69%),栓塞小于80%者1例(7.69%)。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9例(69.23%),4分3例(23.08),3分1例(7.69%)。结论对于常规方法治疗宽颈动脉困难或者失败的病例,尝试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控制性阶梯式颅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控制性阶梯式颅内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本组80例重型颅脑创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中,A组40例采用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手术,B组40例采用常规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控制性阶梯式颅内减压手术方式并发症的发生为率急性脑膨出27.5%(11/40),迟发性血肿37.5%(15/4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脑梗塞25.0%(10/40),阶梯减压组的植物状态及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减压组(P<0.05);而预后良好率则明显高于传统减压组(P<0.05)。结论采用控制性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涛;法焕卿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013年艾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

    2013年艾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两位发现了大脑活动下快速神经递质释放过程的科学家,来自基因泰克公司(Genetech)的Richard H. Scheller和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Thomas C. Südhof ,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鉴别并分离出了反应的关键因素,阐明了该过程基本机制的核心环节,破解出细胞是如何在极高精度下工作的。这些研究工作为了解某些恶性疾病如何影响人类以及人类正常的学习和记忆功能搭建了一个分子级的研究框架。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计算机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治疗额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额-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方法,评价视神经管减压+计算机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疗养院眼科2005至2013年收治的25例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9年,13例患者病变呈自限性倾向,无明显进展,1例患者额颞部凸面隆起加重但视力仍未受影响;2例随访患者患眼视力逐渐减退,改行手术治疗视力改善,9例手术患者10只视力受影响的眼中4只视力改善,患者面容皆明显改观,效果满意。全部手术病例的病变骨质病理学检查结果均为骨纤维结构不良。结论累及额-眶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伴视力下降的患者,行病变骨切除+保留眶壁骨皮质患侧视神经管减压+计算机塑形钛网颅骨缺损修补术,可有效防止视力下降,减少并发症。

    作者:邸霞;赵彦;曹玮玮;王刚;伦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脑损伤研究进展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为真核细胞核内的一种高度保守的非组蛋白,既可以由坏死的细胞释放出来,也可以由炎症细胞主动释放到细胞外来发挥致炎作用。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MGB1在创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损伤和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多种重要作用。本文就HMGB1的概述及其在脑损伤病理机制当中发挥的作用予以综述。

    作者:孙恺;王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脑梗死患者同侧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性、中短期疗效和适应证的掌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科收治的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病例,对其中106例既往有脑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106例患者120个支架均置放满意。术后并发脑出血3例;支架内血栓形成2例;低血压、心动过缓6例;血管痉挛11例;消化道应激性出血1例;再狭窄8例,无脑梗死事件发生。除1例脑出血死亡、8例再狭窄外,其余97例患者中短期疗效满意。对83例患者随访3月至5年,未出现相关脑缺血症状或新发脑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适合既往存在脑梗死的患者;对此类患者应更慎重地个体化地评估手术风险,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措施是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丁晓东;孙鹏;张勇;赵彦;陈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目的:分析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复发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破裂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随访3年以上。均采用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判断标准及格拉斯哥评分(GCS)进行评估,并总结了长期疗效、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经长期随访,在急性期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破裂动脉瘤,复查全脑血管造影(DSA)示动脉瘤瘤腔闭塞100%者9例(69.2%),闭塞95%以上者2例(15.3%),闭塞90%者1例(7.69%),栓塞小于80%者1例(7.69%)。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9例(69.23%),4分3例(23.08),3分1例(7.69%)。结论对于常规方法治疗宽颈动脉困难或者失败的病例,尝试应用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国良;李双萍;李强;张文燕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脊髓室管膜细胞再生修复的潜力和其他相关细胞靶向治疗策略

