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识别焦虑,它并不可怕

关键词:
摘要:在普通人群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较高.近期我国部分省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5%-7%,美国约1/4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有过病理性焦虑.焦虑在日常医疗实践中比较多见.1980-1991年的美国全国急诊医疗普查资料显示,焦虑是病人求医的常见主诉之一,出现率为11%;同样,焦虑也是病人求医的常见的心理或精神问题,更有高达20%的病人在过去6个月内曾接受过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治疗.绝大多数的焦虑障碍病人首次求医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急诊,基层医疗保健中费用支出多的也是心境或焦虑障碍病人.另外,慢性躯体疾病,以及频繁求医的病人当中,也有较高比例的焦虑障碍存在.这些病人即使口头上否认紧张,也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言语急促、肢体颤抖、唉声叹气,流露出自责和绝望.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当灾难发生之后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人在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危及生命或身体安全的灾难事件,或者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后产生的延迟或持久的反应。在普通人群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在4%左右,其中女性大约是男性的2倍。

    作者:许天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治疗精神疾病,选中医还是西医?

    中医中药可以治疗精神疾病吗?在门诊中,经常有患者和家属向我询问中药治疗精神疾病的问题,让人们担心的是西药的不良反应和顺从性问题.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认为中药不良反应小、更加安全,所以想选择中药治疗.总的来说,中药是否能治疗精神疾病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中药治疗精神疾病的疗效,因病而异,因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简单地说,重性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重性抑郁症等),中药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服用西药才是控制病情、减轻症状的首选治疗方式.而对于轻性的精神疾病(如轻度的抑郁、焦虑、失眠等),通过中药单独治疗,是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果在尝试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换用西药治疗.

    作者:贾竑晓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岁月“神偷”

    在商场看中一款牛仔裙,水洗蓝的,裙摆如蓝色的波浪荡开,上面镶了可爱的蕾丝.看一遍,再看一遍,心中念着,想买来穿,但到底放弃了,我已不再是穿牛仔裙的年纪.亦很少再穿高跟鞋了.每次买鞋,都不假思索地,挑平底的买.曾经的我,高跟鞋一双比一双高,那时候,青春飞扬,意气风发,喜热闹,爱出风头.观看学校文艺演出时,台上的人在唱,收获掌声无数,我恨不得替了那些人.

    作者:丁立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春暖花开的幸福

    那时候,他和她都是一个诗歌社团的成员.诗歌没落的年代,他们是后一批坚守者.他们用一颗虔诚的心,让诗歌的花束此开彼落,繁盛不息.在诗歌里,他们相知相爱相许,爱情之花在诗行里开了又开.嫁给他时,他没有大房子,只有一套两居室的旧房.他许诺:我要给你一所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她笑了,面朝大海的大房子,就当是美丽的梦想吧.她相信,他是一个内心坚定的人,会给她春暖花开的幸福.对于生活来说,诗歌像高不可攀的云朵,须臾之间就飘散无痕.精神上富足物质上贫乏的日子,过了三年.生活有时捉襟见肘,但他们总会用春暖花开的愿望点亮每一个平淡的日子.

    作者:马亚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关于焦虑,你不可不知的4件事

    焦虑情绪=紧张+担心焦虑与害怕是两种不同的情绪,有时很难区分.不过,害怕一般指对某种事物或某个事件的恐惧的感觉,认为环境中的某个事物或事件具有威胁性;而焦虑则是无根据的、源自身体内部的反应,更多地表现为紧张与担心.一般来说,焦虑的表现包括:●生理症状,如自主神经兴奋症状的心慌、气急、头晕等;●情感症状,从轻度的担心不安到极度紧张和惊恐等不同程度的焦虑;●行为表现,除坐卧不安外,为了减轻焦虑而采取的回避行为或强迫行为等;●认知症状,比如认为大难临头、忧心忡忡,担心情感或身体受到伤害等.

    作者:季建林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你的孩子睡得好吗?

