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坐出租车时,你喜欢坐哪个位子

徐娉婷

关键词:
摘要:我平时很少打车,自从家里有了车,老公开车,我就坐在副驾驶的位子,长时间来形成了习惯.以前打车时,我都会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今天出门办事,为了赶时间打了辆出租,我下意识地拉开了车门,坐在了副驾驶的位子.一种行为习惯背后必然会有它的影响因素吧,我想,其他人喜欢坐哪里呢?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呢?
心理与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瓷娃娃”的“练胆”游

    五岁女儿的胆小,着实让全家人发愁.为了帮助女儿“练胆”,趁着周末,我带着她去附近的姥山岛旅游.湖边有大人带着儿童在捡贝壳,五彩斑斓的贝壳一下子吸引了女儿的注意力,她看得全神贯注.我看出了她的意思,既想去捡,可又害怕.我拉着女儿的手道:“咱们捡起贝壳,回家养在玻璃瓶里,好吗?”女儿叫道:“好!可这里有鳄鱼.”估计,孩子动物世界看多了,我忙说:“没有,鳄鱼在遥远的非洲.”抱着她,来到湖边,一手抓着她,一手捡贝壳,“婷儿,这贝壳好漂亮,你也来捡个.

    作者:张帮俊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坐出租车时,你喜欢坐哪个位子

    我平时很少打车,自从家里有了车,老公开车,我就坐在副驾驶的位子,长时间来形成了习惯.以前打车时,我都会坐在副驾驶后面的位子上,今天出门办事,为了赶时间打了辆出租,我下意识地拉开了车门,坐在了副驾驶的位子.一种行为习惯背后必然会有它的影响因素吧,我想,其他人喜欢坐哪里呢?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呢?

    作者:徐娉婷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孔雀开屏的启示

    大学毕业后,我信心满满地四处求职,认为这个世界总有一个机会属于我.每次应聘,我都会按照前人的“经验”、“忠告”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准备,甚至把一些注意事项背得滚瓜烂熟.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虽然理想在与现实的PK中每每败下阵来,但我一直没有放弃.有一天,我又看到一家企业发布的招聘消息,所招的职位刚好跟我的专业对口.虽然经历了多次失败,但终我还是决定去应聘.经过初试,我获得到了进入面试的机会.

    作者:曾祥伍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你愿意慢一点吗

    A巴西有一条铁路,设计时速仅为每小时60公里.在当今讲究速度至上的时代,这条铁路却出人意料地设计成了“慢铁”,真是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奇怪的是,这条时速慢的铁路,却偏偏成了乘客们的爱,天天满员.因为在这条铁路上,两边有炊烟袅袅的小乡村,有风吹麦浪起金黄的庄稼地,有野鸭戏水的小湖泊……巴西铁路局人员如此解释: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里,缺少的就是能慢下来的机会.我们把时速设计得这么慢,就是希望乘客在忙碌的同时,让时间慢下来,能多去看看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清清的水……

    作者:葛闪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找个美好的想法活下去!

    葛女士很小的时候她父亲就有外遇,她的母亲又十分懦弱,只会常年哭泣,不敢在父亲面前说半个不字,家里人都看不起甚至欺负葛女士的母亲.葛女士就在这样一个没有爱且屈辱的家庭中长大,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份有爱情的婚姻,让自己活得有尊严.每次恋爱,葛女士只要觉察到对方不再关心自己,就马上提出分手;与邻居、同事相处也非常敏感,很少与人交往,唯恐被人看不起.时光荏苒,葛女士终找到了一个非常爱自己的人,但婚后却总是因为婆媳矛盾与老公吵架.

    作者:李献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办公室里谁快乐?

    “白”第一次见“云”是在“云”入职那天,她清楚地记得当时错愕的心情,眼前赫然一个农村少妇,从面容到衣着,“白”仿佛都能嗅到她身上的土味儿.“公司怎么会招这样一个人进来,这样的人能做得了设计?”“白”有些鄙夷和嫌弃,同时也为她担心,在这样的环境中,她怎能生存下来?接下来的几天,果然不出“白”所料,“云”的表现笨拙,既不谙世事也不通公事.“白”远远瞧着她,心想人怎么会生成这般粗笨,不只是“白”,其他人对“云”也是爱搭不理.因为不善交际,“云”在工作上得不到大家的支持,表现得比较沉默,却还一如既往地安于自我,在这样一个表面平静、背后由实力瓜分的办公室,“白”笃定“云”的沉默不会太久.