    中枢神经系统中,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EC)具有一定的再生修复能力,是特化的不仅限于功能形态学的活性单位,后者作为特定的术语,它的意义超出生理学和解剖学定义。在损伤条件下,EC即可增殖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目前,复合生长因子和纤维蛋白支架的干细胞实验性治疗研究还存在长期疗效的争议。在中枢神经系统原位,使非神经元直接转化为功能性神经元研究方法,为脊髓损伤和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在设计细胞治疗,如何控制EC增殖和分化或其他非神经元转化为神经元,继而形成和维持稳定有效的新生神经元功能,直至脊髓功能恢复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细胞组织概念,将神经干细胞栖地应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等疾病的治疗和修复研究中,建立非传统的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生物医疗微生态即环境再造治疗策略。

    作者:魏子淳;王宇;徐熙萌;吴畏;饶晨旭;谭会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脑脊液鼻漏的开颅手术经验总结

    目的:总结开颅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诊治经验,验证开颅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07月63例开颅手术治疗脑脊液鼻漏的临床资料,术前均采用CT脑池造影进行定位,53例采取冠切开颅,单侧15例,双侧38例,6例采取经眉弓入路,4例采取额颞断颧弓入路。结果63例脑脊液鼻漏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2例手术修补失败,成功修补61例,手术治愈率97%(61/63)。结论脑脊液鼻漏的开颅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鼻内镜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王革生;高鲜红;李智;吕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缺氧预处理对颅脑外伤大鼠皮层TrxR2、CHOP表达及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氧预处理对颅脑外伤大鼠皮层TrxR2、CHOP表达及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Con)组、缺氧预处理(HPC)组、单纯外伤(TBI)组和缺氧预处理颅脑外伤(HPCT)组。采用改良的Feeney’ s自由落体装置制作颅脑损伤大鼠模型,预先在低压氧舱内连续处理3 d(-50 kPa、3 h/d)制作缺氧预处理模型。采用HE染色法和新鲜标本制作超薄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皮层脑组织的大体结构和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改变。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挫伤区周围皮层TrxR2、CHO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Con组和HPC组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HPCT组较TBI组大鼠病理改变轻,神经元细胞超微结构受损明显减轻。HPCT与TBI组比较,TrxR2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 CHOP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n与HP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预处理可明显减轻颅脑外伤大鼠皮层神经元细胞形态学改变,这可能与上调TrxR2、下调CHOP的表达有密切关系,从而对神经元细胞起保护作用。

    作者:刘光杰;刘家传;王金标;杨艳艳;张星;王春琳;汤宏;徐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颅脑损伤并发精神症状的综合治疗

    颅脑损伤后精神症状和创伤应激障碍(PTSD)不仅是临床精神医学家关注的领域之一,如何减少和早期干预外伤后精神症状的发生已成为各级医院神经科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颅脑损伤引起精神症状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已经综合治疗方法做了全面的综述。

    作者:周青;汤可;谢金娟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苏肽生治疗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征文活动通知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是当今社会具破坏力的疾病之一,不仅可以引起肢体偏瘫或全瘫,还可以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甚至产生痴呆,造成患者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复杂,且损伤后继发性病理生理改变多样,临床上对此类疾病治疗策略之一是在急性期内及时进行神经保护治疗,以提高损伤修复的治疗效果。

    作者: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对论文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规定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拉莫三嗪对小鼠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在小鼠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雌性C57BL/6小鼠80只采用脊髓背侧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单纯脊髓损伤;治疗组:脊髓损伤后每天给予腹腔注射拉莫三嗪,按照25 mg/kg的计量,连续7 d;对照组:脊髓损伤后每天给予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按照25 mg/kg的计量,连续7 d。术后分别在1 d、7 d、14 d对各组小鼠行BBB评分,并分别在1d、7d、14d在各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胶质细胞变化,并在术后第7天各组取6只小鼠组织行ELISA检测,观察炎症因子表达情况。结果损伤后7、14 d治疗组小鼠BBB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后矢状切面损伤灶下游的GFAP+(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细胞的免疫荧光面积百分比,发现术后7 d和14 d治疗组(9.87±0.96,4.79±1.02)的明显低于模型组(12.34±1.72,7.46±1.28)和对照组(11.89±1.70,7.53±1.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术后7 d小鼠T9~T11的IL-1、IL-10、TNF-α表达情况,IL-1、IL-10的表达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可以改善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功能,通过前期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胶质细胞的活化来实现的。

