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

王水根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 原因, 预防策略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以及对应的预防策略.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血液检验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通过观察血液样本的溶血、外观、凝血情况来判断血样的合格状况.并对血液样本于患者自身、采样、运送、检验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核对,根据误差原因进行预防策略的制定.结果 在对60例血液检验样本进行统计后,发现造成血液检验误差的原因有:患者的自身因素(54%)、样品采集因素(26%)、样品送检因素(13%)及样品检验因素(7%).即主要是患者自身的因素,其次为样品采集,后者主要是样品采集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结论 造成血液检验样品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的自身因素、样品采集因素、样品送检因素及样品检验因素.对此,应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及综合素质,对血液检验样品的采集、送检、检验过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同时加强监督管理制度,以此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鉴别良恶性疾病的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良恶性疾病的的发生率也日趋上升.医疗技术的提升,加强对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能力,其中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的运用有效提升了鉴别结果的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叙述了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还阐述了良恶性疾病鉴别中血清生化及免疫指标联合检测运用的依据以及运用的价值.

    作者:吴金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心脑血管病诊治中血脂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50个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接受治疗心脑血管病患者以及健康人群,25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25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血脂检验,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两组患者的TC、TG、LDL-C、ApoB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HDL-C、ApoA-1水平对比,观察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对比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两组患者的血液粘度、RBC聚集指数相比,观察组患者高于对照组患者,RBC变形性则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血脂检验,可有效提升临床确诊率以及判断疾病的进程,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可提供一定的依据,血脂检验提供了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诊断心脑血管疾病的一项重要检查.

    作者:马小宏;陈爱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不同捐献周期血小板生成素的影响

    目的 对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体内血小板生成素检测值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献血周期对捐献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方法 选择各年龄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对其外周血TPO检测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 连续多次间隔2周、3周机采血小板1次的献血者TPO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间隔4周机采血小板1次的献血者的T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频率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TPO的影响不同,>4周机采血小板1次是相对安全的.

    作者:董志伟;温艳;王翠珩;邹雪松;黄冬梅;李松;侯延新;刘彩侠;于海静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生化检验的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索血生化检验过程中血清胆固醇异常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防范血清胆固醇升高的解决策略.方法 对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所接收的80例血生化检验出现胆固醇异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寻可能导致患者胆固醇升高的原因.结果 原发性胆固醇升高的患者人数显著高于继发性胆固醇升高患者人数.糖尿病、LDL-R缺陷和肝脏病变是原发性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结论 在生化检验过程中,患者血清样本的胆固醇水平异常升高是一种常见现象,这与患者是否存在脏器病变、遗传疾病以及糖尿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了实现对胆固醇升高的有效预防,应对患者的饮食予以充分的关注度,并引导患者适当运动.

    作者:朱骥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贫血鉴别诊断中血液检验方法的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不同血液检验方法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79例确诊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使用血液检验试剂盒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和诊断,将诊断结果与综合诊断结果纵向对比,计算两种诊断检验方法的诊断效能并进行比较.结果 试剂盒检验诊断下,确诊地中海贫血患者2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2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例,溶血性贫血患者11例,诊断符合率为78.48%;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诊断下,确诊地中海贫血患者23例,缺铁性贫血患者2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0例,溶血性贫血患者13例,诊断符合率94.94%.两组的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贫血患者血液进行检测,能更为准确地确定贫血类型,在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值得推广.

    作者:林昱齐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小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小儿感染性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作为研究组,并选取我院同期128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血清PCT检测,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PCT水平为(12.03±4.63)ng/mL,对照组患儿PCT水平为(0.31±0.12)ng/mL,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t=15.28,P<0.05).研究组检出PCT阳性116例,占90.63%,对照组检出PCT阳性27例,占21.09%,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T检测可准确对小儿感染性肺炎进行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作者:王涛;张亚琼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健康老年人血流变学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分析在健康老年人群中开展血流变学检测的情况.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体检健康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的老年志愿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1月-6月,人数为180例.按照年龄段分为50岁-60岁阶段以及61岁-70岁阶段两组各90例.分析两组志愿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50岁-60岁年龄段的异常预测值比率显著低于61岁-70岁年龄段的异常预测值比率(P<0.05).结论 临床上在老年人群中定期的开展血流变学检测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助于对各项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测和预防.

    作者:郑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ABC分类控制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中ABC分类控制法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住院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行ABC分类确认.结果 按照ABC分类法确定多重耐药菌重点控制年龄段为60岁以上,肠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埃希菌属为重点控制菌群,骨伤科、肾病科、普外科为重点控制科室.结论 采用ABC分类控制法与医院感染调查数据相结合,能将感染管理重点对象明确,充分体现出医院特点.