    作者:石莹莹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藏在星星里的初恋

    那年,我十七岁,青涩的如一株不起眼的草,从农村考上了湖南的一所中专.清的水,蓝的天,雪白浓香的桅子花,南方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就连泥土都散发着芬芳.坐我同桌的那个女孩子,有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肤色洁白,两只大大的圆眼睛滴溜溜转,与我的拘束相比,她显得落落大方,纯净,可爱.她说她叫王若林,若林,名如其人,人如其名.

    作者:赵文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不要被幸福击倒

    任职于哥伦比亚大学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终于在1996年以“不对称信息激励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埋头研究,但其研究成果始终得不到公众的承认.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威廉·维克里在得奖三天之后前去开会的途中与世长辞了.据悉,他是在诺贝尔的幸福光环照耀中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倒下的.他的一生为学术研究鞠躬尽瘁,后的离世让人充满遗憾.

    作者:刘树英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母亲输了

    自从母亲搬到我这儿来住,我仿佛一下从牢笼里解脱出来,公司的“员工迟到罚款单”上再也没了我的名字,还天天都能吃上早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不睡懒觉.小时候,有时学校早晨有活动,我嘱咐母亲第二天别忘了喊我,无论有多早,母亲从来没忘过.如今,我不再用母亲喊我起床,清晨,母亲的咳嗽声比闹钟还准时.我起来床,洗漱完坐到饭桌前时,饭菜不热不凉正好吃,除了包子、煎鸡蛋等主食,还有一样一样母亲亲手腌制的小菜.

    作者:化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发上一缕香

    早晨从梦里醒来,却是记不清梦里的一切,却恍惚间有着一种亲切与熟悉.走在街上,看见一群上学的学生,看小女生发上戴着的美丽头饰,心似乎被温柔地击中,我想起了梦中的情景.儿时家在农村,那些女孩子的发上,也会系戴着一些东西,虽然古朴,却有着别样的情趣.那时常见的是系头发用的彩色头绳,其实就是红绿毛线,截成的小段.头绳就系在辫梢,摇晃着一片无忧的天空.后来有了系头发的皮套和简单的发卡,女孩们会细心地把彩线拆开,慢慢地缠到皮套和发卡上,使之有了不同的颜色.

    作者:包利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听清是谁在敲门

    她是单纯善良的女子,性格一直温和懦弱,在分辨人事能力上,也显得薄弱和优柔寡断.大学里某个雨天,因路滑,她摔了一跤.路过的男生就势扶了她一把,并递上关怀和一个美好的笑脸,她顿时觉得世界充满爱和阳光.那个笑,也就刻进了心里,觉得幸福来的如此简单和突然.开始关注那个人,往人家课桌里塞小礼物、小点心.那边并没有回绝,并且经常与她互动交流和来往,她便以为人家认同了自己的爱慕心思,鼓气勇气想要表白那天,却见他牵着另一个女生的手出现在校园.

    作者:萱小蕾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卖馍一家人

    今年开年后,我突然发现在这条街上冒出了三拨卖馍人.每天清晨,伴随着电喇叭里传出“老面馍“的清亮吆喝声,一位靓丽的小嫂子把电动车停在十字路口一边.小嫂子收拾得干净利索,发髻高高地盘起,一口普通话虽不标准,但听上去柔和温润.车上透明橱窗擦得纤尘不染,白嫩的小馒头、大发糕、老面馍摆放得错落有致.小嫂子做事麻利,对顾客十分热情,卖货时,她用透明塑料夹子,总之,她兜售的食品让人感到放心.

    作者:刘卫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年龄坎儿”与心理暗示

    中国民间流传着“年龄坎儿”的习俗.“坎”如同魔咒,指人到年老时寿命的关口,难以逾越.笔者家乡的老人盛传这样一个说法:女的是以7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7、14、21、28直至84岁都是坎儿年;男的是以8年为一个坎儿周期,那么8、16、24、32至72岁都为坎儿年.老北京有句年龄坎儿的俗语:“三十三大拐转,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

    作者:雷辉志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讲“客气”的老年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发现周围的老年人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特客气,或一次小小的谦让,或一句善意的“提醒”,总让我会心一笑.好几次早上起来晚了,我不得不匆匆洗漱,急忙往门外冲,不巧遇到下楼梯的老人.像长了后眼,他们的反应丝毫不差,“果敢”地闪到一边,还嘱咐一句:“阿兵,慢点!谁叫你又睡过了头啊?”下班了,我牵着孩子,手提重物,有时还接着手机,上楼时脚步声咚咚地响.偶遇老人,他们又会“知趣”地退到一边.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换个思路说“随便”