    作者:付强;王兆涛;张茂营;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22例肥胖脑积水患者的脑室腹腔分流临床特点及其分析

    目的:分析在腹腔镜监视下应用新型腹腔穿刺针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肥胖脑积水患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创伤外科自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共收治的22名肥胖脑积水患者治疗数据,分析新型腹腔穿刺针联合腹腔镜将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置入肝膈间隙内的手术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22例VPS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7±5.2) min,腹腔镜监视下置入分流管腹腔端时间平均为(10±1.5)min。术后1周内22例患者恢复均较好,术后随访并未出现感染及分流管堵塞等并发症。术后1周检查头部CT示脑室系统恢复良好16例,好转4例,无变化2例。术后1个月症状明显好转15例,基本恢复至正常7例。结论应用新型腹腔穿刺针联合腹腔镜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S)腹腔端置入治疗肥胖脑积水患者,具有较多优势,如创伤小、操作方法简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

    作者:刘磊;王光明;李文臣;韩彦武;付双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本刊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

    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及结论四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5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稍详细一些(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仅首字母大写,名字间不加分隔“-”。如。Wang Minde(王敏德)]、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单位名称前加“*”。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枢神经系统成人起病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1979年首先由Risdall等报道,为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并进行性加重伴免疫功能紊乱的巨噬细胞增生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后者可由感染、免疫或肿瘤所致[1]。迄今为止文献中报道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多发于婴儿或儿童,尤其是原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成人起病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以高热、全血细胞减少、肌张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成人病例,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分析其临床表现,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讨论。

    作者:杨艺;何江弘;闫秀伶;高天智;党圆圆;徐如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亚低温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历史及现状

    亚低温可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重型颅脑外伤和缺血性脑病。但是近来一些研究指出亚低温治疗效果不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和寻找出路?下面就亚低温治疗的历史、脑温的基础研究,以及NICU对发热患者的处理等方面和大家进行探讨。

    作者:周良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解放军第105医院和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8例术后恢复期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早期组在术后3 d内开始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在手术7 d后开始高压氧治疗。术后动态复查颅脑CT,比较两组患者脑水肿持续时间;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2、3、4周意识状态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1、2、3个月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早期组脑水肿持续时间为(10.39±4.05) d,较对照组的(12.65±4.42) d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5,P<0.05)。对照组术后l、2、3、4周GCS评分为(7.68±1.49)分、(9.38±1.51)分、(10.28±1.55)分、(11.13±1.68)分;早期组术后l、2、3、4周GCS评分为(8.63±1.28)分、(10.08±1.26)分、(11.03±1.31)分、(12.13±1.32)分,与对照组比较,早期组术后GC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23,P<0.05)。对照组术后1、2、3月NIHSS评分为(13.55±2.54)分、(9.05±2.46)分、(6.43±2.19)分;早期组术后1、2、3月NIHSS评分分别为(12.05±2.09)分、(7.90±2.14)分、(5.24±1.98)分,与对照组比较,早期组神经功能缺失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2,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早期高压氧治疗可显著缩短脑水肿持续时间,改善术后意识状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疏龙飞;郑彩芬;王金标;张永明;张星;王春琳;杨艳艳;马涛;杨小兰;刘家传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一稿多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为维护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声誉和广大读者的利益,现将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对一稿多投问题的处理声明如下。1.本声明中所涉及的文稿均指原始研究的报告或尽管两篇文稿在文字的表达和讨论的叙述上可能存在某些不同之处,但这些文稿的主要数据和图表是相同的。所指文稿不包括重要会议的纪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防治指南、有关组织达成的共识性文件、新闻报道类文稿以及在一种刊物发表过摘要或初步报道而将全文投向另一期刊的文稿。上述各类文稿如作者要重复投稿,应向有关期刊编辑部做出说明。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脑损伤后认知障碍及神经生长因子的脑保护作用

    脑损伤后认知障碍是常见的神经功能损害后遗症,严重地影响病人的工作和生活,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危害。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是临床上常用的神经保护剂,对认知功能损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评述。

    作者:付小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