    做细心父母,发现孩子的睡眠问题儿童的睡眠障碍也称为睡眠紊乱.睡眠紊乱包括:●睡眠质和量的异常,如入睡难、早醒、夜间频频醒来、睡不安稳、睡眠过度:●睡眠时序异常,如白天嗜睡、夜间哭闹;●睡眠中发生某种特殊现象,如睡眠中起床走动(睡行症),睡眠中突然惊叫、恐惧(夜惊症)、呓语等.有睡眠障碍的患儿常常为之痛苦、烦恼,从而导致学习、生活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睡眠障碍可能是某种精神障碍的前驱表现或早期症状.目前,很多临床研究显示,多数儿童期的精神障碍起病之初,常常以睡眠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如儿童抑郁症的早期,患儿常出现入睡困难或早醒,常伴有疲乏感;而儿童的精神分裂症早期,患儿常出现入睡困难等睡眠紊乱.所以,细心的家长当发现孩子存在睡眠紊乱时,要及时带孩子就诊,到专科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这样才能使孩子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荔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4招,让孩子学习更主动

    细心寻找原因有的家长反复督促孩子做作业,可结果一个小时过去了,孩子还在磨蹭拖拉,家长这时往往会很生气,对孩子发火,训斥孩子,这样做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发现孩子学习不积极时,家长一定要耐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抑或是学习方法不得当?等等.总之,需要先分析孩子出现目前状况可能的原因,然后对症处理.肯定孩子的积极进取心任何一个孩子不管目前成绩怎样,从内心都是想进步的,希望自己比现在更好,只是各种因素阻碍了孩子的进步.有的孩子在成绩下降后会很着急,不想落后,可是如果未能及时找出原因,对症处理并调整学习方法,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赶不上老师的进度,于是,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学习的动力会随之下降,有的甚至破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这时,孩子的内心是挣扎的、纠结的,因此,家长一定要理解孩子,肯定他们的进取精神,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然后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作者:张丽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妈妈的臂膀

    有人说母爱在子女心目中是顶天立地的,因为母爱承载的是人间伟大的爱;有人说母亲的手是温暖的,无论你得意或失意,母亲都会牵着你的手慢慢地走过四季.而我觉得,母亲更像涓涓细水在我们心间长流不息,儿女走到哪里,她就会跟到哪里.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中,妈妈是忙碌而不顾家的,所以,我一直对妈妈感到很陌生.我也只是朦朦胧胧地记得每晚妈妈回家后,从奶奶身边把熟睡的我抱回她的身边,那是我一天中唯一能感觉到妈妈的体温的时候.在妈妈忙碌的光阴里,我上完小学、初中、高中,却始终没能和妈妈静静地待上一段时间.直到我考入大学那年,爸妈送我到北京入学报到,我才从妈妈的臂膀里读懂了母爱.

    作者:王瑶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识别焦虑,它并不可怕

    在普通人群中,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较高.近期我国部分省市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5%-7%,美国约1/4的人在其一生中曾有过病理性焦虑.焦虑在日常医疗实践中比较多见.1980-1991年的美国全国急诊医疗普查资料显示,焦虑是病人求医的常见主诉之一,出现率为11%;同样,焦虑也是病人求医的常见的心理或精神问题,更有高达20%的病人在过去6个月内曾接受过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治疗.绝大多数的焦虑障碍病人首次求医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急诊,基层医疗保健中费用支出多的也是心境或焦虑障碍病人.另外,慢性躯体疾病,以及频繁求医的病人当中,也有较高比例的焦虑障碍存在.这些病人即使口头上否认紧张,也往往会显得手足无措、言语急促、肢体颤抖、唉声叹气,流露出自责和绝望.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因爱缠缚,因爱透明

    只要是女子,历经过情殇的女子,都有一个自缠缚纠结走到简单透明的过程.透明后,即是重生,是重又心清神明的一个粉嫩的女娃娃,值得被疼爱,被珍惜.世间凡事,只要真正走过,便全都是美好的.凶缘也好,良缘也罢,此生在彼时彼处只可历经一次,是福是祸都不重要,这是有情人生必得泅渡的河流.就是要以一段恶极凶煞的孽缘来点化你,你无处可逃,与命运狭路相逢,那么,你不如就此涉入这条河,趟一回.是真爱,就痛痛快快地爱上一场;是蛊惑,也并不刻意逃出,浸淫其中,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假作真时真亦假,往往更是别一种旖旎人生.