    小马喜欢说“随便”,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大家一起做决定,轮到他发表意见,他就会说:“随便.”不管是工作场合还是私人场合,吃饭还是打球,只要问他看法,他肯定又冒出这两个字:“随便.”“随便”是小马的口头禅.今天上午,他跟同事小吴一起做策划,他们各做了一个方案,有些地方区别还是挺大的,没法统一,小吴建议两人好好讨论.没几分钟,小马觉得这样讨论下去浪费时间,于是就说:“随便吧,哪个方案都可以.”小吴一听很生气,她质问小马,是不是觉得她的方案根本不值得讨论.

    作者:章月娥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再安心地疼爱一回

    要不是接到老家的电话,我仍然以为母亲是一架永不会停转的机器,原来,母亲也会生病.不用说,母亲也有自己的酸甜苦辣,只是我一无所知.自从翅膀长硬了,我很少坐下来陪母亲说会儿话.有时,母亲像小孩子似的跟在身后说这说那,我要么有一搭没一搭地回一句,要么索性不听.心里有事的时候,不耐烦地吼上一句,母亲便不再吭声,坐在沙发里,不时拿眼瞟我,见我脸色稍好,就又跑过来,东一句西一句地絮叨开了.

    作者:化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味道

    听说母亲要回老家,儿子有些闷闷不乐,从北京西站送别母亲后,儿子眼泪汪汪的.晚上睡觉时,他趴在母亲的床上一动不动,说:“人睡过的地方就有他的味道,我想姥姥了,睡在床上可以闻到姥姥的味道.”儿子的话让我心头一颤,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个垂髫孩童已经懂得通过气味来思念亲人了.晚上,躺在儿子身边,看着他熟睡的小脸,又想起幼小时,每每拥他在怀里,我总喜欢闻他身上的奶香味,似乎总也闻不够.儿子一天天长大,他身上的气味也有了些微变化,婴幼儿的奶味儿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少年的气息.每次踢完球回家,便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的汗味.也许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就是在这种气味的悄然变化中,成长为少年的吧!

    作者:王瑶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胖女孩儿的苦恼

    朋友家的小女孩儿叫春然,今年12岁,就读初中一年级.以前的她活泼开朗,整天乐乐呵呵,长得胖胖嘟嘟,十分可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胖”字却给她带来了太多烦恼,以致让她彻底改变……如果让春然形容上中学后的感受,那就是羞耻与痛苦.在家中,她是全家人眼中的“小公主”,好的都留给她,事事顺着她,可在同学眼中,她不过是众人嘲笑的对象.因为她长得胖,调皮的男同桌取笑她是“小胖子”、“吃货儿”,一边当面叫她,一边还哈哈大笑.

    作者:王慧红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永远是孩子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爱教我猜谜语.父亲有很多谜语.夏日的晚上,坐在星光笼罩的院子里,有趣的就是猜父亲出的谜语.我眨眨眼睛,仰头对着满天的星斗苦苦思考,谜底藏在哪里呢?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那双大眼睛也和星空一样深邃、神秘.渐渐的,父亲的谜语很少能难倒我了,但只有一条谜语我猜不出来:“晚上关上箱子,早上打开箱子,箱子里有个镜子,镜子里有个小孩子.”我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便问父亲:“怎么镜子里会有小孩子呢?”

    作者:宗寅 刊期: 2014年第09期

  • “顽疾”的根源

    三个月前,我在急诊科接待了这样一个特别的病人,他是个二十出头的壮小伙儿,强烈要求医生给自己做全面详细的检查,想查出到底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各项检查项目的结果均显示这个小伙子身体健康,没有任何明显的疾病迹象.我如实告知了他,以为他会很高兴,没想到他反而情绪激动,大声说他不相信,认为是我们的仪器出了问题或者是给自己漏查了某些检查项目,再次告知医生说自己不怕花钱,只要能找出自己的病根就行,否则他将寝食难安.他非常想了解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因为这种病来得突然,这次要不是和朋友一起,如若是发生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周围没有人的情况下,他都不敢想象自己会出现什么问题,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来救助自己.

    作者:白杨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心理与健康杂志

心理与健康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心理卫生协会