    作者:朱震宏;姜艳;罗德梅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沙门氏菌检测结果分析及预防管理

    目的 分析从业人员接受健康体检后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方法 通过分析2015年-2017年从业人员健康体检中的沙门氏菌检查结果,制定出预防管理方法.结果 2015年、2016年、2017年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9.80%、9.30%、8.99%,总检出率为9.34%.结论 加强检查次数和力度,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和食品卫生安全健康教育是预防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羡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的价值研究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60例,根据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分为3个亚组,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cy水平,分析Hcy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检测价值.结果 各亚组Hcy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体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检测对诊治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胡新明;鲁力;张燕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心肌缺血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本院接受心肌缺血治疗的患者中,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病例数80例,将其以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每组病例数各为40例.对照组心肌缺血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心肌缺血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心肌缺血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72.5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锋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尿常规检验运用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的效果对比

    目的 分析尿常规检验运用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的效果对比.方法 筛选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进行尿常规检查的16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检验人员将样本均等分成3份进行检验,分别采用干化学法,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对3种检查结果的白细胞阳性率,红细胞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尿沉渣全自动分析检查方法,其中白细胞阳性率32.50%(52/160),红细胞阳性率34.38%(55/160);显微镜检测方法,其中白细胞阳性率33.13%(53/160),红细胞阳性率32.50%(52/160);结果比较差异较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常规检验运用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和显微镜检测法的效果基本相似,临床检查中应相互结合,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吴春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700例孕妇羊水染色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孕妇羊水穿刺样本进行染色体检测分析,探讨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方法 临床纳入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咨询和检查的70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均接受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进行羊水染色体检测,观察胎儿染色体异常的发病率.结果 700份羊水标本培养成功率高达100%,胎儿染色体异常发病率为5.86%.结论 孕妇接受染色体检测分析时能有效诊断出胎儿染色体异常情况,预防染色体异常胎儿出生.

    作者:廖晗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心衰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业内学者关于重组人脑利钠肽、伊伐布雷定、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对心衰药物治疗的疗效和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为心衰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丁瑜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分析甲状腺自身抗体及促甲状腺素与流产的关系

    目的 分析研讨甲状腺自身抗体及促甲状腺激素与流产的关系.方法 随机从2016年4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产科接受产检的患者中抽取89例单胎妊娠孕妇进行讨论,均在妊娠20周内接受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测,随访其分娩后,根据其妊娠结果分组,流产组24例,持续妊娠组65例,分析结果.结果 流产组TSH≥2.5 mIU/L率33.33%、自身抗体阳性率66.67%高于持续妊娠组7.69%、6.15%,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H≥2.5 mIU/L伴自身抗体阳性流产率、TSH<2.5 mIU/L伴自身抗体阳性流产率高于TSH≥2.5 mIU/L伴自身抗体阴性流产率、TSH<2.5 mIU/L伴自身抗体阴性流产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自身抗体为预测流产的主要指标,且甲状腺自身抗体预测价值更大.

    作者:朱玲娜;孙承谋;邓尚廉;李智琼;简玲玲;王训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应用研究

    目的 分析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行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28例为实验组,同期选取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28名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指标结果差异.结果 实验组尿糖指标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指标分别为(3.03±1.82)mmol/L、(38.3±8.6)mg/L;对照组指标为(1.27±0.33)mmol/L、(16.61±3.1)mg/L,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均为0,实验组中,男性16例中,尿糖14例,阳性率为87.5%;女性12例中,尿糖7例,阳性率为58.3%.结论 应用尿糖以及尿微量白蛋白进行测定,能够及早检查出糖尿病,降低误诊以及漏诊的发生率,提升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蔡玉荷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目的 分析血常规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研究对象为贫血患者120例,根据贫血类型分为地中海贫血组(60例)、缺铁性贫血组(6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血常规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在RBC、MCV、MCH、MCHC以及Hb指标中,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患者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诊断中,采用血常规检测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区分,可作为临床治疗的准确依据.

    作者:谢群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糖化血红蛋白在高危人群诊断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对诊断2型糖尿病的价值.方法 本院在2016年2月-2018年3月接受2型糖尿病诊断的人员150例,根据人员的实际情况,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A组,50例糖耐量受损者为B组,52例糖耐量正常者为C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lc进行测定及对比.结果 A、B、C三组研究对象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HbAlc水平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HbAlc同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以HbAlc呈正相关的为切点,诊断2型糖尿病的特异性在95%以上.结论 HbAlc应用于2型糖尿病诊断的价值显著,在具体诊断上,HbAlc适合作为2型糖尿病的诊断切点.

    作者:黎然堂;梁惠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和抗角蛋白抗体(AKA)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276例RA患者、178例非RA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血清,应用胶体金法检测抗CCP,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KA,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RF.结果 抗CCP、AKA、RF诊断RA的敏感度分别为80.3%、25.9%、66.1%,特异度分别为89.6%、91.7%、73.9%.RA组三种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非R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RA的敏感度可达94.1%.结论 诊断RA的三种相关抗体中抗CCP的敏感性高,AKA的特异度好,抗CCP具诊断价值;三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RA的敏感度均高于任意一种或两种指标,对RA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林丽文;吕慧;吴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 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究和分析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行产前检查的210例孕妇随机均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前检查,研究组在常规产前检查的基础上增加免疫检验项目,对比两组患者各项免疫检验指标(包含HBsAg、HBeAg、HBsAb、HBeAb、HCV、HIV、梅毒)阳性检出率及高危妊娠(包含乙肝、丙肝、艾滋、梅毒)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各项免疫检验指标阳性检出率(10.5%)明显高于对照组(1.0%),研究组患者高危妊娠发生率(6.7%)明显低于对照组(1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妇患者进行产前免疫检验项目检查,有助于临床尽早发现孕妇是否存在高危妊娠潜在危险因素,并及时给患者提供针对性治疗,从而有助于降低其高危妊娠发生率和提升其生育质量.

    作者:宋少华;李莉娟;赵秋婵;李丽华;方晓琳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临床检验(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

主办: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