    作者:陌上舞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她为什么整日忧心忡忡?

    36岁的王琳自从丈夫去年在交通事故中骨折后,就出现紧张担心的状况,担心丈夫的骨折不能恢复,担心自己外出时也会发生意外,经常感到惴惴不安,但具体担心的内容,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整天心烦意乱的她做事情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走神,身体特别容易疲劳,情绪不稳定,时常会因为很小的事情大发雷霆,夜间入睡困难、失眠.当丈夫陪王琳来到精神科时,她显得很局促,坐立不安,双腿不停地颤抖,手心都是汗.紧张而期盼的眼神告诉医生,王琳正长期遭受慢性焦虑的折磨,紧张的情绪给她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给她的生活造成了很多不便.医生首先告诉王琳,她刚开始的紧张的确事出有因,医生能理解她面临的状态和遭受的痛苦.脆弱的王琳忍不住声泪俱下.经过询问,王琳讲述了自己的焦虑症状.她的焦虑并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是无缘无故发生焦急、紧张和恐惧;其次,她认为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自己又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危险;第三,她的症状持续了很长时间;第四,她同时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如心悸胸闷、尿频尿急、全身出汗等.这些症状给她带来了很多困扰.

    作者:苏亮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精神病人需要心理治疗吗?

    目前,对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是以药物治疗为主,以心理治疗为辅.有时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病人,医生也会选择一些物理疗法.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在临床上,大概有25%-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即使是坚持服药,幻觉、妄想等症状仍持续存在;约75%的门诊患者不愿长期服药,依从性很差;约有5%-10%的病人从药物治疗中没有获益.另外,当患者的精神症状控制后,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仍然显著不足,常常表现出生活懒散、情感淡漠、社交退缩.所以,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治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强调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全病程的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模式.心理治疗可以使患者更好地应对症状依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可以有许多行为技术可供选择,如放松训练、分级暴露、分散注意力和行为实验等.可以教患者学会这些行为方法以改善患者对于症状的应对.比如,一个患者注意到,当她焦虑紧张时幻听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大,出现的次数更频繁,她可能会从规律的放松训练中获益.另一个患者怀疑邻居对他不好,可以鼓励其尝试与邻居接触,比如礼貌地打个招呼,通过邻居的反应重新认识邻居对他的态度.

    作者:郭志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难治”的腹痛——肠易激综合征

    张先生今年51岁,因腹泻、腹痛、腹鸣反复发作10余年前来就诊.10多年来,他常因受凉或吃了生冷食物甚至没有明显原因而感到腹痛,继而马上就要大便.大便偏稀,无黏液、无脓血,每天轻则1-2次,重则4-5次.张先生是教师,讲课时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每次课前他都要先上好厕所,但还是经常出现忍不住要去厕所的情况,非常影响教学工作.后来发展到一紧张就会腹痛,继而又要大便.长期病症导致张先生精神萎靡,经常失眠.经过全身系统检查,均表发现器质性疾病.后大夫怀疑是肠易激综合征,通过服用调理肠道的药物和抗焦虑药,取得了一定疗效,张先生感觉自己情绪好转,肠胃不那么敏感了,失眠状况也减轻了.可是,因为没有坚持服用药物,过了不久,张先生的病情又复发了.现在他总是在关注自己的肠胃变化,非常紧张焦虑,体重也下降了不少.

    作者:张邵彬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