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寅
听说母亲要回老家,儿子有些闷闷不乐,从北京西站送别母亲后,儿子眼泪汪汪的.晚上睡觉时,他趴在母亲的床上一动不动,说:“人睡过的地方就有他的味道,我想姥姥了,睡在床上可以闻到姥姥的味道.”儿子的话让我心头一颤,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垂髫孩童已经懂得通过气味来思念亲人了.晚上,躺在儿子身边,看着他熟睡的小脸,又想起幼小时,每每拥他在怀里,我总喜欢闻他身上的奶香味,似乎总也闻不够.儿子一天天长大,他身上的气味也有了些微变化,婴幼儿的奶味儿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少年的气息.每次踢完球回家,便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汗味.也许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气味的悄然变化中,成长为少年的吧!
作者:王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遭遇:有时候下班刚回到家中,突然一个通知加班的电话又把你揪了回去;好不容易熬到发工资的日期,却被告知推迟发放;本来你把一件工作很圆满得完成了,老板却鸡蛋里头挑骨头地找碴儿……于是你抱怨,抱怨公司不好、企业文化糟糕、管理不善、钱太少、老板抠门、同事红眼.抱怨,成了你每天都要面对的功课.
作者:薛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儿子一天天长大,我发现自己也变得一天比一天“啰唆”.我好像一直在纠正他的行为,并且每天都在重复,有时还会跟孩子发火,因为他好像一句都听不到,只顾着自己玩.但是我发现即便我发火了,下一次孩子也未必记得.赞赞,三岁半,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进门不脱鞋,直接往屋里跑.
作者:马艳杰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一)我做了一个悲伤的梦.我曾经感到委屈,觉得自己受了很多苦,可是家里人却不知道,也不关心我.但在这个梦里,我看到家里那样困苦,看到妈妈为了让家里吃上饭在那儿犯愁,我心里忽然有了一种解脱感:我原谅他们了——从心底原谅他们了.二十余年的心结,就此松动了.我的治疗很好地吻合了疗程节奏,医生也非常欣喜,但仍有一些问题没能明朗化,也因此困扰着医生,譬如自杀的动机.
作者:图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那年,他报考的是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招聘会上,主管看了他的简历直摇头:“呵呵,对不起,这个岗位我们还没有设,要招起码是研究生,你不妨去别的单位试试.”又在几处碰了一鼻子灰,小伙子心灰意冷地回到宿舍.好几个同学都有相同的经历,有的同学为了逃避就业难的现实报考了别的专业研究生,还有的去大城市另找出路.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我平时很少打车,自从家里有了车,老公开车,我就坐在副驾驶的位子,长时间来形成了习惯.以前打车时,我都会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今天出门办事,为了赶时间打了辆出租,我下意识地拉开了车门,坐在了副驾驶的位子.一种行为习惯背后必然会有它的影响因素吧,我想,其他人喜欢坐哪里呢?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呢?
作者:徐娉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中国民间流传着“年龄坎儿”的习俗.“坎”如同魔咒,指人到年老时寿命的关口,难以逾越.笔者家乡的老人盛传这样一个说法:女的是以7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7、14、21、28直至84岁都是坎儿年;男的是以8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8、16、24、32至72岁都为坎儿年.老北京有句年龄坎儿的俗语:“三十三大拐转,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作者:雷辉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大学毕业后,我信心满满地四处求职,认为这个世界总有一个机会属于我.每次应聘,我都会按照前人的“经验”、“忠告”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准备,甚至把一些注意事项背得滚瓜烂熟.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理想在与现实的PK中每每败下阵来,但我一直没有放弃.有一天,我又看到一家企业发布的招聘消息,所招的职位刚好跟我的专业对口.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终我还是决定去应聘.经过初试,我获得到了进入面试的机会.
作者:曾祥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来访者:我都快被折磨得不行了!高中以前我没住过校,进了大学后,六个人一个宿舍,大家的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尤其是睡觉时间不一致.寝室有几个同学睡得比较晚,每次都是熄灯之后才去洗漱,洗漱完后还要看电脑、玩手机,搞得我无法入睡,一直要等到她们都安静了之后我才能睡着.开始我以为习惯了就好了,可是情况越来越糟糕,哪怕是她们安静了,我还要在床上酝酿好久,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严重的时候每晚只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起来状态很差,经常头疼,上课老走神,看书也看不进去,真是太难受了.
作者:刘希庆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老年痴呆症常以缓慢出现的智能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包括记忆、思维、理解、判断、计算功能减退和人格改变,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治愈老年痴呆.而一旦患上痴呆,将会使老人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给家属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大量的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预防痴呆的办法,下面我们将从“吃”、“喝”、“玩”、“乐”四个方面来谈一谈老年痴呆的预防.
