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IV抗体初筛检测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薛成

关键词:HIV抗体, 初筛, 检测质量,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探讨HIV抗体初筛检测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将12,600例HIV抗体初筛标本为研究对象,均运用ELISA法检测,并将初筛试验结果阳性的35例送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作进一步确定;结合ELISA法检测过程作检测质量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12,600例实验对象中,有9例HIV抗体阳性,有26例HIV抗体假阳性,初筛试验阳性准确率为25.71%;ELISA法检测HIV抗体影响因素可涉及各个检测环节,尤其是①标本、②试剂、③温度、④人员操作技术等.结论 采用ELISA法进行HIV抗体初筛过程中,需积极消除各个操作环节中影响因素,以有效避免出现筛查假阳性、筛查假阴性情况,以提高检验准确性与可靠性.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研究

    目的 围绕产妇分娩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展开全面分析,并采取积极地护理干预.方法 以我院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所接收的80例正常分娩产妇为例,给予全程陪伴分娩的服务模式,对产妇分娩过程中所伴随产生一系列心理特征进行深入观察,为后期心理护理的开展提供依据.结果 80例产妇中,36名产妇存在紧张及恐惧心理,29名产妇患焦虑抑郁,8名产妇过分依赖他人帮助,7名产妇存在沮丧失望心理.结论 面对产妇心理承受能力的差异化,心理护理的系统化实施,有助于增强产妇分娩时的应对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消除产妇对临床分娩的恐惧感及紧张感,在保障母婴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使医院妇产科整体护理质量及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陈婉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尿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糖尿病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选取时间为2017年3月30日-2018年3月30日,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对比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蛋白含量阳性率、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相比较对照组,前者阳性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对健康体检者,糖尿病肾病检验中具有应用意义.

    作者:郭文杰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研究对象为贫血患者120例,根据贫血类型分为地中海贫血组(60例)、缺铁性贫血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血常规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在RBC、MCV、MCH、MCHC以及Hb指标中,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采用血常规检测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准确依据.

    作者:谢群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在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以胃部良性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健康人群作为空白组,对比三组胃蛋白酶原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PGI阳性率90.91%、PGII阳性率87.88%、PGR阳性率84.85%、PGI(38.10±1.48)ng/mL、PGII(13.52±1.44)ng/mL,与对照组及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PGI阳性率18.18%、PGII阳性率15.15%、PGR阳性率15.15%、PGI(50.16±2.59)ng/mL、PGII(24.28±2.65)ng/mL,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胃蛋白酶原应用到胃癌筛查中,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及早给予干预,抑制胃癌进展.

    作者:刘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不同分子学方法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应用不同分子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疗效影响.方法 纳入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乳腺癌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实行常规细胞学检测方法,观察组实行免疫磁珠阴性富集系统检测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数目,对比两组病人使用不同方法检测后的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在不同分子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观察组漏诊率较低,检出率较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不同分子学方法检测乳腺癌病人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中可有效提高对癌症病人的确诊率,临床具有广泛使用意义.

    作者:郑张军;张金星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脂肪肝与血脂、转氨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对脂肪肝患者脂肪肝与血脂、转氨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5月200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200例患者中,男女各100例中通过B超证实的脂肪肝患者共29例,在200例患者中患病率达15.5%,其中男性高于女生,男性患病率18.0%(18例),而女性11.0%(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岁-59岁之间脂肪肝患病率较为突出,且男性高于女性.脂肪肝患者29例(31.1%),其中9例有高脂血症,占脂肪肝患者的31.0%,是血脂正常者患病率的2.9%,表明高脂血症患者病率高于血脂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患者中与非脂肪肝阳性检出,ALT升高有18例占阳性率62%,而非脂肪肝阳性2例,占阳性率6.8%.AST升高有13例,占阳性率44.8%,而非脂肪肝阳性1例,占阳性率3.44%,脂肪肝患者转氨酶升高显著高于非脂肪肝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度体育锻炼,注意日常饮食习惯,对脂肪肝进行早期诊疗,以阻止患者肝脏损害的发生.

    作者:高洪元;颜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珠海市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现状分析

    目的 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在我院妇科、妇产科门诊、皮肤科、健康体检中心等做HPV基因分型检测的妇女(年龄15岁-70岁)(剔除二次复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珠海地区HPV感染现状.方法 用凯普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的专用HPV取样器进行样品采集,以荧光PCR技术为平台,采用潮州凯普公司生产的HPV分型试剂进行检测.结果 在2,291例筛查样本中,658例呈阳性反应,占28.72%,其中,单一亚型感染率为72.64%(478/658),双重亚型感染率为17.33%(114/658),三重亚型感染率为7.75%(51/658),四重及以上亚型感染率为2.28%(15/658).35岁以下的感染者占43.92%,35岁-45岁之间的感染者占32.07%.45岁以上的感染者占24.01%.检出率高的亚型分别是HPV52(22.8%)、HPV16(18.08%)、HPV6(15.65%).结论 为预防宫颈癌的发生,HPV分型检测应成为常规体检项目.HPV感染率存在着地区差异,对不同地区HPV感染的流行状况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性宫颈癌疫苗的研发.

    作者:欧阳敏秀;黄宇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鉴别良恶性疾病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良恶性疾病的的发生率也日趋上升.医疗技术的提升,加强对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能力,其中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的运用有效提升了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叙述了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还阐述了良恶性疾病鉴别中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运用的依据以及运用的价值.