作者:赵玫;张海峰;王华丽 刊期: 2014年第09期
那天,和女儿站在窗边向外张望,忽然,目光被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给吸引住了.这是一只美丽的花蝴蝶,正停留在一小节花枝上休憩.“妈妈,我想要那只花蝴蝶.”女儿目不转睛地盯着蝴蝶说道.“可是,等我们下楼走到跟前时,说不定它早就飞走了,我们还是不要白费力气了.”我遗憾地对女儿说.“不,”女儿噘起小嘴,“我一定要去捉住它.”女儿说完,便转身跑了出去.
作者:张君燕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白”第一次见“云”是在“云”入职那天,她清楚地记得当时错愕的心情,眼前赫然一个农村少妇,从面容到衣着,“白”仿佛都能嗅到她身上的土味儿.“公司怎么会招这样一个人进来,这样的人能做得了设计?”“白”有些鄙夷和嫌弃,同时也为她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怎能生存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果然不出“白”所料,“云”的表现笨拙,既不谙世事也不通公事.“白”远远瞧着她,心想人怎么会生成这般粗笨,不只是“白”,其他人对“云”也是爱搭不理.因为不善交际,“云”在工作上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表现得比较沉默,却还一如既往地安于自我,在这样一个表面平静、背后由实力瓜分的办公室,“白”笃定“云”的沉默不会太久.
作者:石莹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终于在1996年以“不对称信息激励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埋头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始终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威廉·维克里在得奖三天之后前去开会的途中与世长辞了.据悉,他是在诺贝尔的幸福光环照耀中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倒下的.他的一生为学术研究鞠躬尽瘁,后的离世让人充满遗憾.
作者:刘树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前些日子,去夏威夷探望姑妈.姑父因病去世后,姑妈的精神一直不好,表姐跟我聊天时每次都愁苦担忧.但这次见面,姑妈竟一扫之前的抑郁苦闷,容光焕发,心情大好.我不解地问,这是吃了什么灵丹妙药呢?表姐却给我卖起了关子:“明天你去医疗社区看看就知道了.”第二天,我跟随姑妈来到社区的一家公共医疗中心,刚进院子,就听到一阵阵欢快的笑声.在我印象里,医院里一般都是阴郁冷清的,怎么还有人如此开心呢?这时,姑妈才笑着告诉我:“他们在练习‘大笑瑜伽’.”
作者:崖峰小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试试看,你会喜欢的.”这是我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的父亲是一位厨师,经常花样翻新地做许多中国菜给外国小孩子们吃.小孩子们第一次面对五花八门的菜肴,吐舌拒绝,不愿去吃.这时我的父亲就会对他们说:“试试看,你会喜欢的!”结果孩子们一试,竟然喜欢得欲罢不能.
作者:张峪铭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葛女士很小的时候她父亲就有外遇,她的母亲又十分懦弱,只会常年哭泣,不敢在父亲面前说半个不字,家里人都看不起甚至欺负葛女士的母亲.葛女士就在这样一个没有爱且屈辱的家庭中长大,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份有爱情的婚姻,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每次恋爱,葛女士只要觉察到对方不再关心自己,就马上提出分手;与邻居、同事相处也非常敏感,很少与人交往,唯恐被人看不起.时光荏苒,葛女士终找到了一个非常爱自己的人,但婚后却总是因为婆媳矛盾与老公吵架.
作者:李献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自从母亲搬到我这儿来住,我仿佛一下从牢笼里解脱出来,公司的“员工迟到罚款单”上再也没了我的名字,还天天都能吃上早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不睡懒觉.小时候,有时学校早晨有活动,我嘱咐母亲第二天别忘了喊我,无论有多早,母亲从来没忘过.如今,我不再用母亲喊我起床,清晨,母亲的咳嗽声比闹钟还准时.我起来床,洗漱完坐到饭桌前时,饭菜不热不凉正好吃,除了包子、煎鸡蛋等主食,还有一样一样母亲亲手腌制的小菜.
作者:化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三个月前,我在急诊科接待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病人,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壮小伙儿,强烈要求医生给自己做全面详细的检查,想查出到底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各项检查项目的结果均显示这个小伙子身体健康,没有任何明显的疾病迹象.我如实告知了他,以为他会很高兴,没想到他反而情绪激动,大声说他不相信,认为是我们的仪器出了问题或者是给自己漏查了某些检查项目,再次告知医生说自己不怕花钱,只要能找出自己的病根就行,否则他将寝食难安.他非常想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因为这种病来得突然,这次要不是和朋友一起,如若是发生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他都不敢想象自己会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救助自己.
作者:白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爱教我猜谜语.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有趣的就是猜父亲出的谜语.我眨眨眼睛,仰头对着满天的星斗苦苦思考,谜底藏在哪里呢?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那双大眼睛也和星空一样深邃、神秘.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难倒我了,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来:“晚上关上箱子,早上打开箱子,箱子里有个镜子,镜子里有个小孩子.”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便问父亲:“怎么镜子里会有小孩子呢?”
作者:宗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家住辽宁省台安县的钱老先生是远近闻名的“寿星”,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自己发明的“绿色养生法”,从容地在尘世间度过了85个春秋.钱老先生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戎马生涯大半生.离休之后,他从喧嚣的城镇搬到郊区居住.从此,他便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钱国宏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