    作者:吴金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在区分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研究对象为70例受检人员,研究时间为2016年4月-2018年3月,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细菌感染患儿)35例、对照组(病毒感染患儿)35例,均采用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检验.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浓度及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单独检测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用于区分小儿细菌感染及病毒感染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军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电图TV1TV5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心电图TV1TV5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均进行冠脉造影并按照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2组患者均多次记录常规十二导心电图,从中比较出TV1(TV2)>TV5(TV6)综合征在2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并与心电图ST段压低指标相比较,分析TV1(TV2)>TV5(TV6)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检出率与TV1(TV2)>TV5(TV6)综合征存在明显差异.TV1(TV2)>TV5(TV6)的敏感度高于ST段压低,但其特异度低于ST段压低.结论 TV1(TV2)>TV5(TV6)综合征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具有一定的医学价值,虽特异性不高,但可结合临床上奇特心电图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作者:田永群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50个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受治疗心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2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2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血脂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两组患者的TC、TG、LDL-C、ApoB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HDL-C、ApoA-1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的血液粘度、RBC聚集指数相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RBC变形性则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血脂检验,可有效提升临床确诊率以及判断疾病的进程,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提供一定的依据,血脂检验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检查.

    作者:马小宏;陈爱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新生儿抚触健康教育方法对新生儿家长的影响

    目的 观察新生儿抚触健康教育的效果,探讨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足月新生儿8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健康教育,于出院前对新生儿家长进行考核,评价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健康教育对新生儿家长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家长的考核情况以及其对健康教育方法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长(P<0.05).结论 在新生儿家长的抚触健康教育中,根据新生儿家长的具体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并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确保新生儿家长了解并掌握新生儿抚触相关的健康知识.

    作者:王晓菊;白燕;赵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ApoA-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脂检验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ApoA-1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80例心脑血管患者参与研究,根据心血管疾病类型和脑血管类型进行分组,各组40例,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为A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B组.同期选取正常体检人群40例,测试三组研究对象的血脂指标和载脂蛋白APOB/ApoA-1.结果 三组研究对象的血脂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A组和B组TC、TG、LDL-C、APOB水平明显更高;而HDL-C、ApoA-1水平明显更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血脂检测对准确诊断心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可为后期治疗和康复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作者:韩宁;向湘元;韩春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探讨显微镜检查在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对血细胞检查分析过程中应用显微镜检查的具体价值做出评价.方法 抽取2018年1月-6月在我院接受显微镜红细胞检查的32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显微镜检查均由专业操作人员完成,对检查的结果做出分析.结果 320例患者中有152例(47.5%)患者符合复检标准并接受复检.未接受复检样本中没有假阴性情况.终有72例患者的显微镜检查结果出现异常,阳性率为47.37%,其中包括血小板聚集15例、幼稚细胞9例、中晚幼粒细胞8例、异型淋巴细胞12例、中性粒细胞中毒性变14例、红细胞形态异常14例.结论 应用显微镜检查进行血细胞分析可得到准确的检查结果,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可靠的检查方式.

    作者:李艳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肺心病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析肺心病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肺心病患者6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基于此观察组行抗凝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血气指标及凝血参数等变化、临床疗效等.结果 观察组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等较对照组均显著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二氧化碳分压、血小板膜蛋白-140、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片段等较对照组显著较低,而氧分压较对照组显著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3.33%(28/30)较对照组73.33%(22/30)显著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心病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即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和凝血参数,还能缩短治疗以及症状消失时间,因此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张志恒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生化检验中样本溶血对检验准确性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生化检验中样本溶血对检验准确性影响.方法 收集150份健康体检人员血液标本,常规组:常规存放标本;观察组:人工溶血处理.结果 两组患者的AST、CK、Na+、K+、CK-MB、LDH指标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LB、TG与HDL指标相比较,差距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本发生溶血后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检验人员对标本溶血的重视度,提高自我能力,从而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作者:李会学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

    目的 探讨妇科炎症感染中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妇科炎症患者,以上患者均通过妇科炎症感染确诊,并采用观察、培养、胺试验、镜检法对以上患者进行检测,对比分析其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 妇科炎症患者在不同检测方法总阳性检出率的对比情况中,在培养法、凝集法、胺试验以及镜检法的检测方法下,其检出率分别为77.50%、80.00%、71.25%以及86.25%.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用到的胺试验、凝集法、培养法、镜检法等均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能够对妇科炎症感染做出高效的检测,满足临床检验要求,值得推广使用.但是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由于每一例患者的自身状况都是不同的,故在选择检验方法时要结合患者状况和医院条件等进行合理地选择.

    作者:葛平;熊海娜;余小腾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糖化血红蛋白在高危人群诊断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对诊断2型糖尿病的价值.方法 本院在2016年2月-2018年3月接受2型糖尿病诊断的人员150例,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A组,50例糖耐量受损者为B组,52例糖耐量正常者为C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lc进行测定及对比.结果 A、B、C三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lc水平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HbAlc同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以HbAlc呈正相关的为切点,诊断2型糖尿病的特异性在95%以上.结论 HbAlc应用于2型糖尿病诊断的价值显著,在具体诊断上,HbAlc适合作为2型糖尿病的诊断切点.

    作者:黎然堂;梁惠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精液常规检验在男性不育患者诊疗中的价值体会

    目的 研究精液常规检验在男性不育患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我院男科的526例精液常规检验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526份精液常规检验报告中的精液体积、液化时间、pH值、精子活力、精子密度和精子正常形态率等精液质量指标.结果 在526份精液常规检验报告中,18份检验报告各项指标检查均无异常,占比3.43%,508份检验报告各项指标检查存在异常,占比96.57%,其中合并两项及其以上者为异常.结论 对男性不育患者实施精液检查,可以确定男性患者的精液具体情况,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作者:陶明荣;李学德;何庆鑫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究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210例肠热症患者进行分析,采用奇偶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05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检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检验,对比两组患者的沙门菌阳性检出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沙门菌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面生化反应和血清学在沙门菌临床检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降低沙门菌的漏诊率、误诊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王昭晴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